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末代后妃”之八卦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末代后妃”之八卦   
芦笛
[博客]
[个人文集]

论坛管理员




加入时间: 2004/02/14
文章: 31803

经验值: 519161


文章标题: “末代后妃”之八卦 (1225 reads)      时间: 2008-8-10 周日, 上午7:44

作者:芦笛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末代后妃”之八卦


芦笛


《新浪读书频道》上连载了那根正、郝晓辉著《我所知道的末代皇后隆裕:慈禧曾孙口述实录》。这题目不伦不类:首先,该书第一作者那根正其实是慈禧的外曾孙,盖他是叶赫那拉氏,并非爱新觉罗氏;其次,末代皇后乃是溥仪的大奶婉容,并非隆裕。

作者也知道这点,却要说什么:“虽然很多人都认为末代皇后是婉容,但严格来讲,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溥仪于1912年2月12日逊位,从此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1912年以前,溥仪并没有亲政,所以有名无实的六岁溥仪也基本算不上是末代皇帝。而婉容是在1922年才成为已经逊位而暂居宫中的溥仪的妻子。从这一点来说,婉容算不上皇后。所以真正的末代皇后应该是隆裕。”

此话道博(double)不通。那“没有亲政便基本算不上皇帝”之说完全是笑话:这么说,宣统逊位前中国就有三年没有皇帝了?同治的年号也可取消了?光绪亲政没几天就归政了,也算不上皇帝?而在溥仪被逐出故宫前,他也没有皇帝封号?是不是皇帝,乃是零一态,哪有什么“基本算”、“基本不算”的过渡态?倘若溥仪不是皇帝,则隆裕也不能称太后了,历史书是不是得改称“隆裕皇后”?

谁都知道,溥仪逊位并没有失去皇帝称号。当年的《优待条件》写得明明白白,清帝逊位的前提就是能在故宫里继续当皇帝,民国待之以外国君主之礼。这是民国与清室订的条约,袁世凯、段祺瑞等人都曾先后发誓信守,用旧话来说就是“盟勒山河”。溥仪是在1924年11月5日被冯玉祥撕毁条约驱逐出宫的,此乃民国干出来的第一不要脸的烂事,怪不得如今的人毫无信义。其时婉容已经当了两年皇后,当然是末代皇后。隆裕只能称为“末代太后”。

这也不去说它了,反正如今的人也没什么文化,哪怕是“金枝玉叶”也罢。不管怎样,那本书尚可读,算是差强人意吧(据小衲说,“差强人意”乃是令人满意之意,不是勉强可让人满意。此说标新立异,闻所未闻,于是我赶快去查了一下网上成语词典,那解释和我理解的一致,就是勉强让人满意的意思)。

该书的主题,是作者替他姑奶奶隆裕呼冤,说历来流传的珍妃vs隆裕的漫画形象是错误的。隆裕虽是慈禧的亲侄女,但并不受慈禧宠幸,慈禧真正疼爱的是珍妃,因为她聪明伶俐活泼会来事,很讨老祖宗喜欢。隆裕受了珍妃瑾妃无数暗算,但都忍了。珍妃恃宠而骄,胡作非为,闯出祸来,慈禧反而要怪罪隆裕。因此,她其实是皇宫中最悲惨的人:得不到皇帝的爱,守了一辈子活寡,还要受所有人的气:皇帝的仇恨憎恶、宠妃的挤兑、婆婆的责备、太监的勒索,等等,等等。

作者透露的最有意思的信息,乃是珍妃其实不是什么好东西。她慷慨大方,挥霍无度,俸禄根本不够用,于是便串通外臣,卖官鬻爵,以此创收。案发后,老佛爷大为震怒,痛打了她一顿,还将她降为贵人。但慈禧毕竟还是疼爱她,一年后又恢复了她的妃子封号。可珍妃又闹出更大的乱子来。据说康有为是珍妃的老师文廷式引荐给光绪的,而“围园杀后”的密谋珍妃也曾与闻,密谋暴露后,慈禧才把她打入冷宫。她也不是坊间所传,是让慈禧推到井里去害死的,而是自己跳井死的。据说拳乱时慈禧仓皇辞庙,忙着逃出北京,带不了许多人,只能带上皇后。但珍妃死活要跟着皇帝走,说她生是皇帝的人,死是皇帝的鬼,跟慈禧吵了起来,接着就跳井自杀了。慈禧忙着逃命,也顾不上管她了。慈禧从西安回到北京后,还对珍妃进行了悼念,悼文曰:上年京师之变,仓促之中,珍妃扈从不及,即于宫闱殉难,洵属节烈可嘉,加恩着追赠贵妃,以示褒恤。隆裕感叹道:我想就是我死了老太后也未必这么伤心,云云。

这最后一个故事,我早就在哪儿看到了,不知道是不是来自同一来源。至于其他故事则闻所未闻。其真伪当然无从考证。我能说的就是,现有的光绪与珍妃的经典爱情故事,也同样来自无从求证的传闻。

