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中国人的“捆绑式思维”(四)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中国人的“捆绑式思维”(四)   
芦笛
[博客]
[个人文集]

论坛管理员




加入时间: 2004/02/14
文章: 31803

经验值: 519161


文章标题: 中国人的“捆绑式思维”(四) (1340 reads)      时间: 2008-6-12 周四, 下午8:33

作者:芦笛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四、捆绑思维不是认识活动


前文贴出后,才发现还是没把关键问题说清楚,那就是传统中国其实并无认识活动。这儿的“认识”,说的乃是人类总体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不是个体的认识(亦即人类的求知,不是个人的求知)。它的衡量尺度是“真”和“非真”(true or untrue),这就是科学意义上的“认识”,只有它才是人类对外界尽可能逼真的描绘,具有统一的客观判断标准。所谓“真与非真”,就是“主观认识是否符合客观世界”的意思。

相比之下,其他思维活动都是主观活动,不存在统一的客观判断标准,不能称为认识活动,只能算主观对客观的一种裁判。例如道德的判断标准是“善”与“恶”,“对”与“错”(后者为正义【justice】用语,亦即right/wrong,但在日常生活中常于科学上的真/非真混起来,英美人是这样,中国人更是这样,中国话里就没有“真/非真”,而是用“对/错”来代替之);哲学和艺术的标准是“高低”、“美丑”。这些都是主观标准,因此永远无法统一。

介乎两者之间的领域还有技术,它的判别标准不是科学的“真”与“非真”,也不完全是艺术的“高低”或“精粗”,而是“有用”与“无用”。因此,技术也不属于人类认识活动,它的目的不是为了揭示客观奥秘,而是为人类生活提供方便以及为人类求知活动提供工具。有的网友把技术当成认识过程中使用的综合法,我觉得不大妥当,因为它并不是认识而是应用。知识的综合应用并不是认识活动中的“综合”过程。

古希腊人似乎早就意识到了这些区别(虽然我不记得有谁作过以上明确区分),因为他们有着相当明确并一直沿用至今的“真”与“非真”的概念。但古代中国人从来没能达到这个高度,连“真”的概念都没有。我本来想写篇文章强调指出这个问题,但一直没空写,在此随便说下算了。

几年前,老金在线网友来此网站写文章,其中一则曾提到他人的发现,说“十三经(儒家的全部经典)中无‘真’字”。此话引起了我的震骇——我过去从没留意到,儒家竟然连这个最重要的基本观念都没有!我随即想到,“真”是道家的一个重要观念——谁都知道“全真教”么。但马上悟出,道家的“真”和西方的“真”风马牛不相及,那其实指的是主观世界通过修炼而达到的某种理想状态。“归璞反真”的成语大概谁都听说过,它和客观世界什么相干都没有,而是指人性或艺术表达(后者一般指书法绘画的技巧品位)回到了当初的“大巧若拙”的淳朴恬淡的“赤子状态”。我还特地用电脑搜索过《庄子》,把所有的“真”字都找了出来,一一作了验证,它们的涵义的确与西方的“真”完全是两回事。其实这完全是多此一举,我早就知道道家那套本是主观的玩意,根本不存在什么客观意义上的“真”。

事实上,西学东渐前,中国人根本就没有西方“真”这个观念,唯一与之有三分近似的,只有与“诚”、“实”意义相同的“真”,亦即相对于人世中虚假的言、行、物而言的“老实人”、“真君子”、“真银子”以及“青天大老爷在上,小民所供句句是实,并无半点虚言”。因此,咱们确有“真伪”观,可惜那只限于人世活动,乃是针对“作伪”而言的,与认识自然界毫不相干。

下面是《康熙字典》中对“真”字的诠释,懒得翻译了,请不懂古文的同志信赖老芦的“真”诚,懂的同志验证一下我说的是否为真:

(此段原为《康熙字典》注释,但奇怪的是若插入该段,本文就于此处被腰斩,因此只好割爱,这个烂软件真难使,毛病百出)

由此可知,中国古代根本没有严格意义上的认识活动——连裁决认识是否正确的标准都没有,还谈什么科学认识?

正因为古人没有真与非真的基本观念,因此古文最合适用来写判决书(判词或檄文)或是抒发强烈感情(抒情散文),基本词汇都含有强烈的主观倾向,要找个没有褒贬意义的中性词非常困难。类似地,要找到没有夸张成分的平淡词汇也不容易。这倾向一直延续到西学东渐,以致“真”(truth)这个外来词汇都给翻译成不伦不类的“真理”,成了类似宋明理学“天理”一类主观制定的道德原则。

明乎此,则不难理解捆绑思维其实并非人类认识活动,因为它无法用“真/非真”来裁判。

中医就最能说明这一点。中医的建立并不是为了揭示人体奥秘,它有鲜明的实用目的和判别标准,那就是“是否有效”,并不是“是否为真”。因此,它确实是一种黑箱技术,只管输入和输出,只看效果是否有效,根本就不关心输入输出之间的过程是什么,更没有把人体当成求知的对象。

这就从本质上决定了中医的有限性——探索“是否有效”的技术不可能是无穷的,只有求真的认识活动才是无限的。求知才能“深而益深”,那海洋根本就没底。技术顶多就只能“精益求精”,精到一定地步就饱和了。何况连确定“是否有效”的可靠手段它都不曾建立,连精益求精都做不到。无论是从整体发展还是个体比较的角度来说,中医连鉴定“精粗”的统一标准都没有。这就是它为何分明是一种技术,却连技术需要的规范性都没有,因而呈现出与艺术的相似性来。

