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全文转贴一下:阿拉伯帝国扩张中的宗教宽容政策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全文转贴一下:阿拉伯帝国扩张中的宗教宽容政策   
陈皮
[个人文集]
警告次数: 1






加入时间: 2007/12/01
文章: 3235

经验值: 118330


文章标题: 全文转贴一下:阿拉伯帝国扩张中的宗教宽容政策 (1287 reads)      时间: 2012-8-13 周一, 上午4:42

作者:陈皮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worldlook/1/257036.shtml

http://hi.baidu.com/%BC%C3%C4%CF%B5%C4%C7%E5%D5%E6%CB%C2/blog/item/bf6062c44f6839ac8226acc9.html
  
 
概述

   纵观历史,在帝国的扩张征服中,总是伴随着大屠杀,对异教徒的迫害,以及大范围的改宗。罗马、拜占庭、蒙古概莫能外。近代西方殖民扩张中更是如此,被西欧迫害的清教徒到了美洲,美国西进运动中清教徒又迫害了无数原著印第安人。希特勒清洗犹太人为的是所谓的人种优化,劣等民族没有生存的权利。然而在气势浩荡的阿拉伯帝国伟大扩张中,却显示了极大的宽容和克制。非穆斯林在帝国各领域中占有很大比例,甚至在政府系统中掌握行政权力。尽管对于异教徒发动圣战,但是指明是针对叛教者的。对于被征服地区的民众持宽容温和的态度,实行宗教上的宽容政策,不强迫改宗伊斯兰教,通过缴纳人头税和十一税成为保护民,享有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这种恢宏的气度在其他文明中也曾出现,但随着文明的衰落也被复仇的声音所淹没。重新发现这种宗教上的宽容对现世的意义非同一般。
  
历史的回顾

   阿拉伯帝国的对外扩张分为几个阶段,各具特色且具体时期的历史任务有所不同。首先是正统哈里发时期哈立德的远征光复了阿拉伯半岛,阿布伯克尔派兵征服巴林、阿曼,平息了哈达拉毛以及也门的叛教活动。取得迦勒底战役的胜利以及在叙利亚、约旦的征服。经过长期的征战,在公元643年,阿拉伯人攻陷了赖依,之后征服了波斯全境[ii]。萨珊王朝灭亡,阿拉伯帝国版图西抵北非的昔兰尼加[iii]。其中,欧麦尔在辽阔的领土上建立了行政管理体制,奠定了阿拉伯帝国的基础[iv]。之后到倭马亚时期,在倭马亚王朝的政权巩固以后,阿拉伯贵族又发动了大规模的对外战争。在东线,征服了布哈拉、撒马尔罕、信德及部分旁遮普地区。在西线,攻占埃及以西的北非地区后,于711年越过直布罗陀海峡,占领了安达卢西亚[v]。倭马亚王朝仿效拜占廷帝国的政体,设置了政府机构,并继续实行由阿拉伯军事贵族执政的政策。封建土地制度逐渐完备,被称为伊克塔的封建采邑日益增多。阿拉伯语成为帝国的正式语言,政府的一切文件必须用阿拉伯文书写[vi]。至8世纪中叶倭马亚王朝后期,阿拉伯帝国的版图西临大西洋,东至中亚河外地区,成为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庞大封建军事帝国。再到阿拔斯王朝建立后最初的近100年,特别是哈伦·拉西德和麦蒙执政时期,是阿拉伯帝国的极盛时代。751年阿拉伯帝国军队在中亚怛罗斯战役中,击败中国唐朝安西节度使高仙芝的军队,控制了中亚的大部分地区。在这时期,帝国仿效波斯旧制,建立起完整的行政体制,进一步强化了中央集权。重视兴修水利,使肥沃的新月地带、中亚的阿姆河和锡尔河流域、埃及的尼罗河流域等地区的农业得到恢复和发展。帝国境内的丰富资源和过境贸易,为商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其宗教政策中的宽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初期政府机构中容纳许多懂希腊文的基督教官员以及信仰所罗雅斯德教(祆教)的波斯官员
  