据我所知,光绪珍妃生死恋的经典版本,来自于电影《清宫秘史》,而该电影的依据,则完全来自于德龄郡主所著《清宫秘史》、《御香缥缈录》和《瀛台泣血记》。这些书我家原来都有,文革破四旧让我揣在怀里秘密带到学校,趁上厕所时偷偷扔进粪坑里了。盖家中书太多,烧不胜烧,难免引起邻居怀疑,因此许多书不是扔进公厕,便是在夜间投入河流。

据百度百科介绍,德龄全名裕德龄,乃是汉军正白旗人,其父是大清外交官。她在国外度过了青少年时代,1903-1905年与妹妹容龄一道入宫,担任慈禧的“御前女官”。这就是她写作“宫廷文学”的全部依据。她后来嫁给美国驻华副领事,随丈夫回美定居,在国外写出了上面说的那几本书(《清宫秘史》原题《紫禁城两年》),被翻译成中文,在国内极度畅销,国外大概也挣了不少。

但从学术价值来看,那些书可靠性颇成问题。她在皇宫内只待了两年时间,见闻有限。宫内戒律繁多,比大观园结棍多了。她姐妹俩又非豪门贵族,绝对只能“不敢多行一步路,不敢多说一句话”、“不拿强拿,不动强动”,步步留心,处处提防,才能免了杀身大祸。哪能如她在书中描写的那样,熟知所有的宫廷密谋?更何况她颇有康有为冒充帝师兼宰相的作派。她并非贵族,在美国出书却署名“德龄公主”。据百度介绍:

“按其父卿位,德龄不够封郡主的资格,但经宫中几人回忆,慈禧70岁万寿节期间,慈禧的确曾懿封(特封)德龄、容龄为郡主(满语为和硕格格),由于西方没有公主、郡主之分,国外译者曾把德龄郡主翻译成德龄公主,闹得沸沸扬扬。翻译家秦瘦鸥先生介绍她的作品曾说过:‘其实,不但照中国的习惯,已经覆亡的一朝所颁给的种种头衔都得一律作废,便是真要保留她在满清一朝所取得的封号的话,也只能称为德龄郡主,因为她和她的妹妹容龄女士(封山寿郡主)都不是努尔哈赤的嫡裔,根本没有晋封公主的可能性。’”

慈禧是否封过,须当有文字为证。这其实并不重要,既然康有为在国外冒充宰相可以不受谴责,德龄冒充公主又何妨?关键是她旨在卖钱的宫廷文学作品如同《三国演义》一样,铸造了中国人对那段历史牢不可破的看法,形成了经典版本。这版本历久不衰,哪怕在文革中,电影《清宫秘史》成了“卖国主义影片”,官方也是把它当成正史来批的。我至今还记得当年反复批判的便是珍妃对光绪说的:“洋人不但不会杀皇上,还会帮皇上重整朝纲。”除了卖国外,光绪最大的罪行似乎就是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而提倡改良就是犯罪。至今国外民运垃圾还在坚持毛共这一观点。

从考证的角度来看,德龄“公主”的“回忆文学”与那根正转述的他爷爷的回忆录一样,都是口头证言,不足为凭。但若以常理度之,则德龄提供的经典版本可靠性更小:第一,她一介区区女官,只在宫内待了两年,岂能上至军机大事,下至皇上男女恩爱,无所不知?第二,她提供的经典版本样板戏的味道太足,悲情成分太甚,不符合皇宫那种天下第一死板僵化的环境,以及在那种病态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变态分子光绪爷的复杂性格。书中的男女主角,其实都是为了迎合鬼子的欣赏品味创作出来的文学人物。我在“解放”后的《新观察》杂志上看过与德龄一道入宫的容龄的回忆录,其口气就要谦抑平实多了,足证乃姊所说不足为据。

从这个角度来看,那根正笔下的光绪、隆裕和珍妃恐怕更接近真实些(当然只是相对意义)。而现行经典版本把光绪吹成改革英雄,距真实情形就更不知有多远了。

在那根正笔下,光绪是一个极度胆小(连打雷都怕)、暴躁、易于冲动的愤青。这完全符合光绪的成长环境。他从小瑟缩在慈禧的淫威下,缺乏父爱与真正的母爱,却又是名义上的中国的最高主宰。“仰承鼻息的卑微+颐指气使的至高无上”的复杂环境,必然使得他养成暴戾和怯懦的双重性格;而长期受压抑不得伸张的意志,必然让他在处理国事时易于冲动,急于求成,巴不得亲政后便能旦夕间富国强兵。他在甲午时坚决主战,后来百日维新期间连珠炮般下达改天换地的诏书,全不顾国家急转弯会不会翻车,这些其实都是他的性格决定的。

