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转帖]芦笛:试论孔孟之道对人性认识的偏离以及流弊(一)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转帖]芦笛:试论孔孟之道对人性认识的偏离以及流弊(一)   
若迷
[博客]
[个人文集]
警告次数: 1




性别: 性别:男

加入时间: 2008/05/16
文章: 3610

经验值: 164705


文章标题: [转帖]芦笛:试论孔孟之道对人性认识的偏离以及流弊(一) (834 reads)      时间: 2009-2-03 周二, 下午12:06

作者:若迷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标题: 试论孔孟之道对人性认识的偏离以及流弊(一) (729 reads) 时间: 2005-12-22 周四, 上午2:51

--------------------------------------------------------------------------------

作者:芦笛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info


试论孔孟之道对人性认识的偏离以及流弊(一)


芦笛


最近谈起儒学,倒钩起了我对当年在地下读书运动中“整理国故”的回忆,免不得把当年的心得写出来,就正于博雅君子。


一、孔子学说的中心思想


愚以为,孔子学说的中心思想,在于《论语》上这段话: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仁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这话很重要,得翻译一下(参照朱熹注释译出):

“颜渊问孔子怎么理解‘仁’,孔子说:‘克己复礼就能做到仁,一旦实现了克己复礼,天下就归于仁了。做到仁靠自己,并不是靠仁自动实现。’颜渊问:‘请问具体的操作内容是什么?’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说:‘我虽不敏,一定会照着这些话去作!’”

在我看来,“克己复礼”就是孔子思想的总纲,儒家的其他思想、乃至其苗裔流变,全是从这“克己”与“复礼”中生发出来的,从孟子、荀子(乃至法家的分支)直到程朱理学莫不如此。他们之间的歧异,不过是在对“克己”与“复礼”的侧重点不同造成的。

从孔子对“克己复礼”的解释来看,他的政治理想乃是恢复据说是已经在春秋时代崩坏的远古“礼治”。

所谓“礼”是一个很庞杂含混的概念,既包括远古(西周早期)的文物典章制度,又是社会各阶级的行为规范。用现代话语来表达,它其实是等级制度的仪典式外在表现。我党从延安时代就在搞这套,王实味所说的“衣分五色,食分三等”就是这名堂:群众吃大灶,一般干部吃中灶,高干吃小灶。哪怕是在文革平均主义最盛行的期间,这一套仍然没有完全废除:军队虽然废除了军衔制,但军官四个口袋,当兵的两个口袋,仍然用不同的衣着来标志了他们的不同等级。

换言之,孔子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是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其中处于某一等级的人,必须严格按照社会地位赋予他们的等级而从事衣食住行等日常活动:穿规定的服色,吃特定规格的饭菜,住特定规格的居室,乘坐特定规格的马车,享受特定规格的娱乐,在与不同等级的人来往时,遵循复杂严苛的礼仪和举止规范,采取特定的言谈态度。不幸的是,在春秋乱世,这一套古礼已经崩溃得差不多了,而这就是孔子的毕生恨事。

要恢复这礼治,根本措施还是“克己”出发,也就是战胜私欲,严守本分,严格按照礼教根据自己身份作出的规定去行动,不符合这些规定的就一律不能看,不能听,不能说,不能动,否则就是“僭礼”,也就是不守本分。在孔子看来,只要社会全体成员都能做到这一点,自然礼治也就能够恢复,社会成员也就达到了“仁”的理想境界。用朱熹的话来说就是“故为仁者必有以胜私欲而复于礼”。

(顺便说一下,我已经指出过,儒家中心概念不是西方式精确概念,而是模糊概念群,根本就无法作出西式逻辑定义来,“仁”就是这样,据黄仁宇先生研究,它有几十个不同层面的涵义。此处讨论的“仁”只涉及在这一特定层次的涵义。以下涉及到的其他儒家概念也如此,不再注明。)

因此,要恢复社会秩序,着手点还是个人的道德完善。用现代话语来说,那就是重建黄金时代需要每个社会成员的自觉努力,从我做起。

《大学》中给出了“克己复礼”的具体操作内容,那就是著名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 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

这里的连锁公式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前五个环节是个人自我道德修养过程,后面三个环节却突然飞跃到了群体管理水平上去。

顺便为现代读者解释一下,这儿所谓的“国”,指的是诸侯国,而“天下”就是当时中国人所知的世界,其实就是整个周朝的疆域。

怎么去“格物致知”,早期经典失传,没有交代,给宋儒留下了个攻关难题,这才会有王阳明根据朱熹“一物有一物之理”的说道,对着庭前竹子去苦思冥想几天几夜,企图格出它的“理”来,最后几乎精神失常的轶事。但后面诸环节的操作内容,《大学》倒是交代了:

诚意:“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正心-修身:“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修身-齐家:“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齐家-治国:“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康诰曰,「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 ”

治国-平天下:“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絜矩之道也。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 ”

这些P话,逐段翻译似乎太麻烦,也不值得,指出其要点似乎就够了。

从这个“连锁推论”可以看出孔子的思路,那就是他把整个社会的不同层次看成是个人的层层放大:无论是国还是天下,其实都是按照家庭的模式构建的,其组成原则和调节方式完全一样:“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意思是说,臣子忠于君主的道理和儿子孝敬父亲相同,尊重长辈的道理和尊敬长兄一样,以慈爱役使部下的道理和长辈役使后辈相同。由此,他便得出飞跃性的结论:

“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 ”

