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对我了解“芦笛现象”起了启蒙作用的“芦评”摘抄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对我了解“芦笛现象”起了启蒙作用的“芦评”摘抄   
CAOGEN
[个人文集]






加入时间: 2005/03/12
文章: 886

经验值: 920


文章标题: 对我了解“芦笛现象”起了启蒙作用的“芦评”摘抄 (148 reads)      时间: 2008-6-15 周日, 上午4:14

作者:CAOGEN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对我了解“芦笛现象”起了启蒙作用的“芦评”摘抄

CAOGEN



我第一次走进中文网络世界并试着用汉字码字,是在仅仅3年前的2005年。走进海外华人的政论网络并参与码字,也是自此始。我向来厌恶政治,语文程度也仅读过初一, 对中文网络的参与,不过三天渔两天网罢了.在琳琅满目的中文政治网坛中,我参与码字最多的一个是奸坛狼海川.因为这个论坛最能激发我的码字灵感和诉求欲望. 而提到狼海川, 便不能不提到一个ID---芦笛.因为没有芦笛, 狼海川一定不再是狼海川. 如果说狼海川是棵枝叶舒展的小树,则芦笛就是提供那些枝叶依附点的主干.

于是, 我产生了认识了解”芦笛及芦笛现象”的强烈愿望.
.
网络”芦评”摘抄

芦笛集狂妄与现实为一身,浑霸道与温和为一体。他几乎全部文学创造灵感思想源泉以及文字功底受益于中国传统与古老文化,但又对此切齿仇恨,深 恶痛绝;他几乎所有政论文的表达方式和流露的情绪来自中国近代封闭式的批判、揭露、报怨、暴戾、易怒,但却又推崇和努力实践着西方的思维逻辑、文明、谦和、博爱与自救。。。。。。芦笛思想体制、思维途经以及处世哲学注定了他情感孤独、内心折磨、痛苦潦倒的晚年。将创造继曹雪芹之后,又一个伟大的悲剧人物。 ----南京老右

也许命运之神已经看中了芦笛,要选芦笛充任宣告民族和文化衰亡的伟大先知,要请芦笛著作现代中国人历史悲剧的伟大的启示录,才特别给芦笛品尝这许多严酷的遭遇,推他入深广的绝望和悲哀之中?造物主还是太粗心了。它似乎只想到芦笛的资质足够担负它交给芦笛的使命,却没有想到,一个人最终走什么路,并不是阜凭资质就能够决定的。人是历史的产物,......到芦笛出生的时候,历史已经将一个差不多延续了三千年的文人传统摆在芦笛身边,陪伴芦笛一步步跨进人生,......不单是芦笛,从“五四”那一代知识分子,到今天的数量更多得多的知识分子,又有谁真能够摆脱这个传统呢?--------Doooku,《芦笛传

看看这一百年来的中国思想史,几乎大多数知识分子,都热衷于鼓吹乐观主义,似乎中国并非是没入黑暗,而是在迎向光明,他们用各不相同的嗓门叫喊:前面不远就是那“现代化”的天国,大家只要照我说的做,就一定能三步并二步地跳进去……当然也还有另外的知识分子;能看出这些叫喊的虚伪和浅薄,但他们大部避入了虚无主义,实际上是从另一个方向,中止了对中国人真实境遇的紧张的探究,。。。在这个人人都闭上了眼睛的对代,芦笛能够是例外吗? --------Doooku,《芦笛传》

芦之为文也,洋洋洒洒郁乎汤汤,文史哲无不涉猎;
芦之为人也,嬉笑怒骂尖酸刻薄,左中右都喂不熟。
为社会针砭,入木三分壮士扼腕,溥天文人皆欲杀;
为救世开方,跪求恩赐仕女侧目,庸医国手均不齿。
是以三盈三虚,奸坛有几兴几衰,敌友群殴齐奋起 --------余大郎

芦笛者,对党文化的批判,在中文网上可算第一。其人天赋敏感,身受党文化之荼毒数十年,也曾在地下读书运动中恶读西书,后又长期生活在西方社会,有切身体会也有理论分析,其对党文化的剖析,非海外民运、海内斗士所能梦见也。 ---作者不祥

芦笛的挑战几乎是一场危机四伏的精神冒险。在冒险的过程中,理性冷峻的芦笛和焦躁冲动的芦笛会交替在网上存在。其实,观念的启蒙、潜移默化与立即在观点上驳倒对方常常是不同步的,前者比后者重要得多。而芦笛常常希望二者同步,这才有了许多连芦迷也不希望看到的无谓打斗。---郑若思:呼唤思想的复归——也谈芦笛现象

在我看来,这些旷日持久的打斗只会磨尽理性,变成毫无意义的口水之战,而无益于推进思想的交流,毕竟,征服绝大多数人心灵的还是理性的论述,而角斗中逞一时口舌之快写下的文字,非但当时引不起人的共鸣,而且客观上否定了网上良性思辨的原始意义,也是芦笛常常令我感到痛惜之处。在此还想斗胆劝老芦一句:“要扫除一切糊涂虫,全无敌”的空想,只会干扰理性文字的产生,观念的更新过程是以世纪为单位计算,不要让那个害过中国的“只争朝夕”害了你自己。--------郑若思:呼唤思想的复归——也谈芦笛现象

CAOGEN后记

芦笛对中共党文化的批判之准,之深,之透,不亚于鲁迅对中国国民性的批判.芦笛的批判文风笔下泉涌,奔腾咆哮,一泻千里,不在意文字的精雕细琢. 鲁迅则惜墨如金,言简意劾,不肯多用一个冗字.但两者都有力穿纸背,锋锋见血之效.

芦笛讨伐党文化左右互搏,对奴性与匪性齐头并进扫荡.以示其逢主旋律必反的独行者风骨,终得出”精英恩赐民主”之无解难题结论,陷入纯理想主义的”全民和解”的虚无主义而不能自拔.

鲁迅鞭挞国民性从彷徨到呐喊,横眉冷对向强权,俯首为牛护孺子,一生自卑于”涌泉般思想的缺如”.短暂生命的终结变为黑暗中的一点躁动萤火,在坟墓中依然期待着他朦朦胧胧似懂非懂的现代思想文明的曙光.

当然,鲁迅在上个世纪的朦胧期盼在中国大陆是彻底落空了.而芦笛的虚无主义理论和行为,又会给21世纪中国大陆的现代思想文明进程带来甚么呢?

作者:CAOGEN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CAOGEN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2.653679 seconds ] :: [ 22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