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
作者 |
“乌妖六”王大夫之死 |
 |
帮菜叶
加入时间: 2007/12/11 文章: 60
经验值: 1491
|
|
|
作者:帮菜叶 在 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我的老家,地处穷乡僻壤。在我还没有上小学的时候,我家附近,有一所破破烂烂的公社卫生院。全公社的贫下中农同志们、社员同志们,万一有了什么头疼脑热的毛病,都到这家卫生院来打针抓药。
别看这所公社卫生院不起眼,里面却有一位远近闻名的神医王大夫坐诊。大家都认为他看病的本事很了不起,服了他了,管他叫“大学生” 。也有人叫他“王眼镜” 。后面这个称呼听起来不雅,但也含有几分敬佩。王大夫并不计较。
王大夫确实是大学毕业。他原来家在省城,大学毕业后分到省城的大医院工作。说起来,每一代知识分子都有自己的宿命。我们八、九十年代的这一代大学生中的不安定分子,不由自主地要赶“出国潮”;而五十年代的知识分子中的不安定分子,就象身后有“催命鬼”作祟一样,身不由己地要赶“右派潮” 。王大夫也不例外,他在五七年不幸被打成右派分子,于是被发配到农村来赎罪。他一直未婚。在那个年代,象他那种情况,估计不容易找老婆。城里姑娘人家看不上他,乡下姑娘他又看不上人家。高不成低不就,于是他个人的大好青春就这样被耽误了。
王大夫不但医术高明,更为可贵的是,他对病人的态度出奇地好。一个人对衣冠楚楚的城里人态度好,并不难做到,难的是对脏兮兮、臭哄哄的的农村人十几年如一日地笑脸相迎,这才是最难最难的。其实,随着阅历的增长,我发现了这么一个有趣的现象:凡是医术出众的大夫,对病人的态度也会是谦和亲切的。这种业务水平与服务态度的“共生现象”,在医疗界特别明显,但在别的行业并不显著。大家看看周围的例子,有谁敢说,有名的学者或者工程师,同时肯定是品行优良的好人?至于有名的政客或者企业家,就更不用提了,几乎就是上述“共生现象”的反例。
七十年代初,在我开始有记忆的时候,我们那里搞了一场抓“乌妖六”的运动。“乌妖六”,一听就不是好人。我那时已经听大人讲过“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故事,于是就顺理成章,把“乌妖六”和害人的妖精,联系到一起了。听说妖精一般是女的,那么“乌妖六”应该是妖精的兄弟吧。
有一天,惊人的消息传来了:王大夫是个“乌妖六”!贫下中农同志们出离地愤怒了(---鲁迅时代的愤青用词)。于是,附近农村的民兵连长,带着几个苦大仇深的贫下中农(---实际上就是农村一些游手好闲的好事之徒),冲进卫生院,把正在门诊部看病的王大夫捆起来,押送到附近小学的一件教室,进行批斗。
这个教室,是三间通房。我们老家,对“通房”的间数是这样确定的:一间房,房间内没有横向房梁;两间通房,房间内有一条横向房梁;三间通房,房间内有两条横向房梁……;N间通房,房间内有N-1条横向房梁。以后我读《红楼梦》时,发现书中出现“通房丫头”的称谓。于是我就疑惑:“通房丫头”的称呼的由来,是不是就是男、女主人和丫头睡在同一个大房间里,中间没有任何间隔?这样一来,丫头可以作为候补队员(Bench Warmer? Or Bed Warmer?) ,在女主人感到力不从心的时候,可以及时救场,为男主人提供性服务,于是就称“通了房”了。比较有名的,凤姐的丫头平儿,就是一个“通房大丫头”。这里的“大” 字,估计就是“资深” 的意思。按照“信、达、雅” 的要求,翻译成英文,应该是“Senior Housemaid Fuckee” 。