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water [个人文集]
性别:  年龄: 33 加入时间: 2010/12/17 文章: 913 来自: 广东 经验值: 34480
|
|
|
作者:deepwater 在 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译者: sheychu 原作者:Dr. Dan Sewell Ward
因果链是没有尽头的。自由在于做出选择的权力而不是强加于人用的依据。
今秋(注文章写于2004),美国总统大选辩论中最需要辩论的问题是:“你认为目的能为手段正名吗?如果是,有何道德依据作如上认识呢?具体说来,你相信杀掉几千个无辜平民以及不那么清白的阿富汗人和伊拉克人----以及置几千个美国还有其他国家的战士于危局(甚至因此丧生)–这一行为的道德正当性来自于,它可能让大部分美国人感觉更加安全?”
相应的一个回答或算是挪揄,解释说这一行为是为了宣称这一点 : 任何人、任何国家都有自卫的权利。换句话说,有人打你为什么不还手呢?自卫,听起来不像是一个手段性依据。如果有人伤害了你,毫无顾虑地不受任何道德约束还击就没问题了?如果有人打你后脑勺,你就想法把他爆头---还赔上几个无辜旁观者的性命?
政治上,这确实是个棘手问题。特别对于那些渲染鼓吹恐惧,并且以它为正当理由来做几乎…任何事的人。基于此,当近日恐惧在选民中猖獗开来,那些还击时应被ti'x的制约、应被严格遵守的正当程序,以及应依行的道德原则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一部分原因是这个问题纯属实践性。比方说,一个人着魔似的想伤害你,用意在于能让他自己成为殉道者,而你没有同样的倾向…难道你不是处于巨大的劣势吗?一个决意去死的人定然不会害怕树立恶敌。难道你愿意以生命冒险,测试自己是否被处于非殉道者导向的情境吗?仅仅因为要遵守常识性道德或心灵守则吗?
康多莉扎·赖斯,布什当局的国家安全顾问,宣称布什总统对于军事力量的信念成为9.11事件后其任期的主导教条。“他认定这场战争早晚会超出自卫范围,”赖斯说,“这场战争不公平,对方只需一时认为自己是正确的,而你必须时刻一直保持百分百的正确。[1]”实质上,赖斯说的是,如果战争目标,也就是目的,是减少恐怖分子带来的袭击风险,那么战争过程,也就是手段,其实现的途径,也相应具有内在的正确性。那么举个例子就是,违反国际法以及入侵一个国家(以伊拉克为例)的现存事实仅仅是基于萨达姆·侯赛因可能会做的事情。根据赖斯和布什的信条,去扫除一切目标道路上碍事的道德准则和法律阻止他,也是没问题的。
问题在于,这种逻辑链什么时候能有个头呢?折磨囚犯也没问题,因为他们手中可能有能拯救我们士兵的要害信息?轰炸伊拉克城里的咖啡馆也没问题,因为据称那里是已知恐怖分子们喜爱的会议场所。除此之外,放原子弹轰炸日本城市也没问题,对于杀戮百万居民和摧毁大规模与军事目的无关的居所以及经济设施而言,只要能避免几千士兵可能在入侵日本过程中面临的死亡威胁?嘿,如果你也是那些入侵军事力量的一部分,你怎么看[2]!
[相应地,一个人可以争辩说,那几千个和挑起太平洋战争无关的无辜士兵,其无辜程度,和那些能容忍自己的政府发动战争的日本公民的差不了多少。这个论据的问题在于,默认了他们和美国公民一样,有相同,甚至更大的责任去对政府说不!那么我们为什么没有阻止海湾战争呢?很明显这里有个小漏洞。对鹅适用的东西也要对公鹅适用吧。反正差不多这个意思。]
一个个体做出与目的与手段相关的个人决定,以及一个当权者做出会影响不止百万也有几千人的决定,这二者之间做出区分还是有价值的。这是一码事:当据于深厚的哲学精神信仰去实现一个特定目标,一个人不该采取任何有可能违反其心底最深处正义信念的途径。但是对于处理别人-----一个可能和你没有共同精神信仰或哲学倾向的人的生命就是另一码事了。如果面对这种情况…答案就是应该采取了。正是所谓的“道不同不相为谋“吧。[3]
可真是这样吗?目的能让手段正当化吗?举个明显的例子,如果有人只是使用一点点有争议的手段来实现一个正当目的,我们能在哪里做出划分呢?比如,在西班牙宗教裁判法庭事件[4]演进过程中的体现。难道早期不也只是一些神父施加了一点点不起眼的宗教约束,其目的也不只是肃清当时已经很严重的宗教恐怖分子吗?