据那根正介绍,珍妃的老师是文廷式。此人放荡不羁,不把礼教放在眼里。珍妃受其影响,性格与传统女子特别是旗人家规矩忒严的女性完全不一样,敢做出格的事。据说她为了能在宫中与光绪过夜(清宫规矩,妃子不能陪皇帝过夜,云雨之后就得离开,以保证皇帝健康和安全),竟然女扮男装,后来甚至试穿过皇帝的龙袍。前一说别人也说过,后一说则过去没听说过。如果是真,那就是大逆不道,理当族诛。光绪不惩罚不说,连慈禧也没有深究,这说明珍妃不但蒙受光绪宠爱,而且深得老佛爷欢心。

这也不难理解,如果珍妃真是这种性格,则对光绪来说,她代表着一种崭新的经验,不能不让他迷得怔怔的。皇宫乃是天下规矩最严格最死板的地方,而亲政前的皇帝乃是世上受到管束最严格的倒霉蛋。珍妃的反叛性格意味着光绪不敢企及的境界,而无视陈规的约束任性而行则必然让他又惊又喜。珍妃构成了他的互补面,对他的吸引力可想而知。

这也可能是珍妃打动慈禧的原因所在。慈禧也是妃子出身,当年也是一个不同凡响、敢于打破陈规的野心勃勃充满活力的女人。珍妃让她看到当年自己的影子,自然会引来她的垂怜。更何况珍妃聪明伶俐能说会道。这对习惯了奉命唯谨的奴才侍候的太后来说,起码不是那么单调乏味。

相比之下,隆裕就没有这些优点,当然只能变成神憎鬼厌的老厌物。她是按传统的培养贤妻良母的方式制造出来的,性格的棱角早就磨圆了。而且她比光绪大三岁,只会以老大姐的身份行事,这对早就厌倦于太后管束的光绪来说毫无吸引力。而对慈禧来说,隆裕“母仪天下”,是皇宫除她之外所有女性的领导,对下人的一切行为负有道德责任。她又是老大姐,对不懂事的珍妃本来就有管教责任。于是珍妃闯下来的祸事当然都要算到她头上去,而随着慈禧与珍妃的关系的恶化,隆裕当然也要陪着倒霉。皇宫又是天下最势利、勾心斗角最厉害、阴谋诡计最盛行的地方,这些可在隆裕受过的教育之外,她哪有那本事应付?据那根正说,连她去见慈禧,守门太监都要勒索红包,我觉得相当可信。皇宫就是那种无比腐败无比势利的烂地方,并不是谁名义上地位最高,谁就最风光。

该书认为,所谓百日维新,其实不过是光绪和珍妃闹着玩罢了。两人其实都是关押时间太久、管制太严的孩子,搞维新其实不过是拿来寻开心。此说当然过分,不过愚以为,过去的宣传确实把光绪捧得太过份了。在珍妃,变法可能确实是寻开心的新奇玩意,不过在光绪则是久被压抑的人性的猛然伸展,个人和国家的命运都指望在那急剧痉挛中获得奇迹般的改变。慈禧通过观察后认为他不适于管理国家,其实也就是这么回事。她本人的过错在于没有认识到,光绪之所以长成个变态阳痿青年,完全是她的淫威所致,猫爪子下的夜莺岂能唱出正常的歌来?

作者认定光绪和珍妃都卷入了康有为“围园杀后”密谋,则完全是无根之谈。史学界现已查明,谭嗣同是假传圣旨,“衣带诏”纯属子虚乌有。光绪给杨锐等人的朱谕不过是要他们另想良策,既能尽罢老谬昏庸之臣,又不至于触怒太后,并没有康有为捏造出来的言语。至于作者认为“围园废后”也包括废了隆裕,那就更是向壁虚构了。废后不是容易的事,即使康有为如愿杀了慈禧,光绪掌了实权,要废后也必会引来群臣苦谏,并不是如今的人想象的如同现代人离婚那样简单。

珍妃到底是让慈禧命令太监推下井去,还是自己跳井自杀,此事已不可考,也没有什么要紧的。就算是慈禧处死的又怎样?康有为那妨主的卢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跳梁,使得慈禧认定光绪就是想发动政变杀了她。在这种情况下,处死据说是卷入密谋的妃子也是可以理解的。慈禧一直没有杀害光绪,已经是法外施恩了。比比后世宫廷斗争的残酷无情,特别是想想少奇同志与贺龙同志的惨死,清宫内部的绞杀只能算小儿科。

几十年前我首次去故宫游览,见到有名的“珍妃井”,觉得肯定是后人牵强附会,盖那口井直径实在太小,就算珍妃长得跟赵飞燕一般轻盈苗条,也决计无法坠入井中。那还不过是百年前的事,如今却连那口井到底在哪儿都找不到了。以此类推,其他的宫廷传说究竟有多少可信,也只有天知道了。

作者:芦笛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芦笛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可以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22532 seconds ] :: [ 23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