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效颦释雅(二)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效颦释雅(二)   
断章师爷
[个人文集]






加入时间: 2009/08/25
文章: 615

经验值: 27036


文章标题: 效颦释雅(二) (670 reads)      时间: 2009-9-05 周六, 上午3:37

作者:断章师爷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效颦释雅(二)

断章师爷

“竹以子猷为知己”说的是王徽之的故事。王徽之是东晋书法家,字子猷。他是书圣王羲之的第五个儿子,其书法成就在王氏同辈中仅次于其弟王献之。王徽之生性酷爱竹子,《世说新语》中有这样一段记载:“王子猷尝暂寄人空宅住,便令种竹。或问:‘暂住何烦尔!’王啸咏良久,直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因此后人给竹子题了个“此君”的雅谓。

竹枝潇洒挺拔,竹叶翘楚婆娑,竹杆空心清幽,竹梢弯而不折。所谓“瘦劲孤高,是其神也;豪迈凌云,是其生也;依于石而不囿于石,是其节也;落于色相而不滞于梗概,是其品也。”四季青翠,不争时尚的竹与文人追求的淡泊、清高、俊逸、正直等审美趣味和道德意识在在相符。因此历来的风流名士无不以敬竹、崇竹、爱竹为风尚。杜甫诗中有“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暗示新竹的秀美犹如处子。苏轼则以为“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对物质需要和精神需求作了伦理学比较。郑燮吟唱的“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是这位“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出身的“七品官耳”的做人原则(师爷按:上述四款称谓都是郑板桥自己镌刻的图章。见清•孙静庵著《栖霞阁野乘》)。然而我觉得还是王徽之最干脆,什么譬喻都不用,什么道理都不说,什么原则都不提,直截了当一句“何可一日无此君!”所有的意思尽在此言中了。

王徽之的另一则故事也很有趣。“王子猷尝行过吴中,见一士大夫家极有好竹。主已知子猷当往,乃洒扫施设,在听事坐相待。王肩舆径造竹下,讽啸良久,主已失望,犹冀还当通,遂直欲出门。主人大不堪,便令左右闭门,不听出。王更以此赏主人,乃留坐,尽欢而去。”王徽之坐着轿子专程前去,为的是访竹,而不是访竹的主人。所以他对于主人扫庭以迎的一片热忱根本不曾顾及,自管自地对着竹子长啸短吟起来。等到王徽之不辞而别时,尴尬的主人才大光其火地下令关门拘客,要问他一个倨傲无礼的罪名。王徽之倒因此对主人陡生敬意,于是,于是宾主竟然相谈甚欢?不知王徽之是位性情率真的本色君子?还是个前倨后恭的作态小人?

《晋书》中说他“卓荦不羁”,也就是才气出众,不拘一格的意思。王徽之做过车骑将军桓冲的参军。一天桓冲对王徽之说:“您到我府中已经很久了,近日内应该处理政务了”(卿在府久,比当相料理。)王徽之并不着急回答,顾自望着远方出了会神,然后以手托腮,慢条斯理地说了句不着边际的话:“西山早晨很有一股子清爽的空气呀。”(西山朝来致有爽气)让桓冲听了是哭不得笑不得。另一次桓冲问王徽之“您在哪个部门办公?”(卿何署?)他回答说:“不知是个什么部门,只是时常见到有马牵进来,好像是马曹。”(不知何署,时见牵马来,似是马曹)桓冲又问他:“官府里有多少马?”(官有几马?)他回答说:“我不过问马的事,怎么会知道马的数目?”(不问马,何由知其数)桓冲再问他:“近来马死了多少?”(马比死多少)他回答说:“活着的都不知道,哪里能知道死的呢!”(未知生,焉知死)。王徽之不仅没有为自己的失职而感到羞愧,却因为两次信口引用了孔夫子《论语》中的话而洋洋自得。(师爷按:前面“不问马”一句的原文是说孔子的马厩失火,孔子只问伤了人没有,而“不问马。”。后面“未知生,焉知死”一句的原文是子路向孔子询问死是怎么回事,孔子回答说:“生的道理还不了解,怎么能了解死呢。(未知生,焉知死)”)。相信在现代社会中不管换了谁当王徽之的上司,这种尸占位食白饭的二爷都要被立马炒鱿鱼的。但是在魏晋时代,用这种莫明其妙的话来应对上级却被看作是一种俏皮的急智和潇洒的时尚。关于王徽之对竹的痴情偏嗜,近代史学大师陈寅恪先生有过考证:“天师道对于竹之为物,极称赏其功用。琅琊王氏世奉天师道,故世传王子猷(徽之)好竹如是之甚。疑不仅高人逸致,或亦与宗教信仰有关。”宗教信仰是指對某種主張、主义、或神的旨意的绝对信服和尊崇,並把它奉為自己的行為準則。于是我们不难理解王徽之何以对竹如此钟情,“竹以子猷为知己”也就并不冤枉了。