另一个能想到的例子是,一个男人在派对上看到了一个,在他看来无比美丽的女人。毫不迟疑地,这个男人开始接近她,搭讪,并且问到,如果能给她一百万,能不能在周末和他进行一场激情性爱?女人被这个想法震惊了,对此大发雷霆。尽管当她考虑到…”一百万美元啊!是美钞么!?一个肯定回答就能让万事节节高升?“最后咽下一口傲气,迟疑地答应了,脑子里还想象着能拿一百万美元做的事情。就在这时,这个男人问,如果是五十万你还会这样吗?女人被这个念头实实在在地吓住了,马上回答道,“我才不呢!你以为我是什么人?!”片刻,这个男人慢慢说道,“我们早已确知你是什么人了,现在只是在协商价格而已。”
很明显地,一旦一个人决定打破道德约束来实现自己的目标,无论可能是个有多值得讴歌的目标,这些手段都会让我们从恶如崩,走上不归路。一开始只是蝇头小事,之后就要无法无天,直到没有可被打破的规矩存在了。04年总统大选就在这个点上做过无数次文章,没有预先分析过其严重后果,最后让恶行走向极端了。[5]
真正的坏消息是,出乎你意料,极端情况并不是无法被预先想象。事实上,这些极端情况被节律性地有意扩大。所有的恶行都是能被有些人想法子“饶恕“或者“理性分析”的。这也就是危险所在,也即宗教狂热或痴迷的可怕之处:一个人会莫名觉得自己有了以神圣目的之名去杀戮(007的负面影响)的授权。他们的追寻太正确了,以至于他们已经确定自己因为遵守宗教信条就自动获得了自由进入天堂的先机。这样的危险并不只是在于基地组织[6]以此寻找殉道者[7](一般是70岁以上寻找往生的老处女),或者巴勒斯坦人为其光荣革命战争拼命[8];美国的宿命论者[8]把自己看做这个世界,一个难免不那么适用于西方民主的世界里,“民主”和自由的引入者。他们觉得自己已经对那些有关荣誉和面子的世俗事务已有了充分不过的先觉,况且他们为“正义事业”奋斗,道德上已抢占先机。“正义事业”,当然,只是他们的个人定义。
真正的道义会强烈建议一个人永远不要插手去拯救他人----除非在极端情况下,或者被要求这样做。谁都不能以拯救一个国家脱离……任何威胁….的名义去入侵一个国家。没有人能够彻底全知全能地,对什么对其国民最好做出决断。我们能做的,只是做出好的表率。而当其他人看到我们的欢笑案例[9]并且想要模仿的时候,就只要告诉他们我们一直怎么做的即可,告诉他们那些让我们咧嘴淘气地傻笑的原因。要不要跟随,应该是他们做出的决定而不是一种父权主义的我方假设。否则,去摧毁一个国家也没问题了,因为我们是为它好嘛。
反之,目的无法给手段正名的论据,来源于它对于恐惧心理的适用性。对于痛苦,死亡,分离,或者是被巴尼霸王龙[10]拜访家门的恐惧,理性分析的观点是,假设我们认为是我们造成了伊拉克的妇女儿童对于痛苦,死亡,分离,或者是被巴尼霸王龙拜访家门的恐惧----当然巴尼可能不会那么早出现---那么是因为,虽然相对而言可能性比较低,我们也害怕遭遇同类事物。或者说干脆就是我们自己,如果这种恐惧是指----所有生杀大权在别人手里的话。
有多少次,我们对他人采取措施是因为我们害怕他们也会对我们采取措施?即使真的被有些亡命之徒袭击了。尽管不用太久就能认定他们其实是出于懦弱而为。我们,能不能就此坦然地放下那些我们可能会因为不以其之道还之其身而反而被看为懦夫的顾虑?或者说,那些能让报复成为正当合法的道德理由去杀人的原因?
