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罗慰年:她动了谁的蛋睾?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罗慰年:她动了谁的蛋睾?   
NABC60






加入时间: 2008/04/24
文章: 2899

经验值: 136626


文章标题: 罗慰年:她动了谁的蛋睾? (908 reads)      时间: 2013-2-27 周三, 上午4:18

作者:NABC60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罗慰年:她动了谁的蛋睾?


有本书,题目叫《谁动了我的奶酪》(Who Moved My Cheese?),作者是斯宾塞•约翰逊。这本书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包括中文。在中国是畅销书,火的不行。

《谁动了我的奶酪》阐述一个简单的道理——The eternal unchanging is ever changing! 这句英文被翻成很多不同的版本,我看到的就有三种:“变是唯一的不变”;“唯一不变的是变化本身”;“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到底哪个翻译好,翻译大师,自有说法。

我提到这本书,是因为书名起的好;想借这种比喻的方法,给我这篇文章起一个漂亮的题目。模仿《谁动了我的奶酪》,我的这篇文章就叫《她动了谁的蛋睾》。如果这篇文章,不巧火了,必须翻译成英文,不妨翻成——Whose Cake She Moved?这样翻,虽然没有译出“蛋睾”的双关含意,但比较干净,符合信、达、雅的标准。

她动了谁的蛋睾?这个她,是谁?她是谁,我不能说,打死都不说。以免我的这篇博文没多久就被枪毙。尤其是写这篇博文的时候,她已经成了敲诈勒索罪的“犯罪嫌疑犯”。可能被关押在某省、某市、某监狱、某间号子里。听说正在办取保候审。如果我在这里写出她的名字,有为犯罪嫌疑人张目之嫌。

我只能说,她是一个普通的女孩。她来自农村,因为家境贫寒,不到20岁就出外打工。她是谁,其实并不重要。像她这样的女孩,在中国太多了。这样的女孩,在历史上是个连姓名都不配,更不会留下来。或者经历一场天灾或战争,“小人为虫为沙”。她就是地上的一粒被千万人踩过,却从不会被注意的沙子。

她像一块床单,被不断压在官员身体下;被一些官僚,大约十几个,也许更多,轮流蹂躏。当然,不是在一天。那些蹂躏她的官员,怎么说都是有头有脸的人,不会像进日本兵进慰安所那样,排着队等候泄欲。他们既要做嫖客,又要立牌坊。他们是禽兽而冠,禽兽而官。禽兽没有道德,你不能跟禽兽谈论道德底线。他们没有道德底线,只有道德底裤。穿着道德底裤,衣冠楚楚;一把道德底裤脱下,禽兽不如。他们没有佛、没有神、也不信神明。他们的信仰,不在头顶三尺之上,而在离地两尺之上。你甚至可以说,他们心里根本就没有神明;所以他们没有愧疚,不会忏悔,也不信报应。

如果在过去,这件事会无声无臭地消失在空气里;不幸的是,她生活在网络时代,十几位官员的“活春宫”,被录了像;这就把他们摆在了社会公正和道德正义的天平上了。这就使这件事跟很多还没有暴露的官员发生了本质性的关系。于是,一个被罪犯利用的集团犯罪的受害者,成了利用偷拍性爱视频要挟官员的犯罪嫌疑人。

马未都说,“一小撮高官,拿手中的权力置换私欲,寻欢作乐;事发后又掩盖丑行。官场环境如此污染;承担最严重后果的却是被蹂躏的受害人。这上哪儿说理去?” 是的,她让十一个色官纤毫毕显、无所遁形;她让更多的色官胆战心惊、夜不能寐。她应该是受检查机关保护的证人。她非但没有受到保护,在被那些色官凌辱之后,又受到为色官撑起保护伞的官吏制度的二次凌辱。这种官吏制度,还有是非吗?这个护官社会,还有正义吗?

应该问一问,二次凌辱,为什么会发生?是不是因为还有更高层级的官员,牵涉到了这个案子,却未受处理?是不是怕她揭出更多官场贪腐线索? 那么,蛋睾?是的, 蛋睾!她不光动了官员的蛋睾,而且她还用第一个官员的并不争气的蛋睾,扯出一连串蛋睾;这让很多官员害怕;因为他们自己就是这串长长的“蛋睾链”拴着的一对蛋睾。这让我想起螃蟹,它们总是蟹脚咬着蟹脚,只要从笼里逮住一个,就会扯出一大串。

咳,把她投到大牢,那些蹂躏过她的色官,今年总算过了一个安生年。今夕何夕?今年何年?恕我借用《谁动了我的奶酪》的名句:变亦不变,不变亦变。天不变,道变!我劝那些蹂躏过她的色官,不要读《谁动了我的奶酪》,也不要读《她动了谁的蛋睾》,应该读一读托尔斯泰的《复活》。

贵族青年聂赫留朵夫诱奸了农奴少女卡秋莎•玛丝洛娃。玛丝洛娃后来沦为妓女。因杀人罪被投入监狱。陪审员恰好是当年诱奸她的聂赫留朵夫。他良心发现,觉得是自己把玛丝洛娃推到火坑的。他决心为她上诉,为自己赎罪。上诉失败后,他跟她一起流放西伯利亚······

一个农村女孩,父亲病重,求助老板。却被诱骗奸淫,变成官员泄欲的工具。事发后,某些官员为了掩盖,不惜把她押在大牢里。21世纪的中国,竟重演托尔斯泰《复活》的故事。甚至有过之、无不及。唯一看不到忏悔、更没有人赎罪。

托尔斯泰通过《圣经》的“复活”概念,强调人可以精神复活。然而,人的复活,不是没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必须忏悔,才能重新做人;必须赎罪,精神才能复活。

因为,神说:“伸——冤——在——我,我——必——报——应!”

作者:NABC60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NABC60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可以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205582 seconds ] :: [ 23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