  伊斯兰教兴起之前,中东地区一直是罗马帝国和波斯帝国争夺的缓冲地带。罗马帝国自君士坦丁大帝开始基督化,至查士丁尼开始更是推到极致,将国家认同的基督教教义定为崇高无尚的尊荣,置于至高地位。在罗马帝国中,希腊语一直是第二国语。而在东罗马帝国,希腊语则是第一国语[vii]。亚历山大大帝及其继任者在埃及和叙利亚建立的帝国使得这些地区深受希腊化的基督教文明影响,国家干预经济的做法已经得到高度重视和发展。作为后进民族,阿拉伯人并不熟悉这种现在称为“控制经济”的政治体制,而其庞大的军事体制却又不得不仰仗这种政府干预经济的制度来保证。因此在征服后保留熟悉这种政府行政运作的懂希腊语的官员,也可以节省重新建立这样一个行政体制的经费。

   至于波斯地方,当时蕯珊王朝的文明程度也很高,版图巨大,包括众多行省,而且众多行省对于中央名义上臣服,实际上拥有地方武装和财政,类似松散的联邦国家。各地的显贵在地方拥有煊赫的地位,把持地方政务。很显然,对于如此广阔的地区,由人数有限的阿拉伯人来直接管理是不现实的。作为新征服者,他们对于这块土地的了解程度并不高。热衷于征战的阿拉伯人对于政府管理工作所表现出来的热情也不高。这就使得留任一批富有管理经验的前蕯珊王朝政府官员显得极为必要。可以依靠他们在此地的威信继续统治,同时,用优厚的条件引诱祆教徒皈依伊斯兰教,是一种一举两得的做法。
  
   二、不强迫改宗,被征服地区的民众缴纳人头税后成为保护民
  
   普通百姓被允许仍旧保持自己原有的宗教。但是他们需要缴纳人头税(或称为人丁税和十一税[viii]。著名的贾比亚条约就记载了这种情况。许多学者记载了这一发生在政府耶路撒冷时发生的事件,以下是其内容:

   “以至仁至慈主的名义,这是一份为爱丽亚人民签订的条约。”这是安拉的仆人、“信士的长官”对爱丽亚人民的恩典。他确保他们的生命、财产和房屋受到保护,他们的教堂、十字架以及建造教堂和佩戴十字架的人都受到保护。你们的教堂既不会被改成住宅,也不会被毁坏,里面的十字架和居民的所有财产都会得到保护。你们享有宗教信仰自由,不会有任何限制。犹太人可以和基督徒一起在爱丽亚生活,在此居住需要象在其它城镇的人一样缴纳人头税。希腊人和强盗将离开这里,但他们在遭到安全的落脚处之前,还可以在这里享有安全通行权,。当然,如果他们中有愿意留下来的,也要象其它人一样缴纳人头税。如果爱丽亚人中有愿意与希腊人一起离开的,可以带着自己的东西离开,但要放弃他们的教堂和十字架。在他们到达目的地前,他们的安全会得到保证。城镇里的外来人如果愿意缴纳人头税也可以留下来。当然他们也可以和希腊人一起走,但要回到他们自己的土地上去。他们在收获之前不用交纳任何税。只要愿意缴税,安拉、他的使者及其继承人和虔信者便会保护他们并与之成为盟友。

   “见证人哈立德-伊本-韦立德、阿穆尔-伊本-阿绥、阿卜杜拉-拉赫曼和穆阿威叶。”[ix]

   以上就是关于顺民的最初描述,也是对其的定义,从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他们在阿拉伯人统治下的地位、享有的权利和应该遵守的义务。

   顺民或称保护民除了缴纳赋税之外[x],还要负担12项义务,其中包括6项必须做的和6项鼓励做的。

  前面六项包括:不应侮辱《古兰经》、穆罕默德和伊斯兰教;不能迎娶穆斯林妇女;不能企图使穆斯林改教或损害他们的生命和财产;不能帮助敌人或包庇间谍;只要违反其中一条,穆斯林就会撤回对他的保护;他就会成为叛徒并因此丧命。

   六项鼓励做的是:衣着区别于穆斯林,他们穿有希亚尔——衣服上的黄色补丁和赞纳尔(即腰带);他们的房屋不能高于穆斯林的房屋;不能按他们的木铃,不能大声读他们的经文;不能在公共场所喝酒,不能让别人看见他们的十字架或猪;他们的亲人去世时,哀悼和埋葬必须默默进行;他们不能骑马,只能骑骡子或驴。[xi]

