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转帖]中国经济危机的产生的根本原因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转帖]中国经济危机的产生的根本原因
peacemaker
加入时间: 2004/02/14
文章: 1676
经验值: 24408
标题:
[转帖]中国经济危机的产生的根本原因
(396 reads)
时间:
2008-12-08 周一, 上午8:26
作者:
peacemaker
在
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中国经济危机的产生的根本原因
James008
次贷危机起源于美国,但今年却变成席卷中国的经济危机,许多人将其归为外部因素的影响,然而虽然有外部因素的影响,但我们必须看到其根源还是在中国自身的经济发展模式和经济结构。一个重要的例证就是这场危机从2006年就开始显现的苗头,许多中国企业,特别是许多民营企业纷纷转战房地产、股票市场,雅戈尔转战房地产,海尔成立房地产公司,国美动辄几十亿的资金打新股。然而,危机苗头并未引起中国政府决策层的注意,在房地产泡沫无以为继的影响下,在次贷危机引发的出口快速萎缩的打击下,这种危机的苗头就迅速升温,向全面经济危机转化。
中国的经济危机的根源,当然这里只是将推理的过程局限在经济因素的范围内,就是中国采取的压低要素价格,特别是劳动力、资源等要素的价格的经济发展路径。低廉的劳动力,长期低于通胀水平的名义利率,低廉的资源价格,使得投资的回报率相对较高。
投资回报高激发了投资的热情,中国投资规模不断扩大,GDP中投资的比例逐年升高,1982年中国GDP中投资的比重只有不到27%,到了2007年,投资已经占到GDP的40%。然而,低廉的要素价格意味着本土市场需求的不断萎缩,GDP中居民消费的比重逐年下降,从1982年到2007年中国GDP 中居民消费的比重从52%下降到35%。扩大的投资形成了不断膨胀的产能,而低廉的要素价格导致居民消费不断萎缩,不断膨胀的产能和不断萎缩的消费之间的矛盾只能通过继续投资和对外出口消化,这样投资的比重不断增加,净出口占到GDP的比重从1.63%上升到8.88%,中国外向依存度超过了60%。
出口毕竟只能消费部分中国本土产能,当遇到外围经济体的严重影响时,中国经济就会遇到严重危机。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时中国的困境就是一个前车之鉴,然而,中国政府并未意识到或是出于利益集团的驱动,来从根本上采取措施改变中国这种消费积弱的经济现状,而是采取了饮鸩止渴的短期措施来刺激经济,当然,中国政府提出了三大刺激经济的方案:商品房改革,让居民掏钱购房,发展房地产;医疗体制改革,让居民掏钱看病,拉动医药行业发展;教育产业化,让居民掏钱上学,推动教育产业。这三大改革,让居民从口袋中掏钱,对于短期内摆脱出口不振的经济困境,起到了立竿见影的作用。然而,从长期看,这就是饮鸩止渴的当代典型,三大改革导致居民生活成本飞速上升,使得人们更加无力消费,再加上人们对于养老的担忧,居民消费能力更加积弱,从长期来看,这三大改革的负面影响更加深远,房地产泡沫导致居民生活成本增加,大大提高了城市化的门槛,不利于中国经济的成长;医疗改革削弱了人们抵御疾病的能力,拖累劳动力整体素质;教育产业化则是间接剥夺了中低收入居民受教育的权利,导致劳动力素质一直徘徊,而各地不断出现的“弃学”现象,“读书无用论”的再次袭来体现了这一措施对于劳动力素质的严重的负面影响。三大改革致弊于当今,又贻患于后代。
此次的经济危机要比97年金融危机更加严重,一方面是低要素价格的发展路径导致的生产消费矛盾更加激烈,另一方面还在于中国愈发的外向化,97年之前中国净出口只占到GDP的2%不到,而如今这个比重已经接近了9%;97年中国的出口外向度只有17.7%,如今这个比例已经达到76%。10年来,中国经济的不断外向化意味着将中国经济暴露于世界经济的风险中,而且,中国货币当局的强制结汇制导致高额外汇顺差带来的不是居民实物资产的膨胀而是中国经济体充斥的流动性。中国的货币供应量长期高于同期GDP增速,而且,从2006 年开始,M0、M1、M2开始加速(如图4),基础货币供应量从07年开始甚至突破30%的增速。
充沛的流动性并未掌握在居民手中,而是多被政府掌握,从1991年以来,中国金融机构中存款中的居民储蓄比重经历了一个上升到下降的过程,1991年居民储蓄占金融机构存款的比重在55% 左右,到了1997年这个比重上升到58%,之后随着三大改革的逐步推进,这个比重一直下降,时至今日,金融机构存款中只有不到45%来自于居民储蓄,十年中居民储蓄失去了13%。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政府存款比重的上升,97年,政府存款(包括财政存款和机关团体存款)占全部存款的比重徘徊在3%左右,今天这个比重已经超过11%,十年内比重上升了将近3倍。而企业存款十年内并未有显著的变化,十年来企业存款占全部存款的比重一直在三分之一左右摆动(如图5)。这种比例的变动,从具体数额上来看,显得尤为突出。10年来,政府存款增加了25倍,而居民和企业存款相应只增加了不到6倍,两者相差何其大。
因此,10年来,中国政府为了消化产能大力鼓励的出口并未为居民创造实际的购买力,反而进一步恶化了经济成果的分配结构。同时,中国政府手中掌握了大量的经济资源。充沛的流动性在2006年开始显现它的威力,房屋、股票等资产价格如火箭般速度飙升,中国股市的代表性指数上证综指从900蹿升到6200 点,大中城市的房屋价格节节攀高。这种资产泡沫吸引了众多的企业转战房地产市场,甚至股票市场,这就有了前面所说的民营资本的乱象。
而这种流动性推动下的资产盛宴注定是一种泡沫,在面对不断萎缩的居民购买力面前,注定将会破灭。于是,美国次贷危机成为这种泡沫破灭的导火索。泡沫的破灭直接将诸多之前被泡沫掩盖的经济问题暴露出来,形成了中国当前的经济危机。
作者:
peacemaker
在
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显示文章:
所有文章
1天
7天
2周
1个月
3个月
6个月
1年
时间顺序
时间逆序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您
不能
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您
可以
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210727 seconds ] :: [ 23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