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旧作】上坟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旧作】上坟   
芦笛
[博客]
[个人文集]

论坛管理员




加入时间: 2004/02/14
文章: 31803

经验值: 519161


文章标题: 【旧作】上坟 (1632 reads)      时间: 2009-8-11 周二, 上午5:29

作者:芦笛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上坟


                
  生下来就没见过祖父。不光我没见过,弟兄姐妹们谁都没见过。大家还没生出来,他老人家就遽尔作古了。那年头的人寿命短。不过祖父逝世时还在中年,正是春秋鼎盛之时。即使按那时的标准,这仙逝也过于遽尔了些。据说那时老家正闹时疫,祖父悬壶济世,忙着治病救人,结果自己染上了瘟疫,不幸去世。

  祖父长的什么样,谁也不知道。那时照相术在内地还不普及,一般人不敢去随便照相,怕那是鬼子发明出来的勾魂术。记得小时候有位守旧的长辈严肃告诫我,不能随便去照相。那玩意伤人于不知不觉之间,照一次三魂七魄就给摄去了一小部份。这当然也不能说毫无道理,起码适用于X-射线摄影。远在鬼子们发现X-射线副作用前,老祖宗们就英明地预见到了照相的副作用,可见国学之浩瀚渊深,不是现代人可以管窥蠡测的。

  我不但不知道祖父长的什么样,连老家是什么样也不知道。父亲从来不提老家,母亲偶尔在和孩子们闲聊时提起,还常被他不耐烦地打断。儿童的心灵是最敏感的。从小我就本能地知道,老家以及父亲那边的亲戚们都是一个不宜提起的话题。如果你要缠着大人问这方面的事,一定没好果子吃。

  等到大了些,才渐渐知道原来父亲那边的亲戚们“成份太高”。刚听到这句话时很是纳闷:“高”算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考分高不是好事么?为什么“成份高”就成了坏事,连提都不能提?那时我还真没想到,几十年后我在海外和一位台胞聊天,讲起往事时习惯性地检讨了一句:“我家庭出身太差。”他问明我家原来是干什么的后,惊讶地说:“这出身很好呀!”让我愣了好半天。

  后来回去,才发现当年之“高”者,现在不但不再丢人,反倒成了一桩得意事。一次去赴宴,和一位刚从老家出来的从弟坐在一起。他对我进行了长达一个多小时的光荣家史教育,说咱们这家族如何如何了不起,尽出“成份高”的人。直讲得他满面红光,神采飞扬,让我暗自疑惑那“成份高”是否也和酒精的度数高一样,中人即醉。

  可惜彼时非此时,彼时“成份高”也就是“劣度高”的同义语,于是父亲绝口不提老家,不提他的弟兄姐妹们,好像是个孤儿似的。他是我唯一见过的没有乡愁的人。更准确地说,他是一个从来不表露乡愁的人。哪怕对自家孩子,他也紧紧闭住心扉,把无限乡思与深沉的骨肉情锁在里面。直到后来我自己做了游子,日日生活在无边乡愁中,才依稀想象出父亲那紧闭的心扉之后该是什么模样。一个人竟然活到连公开怀念家乡和亲人都不敢的地步,那是什么世道,决不是今天的读者可以想象的。

  只有那么两次,我听见父亲说起老家。一次在大跃进中。一天晚饭后,父亲跟母亲淡淡地说了一句:

  “芦笋来信说,公社让迁坟,说死人不能跟活人争地……”

   母亲愣住了,半天才问:“迁哪儿去?”

  “不知道,他没说,只是说,他会办好的,让我们不用担心……”

  话没讲完,他便捡起扔在床上的报纸,埋头于大好消息中去了,脸上毫无表情。只是我半夜起来小解时,看见烟头在他床前闪闪发亮。第二天我收拾房间,倒出去满满一碟子烟头。

  另外一次在文革中。一天母亲和我们聊闲天,讲到家乡的风景时,忍不住说了句:

  “什么时候能回去再看一眼就好了……”

   父亲本来在看报,闻声立刻抬起头来打断了母亲:“怎么?你不怕被人家斗死?”

扔下这么一句后,他短促地笑了一声,那笑声乾得跟刨花似的,接着就把头又埋进报纸,专心体会中央精神去了。

  这“成份高”不但成了父亲和他家人的原罪,也成了遗传的原罪。“黑烙印”像真的烙印一样,深深地烙在我的心底,成了我一生驱之不去的阴影。文革大串连时我走南闯北,哪儿都跑过来了,但就没敢回父亲的老家去。那倒不是怕被人家斗死──那儿根本没人知道我这小辈姓甚名谁。那完全就是不假思索的本能反射:潜意识里早就设下了那个禁区,你就是犯梦游症时也只会绕着那个地方走。

  三中全会开过后,黑五类给摘了帽子,再没有“阶级敌人”了。以前母亲断断续续讲过的老家的湖光山色,此时便翩然来到眼底,挠得人心头痒痒的。终于,一个暑假,我和芦箫商定,借他出差之机,我俩结伴同行,上父亲的老家去,看看那从小就给笼罩在神秘的云雾里的世界究竟是什么样子。

听说我们要回老家去,父亲只说了声:“是吗?好啊,去吧。”脸上却一如既往地淡淡的。不过母亲告诉我,烟灰碟的产量又骤然增加了。于是我便郑重邀请他参加我们的还乡团。

那一瞬间,父亲那浑浊的老眼中闪出了奇特的光芒,旋即又暗淡下来。他几次张口欲说什么,但又似乎不知道说什么好,脸上的表情复杂到难以言状。半晌,他才喃喃地说:“不,我不回去。人都死光了,就剩下我一个,回去有什么意思?”