因此,中医确实个死胡同,它和西医的本质区别在于,西医的基础理论研究是科学求知活动,目的是“求真”,并不是“有效”,与功利无关。临床实践才具有将基础知识应用于诊断治疗的功利目的。因为理论研究无限,于是技术增长也就无限。但中医的理论根本就与求真无关,乃是一堆武断制作出来的混乱教条(美其名曰“玄学”),它不以客观对象作为出发点,也不以客观对象作为验证标准,根本就不可能用人体去验证,当然也就无从发现理论与实际之间的不符合之处,因而就不可能有新的研究课题产生,从而不断深化。这就决定了它的临床实践不可能像西医那样是无限的。当百草被神农尝遍之后,其发展也就到了尽头了。

明白了这些道理后,让我们再回到奇肱国的飞车上来。我昨天说的其实不对,先贤们还是有本事把宝马开起来的,当然必须有个前提。

假定在古代中国,一部宝马车从天而降,落在北京城(或是长安、洛阳、汴梁、金陵等任何一个古都城)。假定这世上没有欧洲文明,中国一直保持在隔离状态,不必被迫与强大的西洋文明发生碰撞,那么,那宝马车落在中国后,老祖宗们有没本事把它开起来?

答案是那得看前提。中国人的特点是除了对隔壁邻居的隐私之外毫无好奇心,所以不会像孩提时代的芦箫那样“手闲”(此乃他挨打时家长怒喝用语),要因好奇去把它拆开来看个究竟。因此,那玩意的结局多半是供在大屋顶神庙中生锈腐烂,直到今天我写这篇文章时还放在那里,一如前些天炸掉的大禹爷爷留下的神迹一般。

但这不是中医面临的情形,盖中医发生不是出于好奇心,而是为生存必需。因此,为使我们的模拟假想实验逼近中医的发生发展情形,还必须人为引入压力。假定万岁爷下了命令:全国臣民包括士农工商在内,齐齐动手去研究。一年后要是还不能把那车开起来,便以抽签方式,三丁抽一,处决人质(或许比例偏高,爱你喂,就这意思吧,无非是提供一个生存压力引起的研究动力),于是全国人民无论贤愚丑俊,悉数投入那轰轰烈烈的开车人民战争。

这结果可想而知,张衡或祖冲之或马均关在屋里闭门开车,设想出一个理论来。与此同时,大批工匠去“手闲”:这儿摸摸那儿碰碰,转转方向盘,搬搬雨刮,把所有能转动的都拧过来,咔嚓一响把自己关在车内(假定那车不会生锈也永不磨损,装的蓄电池也是原子电池,不用充电),惊定之后到处乱摸,又咔嚓一声把自己放出来……折腾来折腾去。如此折腾了两三年,被万岁爷把全国人口三停杀了快两停,最后终于开起来了,而且还开得贼熟,比后世的赛车运动员也不弱。

此时张衡的理论也编出来了。据说那车的方向盘是它的“心”,加油口是“胃”,排气管是“肺”,轮子是它的“肌”,等等。若排气管堵塞了,那就是“肺气不宣”,必须通调之。油用完了(假定车后箱装了好几箱油),就得加上油,因为“胃为水谷之海”,不喂之以水谷,当然那车也就没有“精”、“气”、“神”,不可能跑起来了。这油还不能是水,也不能是点灯的菜油,必须是后箱里放着的油。歪?盖水性寒,菜油则性热,只有后箱里的油不寒不热,甘温平和,因此摄入后能达到阴平阳秘、气血充盈的平衡态。

这结果就是,那车确实能开起来,但油用完了便再没戏了。别说仿造,就连维修恐怕都成问题。这道理非常简单:满朝文武百官,贩夫走卒,匠作劳役,举国无一人想知道它内部的结构是怎么回事,工作原理又是怎样的。他们关心的就是如何让那车跑起来,用反复试错法也能达到这目的。这任务完成后,大众保住了首级,自然也就不会有人去追问,那车真正的结构和功能与张衡闭门造出来的“车论”有何区别。中国人从来就没有这“真”的观念,他们怎么又会想到这上头去涅?

一个录音机掉到长安、洛阳、汴梁、或金陵也绝对只会是这结果。没人想到去把它一点点拆开,琢磨它的结构与功能,又一点点拼装起来,最后悟出整个机器的工作原理。即使用死刑逼迫他们去研究,他们也只会使用试错法,经过亿万次试验,最后确能掌握播放、快进、慢进、倒带、暂停等等,和现代人无异。还会发明出一套理论来解释为何按下不同的键会引出不同的效应,却到死也不会打开那盒子,看看那理论是否和里面的真实结构一样。这原因上面已经说过了,古人压根儿没这种观念,那玩意既然不可能是假银子,发明理论的张衡也是个至诚君子,所以当然它就要么是妖物要么是仙物,没有什么“真”、“非真”之说。

这就是为小衲激赏不已的“宏观思维”、“全息思维”、“全景电影”、“屁股向上平沙落雁式”思维,它根本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认识活动。

作者:芦笛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上一次由芦笛于2008-6-12 周四, 下午8:57修改,总共修改了1次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芦笛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可以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602817 seconds ] :: [ 26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