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谈谈道德的标准 (6-完)《论重要之事》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谈谈道德的标准 (6-完)《论重要之事》   
河边
[个人文集]
警告次数: 1






加入时间: 2005/12/05
文章: 2251

经验值: 71628


文章标题: 谈谈道德的标准 (6-完)《论重要之事》 (940 reads)      时间: 2014-7-18 周五, 下午11:58

作者:河边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谈谈道德的标准 (6-完)《论重要之事》

帕菲特的《登山》(Climbing the Mountain)书稿的底本是他的在伯克利的讲稿,当然不是宏篇巨制,只能算的上是一本小书。但是,西方承之于希腊哲人的传统----严密的逻辑----却不会对于小书网开一面,更何况这是一本要回答最根本的道德哲学问题的书。帕菲特当然深明此理,一意追求完美,不放过对任何一个质疑的解答和论证,并且还要对于问题提出问题,并进行解答和论证。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小书成了大书,一直发展到成为1400多页的巨著时,还是没有完成,帕菲特还在向同行征求意见,以致于人们开始怀疑他此生是否有可能完成这本书。

读者或许要问,几个哲学问题当真要论证到这个程度?咱中国人一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就是一个道德标准?可是,如果你去问康德的话,他就会问你,人们按这八个字去做的目的是什么?这话对于皇帝管用吗?等等。你如果论证不了,康德或许会说,两岁小童也知道打了妈妈的脸后,妈妈对孩子说,妈妈被你打痛了,不要打妈一妈,小童就会知道下次不要这样做了。你说这小童是总结出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吗?这就是人类道德标准的来历吗?由此可知感性和理性的差别才是中西哲学传统的差别。

前面说过,三大道德标准理论的核心价值不同。在效益主义那里,其核心价值的判断依赖于行为的结果,即最大幸福原则;在康德那里,则是普遍的意愿,即大家都面临同样的问题时各自的意志的共同指向(而这种意志乃是人的理性所最终指向的正义);在契约主义那里,则是合理性,即大家都同意这个行为所基于的理由。这样一来,三家就开始在不同的问题上吵开了。

例如,甲在下楼时遇到乙,乙要甲把身上的都钱给他,甲不从,乙对甲进行威胁,说不拿出钱,他就别想走。甲对乙说了一句“后面来人了!”,然后趁乙回头时一拳将甲击倒,造成乙跌下楼梯时摔断了腿。康德主义者说,按照效益主义的原理,如果乙的行为是追求自己的最大幸福,那就没有对错可谈了;效益主义者说,不对,我们还强调过所有的人都要遵从相同的原则,所以甲此时的行为属于正当防卫,因为甲、乙如果互换位置后,也会同样对待甲;契约主义者则说,你们都未必对,那还要看乙向甲要钱的理由是什么。如果乙是穷得吃不上饭,他向甲索取钱财就是所有人在他的情况下都会给出的理由,所以未必是错的。康德主义者听了,反驳说,这样的话,那甲的自身防卫理由不是也就你我都会同意的吗?。。。。。结果可想而知,三方可能会吵得天翻地覆,最后只好到法庭,法官觉得是个难题,决定找陪审员来定夺,结果出来后,有一方觉得陪审员的意见有偏向,于是申诉要求重审,结果换了陪审员后果然是另一种结果。于是,另一方又不服,。。。。。

上面列举的故事在社会生活中其实是普遍现象,古往今来,不同的社会里的处理方法不同。在法律治理传统薄弱的中国,一旦有了这种争端,如果是在家族内,则由大家长发落,结果要看当值的家长是家母还是贾正,以及当事的是宝玉和谁谁。出了家族,就要到县官那里,结果来个“扁担三和三扁担”是常事。在其他的社会里,还会有根据宗教法规来评判的,有根据习俗来评判的,等等。希腊人是最早对于道德哲学做出系统深入研究的人,罗马人是最早对于法律的制定和实施作出系统贡献的人,继承了两家传统的欧洲文明以及在此基础上的现代文明自然只会承接历史,继续研究下去。这就是帕菲特这样的人会出现的理由。

帕菲特不信上帝,也不信其他的神,所以他的三元理论所得出的道德权威完全是逻辑论证的结果。他的理论的核心部分说的是:“An act is wrong just when such acts are disallowed by some principle that is optimific, uniquely universally willable, and not reasonably rejectable.”我对他这番话的理解是,“我们可以判定一项行为的对与错所根据的是一个包含了三个前提的准则:这个行为是否可以导致最好的结果,是否每个人都愿意别人也要这样做,以及没有正当的理由拒绝它。一项不符合这个准则的行为便是错误的行为。”就这样,帕菲特将效益主义、康德主义、契约主义融到一起,并从各个角度对其进行了论证,前后费时15年,最终在2011成书发表,名为《论重要之事》(On What Matters)。全书分两卷,第一卷590页,第二卷840页,相信将是道德哲学的里程碑著作。

帕菲特虽然是个思维严谨,逻辑严密的哲学家,但并非大学开始就学习哲学。他在从研究历史转向哲学时,曾经在为准备考试复习数学时,看到一个符号后觉得熟悉但又记不清是什么意思,于是问人,“这个横线上下各有一点的符号是什么来着?”当听到答案是除号时,帕菲特才理解到原来自己一向看惯了“/”作为除号,竟然把本来的除号都忘了。他吓得睡不着觉,打消了参加考试学习哲学的念头,又回头去学历史。要不是帕菲特后来通过一个偶然的机会转向了哲学研究,世界上今天就会少了一位里程碑人物。(还要加一句,帕菲特虽然是地道的英国人,但是是一个1942年在中国出生的英国人。他的思想据说含有佛教的思想。)

三元理论虽然是关于实践道德哲学的理论,但最后是否会为世人所接受还需要时间的检验。这一点对于帕菲特不是一个问题,因为他认为,人类已近生存过的时间和将来可能还要继续生存的时间相比实在是太短了,这才是道德标准的存在的真正重要的理由,因为没有它的话,我们根本就无法想象未来。

这前后几帖就算是我对于道德的标准问题在我有限的理解上的一点介绍。谢谢你阅读我的这些枯燥的文字。

周末愉快!

(完)

作者:河边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河边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可以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193196 seconds ] :: [ 26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