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原创]话说阿三(19):阿三选择民主是历史的必然?(上)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原创]话说阿三(19):阿三选择民主是历史的必然?(上)   
金唢呐
[个人文集]






加入时间: 2007/06/19
文章: 1504

经验值: 61256


文章标题: [原创]话说阿三(19):阿三选择民主是历史的必然?(上) (1327 reads)      时间: 2008-7-04 周五, 上午6:51

作者:金唢呐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话说阿三(19):阿三选择民主是历史的必然?(上)


金唢呐


回答胖胖熊的问题折腾到半夜,躺下后睡意全无,“夜不能寐,欣然命笔”,索性接着再写点阿三的事情。网友们对“中国印度国情相似”印象颇深,认为都是东方文明古国,看来还得多说两句印度历史。

尽管印度是几千年的文明古国,但按马克思的说法就是“印度人没有历史”。人们现在分析马克思这句话的含义可能是指印度历史具有这样两个特点:

第一,印度古代缺乏有正式文字记载的可信的历史,印度人不重视记录历史,有的只是神话故事和宗教经典。中国古代以帝王的年号纪年,历史纪年虽然也不统一,但中国各朝代都十分注重历史记载,设有坊门的史官,记录下皇帝的一举一动,因此每个朝代的历史都能大概搞清楚。印度则不然,只重宗教,不重历史,宫廷有为皇帝举行祭祀的专家,却没有史官。所以,印度的历史可以说是一本糊涂帐。幸存的极少的史书也都不靠谱,印度的史官们也和老枭一般半人半仙,有些史书干脆就是以诗歌的形式写成的,弥漫着诗意和感情的气氛,里面的人物也是随意美化任意拔高,稍微有点作为的就成了神,动辄就是“比佛祖更伟大”。

印度的神话和其它国家也还不太一样,像希腊神话完全是神话,那些快活的playboy们(加人语)很难和现实国王、王子和大臣们联系在一起,如有巧合,纯属偶然。而欧洲真正的史料却都很严肃,哪怕小到一个社区的人口记载,都非常详细可信。而印度这个东方民族和中国也有相似的地方,用神话代替历史。史书写得真真假假、神神道道,说它是历史,里面净是些不着边际的玩意,几乎每一页都掺杂着大量的空想和传说;说它是神话,人家又确实在写事件和人物,所以使人无法判断究竟是真实的历史还是神话故事。

印度的历史记载没有统一的纪年,不同时代、不同地区采用不同的纪年。印度使用纪年多达20种以上。搞不清楚每个纪年的准确年代,以及各纪年的前后联系。印度历史上的一些事件和人物,是靠外国人的记录才能了解的。研究印度历史必须借助古代希腊、罗马、中国和穆斯林国家的文献,近代印度历史则要依靠英语文献。这和现在中国的情况差不多,像反右、大跃进(大饥荒)、文革、六四这些事,至今还离不开“充满傲慢与偏见”的英语文献。连70年代的板桥水库垮坝事件,人们也是看英文材料才知道的。

中国又是一个路数,就是用小说代替历史,虽然比印度神话可信些,但在辨伪时却增加了不少难度,也平添了不少乐趣。“用写小说代替写历史”这可不是我说的,是共党领袖陈独秀在《红楼梦》序言《红楼梦新叙》中的观点。他说,中国小说“出于稗官”,西洋小说“起于神话”,都是“善述故事”。到了近代,西洋小说“受了实证科学的方法之影响”,变为“专重善写人情”,“善述故事一方面遂完全划归历史范围”。而中国还没有走到这一步,捆绑式写作,小说历史一勺烩,人们弄不清是小说还是历史。

陈独秀得出上述的结论,是源于对中外小说的比较分析和对本土小说问题的发现。他指出本土小说,包括《红楼梦》之所以有许多琐屑,是小说家和历史家没有分工的缘故。这种不分工的结果,造成了文学和历史的两败俱伤。陈独秀提出“今后我们应该觉悟,我们领略《石头记》应该领略他善写人情,不应该领略他的善述故事:今后我们更应该觉悟,我们做小说的人,只应该做善写人情的小说,不应该做善述故事的小说。”他啰嗦了半天就是花开文学历史两朵,史家和小说家各表一枝。

