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
作者 |
红一、四方面军草地分裂真相(二) |
 |
芦笛 [博客] [个人文集]
论坛管理员
.gif)
加入时间: 2004/02/14 文章: 31803
经验值: 519161
|
|
|
作者:芦笛 在 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二、红旗到底能打多久?
要明白中央为何扔下右路军的其他部队,瞒着红军总司令部以及前敌指挥部,率领两个军仓惶出逃,先得知道“路线斗争”是怎么回事。毛泽东与张国焘之争,在我党历史上被吹为“路线斗争”。所谓路线斗争,其实就是“以策略分歧为理由的权力斗争”。我党信奉的“革命乐观主义”其实是唯意志论,它认为革命一定会胜利,如果遭到失败,那一定是领导人的政治军事战略策略(也就是“路线”)错了,真正的布尔什维克就应该起来与错误路线作斗争。一旦路线纠正过来了,则革命也就能从胜利走向胜利。
这理论的潜在假定是,失败都一定是主观因素造成的,绝不会是客观因素注定的,天下更无一事不可为,关键在于主观采用的路线。这“以成败判是非”的庸俗哲学,使得失败成为党魁难以承受之重,在遭到重大挫折后,党魁最关心的事还是证明自己并没有犯“左倾”或“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但政敌有的是各种各样的帽子,诸如“冒险主义”、“盲动主义”、“拼命主义”、“逃跑主义”、“流寇主义”、“失败主义”等等,覆盖了一切可能决策,随时都可以抛出来,方便之极。所谓“党内斗争”就是搞这些无聊名堂。
当时红军面临的现实,是客观条件已不再容许革命胜利。伟大领袖已经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的名篇里解释过了,苏区的出现并成长壮大的前提,是军阀混战。既然如此,当军阀混战暂停下来,中央政府有余力剿匪后,红色政权自然也就无法存在了。
国府定都南京后,内战非但没有结束,反而以更大规模进行。参战各方都顾不上对付红军,红军得以坐大。但九一八事变改变了这局面,中央政府和地方军阀迫于舆论压力,不能不停止内战。宁粤在分裂后又暂时言归于好,蒋介石放弃了国民政府主席职位,专任军事委员长,负责剿共。当时的共识是,剿共是戡乱,不算内战,后者是指军阀交战。蒋介石腾出手来剿共后,红军立即走上末路。最大的两块根据地鄂豫皖苏区与中央苏区先后被国军攻破,红军主力只能突围逃出。此乃客观情势决定的失败,路线再正确也没用。
同样是逃出老巢,张国焘并没有如毛泽东那样采用“试错法”,不顾部队极度疲惫,老是想和强敌“决战”后立足下来,为此一再碰壁,一再修改战略计划,完全成了蠢动,而是明智地决定避战,先找个安全地方休养生息再说。红四方面军进入豫西南后,与当地民团达成协议,毫无困难便通过了该区。进入汉中后,张又审时度势,觉得敌军必然源源而来,仍无可能立足,遂选定由多个军阀割据的川北作为新根据地。在占据了通江县后,他派人给四周的各派土军阀送信,声称只是借地暂住,略事休息,以后还要重返中原,与北面的军阀杨虎城达成互不侵犯协议。待到部队得到充分休整后,再与当地军阀交战,先后击败了器械窳劣、战力低下的田颂尧、刘存厚等土鳖,打败了由刘湘任总指挥的各路军阀会剿,使得根据地扩大到四个县的全部和六个县的一部,兵力达五万之多,与毛指挥下的中央红军的命运形成鲜明对比。
这是在当时情况下唯一能采取的明智的军事战略。在政治战略上,张国焘也作了反省。他远比毛泽东有文化,居苏两年半,比毛更懂点马列,更熟悉苏共领导,因此具有一定独立思考能力,敢于怀疑斯大林制定的方针。他认为苏维埃政策是错误的,因此扔掉了百姓根本莫名其妙的“苏维埃政府”的招牌,先后代之以“人民政府”与“联邦政府”,停止“打土豪分田地”,代之以废除苛捐杂税,减租减息,保障公民人身安全等。
窃以为,这政治战略的根本改变,颇能证明张国焘才是中共内唯一有点头脑的政治家。王明、洛甫、博古辈只会背书,毛泽东缺乏现代知识,擅长的是祖传的阴谋诡计,其时根本没有意识到共产国际乃至斯大林都会犯错误,绝无足够视野去思考苏维埃政策是否适合国情。他之所以拥护这套方针,我觉得是出于实际考虑,首先是解决红军的粮饷问题——“打土豪”使得红军可以去名正言顺地去白区抢劫富户,而“分田地”的暴力土改则起到《水浒传》教的“投名状”作用,让贫苦农民断了后路,死心塌地跟红军干到底。
但这都是急功近利、后患无穷的办法,它虽能解决红军一时急需,但不但分裂了人民,制造出了深仇大恨,而且也不得人心,使得良民闻共色变,不利于结成“统一战线”。张国焘正是看到了这点,才决定改弦更张。据他说,新政策远比所谓“土地革命”更能赢得人民支持。无独有偶,李明瑞、张云逸、龚楚等人在广西经营左右江根据地时也做过类似尝试,据龚楚说效果也相当好。不管怎样,我党在抗战爆发后确实采用了这套做法,从而骗取了许多知识分子支持,根据地与军队都急剧扩大。由此看来,张国焘可谓党内的先知先觉。
