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重貼唐好色認定是“硬傷”那部份書稿,懇請唐網友再看一遍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重貼唐好色認定是“硬傷”那部份書稿,懇請唐網友再看一遍   
芦笛
[博客]
[个人文集]

论坛管理员




加入时间: 2004/02/14
文章: 31803

经验值: 519165


文章标题: 重貼唐好色認定是“硬傷”那部份書稿,懇請唐網友再看一遍 (442 reads)      时间: 2011-8-19 周五, 上午1:11

作者:芦笛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若您覺得還是自相矛盾,那願上帝與你同在,阿門。請注意加紅的那段話,我就是特意為有理解力障礙的同志寫的,寫時還覺得多此一舉,沒想到世上還真有你這種理解力嚴重障礙的同志,而且寫了也白寫,Oh God。



三、謎團與爭議



(一)蘇德密約的得與失



在這個問題上,史學界至今尚有爭議。就本人有限的閱讀所及,認為斯大林此舉是“大手筆”(master stroke)而非“蠢舉”(blunder)的學者,有美國的Albert Axell與俄國的Жорес А Медведев 與Рой А Медведев ,以Axell列舉的理由比較全面。他認為蘇德密約給了蘇聯很多好處:

  1)蘇聯贏得了備戰時間。

2)蘇聯從德國獲得了無法從英美獲得的先進軍事技術與設備。蘇聯專家包括著名的飛機設計師雅科夫列夫獲准參觀德國的飛機工廠,設計師彼得羅夫將軍在幾周內竟然參觀了德國200家工廠,德國人還給蘇聯人提供了飛機日產量的絕密情報,甚至向他們提供最新型號的樣機。

3)蘇聯獲得了波羅的海三國與東波蘭的廣大緩衝地帶,把邊界向西向北推移了很遠。

4)因為蘇德締約,日本放棄了北上進攻蘇聯的計劃,轉而南下發動太平洋戰爭,使得蘇聯免於兩線作戰,部署於東線的部隊得以西調。

至於蘇聯養肥了納粹來打自己,Axell爭辯說,這種事英美也幹,而且幹得比蘇聯還猛,兩國都在德國注入了巨額投資。德國後來用去轟炸英國的容克飛機裝的竟然是勞斯萊斯引擎。而且,他援引德國學者Ingebord Fleischhauer的研究結果,指出早在1939年4月3日,在蘇德密約簽訂之前幾個月,希特勒便已決定入侵波蘭,因此,納粹入侵波蘭並不是蘇德密約觸發的。

竊以為,這些論述都未必成立。

先看第一條。首先,備戰之所以必要,前提是戰爭不可避免,而我認為,通過經濟制裁即可避免戰爭。這就涉及到“是誰讓德國獲得了侵略能力”的問題。上文已指出,德國發動與維持戰爭全靠外來資源,而Axell認為德國是各國聯手養肥的。但民主國家的外貿是民間行為,政府在和平時期很難管制,而極權國家的外貿則是政府行為。用唯利是圖鼠目寸光的西方資本家去與國務家斯大林比較,以此為斯大林開脫,我認為很不恰當。其次,就算英美為希特勒發動戰爭作出了比蘇聯更大的貢獻,但戰爭爆發後英美便再沒這麼幹,希特勒維持戰爭基本靠蘇聯提供的戰略物資。如果蘇聯擰緊龍頭,則德國必然瘐斃,戰火自然也就不可能燒到蘇聯頭上,用不著再去“贏得備戰時間”。最後,斯大林沒有充分利用以犧牲波蘭換來的時間去備戰。他在軍隊內搞的自殺式大清洗就不用說了,這裡只看蘇聯的武器裝備。赫魯曉夫在秘密報告中說:

“如果我們的工業能及時適當動員起來,向紅軍提供足夠的物資,我們的戰時損失必然較小。但是這種動員並沒有及時開始。在戰爭爆發頭幾天,紅軍裝備很差便變得十分明顯。我們沒有足夠的火炮、坦克和飛機去把敵人打回去。

蘇維埃科學技術在戰前製出了優秀的坦克和火炮型號。但並沒有組織大規模生產。事實上,只是在戰爭前夜,我們才開始將軍事設備現代化。因此,在敵人入侵蘇聯領土後,因為舊機器已不再用於軍火生產,而新機器尚在計劃引入,我們就沒有足夠數量的軍火產品。

防空火炮的情況特別糟糕。我們也沒有組織反坦克武器的生產。許多要塞化地區證明無法防禦攻擊,因為舊武器已被撤去,而新武器尚不可得。

唉,並不光是坦克,火炮和飛機是這樣。在戰爭爆發時,我們甚至沒有足夠數量的步槍去武裝動員起來的人力。我記得在那些日子裡,我曾從基輔打電話給馬林科夫,告訴他:‘人們自願參軍組成新的部隊,要求得到武器。你必須給我們運武器來。’