  临行那晚,我和芦箫都睡在家里。第二天天还没亮,父亲就把我们叫起来了,怕我们误了车。我打着呵欠看看表,整整早了四个钟头。但父亲不由分说,一迭连声地赶我们出门。临出门,他又把我俩叫了回去。他反复地使劲搓着双手,脸上泛着兴奋的潮红,嘴里喃喃地说了几句听不懂的话。我和芦萧正待明确请示那指示的具体精神,却听得他一字一句地说:

  “到了那儿后,让芦笋带着你们去上你爷爷的坟,代我向你爷爷好好磕几个头。记住了吗?”

  他略带焦灼地看着我俩,先盯着芦箫看,待他答应后又盯着我看。我本来早在他话一出口时便答应过一次,此时只好又高声答应着,一边重重地点头。父亲还不放心似的,又轮流问了一遍,再次得到响亮的证实,这才放我们出门。刚要走,他又把我们再次叫了回去,抓住芦箫的手,断断续续地说:

  “你跟你爷爷……,唔,你跟爷爷说,我、我对不起他老人家……唉……三十多年了、三十多年了……就没有、就没有去看过他老人家一次……”

  他低下头去,半天没再说一个字。过了许久,他才抬起头来,放开了芦箫的手,说:

  “去吧,别误了火车。见了爷爷什么都不用说了,他老人家知道……他老人家明白……”

  芦笋特地上火车站来接我们。一见面,没寒暄上几句,芦箫便把上坟的事提了出来。临行前那一幕在我和芦箫心里都留下了深刻印象──记忆中,我们还从未见过父亲如此动情。

  芦笋愣了一下,脸上闪过一丝难以确定含义的表情。但他立刻就满脸堆笑,连说没问题,既然回家来了,当然要拜见祖先。我们就是不说这事,他也不会忘记的。

  几天后,芦笋就带我们上坟去了。我们起了个大早,提着头天准备下的钱纸、香烛和供品,走了十多公里的公路,接着就沿着一条小路上山。晌午时分,到了半山腰。芦笋告诉我们说,已经到地方了。

  “在哪儿?”芦箫问道。我俩环顾着四周,周遭全是梯田,水稻正在扬花,微风送来若有若无的清香。

  “就在这附近。我记得就在这附近,等我找找看。”芦笋一边匆匆地说,一边跑进路旁的田埂去。他在田埂上跑来跑去,一时蹲下一时站起。我和芦箫相顾愕然,不知道他在闹什么玄虚。

  芦笋忙碌了半天,终于又跑回来说,找到地方了,让我们跟他去。于是我和芦箫便跟着他在窄窄的田埂上走了一段。他站下来对我们说:“我记得就是这个地方。”

  “在哪儿?”我俩同声问道。

  “呶,就在这儿,就在这些稻子下面。”

  “什么?!”我俩同时惊叫出声。

  芦笋看看我们,很不好意思地把头低了下去。半天才喃喃地说:

  “我没敢告诉七叔,我一直没敢告诉他老人家……。你看,大跃进时,人家要盖工厂,要咱们迁坟,我就把爷爷奶奶迁到这儿来了。那时这儿是荒山,我想再不会让迁了。可文革时学大寨,开梯田,公社就把爷爷奶奶的坟平了,改成了现在的梯田。那时我给抓起来了,家里就只有你嫂子。她一个妇道人家,能有什么主张?唉,就算我在家,又哪敢说句话?土地是国家的嘛!人家爱咋用都是人家的事……”

  我和芦箫环顾了一下四周:普普通通的梯田,普普通通的田埂,和寻常可见的梯田毫无差别。附近没有一棵树,没有任何特殊的标记物。芦笋是怎么认定这个地方的?到底有什么根据?根本不可能!

  我刚要开口说话,芦箫却转过头来瞪了我一眼。我立刻明白了他的意思:难道能忍心逼芦笋去寻找那已不可能找到的祖坟?

  就这样,我们在田埂上插上香烛,点了钱纸,哥儿仨一字排开,跪在窄窄的田埂上,对着正在扬花的水稻磕头。我一边留心不让自己栽进下一级梯田去,一边在心里默祷,代父亲说了他的话。

  在滑溜的田埂上小心翼翼地站起来时,我突然悟出:其实,找不到地方是幸事。要真找到了地方,谁知道我们此刻会不会站在爷爷奶奶身上?而且,最值得庆幸的,还是父亲没和我们一道回来……


2002年5月2日

作者:芦笛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芦笛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可以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608038 seconds ] :: [ 26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