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重贴二年前的帖子)ZT中国机械制造比欧美落後将近30年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重贴二年前的帖子)ZT中国机械制造比欧美落後将近30年   
和合
[个人文集]
现已禁止






加入时间: 2004/02/14
文章: 4912

经验值: 31018


文章标题: (重贴二年前的帖子)ZT中国机械制造比欧美落後将近30年 (201 reads)      时间: 2008-5-07 周三, 上午5:52

作者:和合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ZT中国机械制造比欧美落後将近30年

中国机械制造比欧美落後将近30年
DWNEWS.COM– 2006年7月14日18:46:51(京港台时间) –多维新闻

小康杂志记者秦海霞/海尔、TCL等企业
的品牌虽然已经彻头彻尾地“国产
化”,但去买空凋,导购会告诉你压缩
机来自日本,去买冰箱,导购还是会告
诉你压缩机也是来自日本。业内人士认
为,中国的机械制造整整比欧美落後了
将近30年。(chinesenewsnet.com)

2006年4月,执我国工程机械行业之牛
耳的徐工集团与凯雷的并购计划基本敲
定。凯雷亚洲投资公司以3.75亿美元收
购了徐工集团下属企业──徐州工程机
械集团有限公司──85%的股份。虽然6
月份由于叁一重工的介入使得控股过程
出现波折,但这宣告我国很多经济学家
所担心的“卡特彼勒通吃中国机械工程
行业”的计划暂告一段落。
(chinesenewsnet.com)

2005年3月,全球最大的机械设备制造商──美国卡特彼勒公司以低得“令人意外”
的价格收购了山东重工的40%股份,此後工程机械业中传出,强硬的卡特比勒已制定
了庞大的收购计划,目的是“蚕食我国工程机械”。工程机械业中稳居“大哥大”多
年的徐工集团当然是它的既定目标之一。(chinesenewsnet.com)

如果凯雷并购徐工成功,相当于给了卡特彼勒当头一击。但对于凯雷而言,最终目的
是要将徐工以较好价格转手卖出,因此徐工的发展将仍然是个未知数。20世纪90年代
以来,大型跨国公司纷纷进军杀入国内机械工业市场,主要集中在汽车、电工电器、
文化办公设备、仪器仪表、通用机械和工程机械等领域,这几个行业约占机械工业外
商直接投资金额的80%。(chinesenewsnet.com)

机械工业联合会会长于珍这样陈述外国投资的变化:“基本的前提是在对华投资活动
中必须保持其控制权,尤为值得关注的是当前跨国企业特别热衷于并购我国高成长性
行业的优势企业。”目前已经能看到的是,在油嘴油泵行业,德国博世公司收购我国
油嘴油泵行业的排头企业──江苏无锡威孚有限公司後,我国的油嘴油泵行业几乎全
部被跨国公司并购、控股,经过多年建立的技术中心也被撤销、合并;在轴承行业,
四年前全国轴承行业首家上市公司──西北轴承股份有限公司,就已经与世界第叁大
轴承公司德国FAG公司合资,两年後合资公司变成了德方独资企业。…
(chinesenewsnet.com)

中国的机械制造业除了面临“外敌”之外,自身也存在着诸多问题。曾几何时,企业
的进口机械成了宣传的噱头。广东一家食品企业这样炫耀自己:“公司引进多台日
本、台湾自动化生产设备,工艺精湛,优异的产品质量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这样的例子俯拾皆是。国人也都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这一现实:只有外国进口的生产
线和生产设备是可靠的,是产品的保证。(chinesenewsnet.com)

“振兴民族”产业的口号兴起之後,国内逐渐锻造出一些着名品牌,例如家电里有海
尔、TCL等。品牌虽然已经彻头彻尾地“国产化”,但说到产品的核心部件,却大都
来自国外,买空调,导购会告诉你压缩机来自日本,去买冰箱,导购还是会告诉你压
缩机也是来自日本。(chinesenewsnet.com)

业内人士认为,我国机械行业存在一个巨大的技术“黑洞”,最突出的表现是对外技
术依存度高。近几年来,中国每年用于固定资产的上万亿元设备投资中,60%以上是
引进的。即使作为窗口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也有57%的技术源自国外。
(chinesenewsnet.com)