   但是这一种待遇主要是针对基督徒、犹太人以及所罗雅斯德教徒的,即被称为“有经人”。对于无信仰者,他们则只能在皈依和宝剑中选择一样。
  
   三、 战争中被俘虏的沦为奴隶,可以改宗成为穆斯林,获得自由[xii]。婚姻上有限制,即准许穆斯林迎娶非穆斯林女性以壮大穆斯林的队伍,于是与女奴通婚的现象非常普遍;禁止非穆斯林迎娶穆斯林女性。
  
   四、 对于新穆斯林,虽然有别于从开始就皈依安拉的穆斯林,但总体还是有很多照顾的政策。他们需要缴纳人头税或者称为吉兹亚。土地被分为两个等级,欧斯里亚(也就是需要缴纳十一税)和哈拉吉耶。第一类土地被分配给那些最开始就皈依伊斯兰教的穆斯林,他们的居住地被穆斯林清理后土地在被征服后在这些皈依者之中重新分配;第二类土地分配给接受条约的顺从者。[xiii]

宗教宽容所必需的历史条件和其根据
  
   最为重要的就是《古兰经》说:“宗教无强迫”,“对于宗教,绝无强迫;因为正邪确已分明了。谁不信恶魔而信真主,谁确已把握住坚实的、绝不断折的把柄。真主是全聪的,是全知的。”(1:256)与上述经文相似的经文有:“如果你的主意欲,大地上所有的人,必定都信道了。难道你要强迫众人都做信士吗?” (10:99)。“你说:‘真理是从你们的主降示的,谁愿信就让他信吧;谁不愿信,就让他不信吧!’”(《古兰经》18:29)“你说:‘ 不信主的人们啊,我不崇拜你们所崇拜的,你们也不崇拜我所崇拜的;我不会崇拜你们所崇拜的,你们也不会崇拜我所崇拜的;你们有你们的宗教,我也有我的宗教。’”(《古兰经》109:1-6)
  
   其次就是维持一支庞大的伊斯兰军队所必需的给养都必须得到充分的保证。而这些物质保证如果要靠远在千里之外的帝国来保证,其现实性是值得商榷的。长途的运输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这个对于一支迅速对外扩张,随着战事而不断迁徙的军队[xiv]来说是极其重要的,主事者一定会考虑到这个问题的严肃性和现实性。最好的选择莫过于得到被征服者的物资保证,就地解决给养问题。
  
   再次,就是被征服地区的稳定。如果采取强硬措施来改宗,必将有许多人或者离开土地,或者暴力反抗。打败一支武装力量很简单,但是要获得民意支持则非常不易。而且扩张的军队主要成员是战士,他们对于战斗的热情远远超过了对于行政管理的兴趣。况且他们中的大部分人还不具备行政管理能力,由他们来管理地方事务一方面可能会造成更大的混乱。
  
   同时,阿拉伯人的民族历史也是原因之一。因为伊斯兰教作为一个新兴宗教带给了刚从多神崇拜的斗争中走出来的阿拉伯人以希望,他们看到过先知的德行,是他带领阿拉伯人团结起来建立新的国家。他们是带着极大的欣喜在各处传播伊斯兰教的。伊斯兰教所表现出来的宽容和生命力尚未萌生出对于宗教信仰的极端狂热。阿拉伯帝国的统治者们拥有极高的自信心,因为他们中的很多人也是不久之前才皈依了伊斯兰教,“宗教无强迫”对于他们来说就是最高信条。先知在世时也是这样身体力行的,那么这些先知的随从也应该秉承这种优良传统才是。这是精神上高度自信的表现。
  
   无论是在波斯地区还是在埃及、叙利亚乃至安得路西亚,穆斯林征服者都表现出了极大的宽容与克制,在民众中得到普遍的支持与赞赏。他们得到了荣耀与财富,实施与前任政府的政策相比较而言宽松得多的政策。在其制下的基督徒、犹太人、波斯人的境遇相比较在欧洲基督教统治下异教徒的境遇来说是天壤之别。
  