没有一个人会把那些严格恪守最高级的道德戒律的人看为模范。因为他们无视其行为对他人带来的不便、严重后果,以及/或者对遇见巴尼霸王龙的恐惧。但我们还是会尽力让自己去遵循那些最高尚最智慧的道德观念,不是吗?
References:
[1] Romesh Ratnesar, "Who Will Make Us Safer?" Time Magazine, Nvember 1, 2004.
[2] Darn tootin’
In the case of “darn tootin,” one half of the phrase, “darn,” is a common euphemism for “damn.” The “tootin” (short for “tooting”) is a form of “to toot,” which, since the 16th century, has meant “to sound or blow a horn or similar instrument.” “Toot” is echoic in origin, meaning that the word was formed in imitation of the actual sound of a “toot.”
Since the early 16th century, “toot” has also meant “to call or proclaim loudly,” which brings us back to “darn tootin.” “Darn tootin” been used in the US at least since the 1930s (and probably much earlier) as an “emphatic affirmative,” a way to strongly agree with what has been said (much like “you’re darn right”). So “darn tootin” means “I agree very strongly with what you’re tooting” or “You’re telling it like it is.” It can also be used to forcefully emphasize a point for rhetorical effect, as in “You’re darn tootin we’re gonna grind up those polar bears for husky food.”
http://www.word-detective.com/2009/04/darned-tootin/
[3] Kettle and fish together
把两个不相干的东西放在一起,或者是有很大差异。
[4] 西班牙宗教裁判所是于1478年由西班牙卡斯提尔伊莎贝拉女王(Isabella)要求教宗思道四世准许成立的异端裁判所。用以维护天主教的正统性,直至19世纪初始取消。最新数据显示,从1483年至1820年,共有12万5千人被裁定成异端,被火刑处死的人数有大约1200至2000人。
[5] 2004年总统大选
选举破坏性案件,选票神秘失踪,人身攻击,泾渭分明的阵营斗争等与此类问题相关的事件。
http://www.people.com.cn/GB/guoji/8212/28277/28278/index.html
[6] 阿盖达组织(阿拉伯语:القاعدة,意为“基地”),或译阿凯达组织、阿尔-盖达组织、开打组织或基地组织,是一个伊斯兰教军事组织,成立于1989年,被指策划了多宗主要针对美国的恐怖袭击;其被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列为世界恐怖组织之一。
[7] 早在19世纪末,犹太资产阶级就鼓吹“犹太复国主义”(见锡安主义)。1917年英国政府发布支持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建国的“巴尔福宣言”。后来陆续有大批犹太人移居巴勒斯坦。1947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在巴勒斯坦建立阿拉伯人国家和犹太人国家进行分治的决议。1948年犹太复国主义者在英、美支持下建立以色列,并侵占了大片阿拉伯人的领土,致使大批巴勒斯坦人被赶出家园,沦为难民。据1981年估计,巴勒斯坦人约有439万,留居以色列的仅有53万;住在约旦河西岸的约81万,住在加沙地带的约47万,其余的250多万则分散在阿拉伯各国和世界其他地区。1964年,巴勒斯坦人民正式成立“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为解放被占领土、返回家园和争取合法民族权益而斗争。
[8]一个有争议的词。宗教上是一种由博爱原则引发的对他人的出于良好用意的干涉。政治上由于有争议,目前只是一个出现在杂志上的带有色彩没有固定含义的词语。意会意会。 http://en.wikipedia.org/wiki/Dominionist
[9]一个全球印象是,美国人最爱笑了,虽然不一定因为幸福感,更多的是一种习惯。反正就是笑得没心没肺招人喜欢。
http://bbs.tianya.cn/post-worldlook-868448-1.shtml
[10] 巴尼恐龙是巴尼大冒险的主人公,因为不够可怕,不够真实又特别脱线受到诟病。是海绵宝宝里的蜱博士一流啊!照片如下。
作者:deepwater 在 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