但即使作了这些重大战略调整,红色政权也难以生存下去,其原因再简单不过:没有足够的战争资源。红四方面军虽然打破了四川各路军阀的联合会剿,却使得新创的川陕苏区极度残破,瘟疫流行,民生凋敝,张承认:
“川北是挤掉了汁的柠檬,单凭这里要求发展是不易的。这种看法,有两个主要理由:一是我军的枪支弹药,质素越来越低,兵力人数虽在五万左右,但实际能作战的枪支不到两万,其中多半是土制货,是从四川军阀作战缴来的次等货色,而且枪支在作战中损毁极易。因而同志们多引以为忧,认为只有与蒋的嫡系部队作战,才能缴获较好的枪弹来补充自己。二是川北苏区经过战争的蹂躏,粮食及其他必需品均感不足,到了明年青黄不接的时候,可能发生饥荒,如果红军死守在这里,不仅不能为人民解决粮食问题,恐将与民争食。”(10)
此话说出了革命战争的普遍难题。所谓“革命根据地”就是个战争基地,必须靠本地区的人力物力资源支持持续不断的对外战争,这必然是个杀鸡取蛋的过程。富饶如广东,也受不了这种无情压榨,李宗仁在回忆录里就坦承,为支持国民革命,宋子文曾在广东“简直是不顾一切的‘横征暴敛’”,“竭泽而渔”,“把老百姓搞得太苦了”,军饷的主要来源竟然是鸦片税和赌博税,连他都不能不承认:“这种制度实在是秕政害民,迹近荒唐”(11)。龚楚在回忆录里披露的中共对中央苏区百姓的全面压榨就更是令人发指(12)。据杨尚昆和刘英回忆,中央苏区就那么几个穷县,竟然要将红军扩大到一百万。毛泽东特地下令,谁敢反对“扩红”就杀,实际上是强迫抽壮丁,最后兴国县抽到无丁可抽为止(13)。男劳力都当兵去了,谁来搞生产?
连在相对发达的腹地割据都如此,何况西部边缘地区?在那些穷山恶水中安营扎寨,就算敌人不来打,也决计无法养活多兵,必然再度挤干新“柠檬”,衰弱后再试图换地方,最后只能自动消亡。
这就是我英勇的红一、四方面军胜利会师时摆在我党领袖面前的严峻局面。“试错法”已经证明红军无可能在内地安身,只能逃进人迹罕至的深山老林中,那只不过是延缓死亡罢了。至此,革命领袖们终于意识到这简单真理:无外援不足以干革命。
作者:芦笛 在 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上一次由芦笛于2009-7-01 周三, 下午4:22修改,总共修改了5次 |
|
|
返回顶端 |
|
 |
- 老芦:你这里打错字了。应该是“中日冲突”。 -- 金唢呐 - (148 Byte) 2009-6-15 周一, 下午5:41 (215 reads)
- 要死了,真是老糊涂了 -- 芦笛 - (0 Byte) 2009-6-15 周一, 下午11:16 (163 reads)
- 小蒋与老胡与老汪两大佬是党内政敌,非仇敌。 -- 新大陆人 - (949 Byte) 2009-6-15 周一, 上午5:24 (214 reads)
- 我现在真的领会“发生的就是合理的”这句话了,中国就是这个命啊! -- 布朗运动 - (38 Byte) 2009-6-15 周一, 上午3:05 (199 reads)
- 非常赞同北徙的观点:”毛人品邪恶无比,智力也不乏愚蠢之处,但同时又具有常人不及的人格魅力和精神能量.” -- 王泓 - (74 Byte) 2009-6-14 周日, 下午11:29 (222 reads)
- 有此看来胡宗南不可能是共谍。 -- 黄豆 - (231 Byte) 2009-6-14 周日, 上午11:32 (277 reads)
- 芦博文章最大的功劳是还原了中共的历史 -- 黄豆 - (89 Byte) 2009-6-14 周日, 上午11:01 (261 reads)
- 谢谢老芦帮助糊涂清除了近代史的许多疑问... -- xilihutu - (282 Byte) 2009-6-14 周日, 上午10:02 (235 reads)
- 能生在太平年代真是小老百姓之福, 在乱世很难免为"英雄领袖"作了炮灰. -- johnsum - (0 Byte) 2009-6-14 周日, 上午10:02 (176 reads)
- 笑死人啦,老张以为去剿他们的是“寇”? -- xilihutu - (47 Byte) 2009-6-14 周日, 上午6:41 (277 reads)
|
|
|
您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您可以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