影响

   得益于阿拉伯帝国的宽容政策,在直到文艺复兴之前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中,阿拉伯人高举了文明的火炬,翻译、保留了大量古希腊、古波斯经典,并且加以提炼和发扬,创造了灿烂的阿拉伯文明。沙漠的居民成为那些古老文化的继承者,渊源于希腊—罗马时代、伊朗时代、法老时代和亚述—巴比伦时代的那些历史悠久的传统,也由他们继承下来。无论在艺术、建筑术、哲学、医学、科学、文学、政体等方面,原来的阿拉伯人都没有什么可以教给别人的,他们一切都要跟别人学习。他们证明了自己的求知欲是多么旺盛啊!有着经常锐敏的好奇心和从未唤醒过的潜能,这些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在他们所管辖的人民的合作和帮助之下,开始消化、采用和复制这些人民的文化和美学遗产。在泰西封,埃德萨、奈绥宾、大马士革、耶路撒冷、亚历山大港等城市里,他们看到、赞赏而且模仿了那些建筑家、工艺家、宝石匠和机械制造者的作品。他们到所有这些古老文化的中心来了,他们看见了,而且被征服了。他们是征服者,最终却成为被征服者的俘虏[xv]。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生活在同一个大的帝国框架中必然导致文化的多元化及复杂化,同时对话也必然展开。文化上后进的统治者吸收被统治者先进的文化,同时他们又把自己的宗教无形之中传播给被统治者,形成互动[xvi]。作为东西方文明的桥梁和西方文明传承的中间环节,阿拉伯帝国在历史上的地位是无法被忽略的。后来阿拉伯伯帝国中大量顺民的伊斯兰化甚至于阿拉伯化都是基于相对宽松的宗教政策的影响,使得这些人逐渐接受了伊斯兰的教义从而导致最终的皈依。
  
结语

   在今天我们回顾这一段历史,可以看出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帝国扩张时期所表现出的宽容并不是偶然的。同时也可以得到很多对于当今世界有裨益的启示。文明之间的误解产生于相互间了解的匮乏。文明、宽容、和解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文明之间不应该只有冲突而没有对话与和解。增进相互之间的了解,以一种宽容的心态去看待来自不同文化的人们的行为方式,西方社会对东方的误解根源在于强势文明天然地对弱势文明的忽视。随后对其行为以一种漠视的眼光看待,甚至鄙夷。这本身就是一种歧视。与其宣称的自由、平等、博爱的信条相违背。不过这些信条本身也只适用于上帝的选民,基督教世界之外的人们只能渴望他们把恩泽布施于他们。世界从来都是多元的,各种文明之间的差异也不是到现代才凸现出来的。只是在全球化的历史大背景下被放大了,经济上和实力上处于弱势的国家和地区生活的民族长期不被主流社会所接纳,尤其是在基督教语言大行其道的现代国际社会中,所有其他文明天然地被视作是异端,宽容和平等自然就不是在同一个等级上的。换句话说就是基督教社会对于其他文明是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展开对话的,其前提条件就隐含着不平等。如此,与他们谈平等本身就是不明智的行为。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中,这些后进国家多数曾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地,在上个世纪的民族解放浪潮中获得独立,尤其是在二战后借助冷战的契机获得民族解放、国家独立。也致力于自身经济的发展。然而随着第三次产业革命浪潮的推进,这些国家的国民经济还没有得到充分发展就卷入了全球化的进程中,愈发地趋于边缘化,处于产业链的低端。尽管西方的有识之士呼吁世界多极化,鼓吹自由、平等、民主,然而他们似乎忘记了自己所处的阵营,这是因为知识分子天生容易理想主义,容易被美好的梦想所鼓舞和被巨大的激情所感染,所以落后国家和民族的知识分子也当然会被这种激情所感染,投身全球化信念的鼓吹和推广。这是历史所趋,也是人类的梦想,超越种族和文化符号的局限。但是我们应当看到,这个世界仍然有许多力量阻挠着这种进程的发展,或者说引导向他们所希望的方向发展,这种力量就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中最大既得利益集团的代表。他们的目的是通过这种全球化达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尽量削弱后进集团的发展,这样世界始终在向着多极化发展,但是他们永远处于金字塔的顶端,左右着这场游戏的发展趋势。利益使得强势者拥有巨大的资本和力量主导世界,同时也容易用自己的文化标准来衡量其他文化中的现象以及价值观。当自身面临危机时他们才会想到这个世界上还有另外的文明存在,这大概是亨廷顿提出文明对话的逻辑前提。只有强势者才有说宽容的资本,弱者不被蹂躏就被漠视。这是人类社会的通病。但是,无论文明的对话的展开是出于主动还是被动,只要被提出来(尤其是被主导话语权的人提出来)就是一个契机,原来被淹没的声音得以被人们所重视,他们亦得以将生活于这种阴影中的民众团结起来,为达到自身的更高发展共同努力,同时重新审视自我的生存状态,而非一味依附、顺从、模仿强势拥有者。这才是宽容的意义之所在。相互间的宽容和理解才能带给世界和平,最终导致真正意义上的平等。要达到这个目标,思想界的先行者们要花费很多精力唤起民众的意识,从根本上消除分歧,任重而道远。
  
