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转帖]集体抗争发生的可能性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转帖]集体抗争发生的可能性   
土土007






加入时间: 2008/04/19
文章: 780

经验值: 28579


文章标题: [转帖]集体抗争发生的可能性 (813 reads)      时间: 2008-9-15 周一, 下午4:20

作者:土土007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梁捷


 1968年4月23日,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一个名为“学生民主社团”的社团(SDS,Students for a Democratic Society)计划在森戴尔(Sundial)大楼内示威集会,支援六个刚刚被处分的学生。
就在上一年,哥伦比亚大学学生费尔德曼在图书馆里发现了一组档案,详细记录了学校的一个武器研究所IDA与美国国防部的合作关系,从而间接地卷入了越战。于是SDS就在校内发起抗议活动,要求哥伦比亚大学当局辞退那些在国防部兼职的IDA成员。其中SDS的主席马克.拉德最为激进,他组织了示威集会,还写了一封公开信给学校领导,“你们要求秩序和尊重规章;我们要求的是正义、自由和社会主义…”学校很快以“不得在室内示威集会”为名,处分了以拉德为首的六个激进分子,史称“IDA六君子”(IDA Six)。
刚去世不久的历史社会学家查尔斯•蒂利(Charle Tilly)及其学生塔罗(S. Tarro)认为这次抗议活动是“主动性抗议”的典型代表。蒂利多年来一直研究历史上的“政治抗争”,最近翻译出版的《欧洲的抗争与民主<1650>》即是这方面的代表之作。他认为在西欧现代历史上出现了三种不同类型的集体行动,即“竞争性”、“反应性”与“主动性”抗争,这三种抗议行动在几个世纪的时间里缓慢地发展演变。在16世纪,竞争性抗议是常态;在17和18世纪,反应性抗议是常态;到了19和20世纪,主动性抗议则变为常态。
“主动性抗议”最先表现在工人运动中。工人们并不简单地试图保护手中资源不受国家和市场的侵害。与此相反,他们积极地举行罢工来要求新的权利,诸如每日8小时工作制、福利、普选权等等。他们的这种主动抗议就是一种新的现代抗议范式,慢慢在学生运动中普及开来。其实学生并没有像马克思所分析的工人那样受到“剥削”和“压迫”,可他们却是反抗最积极、最激烈的一个群体。那里没有压迫,那里却有反抗。
4月23日的集会在中午准时开始,几名黑人学生的出席尤其引人注目。他们属于另一个社团,非洲裔美国学生社团(SAS,Student Afro-American Society ),而SAS和SDS向来没有什么合作。集会开始后,SDS的两位成员做了演讲,内容是高等学校应有的职责。随后,SAS的主席威尔逊开始演讲。他也批评学校,却不想讲什么政治原则,把主题转向攻击校方准备修建体育馆的计划。
哥伦比亚大学很早就准备在Morningside Park建造一个体育馆。根据设计,这个体育馆将建造在一个斜坡上,下层入口面向黑人聚居区,而建筑上层则面向哥伦比亚大学校区所处的高地。这个设计主要出于实用主义考虑,不过在那个风起云涌的特殊时期,很容易被阐释为歧视黑人、隔离主义的设计。SAS就一直在为抵制体育馆建设而奔走。
 威尔逊讲完,拉德准备接着讲。但是参加集会的五百余人已经有些不耐烦,人群中不时发出高嚷,“游行,游行!”人群逐渐涌向森戴尔大楼通往图书馆的大路。无法确定游行队伍中多少人是原来准备参加示威活动,另有多少人是临时加入游行或者仅仅是旁观者。
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这么多学生的行动并非毫无组织,而是通过多种复杂关系网络进行动员。蒂利在研究集体行动过程中总结出经验,人在集体活动中主要根据关系网络来行动,研究者必须对此高度重视。所谓关系网络,即人们拥有的与其他人的关系和联系,这是促成动员的关键。而其他常用的分析类别,诸如意识形态、加入社团、专业背景、肤色人种等等,反倒不如关系网络来得重要。
我们不妨这样理解类别和关系的区别。类别就是一些包括了同质人群的箱子:比如所有来自于同一所学校的人,所有属于同一个种族的人,所有拥有某种共同经验或者特征的人等等;而关系网络是在两个或者多个人之间的互动或纽带。这些人有可能属于也可能不属于同一个种类。蒂利试图综合这两种概念,提出某种他称之为“种类关系(CAT net)”的东西,将类别和关系网络互相重叠。蒂利相信,具有同样背景、同时彼此之间存在各种形式互动的人群才是集体行动的主要力量来源,人得靠与其他人的联系而被动员。