从事冶金机械设计的工程师刘彦人告诉《小康》:“在冶金机械中,最近几年我国板
带材生产线上了叁四十条,型线就更多了,总投入可以说是大得惊人,但是这些设备
和系统统统都来自德国、日本以及意大利。”例如他在河北一家大型钢铁厂看到,冷
凝轧设备来自德国西马克公司,渡锌设备则来自意大利达涅利公司。
(chinesenewsnet.com)

据机械工业联合会的统计,目前工业发达国家的新产品贡献率52%,我国仅为5.9%。
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产品少,克隆产品较多。这样的结果除了自主创新能力
削弱之外,还容易遭到侵权指控。即使出现了自行研制的技术,也很容易被指责为
“剽窃”。中国不久前自行研制的“CM1海豚”磁悬浮列车还没有试运行,就被德国
一些媒体和企业指责为“抄袭了德国磁悬浮技术”。(chinesenewsnet.com)

北京大军经济观察研究中心主任仲大军曾表示:整个工业制造设备的骨干都是外国产
品,这暴露了我国工业化的虚弱性。机械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的脊椎和脊柱,中国今後
如果不把腰杆锻炼硬了,挺直了,那麽整个经济和国防都是虚弱的。
(chinesenewsnet.com)

曾有人在网上发起“中国的机械业落後欧美国家多少年”的讨论,很多人认为“至少
30年的差距是有的”。这种差距尤其表现在发动机上。发动机作为机械的“心脏”,
怎麽评价它在机械中的重要性都不过分,尤其是对于我国正大力倡导的汽车业而言。
(chinesenewsnet.com)

我国的汽车业发展了多年,没能使用上自己设计的“心脏”,这让很多汽车业内人士
都为之伤神。不过现在已经有数家汽车企业开始关注设计自己的发动机。奇瑞是其中
之一,它研发成功的ACTECO发动机让中国的汽车也开始赚技术钱了。不久前,奇瑞
ACTECO发动机获得“2005中国创造奖”。(chinesenewsnet.com)

但关注发动机行业的刘彦人工程师对《小康》说:“虽然该发动机评了奖,但消息中
也指明:生产ACTECO发动机的奇瑞发动机厂采用最新工艺,拥有由德国和意大利引
进,代表国家最高工业水准的生产线,采用网架结构,密闭全空调,以保证高精度设
备在稳定、清洁的条件下生产。”刘彦人表示,这一消息让他为之泄气。
(chinesenewsnet.com)

大型工程机械所使用的动力──柴油机也不容乐观。船舶经销商老朱在提到自己多年
经销的船体时说:“一提到国产柴油机联想到的就是:老大笨粗,跑冒滴漏;後来又
进了两条船,其主机用的是潍柴WD615系列,感觉很不错。”(chinesenewsnet.com)

业内人士郑洛(化名)对《小康》表示,WD615是20世纪70年代末引进的斯太尔产品的
动力。当时的机械工业部从奥地利引进产品後,发动机交给山东潍坊发动机厂。经过
近20年的消化吸收,WD615系列生产能力达到了20万台。郑洛表示,这个产品从奥地
利引进时已经不是当时奥地利的最新产品,而正是这样的产品仍是国内目前重卡的主
流产品。(chinesenewsnet.com)

越来越多的业内人士承认:经历了20年的合资,中国汽车企业并未形成核心技术。其
他行业也大抵如此。有统计显示,目前我国以引进国外成套设备和生产线为主,专利
和专有技术引进不足。2004年我国技术进口合同总金额138.6亿美元,其中成套设备
和生产线等占到52.3%,专有技术所占比重仅为29.8%。(chinesenewsnet.com)

为何市场没有换来必要的技术?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发展公司首席分析师贾新光曾举例
说,在北京吉普有限公司的合资初期,中方给一位就要回国的美国工程师开欢送会,
欢送会上美国人提出这样的疑问:“你们不是说要学技术吗,为什麽没有人来问我
呢?”贾新光认为,并不是拿来了车型就等于转让了技术,一些关键的地方还需要学
习,还需要有人点拨。但是相当多企业只关注合资、引进等等形式上的东西。