参考书目

  1 威廉-穆尔《阿拉伯帝国》
  2 金宜久 《伊斯兰教史》
  3 (英)路易斯(Lewis,b.)著;郑之书译 《中东——自基督教兴起至二十世纪末》
  4 《古兰经》
5 互动百科——中外历史——“阿拉伯
  
  --------------------------------------------------------------------------------
  威廉-穆尔:《阿拉伯帝国》15-30,第5章:哈立德征战——阿拉伯半岛光复
  [ii] 威廉-穆尔:《阿拉伯帝国》37-47,第8章:迦勒底战役(伊斯兰历12年,公元613年)
  [iii] 金宜久:《伊斯兰教史》75,“在短短的时间内,伊拉克、叙利亚、巴勒斯坦、埃及和波斯都纳入哈里发国家的版图。”
  [iv] 金宜久:《伊斯兰教史》75,“阿拉伯穆斯林在半岛以外一律不准占有或耕种土地,只有俘虏和动产构成战利品;被征服地区的土地不在战士中间分配,而是留给原来的种植者;土地及其税收作为公产属于全体穆斯林所有。在此基础上,欧麦尔建立国库积余岁入分配登记制度。国库每年的积余,依照虔诚和功勋的品级,作为年金发放给全体穆斯林。”“最初,阿拉伯人保留了波斯和拜占庭的行政机构、税收制度以及币制。原来同被征服地区签订的条约,也依各地的习惯而有所不同。”
  [v] 金宜久:《伊斯兰教史》90,“穆罕默德-本-卡西姆于710年向南挺进,征服莫克兰;通过俾路支,于711-712年征服了信德(印度河下游的河谷和三角洲),占领海港城市德浦勒和尼龙(今海德巴拉);713年,征服南旁遮普的佛教圣地穆尔坦。”“在西部,穆萨-本-努塞尔…711年,他的副将塔立克率领一支柏柏尔人的梯队渡海远征西班牙。”
  [vi] 金宜久:《伊斯兰教史》89,“阿卜杜-马立克不同于他的先辈,他实行国家机关的民族化政策,正式决定阿拉伯语为官方语言,改变以前用希腊文和帕莱威文登记文书的做法,规定官方文件一律以阿拉伯文书写。”
  [vii]路易斯(Lewis,b.)著;郑之书译:《中东——自基督教兴起至二十世纪末》34-37,第二章:伊斯兰教时代以前
  [viii] 希提:《阿拉伯通史》第十五章:新领土的管理 :“作为顺民(Dhimmi),受治的人民都享受穆斯林的保护,而且没有服兵役的义务,因为他们的宗教妨碍他们在穆斯林的军队中服务;但是,他们必须缴纳重税。他们不受伊斯兰教教律的限制,所以给他们依照本教教律而执行的审判权,这种审判权是由各教自己的公众领袖执行的。”
  [ix] 威廉-穆尔:《阿拉伯帝国》101.
  [x] 在被征服的领土上的老百姓,可以继续操旧业和耕种自己的土地,社会地位比阿拉比亚人低一级,被认为是穆斯林们的后备兵(māddat al-Muslimīn)。非阿拉比亚人,即使改奉伊斯兰教,他的社会地位仍然比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比亚人低一级。
  [xi] 威廉-穆尔:《阿拉伯帝国》第18章:征服耶路撒冷
  [xii] 金宜久:《伊斯兰教史》第三章:第三节:“伊斯兰教兴起以前阿拉伯社会盛行‘蓄奴’制度。奴隶来自战争的俘虏和征服地的民众,或是通过买卖取得。伊斯兰教兴起以后,一些氏族部落当中‘蓄奴’现象依然存在。《古兰经》规定应善待奴隶、允许奴隶赎身(4:36;24:33),主张释放奴隶(47:4;90:13)。尽管类似经文并不能立即中止‘蓄奴’现象,可是只要努力皈依了伊斯兰教,就被解除奴隶身份,释放而成为自由人。这些‘释奴’的人数越来越多,终于成为伊斯兰社会的基本成员。”