馬林科夫回答我:‘我們不能給你運武器去,我們正把所有的步槍送到列寧格勒去,你們必須自己武裝自己。’”

這兒說到的步槍的軼事,實在令人難以置信,然而卻是事實,而且就連列寧格勒也未能及時收到步槍。據米高揚說,伏羅希洛夫被派往該城負責防務,向莫斯科索要步槍,但被告知必須優先供應更需要的戰線。於是伏羅希洛夫便命令工廠緊急生產刀劍。此事令斯大林大怒,說他製造恐慌,下令禁止。他還說,戰爭爆發初期槍支十分緊張,以致把警察和倉庫守衛的槍支都收繳了,送到前線去 。直到9月初,朱可夫前去指揮列寧格勒保衛戰時,組織了36,000名工人準備巷戰,卻只有22,000支步槍與市民捐獻的獵槍 。事實上,別說是剛動員起來的平民,就連部隊都缺乏步槍。戰爭爆發時,羅科索夫斯基指揮的第九機械化兵團擁有的坦克和卡車只達定額三分之一,其坦克還都是陳舊的T-26,BT-5和BT-7。一個團有1,835名戰士,卻只有430支步槍與5支手槍,按規定該有80門火炮,卻只有28門 。明斯克淪陷後,大量正規軍被殲滅,斯大林考慮在敵後發動遊擊戰,卻發現全國竟然連一個定時炸彈都沒有。  

就連Axell自己都證實了這一點,他採訪的蘇聯將軍沙爾沃夫就向他披露,1938年他們正在進行哈桑湖戰役,當日本人正在進攻之時,他們的團長、師長和高級指揮員卻突遭逮捕。T-34坦克是1939年問世的,只需再做一些修改,就能於1940年投入大規模生產,但兩個月後全體研究人員卻突然被捕。而且,戰爭爆發時,部隊根本沒有反坦克武器,以致他們只好訓練狗去炸坦克。他本人在第238坦克師服役,曾參加這種訓練活動:在坦克下面綁上肉,訓練狗鑽到轟鳴的坦克下面去覓食。當德國坦克進到離蘇軍戰壕兩百碼時,士兵們便把身上綁了反坦克地雷的狗放出去,那狗便踴躍衝上去,鑽到德軍坦克下炸毀之。德國人還為此向國際紅十字會提出抗議,云云。

不容否認,斯大林強制進行的工業化雖然付出了慘重的人道與資源代價,但畢竟奠定了蘇聯的軍事實力。如果沒有這個“洋躍進”,蘇聯根本沒有抵抗德國人的工業實力。但同樣不容否認的是,戰爭爆發前,斯大林並沒有充分動員其工業去備戰。對比戰爭爆發前後蘇聯的軍火產量即可洞見這一點。在斯大林格勒戰役開始時,德軍佔領了蘇聯歐洲領土的一半,40%的蘇聯公民、50%的可耕地、70%的生鐵、60%的煤與鋼以及40%的電力生產淪入敵手。然而1942年蘇聯的步槍產量是1941年的4倍,坦克與火炮產量增為5倍,飛機從8200架增為21700架。 由此可見,若是斯大林在戰前及時將工業轉為軍工,則絕不至於出現連步槍數量都不足的窘況。米高揚也承認蘇聯在戰前未能充分動員其工業生產力,說那是因為斯大林害怕觸發德國入侵。

不僅如此,斯大林還妨礙了戰備。他將廢物庫利克元帥任命為炮兵司令兼副國防人民委員,負責軍火生產和裝備。庫利克反對圖哈切夫斯基的現代戰爭理論,反對摩托化,認為坦克還不如用馬拉大炮,堅持把坦克分散到步兵中去,只起支援步兵的作用。在他的影響下,斯大林於1939年11月解散了坦克兵團。庫利克還反對生產T-34和KV-1。在斯大林否決了他的提議後,他又故意為T-34投產製造障礙,致使1940年原計劃生產600輛,卻只生產了115輛。他還忽視坦克炮彈的生產,戰爭爆發時只生產了12%的炮彈,致使許多坦克上戰場時只有高爆彈,沒有穿甲彈,大量坦克裝彈不足 。他還堅持要讓坦克裝上大口徑火炮,使坦克失去了原設計戰鬥力,而這一昏招得到了斯大林的贊同。斯大林和他還延誤了喀秋莎火箭炮的投產。斯大林對新型飛機的猜疑,更使得至少80%的軍機都是過時的 。雖然有的錯誤在蘇芬戰爭中暴露了,引起斯大林注意而得到糾正,但已為時過晚(例如直到1940年年底,斯大林才意識到“未來的戰爭是引擎和機動性的戰爭”,決定重建坦克兵團 )。而且,許多錯誤只是在蘇德戰爭爆發後才逐漸得到糾正。