 游行开始了,这支包含了多个社团、复杂关系网络的队伍接近图书馆时停了下来。另一个学生组织SFC反对森戴尔大楼的集会。他们早已组织了近五十名学生,封锁了通往图书馆的大路。游行队伍显然并不想与SFC发生冲突,大家在图书馆附近徘徊,似乎失去了目标。拉德爬上被推倒的垃圾桶,试图继续鼓舞士气,但大家并不买账。
 这时,SAS的黑人领袖站了出来,号召大家转去东面的体育馆工地示威,顿时获得多数人的赞同。多数人随着SAS领袖向东往体育馆而去,拉德和其他SDS的领袖只好带着少数人返回森戴尔大楼继续集会。
 显然这次游行的目标并不一致,陷入到一种半无政府状态。蒂利总结认为,这也是抗议活动发起者和组织者的次优选择。如果有能力完全领导、严密组织、统一斗争目标和手段,那么抗议活动当然能发挥最大的威慑力量。然而当组织者最初没有能力做到这一点的时候,保持活动的半无政府状态,只求各参加组织、团体、个人的一定程度的协调一致,也不啻为一种好办法。这种半无政府状态恰恰是社会抗议活力之所在。可能在活动中产生新的团结要素。
 12点半左右,SAS带领游行队伍来到体育馆,遭遇警察设下的路障,他们推倒路障继续前行。三名警察冲出来试图封路,却寡不敌众。随后,更多警察闻讯赶来,双方展开一场混战。有一名学生被抓,也有一名警察被击倒,受了伤。当时场面十分混乱,学生组织里没有明确的行动指挥者,大家只是自发地、盲目地向体育馆冲击。最终还是警察占了上风,驱散了学生。
 拉德等人正在森戴尔聚会,闻讯立即带人前来调解,路上与被驱散的SAS成员们汇合。拉德劝说大家避免在体育馆与警察发生进一步冲突,不妨返回森戴尔再商量针对校方的进一步的对策。回到森戴尔以后,拉德又做了一次演讲。这回他宣布警察在体育馆抓走了一名学生作为人质,随后倡议:所有示威者都应该使自己成为人质。虽然大家都不明白什么叫“使自己成为人质”,但都明白到了最后向校方摊牌的时候了。
 这时,统一的集体社会运动目标形成了:反抗学校。反对学校介入越战也好,反对学校以修建体育馆来种族隔离也好,都因为学生与警察的冲突和学生被抓而内化成一致的反抗学校的目标。这种一致的目标认知,超出社团或者种族边界,开始具有政治的意味,终于酝酿成为一场集体运动。
 下午1点多,五百余人排着整齐的队伍向哈密尔顿大楼进发,那是哥大行政办公室的所在地。1点35分,数百人冲入哈密尔顿大楼并将其占领,其中既有聚会示威活动的发起者和支持者,也有它的反对者。哥伦比亚学院的科尔曼院长被禁闭在他自己的办公室里。
 抗议者中有六十余名黑人学生最为活跃。他们声称,这是一次黑人权力运动,哥伦比亚大学一直对非洲裔美国学生存在潜在歧视,所以欧洲裔美国学生并不能完全理解他们抵制建设体育馆的初衷。为了尊重SAS的感情,第二天一早,拉德决定带领SDS的白人成员们离开哈密尔顿大楼,转而占领附近其他几幢楼,也包括了图书馆。后面的几天里,黑人学生就一直占领着哈密尔顿大楼,白人学生则占领着其他几幢大楼。占据大楼的学生们提出几项要求:要求免除抗议学生的一切责任,取消不准在室内集会的规定,停止体育馆的建设,辞退IDA相关人员,追究体育馆建设的责任。
校方对此深感震惊,拒绝接受学生的要求。不同教师的反应截然不同。有些教师支持校方,希望让警察来维持学校秩序。另有一些教师则组织了“教师特别团”,负责在学生和校方之间沟通交流;而在被占领大楼内,还有一些教师不愿意离开,坚持要上课;更多的教师则离开了教学楼,退在一旁静观其变。
大楼外,学生们的意见也不统一。有一些学生运动员反对抗议者占领大楼,他们组织起“多数联盟”(Majority Coalition)社团,在大楼外围维持秩序,设置路障,阻止其他学生继续进入大楼。有不少同情抗议者的学生试图向大楼内投掷食品,受到“多数联盟”成员的阻止。与大楼内部相比,大楼外部的空气更为紧张,“多数联盟”和其他抗议支持者的冲突不断,“教师特别团”则忙于在这之间斡旋。4月29日,有一群学生试图强行闯入大楼,与“多数联盟”的人发生了暴力冲突。这一点正是学校当局最害怕的:学生与学生的冲突,很有可能把局面搅得不可收拾。下午5点,“多数联盟”的人在教师委员会的要求下撤去道路封锁。校方则向“多数联盟”负责人表示,第二天一早一定会最终解决问题。
运用蒂利的分析框架,我们可能有效地观察这次学生运动扩大的过程,了解大楼外面潜在抱有同情的师生、媒体、警察等人的作用。蒂利认为,一切成功的运动都会有“内化”过程,即把外部的、边缘的资源不断吸收进入运动内部,抗议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而信息传播和符号解读在其中也起到关键作用。
抗议的学生们无疑已经成功地把反抗政治的精神传遍校园,乃至最终成为全球性的左翼思潮的一部分。但是学校当局和部分学生有效地将最初抗议的那部分学生隔离,避免他们进一步和外部同情师生接触。这种隔离很有效,但也面临内部和外部的双重压力。集体性抗议活动已经起来,谁也化解不了,单纯谈判已经无效,只有暴力才能使得它最终收场。