“莲以濂溪为知己”一句指的是宋代的思想家周敦颐。辞书上介绍“周敦颐是中国宋代思想家、理学家。原名敦实,字茂叔,号濂溪,道州营道县人,(师爷按:今湖南道县。)人称濂溪先生”。周敦颐的官职不大,政声却很好。《宋史》中说周敦颐“政事精绝,宦业过人”。他曾任分宁县的主簿。有一件案子拖了好久不能判决,周敦颐到任后,只审了一次就弄清了案情。县里的人吃惊地说:“老狱吏也比不上啊!”(邑人惊曰:“老吏不如也。”)经部使者的推荐,周敦颐又调任南安军司理曹参军。他的上司是个出名的酷吏。有个囚犯按律不该判死刑,上司想重判他,没人敢持反对意见。周敦颐独自争辩,未果。一怒之下他拂袖而去,丢下一句话:“这样子还能做官吗,用杀人的做法来取悦于上级,我不做。”(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后来上司明白到事情的利害,那囚犯才免于一死。周敦颐虽然为官三十余载,但他不慕钱财,淡泊名利。“芋蔬可卒岁,绢布是衣食,饱暖大富贵,康宁无价金,吾乐盖易足,廉名朝暮箴”,从周敦颐这段自述中可见其操守和旨趣。身在官场即已萌生林泉之志,于是才有了后来的幽隐之举与咏莲之文。

周敦颐的学问很好,但是生前并不为人们所推崇,学术地位也不高。只有南安通判程太中知道他的理学造诣很深,并将两个儿子程颢、程赜送到他的门下。后来二程开创了宋明理学的主要派别 ── 程朱理学。顺便插上一句,周敦颐的这两位程姓高足其实是历史上最典型的“道学面孔”:剛正不阿,神聖不可侵犯,宣扬道德至上到了不通人情的地步。“餓死事小,失節事大”就出于他们兄弟之口。
还是回过来再说周敦颐吧,他一生澹泊名利,不求闻达。北宋词人黄庭坚称誉他:“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廉于取名而锐于求志,薄于徼福而厚于得民,菲于奉身而燕及茕嫠,陋于希世而尚友千古。”蒲宗孟所撰《周敦颐墓碣》称周氏:“孤风远操,寓怀于尘埃之外,常有高栖遐遁之意。”周敦颐酷爱莲花,曾于知南康军时,在府署东侧挖池种莲,名为爱莲池,池宽十余丈,中间有一石台,台上有六角亭,两侧有“之”字桥。他盛夏常漫步池畔,欣赏着缕缕清香、随风飘逸的莲花。

周敦颐著有一篇《爱莲说》。莲又名荷、水华、芙蓉、玉环等。《尔雅》中的记载是:”莲,芙蕖,其茎茄,其叶蕸,其本密,其华菡,其实莲,其根藕,其中菂,菂中薏”。中国的传统文化认为莲花象征圣洁高雅。莲花的清幽雅姿和玉洁素容是古往今来文人笔下咏叹的对象。有以美人比拟莲花的“洛神挺凝素,文君拂艳红”(辛德源);有吟咏莲花清丽色泽的“红白莲花共玉瓶,红莲韵绝白莲清”(杨万里);有赞赏莲花亭亭形姿的“世间何物比轻盈,碧玉盘中弄水晶。”(郭震);有喜爱荷叶碧波荡漾的“净根无不竞芳菲,万柄亭亭出碧漪”(林景熙);有描绘莲花绝尘清香的“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孟浩然);也有玩赏荷叶戏捧露珠的“攀荷弄其珠,荡漾不成圆。”(李白)。然而,后世公认写莲最好的文字,还数周敦颐的《爱莲说》。文字干净,寓意深远,借莲咏怀,以物抒情,总共不过百十来字,却能传世:“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周敦颐以莲花象征谦谦君子。君子恭而不难,安而不舒,逊而不谄,宽而不纵,惠而不俭,直而不往,是士大夫最崇尚的理想人格。周敦颐性情朴实,自述:“芋蔬可卒岁,绢布是衣食,饱暖大富贵,康宁无价金,吾乐盖易足,廉名朝暮箴”。他一生信古好义,“以名节自砥砺”。平生不慕钱财,爱谈名理,他认为“君子以道充为贵,身安为富”。他以莲自况,淡淡地说出了自己对于君子品格的仰慕。王国维先生认为“言气质,言神韵,不如言境界”《爱莲说》可谓集气质、神韵和境界之精华于一文。“莲以濂溪为知己” 洵非虚语。

第五个例子举的是“桃以避秦人为知己”,典出《桃花源记》。于是又想起儿时先父用《古文观止》教我们学文言的情景。现在还记得起来的似乎也就是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了。文中的一些段落,至今仍会背诵“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这就是“桃源避秦”的本事,也成了古人诗文中屡屡提及的话题。例如“闻道桃源堪避秦,寻幽数日不逢人。”(苏广文)、“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谢枋得)、“落花流水绕柴门。桃源近,犹有避秦人。”(元人小令集•小梁州•闲居)和“今日一香聊远寄,老僧亦为避秦来”(祖元)等。《礼记•檀弓下》说孔夫子路过泰山时,见一个上坟的妇人在痛哭,孔子问她伤心的原因。妇人说她的公公和丈夫先后被老虎吃了,现在儿子又被老虎吃了。问她为什么不离开?妇人回答说:“无苛政。”于是孔夫子要学生记住:“苛政猛于虎也。” “避秦”实际上就是逃避苛政。