中国机械制造比欧美落後将近30年 (续1)
DWNEWS.COM– 2006年7月14日18:46:51(京港台时间) –多维新闻

仿制而不消化吸收也在帮助机械工业步
入歧途。中国大中型国有工业企业技术
引进经费总额和消化吸收经费两项费用
的比例是1:0.06。而韩国、日本企业引
进技术和消化吸收的比例则达到1:5到
1:8。除了消化不到位之外,技术壁垒
也正在成为中国引进之途的巨大障碍。
目前知识产权已经成为包括美国在内的
发达国家保持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差距的
一种武器。不止一家西方媒体提出,西
方只有在创新方面继续领先才能有效应
对中国的崛起。北京某研究院的工程师
宋渝这样说:“欧美小心翼翼地保持着
与中国技术水平数十年的差距。”
(chinesenewsnet.com)

由此带来的结果是禁运清单一个接着一
个,尤其是高精度的工作母机被美国等
发达国家联合明令严禁出售给中国。邓
度告诉《小康》:“我们买德国的大型齿轮磨床都得有北约批准,要向他们保证是民
用。”即使在合资企业内部,跨国企业也竭力保持着这种差距,具体方式就是核心技
术的封锁。刘彦人在合资企业中工作了几个月之後,已经对此有了深切体会:“技术
人员去工厂居然也不轻易被允许。”原因是一些核心部件由外方垄断,中方技术人员
不允许看到。(chinesenewsnet.com)

通过种种管制手段来确保国家实力的领先,除了对中国进行“遏制”的政治企图之
外,这同时也符合西方企业的要求,因为只有保持技术领先,它们才能从中国赚取更
多的利润。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技术黑洞的形成和重视程度、投入密切相关。一位业
内人士叹息:“国家在过去的二十年来忽视了发展机械行业,在政策、资金等方面都
可以证明,连名称也是。从机械工业部到机械委到机电部到机械局,一级一级地降,
一级一级被漠视。”(chinesenewsnet.com)

机械行业的“持久战”特性决定了它在发展上所遇到的障碍。郑洛对《小康》说:
“机械装备工作,需要巨大的投资,需要巨大的耐心,来等待开花结果。”由于这一
过程是非常耗时,而且还要面临研发、进料、生产、营销、人才流失、外企竞争、低
端市场艰难等多重压力,因此不少专家认为应该给予政策上的倾斜,应给予研究机构
和企业一定的行业优惠,给予其自由发展的机会。(chinesenewsnet.com)

浙江万向集团董事长鲁冠球曾对媒体表示,我国应该把机械制造业当作一个特殊产业
来扶持发展,要给予优惠待遇,譬如可以适当地减少增值税和降低所得税率。如果任
凭目前这麽一种微利状况持续下去,我国的机械制造产业的确很危险。“以我们集团
为例,目前的状况是靠其他行业挣的钱来养制造业。”(chinesenewsnet.com)

产权激励制度是很多专家十分强调的一个方面。郑洛对《小康》表示,“当初一个大
型发动机厂曾经大量作研发,要麽被国家无偿拿走,要麽被其他的企业无偿抄袭。”
有学者表示,“国有企业对创新人才的产权激励基本上没有实行。”一方面创新成果
的知识产权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另一方面,创新者的贡献没有得到产权确认。
(chinesenewsnet.com)

最近国务院发布了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相关政策,明确提出了重点发展十六项重大
技术装备。相当多的专家对中国机械的前景充满了期待。很多专家也提醒,现在正是
机械行业发展绝佳时期,时机逝去,後患无穷。(chinesenewsnet.com)

于珍对媒体表示,从2002年以来,机械工业进入了新一轮持续高速增长时期。中国重
化工业加速发展是特定时期的现象。如果现阶段我们都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一机械制造
问题,一旦需求回落,内资装备制造业就更难发展。与此同时,国外跨国公司借经济
全球化之势和我们入世之机,千方百计在华争夺控制地位。如果我们稍有懈怠,未来
的内资企业就只能屈居人下。

作者:和合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和合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411778 seconds ] :: [ 22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