这话如果直译成现代汉语就会显得很可笑,但如果把那“一家”理解为“每一家”,“一人”理解为“每个人”则就可以理解了──他在前面已经说过“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总而言之,这种思想产生在一种生产力低下,社会以家庭为单元的家族社会中再自然不过。它的特点是把社会看成一个放大了的家族,把社会关系看成是家族关系。因此,百姓必须无条件服从官府,跟儿子无条件服从父亲一样。反过来,官府也得“以慈使众”,像对待自己的儿子一样对待小民。如果每人每家每国都做到了这点,那天下也就“平”了。


二、孔子学说的内在缺陷


由上可知,孔子学说的基本特点是:

1、它在本质上是一种靠完善个人道德修养去调节人际关系的伦理学。

2、它把个人行为伦理层层放大到家庭和社会的不同级别上去,用伦理学代替社会学和政治学,将政治学原理和伦理学原则等同起来,由此形成了一种原始的“道德宇宙观”。它的政治理想是建立一种家族式和谐社会,而这取决于个社会成员个人的道德完善。

3、它的基本假设是人可以自觉战胜自己的私欲(所谓“克” 就是“战胜” 的意思),忽略了自我克制的限度,并将政治问题简化为道德问题。由此产生了两大内在缺陷:

第一,作为试图管理全社会的政治学,它缺乏可行性,在乱世显得特别迂阔。

第二,因为把政治问题看成道德问题,它不但缺乏道德上的容忍,而且缺乏政治上、思想上的容忍,具有将政见分歧视为善恶之争的天然倾向。

第一个缺陷在现代人看来一目了然:孔子完全是个空想主义者,指望社会全体成员去自觉进行“诚意正心修身”的自我思想改造,以此扭转“礼崩乐坏”的大趋势,当真是缘木求鱼。要使它行之有效,前提是有统治者强力推行,给民众洗脑。因此,它的用处只在于稳定既有社会秩序,而不可能拨乱反正,使乱世转为治世。换言之,它在乱世一点用处都没有,这就是为何无论是孔子还是孟子都非常热衷作官,但一直仕途失意。

这个“克己的可行性”问题导致了后世儒家的分野,他们似乎也看到了这个问题,开始探索为孔子忽略了的重大前提性问题,亦即人性的实质以及“克己”与“复礼”的侧重点何在,由此导致了孟子和荀子两大流派的产生。这是后话,不题。

第二个内在缺陷就不是那么一目了然了。不过,那道理其实很简单:所谓“容忍”有不同层面的涵义,难度最大的乃是道德上的容忍,因为道德考虑的不是“真伪”、“对错”而是“善恶”,而“容忍恶”似乎就是恶的一种表现方式。反过来,“疾恶如仇”似乎是一种美德。于是,当世上所有的问题都变成道德问题后,社会的容忍度也就降到了零。这在我看来就是孔孟“伦理政治学”的最大隐患。

孔子在世时,中国还未迎来百花齐放的学术春天,中国还没有多少思想家,因此孔子在容忍异端思想这个问题上还不是很突出,尽管如此,《论语》中也还是留下了记录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范氏曰:“攻,专治也,故治木石金玉之工曰攻。异端,非圣人之道,而别为一端,如杨墨是也。其率天下至于无父无君,专治而欲精之,为害甚矣!”○程子曰“佛氏之言,比之杨墨,尤为近理,所以其害为尤甚。学者当如淫声美色以远之,不尔,则骎骎然入于其中矣。”)”

那意思是“研究异端邪说,害处真是大来兮!”括号内文字乃是朱熹集的后世大儒注解。他们认为孔子说的异端乃是杨朱和墨子的学说,似乎不然──那时杨墨还没出世呢。程子更是痛骂佛家,那在我看来完全是借机发泄──佛教传入中国乃是很久后的事了。

正因为当时没有多少竞争者,所以孔子这个问题还不显得很突出。孟子可就不是这么回事了,这是后话,不题。

孔子的不容忍主要还是礼教上的。如上面所引,他规定了非常严格的“四不准”,凡是不符合礼教规定的都不许看,不许听,不许说,不许动。这还不是对自己的要求,同样也是针对别人的。不信请看《论语》的记载: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所谓“佾”乃是舞列的量词术语,据朱熹考证有两说,一说是每佾的人数就是佾数,如此,则2佾就是4人,8佾就是64人;另一说则认为不管佾数多少,每佾人数固定为8人。按礼教规定,天子八佾、诸侯六佾、大夫四佾、士二佾。季孙氏不过是个大夫,按礼节规定,只能使用4佾舞列,在庭中跳舞给他看,可他却用到8佾。如此不守本分,便引起了老孔的极大愤怒。

这姓季的家伙专干这种事。按礼教规定,诸侯只能祭祀封内山川,可他不过是个大夫,没有祭祀资格,竟然也敢去祭泰山,引起孔子绝望的呼吁:

“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 ‘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冉有,名求,是孔子的弟子,当时任季氏的管家。孔子问他能不能劝阻此事,小冉说,不能,孔子于是绝望地反讽:唉!难道泰山神还不如鲁国人林放懂礼,竟然会接受这种僭妄的祭祀?

在《论语》中,这主仆二人还被谴责过一次: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

这意思是说,姓季的比周朝著名功臣周公还要富,而小冉还要帮助他搜刮民脂民膏,让他更富,孔子忍无可忍,宣布革他出教门,并号召门徒去攻击他。

老孔这儿流露出来的不容忍很说明“克己复礼”的内涵。季氏主仆犯了双重道德错误,既不克制私欲,又超出了礼教规定的本分。我还真说不上来到底是什么更让孔子生气:是不知道爱民,还是因为富裕程度超过了周公?

【未完待续】

作者:芦笛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info

作者:若迷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若迷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530165 seconds ] :: [ 22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