类似的观点老芦在和别的网友辩论中提到过,并写过评论司马迁《史记》的文章,意思说《史记》是文学作品而不是可靠的史书。鲁迅说的《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后半句不错,前半句却不敢苟同。

第二,印度历史上屡遭外族入侵,它的历史可以说是一部不断为外族征服的历史,按我们的说法就是屈辱史、血泪史。而且印度在历史的大部分时间内处于四分五裂状态,类似于中国的“五胡十六国”。在印度这片土地上只是存在过许多大大小小的政治实体,它们之间长期争战不已,相互吞并,根本不存在印度这么个国家。

印度历史上只有三个的统一的王朝:孔雀王朝、笈多王朝和莫卧尔王朝。这三个帝国也不过是统治了超过次大陆半数的土地,其他王朝都只能称其为地方性政权。即使是这三个大的王朝,也从来没有完全统一过次大陆,仍有诸多小王国未归在帝国的版图内,实际上也只不过是以宗主权加在原来的统治机构之上而已。复杂多样的地理环境和分裂的历史传统,使印度很难形成统一的民族国家。在英国人没有到来以前,次大陆上只有许多小的王国。因此,统一的“民族”、“国家”之类的概念,在印度出现比在中国出现晚得多。

古代印度人使用“婆罗多的土地”来称呼他们居住的土地。“Bharat”是印度神中的一位雅利安国王,因此,这个词的含义更多的是文化上的而不是政治上的。今日印度宪法使用两个词来定义其国家,一个是“India印度”,一个是“Bharat”,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印度历史上的一些王国或地区的名字,通常是用当地居住民族的名称的复数形式命名,而不是以自然景观命名。如古代的阿利迦、羯陵伽、潘查拉等,都是民族的名字。这种情况今日依然。今日印度的许多地名,如古吉拉特、泰米尔纳德、喀拉拉、孟加拉、那迦兰等,实际上都代表着一个占多数的民族群体、一种语言、一种宗教信仰。这也是印度人缺乏超越宗教、超越地域和种族的国家、民族意识的一个例子。

“印度”(India印度)一词来自古语“Sindhu”(中国古代译作“身毒”),意即河流,尤指印度河,没有“国家”的意思。波斯人、希腊人以及罗马人称印度河流域的土地为“Hind”或“India(印度)”,但印度人直到穆斯林到来后才使用这个词。穆斯林称他们征服的次大陆土地为“印度斯坦”。过去的印度和今天我们称呼“海湾地区”、“加勒比海地区”、“中东地区”的意思差不多,按我们北方人的话说,所谓印度人,就是居住生活在印度河流域“那一疙瘩”、“那一划拉”、“那一片”的人。

是英国殖民者让印度人第一次有了“统一印度”、“印度民族”这样的概念。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没有英国佬就没有大印度。有意思的是,后来甘地领导的民族主义以及民族解放运动,都是以英国人的征服所带来的统一印度为前提的。这使我想起谈论中国清王朝的建立民间有这么一段歌谣:“朱家的面,李家的磨,磨成了一个大馍馍,送给隔壁的赵大哥。”这里的“朱家的面,李家的磨”,是指江山是朱元璋挣下的,叫李自成给推翻了,最后隔壁的辫子兵捡了个洋落儿(北方话,捡了个便宜的意思)。这印度完全是英国东印度公司亲手缔造的,维多利亚女王亲自指挥的,“公司的面,女王的磨,磨成了一个大馍馍,送给了圣雄甘地哥。”凭印度本土人,无论如何干不成这件事。

可能诸位认为我说这话有点绝对,其实就是这么回事。关键是我们汉人对种族宗教的认识有误。

该洗洗上班了,下次接着聊。

作者:金唢呐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上一次由金唢呐于2008-7-10 周四, 下午3:23修改,总共修改了1次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金唢呐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可以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1.90718 seconds ] :: [ 26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