不到一周,已经许多纽约市的警察已经出现在校园里。大楼占领者对警察占领校园这一事实表示震惊,警察竟然占据了自由圣地――学校!他们已经能预见到即将发生的事情。学生领袖们商量后表示,不会强行反抗,但一定要让警察把自己架出去。
4月30日一早,纽约市警察开始实施清场。黑人占领的哈密尔顿大楼附近没有发生流血。一些黑人律师出现在大楼外,表示将为SAS的成员在法庭上提供辩护。警长加瑞利克很聪明地先带领一队黑人警察冲入大楼,其他警察随后进入,和平地夺回了哈密尔顿大楼。但是在那些由白人占领的大楼里,清场过程中肯定发生了暴力冲突,至少150名学生受伤,被送入医院和监狱,很多在场的记者都摄下令人震惊的照片。那一天,警察一共拘捕了七百余名抗议者。
当时发生的事情很自然地拥有多种说法。一位当事人回忆说,第二天的报纸充斥着对这次学生运动的报道。一份著名报纸登了这样一张照片,一个警察站在满地狼藉的校长办公室门口,脸上挂着热泪,看着扔得到处都是的书籍说,“世界上的知识都在这些书里啊!”可是这名学生清楚地记得,他们没有动校长室内的任何东西,包括酒和雪茄。
这就是一次非常混乱的学生运动。正是由于混乱,使得它成为许多电影和社会学研究钟爱的对象。我们细致研究参与这次运动的学生,会发现他们最初出于不同的原因反对校方,比如SDS成员反对学校卷入越战,SAS学生则主要反对学校建造有种族隔离嫌疑的体育馆。大家都希望通过反对校方的活动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学生对于学校总处于弱势地位,如果按照正当途径表达诉求,必定会落一个“IDA六君子”那样的下场。于是学生们试图将行动的控制权转让给群体内的其他成员,放弃自己的理性思考,推卸自己的责任,模仿和学习周围人的行动,不时地转变行动方向,在不同阶段跟着不同的领头人走,最终形成了一股谁都无法预料的群体运动。
这个集体运动过程极为复杂,让很多坚持理性选择分析框架的经济学家束手无策。经典经济学认为人是理性的,这样就不能解释郁金香热潮、南海股票等集体狂热和集体恐慌的投机行为。现代的行为金融学开始触及这些问题,但研究还刚刚起步。
社会学家试图研究的问题更广泛:除了抛售股票和银行挤兑以外,他们还想研究剧场火灾时观众的逃生行为;在一部分人群中兴起爱好(比如玩呼啦圈或者喝普洱茶),怎样迅速传遍;还有宗教狂热,社会暴乱,广告传播,谣言传播等等社会现象,怎样唤起人们的恐惧、憎恨、好奇、热情或者贪婪的情绪。
蒂利在这方面的研究,已经形成一整套理论框架。他认为,如果研究集体行动,就不能脱离它所处的政治、经济、社会语境和结构。集体运动之所以不好研究,只是因为缺乏严肃处理它的研究范式,目前大家所使用的概念都太夸张和不严密了。集体行动固然和一些大家熟悉的政治概念如政变、抗议、革命、选举竞争或利益集团等有相通之处,它内部却也有很多特殊的地方。蒂利提出一个新的范式来判别集体运动的产生,称之为WUNC模型。W是价值(worthiness),U是团结(unity),N是数量(numbers),最后的C则是承诺(commitment),只要WUNC=W×U×N×C大于一定的阈值,集体行动就有可能产生。
这个模型看来复杂,其实简单。比如说,领导者冷静的风度、牧师或者拥有孩子的母亲的参与,就能增加价值;统一的服装、旗帜和口号,意味着团结;请愿书上的签名包含了数量;最勇敢的首领,或者老人、残疾人的参与,代表了承诺。这些要素有机地把个人选择和集体目标联系起来,从而成为行动中的关键。这些因素都直接和集体行动的场景相联系,从而要求我们在研究集体行动时慎用抽象工具,把重点放在行动者的结构、话语、权力、过程等诸多细节。
蒂利和塔罗在社会运动理论方面做出的贡献,有学者谓之T&T,引爆了西方学界。他们的研究直接改变社会历史学和社会冲突理论的面貌。人们或是套用蒂利的模型,或是继承他的研究,重新观察历史上民族国家兴起和历次革命的发生,已经得出许多耳目一新的结论。现在他的著作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等多个学科的必读书目上,斯人已逝,思想长存。

查尔斯.蒂利 著:《身份、边界与社会联系》,谢岳 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3月

作者:土土007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土土007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可以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118697 seconds ] :: [ 26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