再看第二條,蘇聯或許確實從納粹德國那兒獲得了許多先進軍事技術,然而這蠅頭小利比起全國蒙受的巨大損失來不值一提。更何況蘇聯的最大問題,是軟實力缺陷。上面說的T-34、KV-1和喀秋莎都是當時最先進的武器,後來起到了極大作用,然而它們的生產卻遭到了壓制。因此,即使從德國獲得先進樣機,能否獲得上司批准大批生產還是問題。即使生產出來了,能否發揮設計能力仍在未定之天。Pleshakov就指出,戰爭爆發時,蘇聯有14200輛坦克和9200架飛機,而德國只有3350輛坦克與2000架飛機。蘇聯的坦克雖然大部份是舊式的,其火力與裝甲仍然勝過德國的Panzer-1和Panzer-2。但德國坦克質量高,維修保養好。蘇聯的坦克設計師雖然勝過德國同行,可惜製造和維修坦克的人多是文盲。因此,只有80%的裝甲兵團能在任一給定時間投入行動,而且總是拋錨 。他還沒說蘇聯的坦克駕駛員訓練時間極短,只要能把坦克開起來便直接上戰場,而且永遠缺乏配件與彈藥。這些問題都是在戰爭後期才逐漸解決的。

第三條也無法成立。赫魯曉夫在秘密報告中指出,邊境地區的要塞在戰爭爆發後才發現無法保衛,“因為舊武器已被撤去,而新武器尚不可得”,但他沒有講出真正原因,那就是為Axell 與Медведев等人充分肯定的蘇聯獲得了東波蘭與波羅的海三國的“緩衝帶”。A Bullock, R Overy 與 C Pleshakov等人已經指出,這正是蘇聯在戰爭早期遭受慘痛失敗的原因之一:紅軍廢棄了沿著舊邊界修築的“斯大林防線”,沿著新邊界修築新防線。然而直到戰爭爆發,新的防禦工事才修了一半,防線上留下了大批長達10-80公里的缺口,2500個水泥要塞中只有1000個配備了火炮,其他的只有機槍,而且是緊挨著邊界修的 。類似地,直到1941年2月間,斯大林才下令在邊境地區修築飛機場,也是緊挨著邊界線。直到4月間,許多機場仍在建築中,致使大量飛機擠在有限的幾個機場上,成了德國空軍最理想的轟炸目標 。 此外,生產部門與總參曾建議將燃料、糧食與原料的戰略貯備點分散到伏爾加河以東,以免戰時落入敵手,這提議也被斯大林否決了。這些戰略儲備物資不是留在原地,便是被移到邊境地區去 。邊界線的變動,還使得白俄羅斯西部與烏克蘭西部突入德國境內,形成了兩個巨大的突出部,而蘇聯在其內部署了重兵,確保了德軍在戰爭爆發得以迅速包圍殲滅兩個“口袋”內的蘇軍。

簡言之,所謂“緩衝帶”起到的作用,就是讓斯大林把蘇軍盡可能地送到邊界線上去,好讓德軍在第一波打擊中消滅盡可能多的有生力量與軍事裝備,這就是赫魯曉夫指出的“在戰爭爆發的最初時刻,敵人就摧毀了我們部署在邊境地區的大部份空軍、炮兵以及其他軍事設備”的原因。

“緩衝帶”的惡果還不止此。蘇聯強佔鄰國領土,與這些國家的人民結下了仇,致使芬蘭和羅馬尼亞都加入軸心國,參加了侵蘇戰爭,而原東波蘭地區和波羅的海三國人民在戰爭初期把德軍當成解放者,與德軍密切合作,甚至在德軍潰敗後還在堅持民族解放戰爭。蘇軍收復這些地區後,又對合作者或反抗者們進行了無情報復,使得民族仇恨越發難以消解,一直遺留到今天。波羅的海三國是最先從蘇聯中獨立出去的國家,也是今日俄國民族主義者最痛恨的國家,其理由便是三國人民曾與納粹合作。在可見的將來,俄國與這些國家都無望如法德兩國那樣,化解彼此之間的隔膜與仇恨,仍然有可能在未來引出衝突。

第四條也不能成立。日本御前會議決定發動太平洋戰爭,是在1941年12月1日,此時德軍已攻至莫斯科城下,早就作廢的蘇德密約怎麼還能影響日本人的決策?固然,有的日本少壯軍人對蘇德秘密結盟不滿,辻政信就是其中一個。但據他披露,蘇德戰爭爆發後,日軍大本營曾計劃北進,為此將關東軍兵力從40萬增加到70萬,並初步撥給10億日元作為戰費,但大本營在計算戰爭資源之後,還是決定南下搶劫石油與橡膠資源 。最主要的原因,還是美國禁運使得日本無法維持侵華戰爭,而北上並不能解決這一問題。