这里我要表示一下谦虚的态度:我对“通房丫头”这个问题的学术研究很不成熟,我的意见不具任何权威性,大家尽管反驳好了。这个问题,如果细究起来,说不定会比“关天培究竟是满人还是汉人”的问题还要复杂。一旦争论起来,恐怕又要报废“虚怀若谷” 那个级别的“资深网虫”(Senior Web Worm)至少一条。说起来,还是小平同志英明,他老人家经过文革的血与火的洗礼,深知中国人的扯皮水平是举世无双的,危害也是极大的。于是,他早就指出:不搞争论!我又听说,小平同志以后还补充过这样一句指示:“关于关天培是姓满还是姓汉的问题,不要争论。” 据说他的这个补充指示,被他的秘书给贪污了,没有传达出来,因此没有几个人知道。
好了,书归正传。批斗王大夫的这件教室,一共有两条横向房梁。贫下中农把绳子往其中一根房梁上一挂,把王大夫反绑着双手,吊了起来。我和一群小朋友叽叽喳喳地挤在门外看热闹。大门关得死死的,只能通过门缝往里看。我年龄小,挤不过别人,什么都看不见,只能听见教室里传出一阵阵鬼哭狼嚎的惨叫,令人头皮发麻。
我妈妈听说我正在这种地方看热闹,气愤异常,于是匆忙赶来。她神色惊恐,压低声音呵斥我不懂事,然后拧着我的耳朵,把我给揪走了。
我恋恋不舍地站在半里路开外,只能隐隐约约地听见从教室里传出的王大夫的惨叫声,不时夹杂着贫下中农的阵阵吼声。
批斗会是第二天的深夜结束的。有人看见,王大夫的尸体是用凉席卷起来,被人抬出那间教室,然后在卫生院后面的山坡上挖了个坑,潦草地埋下。几天之后,王大夫的尸体又被几条狗从土中给拖了出来,于是在狗们之间引发了尸体争夺战,最后不知所终。王大夫在当地没有亲人,是光杆子一个,死了就死了,没人放在心上。
以后,“四人帮” 倒台,文革结束,王大夫的妹妹奔丧虽说迟到十几年,但是还是终于来了。她要求当地公社党委对她哥哥的惨死给个说法,并且要求严惩打人凶手。当地领导对她哥哥的遭遇 表示悲痛,并且要求她把仇恨记在“四人帮”头上,要化悲痛为力量 ,积极投身四化建设中去。
其实,那几个参加批斗会的打手都是有名有姓的本地人,真要调查起来非常容易。我就认识其中几位。平时看起来,他们也不象是大奸大坏之人,只不过是一些愣头青,响应号召,出于革命义愤,乘机打太平拳,过过瘾。再说,人都死了这么多年了,当地领导犯得上为一个外地人的冤死,而去得罪那些“地头蛇”吗?用脚趾头想想都会知道,这种事情的结局只能是不了了之!
那么,老实巴脚的惊弓之鸟、右派分子王大夫,身处偏僻的农村,究竟是如何摇身一变,变成了大名鼎鼎的“五一六分子” 了呢?后来听说,王大夫在省城的朋友,在文革中参加了造反派。他们之间有通信来往。后来造反派失势,被当成“五一六” 分子一网打尽,其中包括王大夫的朋友。朋友交代了与王大夫的通信来往。于是城里派人来找王大夫外调,了解他朋友的情况。当地贫下中农听风就是雨,眼看着城里人独占了打击“五一六” 的好戏,心有不甘,于是等到城里来外调的人一走,就动手把王大夫当成“五一六”嫌疑分子抓起来审讯,吊在房梁上批斗。文质彬彬的王大夫哪里经得住粗手大脚的贫下中农同志们如此折腾?“秀才遇见兵,有理说不清” ,何况王大夫这种确有前科的右派分子?贫下中农上上下下几个回合,王大夫就断气了。
作者:帮菜叶 在 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
|
|
返回顶端 |
|
 |
|
|
|
您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您可以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