  [xiii] 希提:《阿拉伯通史》第十五章:新领土的管理:“人丁税(jizyah)和土地税(kharāj,发源于希腊语 chorēgia,或阿拉马语keraggā)的区别,也不是在第二位哈里发的时代(634—644年)就存在的。这两个名词(jizyah和kharāj)在早期是交换着使用的,两个名词的含义都是贡税。jizyak这个名词在《古兰经》里只出现过一次(9:29),但是没有法律上的含义。kharāj这个名词,在《古兰经》里也只出现过一次(23:72),作为报酬解释,并无土地税的意义。在历史家开始记载历史事实的时代,原来同被征服民族商订的条件显然是几乎被人遗忘了,因此,历史家就依照后来的情况和发展加以解释。”“jizyah和kharāj这两个名词所表示的两种税,到倭马亚王朝晚期才有了差别。土地税是分期缴纳的,所缴的实物有粮食和牲畜,但是酒、猪和自死动物等不能作为实物。人丁税是一次全数缴纳的,而且是下级地位的标志。人丁税的税额,是因贫富而不同的,富裕的人缴四枚第纳尔,中等的人缴两枚,贫寒的人缴一枚。受治的人民还要担负别的苛税,以供养穆斯林的军队。各种贡税只加于强健的人,妇女、儿童、乞丐、僧侣、老人、疯人、患痼疾的病人,一概豁免,除非他有足以自立的收入。”“凡是耕种公产的人都得缴纳土地税,即使他已改奉伊斯兰教。”“欧麦尔政策的第二个基本点,是把阿拉伯人组织起来——现在他们都是穆斯林了——把他们组织成一个宗教的、军事的共和国,使所有的成员都保持自己纯洁的血统——一种军事贵族阶级——不准许任何非阿拉伯人享受公民的特权。因为要达到这个目的,所以不准许阿拉伯的穆斯林在半岛外面占有土地或者耕种土地。半岛上的土著,凡占有土地者,一律缴纳什一税(‘ushr)。”
  [xiv] 希提:《阿拉伯通史》第二编第十五章:穆斯林的阿拉伯军队,其力量不在于武器精良,也不在于组织性优越,却在于士气旺盛,这无疑是伊斯兰教的贡献;也在于军队的耐久力,那是沙漠生活培养出来的;还在于显著的机动性,那主要是由于他们靠骆驼运输
  [xv] 希提:《阿拉伯通史》第二编第十五章:新领土的管理
  [xvi] 希提:《阿拉伯通史》第二编第十五章:所谓的“阿拉伯文化”,无论其渊源和基本结构,或主要的种族面貌,都不是阿拉伯的。纯粹的阿拉伯的贡献,是在语言方面和宗教的范围之内,而后者还有一定程度的限制。在整个哈里发政府时代,叙利亚人,波斯人、埃及人等,作为新入教的穆斯林,或作为基督教徒和犹太教徒,他们自始至终举着教学和科研的火炬,走在最前列。他们同阿拉比亚人的关系,正如被征服的希腊人同战胜的罗马人的关系一样。阿拉伯的伊斯兰教文化,基本上是希腊化的阿拉马文化和伊朗文化,在哈里发政府的保护下发展起来,而且是借阿拉伯语表达出来的。从另一种意义来说,这种文化是肥沃的新月地区古代闪族文化逻辑的继续, 这种古代文化是亚述人、巴比伦人、腓尼基人、阿拉马人和希伯来人所创始和发展起来的。西亚的地中海文化的统一性,在这种新文化里,已登峰造极了。

作者:陈皮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上一次由陈皮于2012-8-14 周二, 上午5:02修改,总共修改了1次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陈皮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可以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1.002285 seconds ] :: [ 26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