至於Axell認為德國入侵波蘭的戰爭不是蘇德密約觸發的,連斯大林恐怕都不會同意,他自己就親口承認過:“互不侵犯條約在一定程度上幫助了德國人。”何以Axell要替他偉大謙虛?有做某件風險很大的事的念頭或計劃,並不等於有決心付諸實施。希特勒敢去打波蘭,乃是他低估了英法的榮譽感與道義觀,以為英法會再度採取綏靖態度,因此,他唯一的擔憂便是蘇聯介入。斯大林主動去除了他這一顧慮,當然要在促使他下定決心中起到無從估量的作用。光看希特勒在1939年8月20日寫給斯大林的信中再次敦促他“不要浪費任何時間”,至遲不要晚於8月23日接見里賓特洛甫,便可洞見希特勒是何等急不可待地需要斯大林的允可。

綜上所述,我認為Axell等人的論述無法成立,對蘇聯而言,與希特勒秘密勾結是蠢舉而非大手筆。從地緣政治的角度來看,斯大林犯了“遠攻近交”的錯誤,拋棄了無法直接危害蘇聯的英法,去勾結野心勃勃的近鄰。最愚蠢的是自行除掉了原來隔在蘇德之間的真正的緩衝帶,使得兩大強國直接接壤,互相構成一種心理威脅,必然引出惡性互動。尤其是他拋棄了舊防線,把新防線遷到新邊境線上去,就在德軍鼻子底下修建防禦工事,更是刺激了德國人,促使希特勒下決心去解決布爾什維克問題,而蘇聯根本沒有足夠時間去修新防線,原來的舊防線又不可用了。由此導致了蘇軍戰爭初期的一潰千里。

從國際政治的角度來看,斯大林對西方政治文化毫無認識,不知道文明帝國主義與爛污帝國主義的本質區別,不知道民主國家與極權政體的本質區別,不知道民主政治家畢竟受道義感和信義感支配,卻以己度人,以為英法保證波蘭領土完整的承諾如同他對波羅的海三國作出的保證一般,不過是騙人的陰謀詭計,以為英法會像犧牲捷克那樣犧牲波蘭,唆使德國去打蘇聯。即使是在英法因德國入侵波蘭而對之宣戰後,他仍然看不出來,就算英法與德國沒有社會制度的區別,起碼英法是維護現狀的既得利益派,而希特勒是貪得無厭的暴發戶,因而構成了對蘇聯更大的危險。即使他要坐山觀虎鬥,也犯不上在英法實行禁運後去餵養希特勒,甚至為納粹作代理商,去南亞採買橡膠等戰略物資,通過本土運往德國。若沒有蘇聯輸血,則德國人未必有物質條件發動法國戰役,而英法又恪守一戰塹壕戰的陳規,那戰爭很可能就會重演一戰式的持久戰。待雙方消耗得差不多了,他再出來收拾殘局。等到納粹擊敗法國,成了一強獨大後,這種機會就再也沒有了。

當然,斯大林可謂聰明反被聰明誤。他非常善於總結歷史上的失敗教訓,因而認定希特勒和他一樣,牢記著德國在一戰中兩線作戰的教訓,因此判定德國在擊敗英國前不可能揮師東向。在此,他其實是用自己的思維方式去揣摩對方的心思,卻忘記了希特勒是個賭徒,此前早已多次顯示了他的賭徒氣質:撕毀凡爾賽條約擴軍備戰,進軍萊茵區,入侵波蘭等等,無一次不是大膽賭博。因此,斯大林在揣度希特勒的下一步動作時,實在不該忽略他這一明顯心理素質。

偉大領袖毛主席教導我們:“‘搬起石頭打自己的腳’,這是中國人形容某些蠢人的行為的一句俗話。各國反動派也就是這樣的一批蠢人。”毛澤東的父皇斯大林同志也是這樣一個蠢人。蘇德戰爭是兩大邪惡帝國分贓不均的狗咬狗,無所謂正義是非,只有勝敗可言。無論哪家贏了,對全世界都是災難。這場戰爭之所以爆發,乃是斯大林一系列錯判引出來的。而斯大林之所以犯下這些錯誤,不是因為他缺乏戰略眼光,也不是因為他不夠狡猾,而是因為馬列邪惡的階級鬥爭理論敗壞了他的心術,造成了他的心智盲區,使得他看不見納粹政體與民主政體的根本區別,不知道世上最可怕的便是兩國極權國家的戰爭,因而“人妖顛倒是非淆,對敵慈悲對友刁”,與最可怕的潛在敵人結盟,卻拋棄了對他不會構成生死威脅的“可以團結的力量”。

作者:芦笛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芦笛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1.21143 seconds ] :: [ 25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