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
作者 |
他们的分析式思维,和我们的捆绑式思维 (2) 中医夸克美洲豹 |
 |
小小衲 [个人文集] 现已禁止

加入时间: 2007/08/18 文章: 6016
经验值: 188261
|
|
|
作者:小小衲 在 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先贴一篇有关的旧文。(有所修改,把其中的医学细节都删去了)。
攻击中医的张功耀教授认为中医不够精细,中医的诊断,治疗会掩盖,忽视很多更精细的东西。
小弟看来,“掩盖了不少更精细的东西”,这是最紧要的一句话。小弟思考很久了。
大多数人反对中医的根源就在于此。认为中医没有科学的解释,没有办法精细到细胞,分子水平。一个炎症,西医要深入到免疫细胞,反调节荷尔蒙,细胞因子,病原的基因表达,等等等等。而中医只是停留在阴啊,阳啊,寒啊,热啊的水平,所以看起来确实不如西医。 (芦老岂非也这样认为?)
但是当真如此吗?“更精细”就代表“更好”吗?呵呵,大大的不见得。且听小弟慢慢道来。
先举几个例子,不是很恰当,但是可以说明一些问题。
第一个例子是所有学过高中物理的人都看得懂的。
研究一个容器里的气体。“类中医”研究的量是什么?只有三个:体积,温度,和压强。只用这三个量就可以描述气体的行为。这就类似于中医里只用“八纲”或“六经辨证”寥寥几个宏观的量就可以表达一个疾病一样。
而“类西医”的方法是什么:研究每一个气体分子的位置和动量(速度)。这够精细了吧? 但是,且不说这可能不可能,(宏观容器里的气体分子的数量一般在10的23次方这个数量级。这是一个天文数字。),就算用超级计算机把每个分子的动量和位置都测定出来,也并不能说明整个容器气体的行为。
也就是老百姓说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当然这个例子实际上不很恰当,学物理的人会骂我。因为这是个简单系统,而简单系统的行为,如果你人足够聪明,确实可以用西医的办法去描述。举这个例子就是想说明,有好办法不用,而用笨办法,是很笨的。
再举个通俗一些的例子。
一个认知学上的例子。在罕见论坛的虚拟世界里,迎面走过来一个人,目如朗星,剑眉入鬓,气宇轩昂,骨骼清奇。此人是谁?西医的学生可能会去研究每一根眼睫毛,鼻子的长度,嘴巴的大小,眼睛的颜色,体重,肤色,最后得出一个结论:”此乃灵长类人科动物,具体的描述还需要更多信息。“
而中医的学生,则会抓住几个主要特征,(这在认知学中有一整套说法,小弟也不甚了了,所以不说也罢。警察局作罪犯绘图也是这个道理)在 0.1 秒的时间里认出来 ”哎哟喂,这不是芦老吗?吃了吗?。。。要不,咱喝两盅去?“ 喝两盅去了。
伟大的物理学家,夸克理论的创始人,诺贝尔奖得主,盖尔曼老头写过一本书叫《夸克和美洲豹》,和我们现在正在讨论的主题很有一点关系,有兴趣的无妨找来看一看,他拉拉杂杂说了很多。呵呵。小弟现在只是借用他的这个标题。
夸克者,极精细也,美洲豹者,极宏观也。然而若要了解美洲豹的行为,我们非得要深入到夸克水平吗?就算能深入到夸克水平,用什么QED (量子电动力学),QCD(量子色动力学),你能解释美洲豹什么时候谈恋爱吗,你能控制他什么时候吃早饭吗?
Sepsis,中文好像叫 “脓毒症”什么的。每年要死几十万人(或者是几万人,记不清了。)西医研究这个东西,已经达到了精细的极致。论文少说有几万篇,研究的都是分子,细胞水平上的东西。按张功耀教授的说法(和芦老的),那是很科学了,很精细了。但是,可惜得很,”十几年来,每一个试图作用于(精细的)关键细胞因子或单个agent的治疗方案都失败了。” 这话不是我说的。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哈里森福特演的《逃出生天》,那电影里有一个芝加哥的医院,上面那句话就是那个医院里的一个医生说的(Cook County Hospital) (这个医生是个真人,可不是电影里的啊,呵呵)
而中医是怎么治这种病的呢? 实际上中医里的白虎汤证就是典型的 Sepsis 的症状。那么白虎汤为什么就可以治这种病呢? 我大侠英明地发现,白虎汤有很强的降血糖的效果,所以我大侠猜测,“降血糖”,这种宏观调控,(而非调控深层次的炎症因子,荷尔蒙),正是治疗 Sepsis 的关键之一。
而小弟一查文献,您猜怎么着?西医到了 2001 年终于认识到,控制血糖在 治疗 Sepsis 是非常关键的(所以人们认为2001年西医作的那个研究是一个里程碑式的贡献。呵呵,张仲景两千年前就做出来了。小弟认为,因为人体是个复杂的自组织系统,“降低血糖”这种宏观的调控,可以“迫使”深层的,细胞,分子层面的因素作自动的调整,从而治疗疾病。当然,要证实这个说法,不是在网上说说就完了,要艰苦的工作啊。
两群动物打架,一群叫免疫,一群叫病原。打架会造成环境的破坏,比如树木减少,绿地面积减少,食物减少,等等等等。要避免这个损失,一是可以直接控制每个动物的行为(精细到深层去),另一种方法是直接调控环境的宏观因素,通过环境的变化,间接的调控动物的行为,从而反过来影响环境。这在生态学上有很多例子。
小弟认为在研究和控制某些系统(比如一个病)的时候,我们所能获取的的信息,可能并不是和精细化程度成正比。在开始的时候,越精细,可能我们的工作会做得更好,但是精细到了某一个点上,这之后你每精细100分,可能只能得到 1,2分的回报。这个东西应该可以用数学证明。 而在很多情况下,控制一个系统,根本就不需要知道任何细节。 (大多数美国胖大妈都不知道汽车里面的具体结构是什么。)
总结:
美洲豹是由一大堆夸克构成的。但是控制美洲豹的行为,一个量子物理学家绝对不会比一个动物园驯兽师做得更好。(这可不是盖尔曼的话啊。不要把它当作权威。)
中医,诚如 小衲等高贤所说,是艺术,更接近于工程学,它的目的是调控疾病。一个汽车修理工必须懂得每一个分子是怎么运作的,然后才能去修理汽车吗?中医师是一个道理。
西医,诚如 小衲等高贤所说,是科学,它的目的中,有一个是调控疾病(所以实际上,西医临床的那些医生思维是很接近中医的。)但是它更多的,更重要的任务是了解,探究,发现人体深层的秘密,机制,也就是在实验室里搞研究的那帮人所干的事儿,所以当然要精细,精益求精,越精细越好。
而网上中医的卫道士不遗余力抨击的实际上是实验室的科学家,而不是临床的医生。真的,不信你去看,那些一流的临床的西医的思维方式真的很接近中医。而在实验室的科学家,人家的兴趣,任务,本来就和你中医不同,你批评个什么劲?就像一个梢公对着一个奥林匹克游泳运动员大喊: “我这儿有这么好的一条船,你不用,非要在那儿拼死拼活的搞什么训练,咱们比一比过河的本事?” 这不是废话吗?
作者:小小衲 在 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上一次由小小衲于2010-12-20 周一, 下午12:02修改,总共修改了1次 |
|
|
返回顶端 |
|
 |
|
|
|
您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您可以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