前面提及陶渊明最喜爱的是菊花,那麽他笔下的避秦之地为什么要称为桃花源而不是菊花源呢?我想这大概是中国古字多通用的缘故,所谓“桃”者“逃”也。《诗经》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这一句,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叶嘉莹教授的解释是夭夭指青春美好的女子,如同在桃树枝头绽放的艳丽花朵。这些花朵又象火焰般地光彩照人。其后“桃之夭夭”衍变为“逃之夭夭”,成了逃跑的詼諧說辞。桃是逃的谐音,桃花暗寓逃避的意思。据考证《桃花源记》约作于永初二年(公元421年),即南朝刘裕弑君的第二年。这时陶渊明归隐田园已经十六年了。他的儒家观念对篡位政权是不满的,但他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文字塑造一个理想的美好境界。因此“桃”也可以是“陶”的谐音,避秦人就是陶渊明的自拟,桃花源其实是五柳先生之宅。当然,也可以从与桃有关的生活习俗上去挖掘。

先从桃木说起。中国的传统文化认为东南方向的桃木枝具有镇灾避邪的功用。“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古人常常在大门外挂有驱鬼用的桃木符,唐代以后又演变成用桃木做的对联。现在则改用红纸书写,习惯上还是称之为桃符,取其除凶呈祥的作用。《封神演义》中云中子用来帮助纣王消灭宫中妖气的就是桃木剑,小小的一柄剑,差点让得道千年的九尾妖狐妲姬显出原形来。此后,不管是龙虎山的张天师降妖伏魔,还是全真观的牛鼻道士装神弄鬼,手中执的都是桃木剑。

接着再说桃子吧。古代传说中常常提到桃子是一种可以延年益寿的水果,神仙大多食用桃子。主宰人间寿算的南极仙翁,手中捧着的就是一颗硕大无朋的桃子。苏南一带有一种称为寿桃的甜点心,米粉做的,染成洋红色,外形象桃子,做寿时与寿面一起当作盘头分送亲友共沾福气。《西游记》中王母娘娘蟠桃园中栽了三千六百株仙桃。三千年一熟者,人吃了成仙了道,体健身轻;六千年一熟者,人吃了霞举飞升,长生不老;九千年一熟者,人吃了与天地齐寿,日月同庚。昏庸的玉帝老儿唯恐孙悟空闲中生事,竟然派猢狲去管桃园!等到七仙女去蟠桃园摘桃建会时“只见那树上花果稀疏,止有几个毛蒂青皮的”,那些红白相衬、香气馥郁、肉嫩汁多的肥桃自然早就祭了猴爷爷的五脏庙。话说回来,要不是蟠桃的神奇,孙猴子也不会惹下这泼天大祸,被压在五行山下五百年,再拜唐僧为师,一路伏妖降魔,往西天取得真经回来。那麽东土那些颈上挂着念珠,手里捧着木鱼的方丈和沙弥也不用一年四季,从早到晚,敲得头痛,叫得耳聋了。

最后来说说桃花。桃花的色泽亮丽,颜色无论是红是粉,都给人一种生意盎然的感觉。历代诗文中,桃花都是和春天一齐出现的,例如“满树和娇烂漫红,万枝丹彩灼春融。”(吴融);“千叶桃花胜百花,孤荣春软驻年华”(杨凭);“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张志和);和“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等。所谓“三月桃花”,就是说三四月间是桃花盛开的时期。越剧《龙凤锁》中那位自称“我不是油头小光棍”的十三太子林逢春有一句唱词“桃红柳绿百草青”其实是浙东乡间妇孺皆知的大白话。用来做唱词是俗了点,用来描绘万物在春天复苏的景象,却十分形象。文化层次比较底下的乡村妇女之所以喜欢挑大红大绿的花布裁衣,就是图一个喜庆热闹,红是桃花,绿是柳叶,也就是喜欢春天繁荣的缘故。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桃花是平民百姓最喜爱的花之一,甚至连男女私情也被冠以“桃(花)色”。居住在“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中的不就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帝力于我何有哉的通常百姓吗?他们置身世外绝境,过着“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生活,仍会年年更新挂在门上的桃符,籍以摆脱秦政权的迫害。他们在“中无杂树”的桃花林中享用蜜汁盈口的新鲜桃子,浏览“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灼灼桃花。包括“黄发垂髫”在内的所有人的日子都过得“怡然自乐”。所以把避秦人的居住地称为桃花源是最恰当不过了。桃(花)源与避秦人相得益彰,自然是相互引为知己罗。

作者:断章师爷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上一次由断章师爷于2010-7-22 周四, 下午1:47修改,总共修改了1次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断章师爷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可以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145626 seconds ] :: [ 26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