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亦谈“性本善”还是“性本恶”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亦谈“性本善”还是“性本恶”   
即兴
[博客]
[个人文集]






加入时间: 2004/07/15
文章: 895

经验值: 10271


文章标题: 亦谈“性本善”还是“性本恶” (459 reads)      时间: 2007-12-27 周四, 下午1:00

作者:即兴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亦谈“性本善”还是“性本恶” 即兴

思想交锋卷入政治漩涡,甚至达到融为一体,始于秦皇而直
至文革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现时的中国大地上虽略有舒
缓。但仍是禁区林立,暗雷未除。这种影响的清除我看至少
还得化几代人的努力。这倒并非仅是当权者的责任,一些争
权者也负有同样的责任,甚至一般的平民在发表自己见解时,
也正在以自己的言论施以影响。

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当努力地将思想领域的争鸣与政争尽
量地作严格的区隔。

就思想领域而言,人的本性的善、恶,实在无战可开。如存
开战之意,必有求胜之心。然而,这种论争是不可能得出胜
负判断的。这一论争已经历了二千多年了。如果能有胜负的
最终的判决的话,我想结论早就该有了,哪还需要我辈来争
鸣?

存在于当前中国人头脑中的各种思想,何论你打着弘扬传统
文化的旗号也好,或打着时尚的现代西方哲学的照牌也罢,
归根结底都未能跳出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巢穴。只是具
体内容,因时空环境的变化有所不同而已。

在思想交锋中有求胜之心,实际上还是出于追求思想的统一。
总企望着有朝一日用自家的思想来统一中国人的思想。然而,
这种愿望是永远不可能达到的。在专制思想占统治地位时的
中国,多少帝王将相梦想经文武之道实现思想的统一。但梦
想终究仍只是梦想。其实,凡是人们永恒的追求目标,必定
是个永远不能实现的幻境。这是不懂辩证思维的人始终不能
明白的道理。

要讨论“人之初,性本善”还是“人之初,性本恶”将涉及
的第一个难题是如何界定“人之初”。是精,卵相交?还是
胎儿初成人形?还是婴儿哇哇落地之时?我的观点是,万物
都由无而生有,由有而转无。所以,“人之初,本无性”由
此,哪点作为人之初,就我的观点而言倒是不必十分地在意
的。

在今天,“人之初”也可以是指人类出现之初,那么更要
追究人的起源,也就更为复杂了。

第二个必会涉及的是问题是:这“性”何所指。想必应是“
德性”吧。那么,这是指抽象的“德性”还是具体的“德性”
呢?一般人人都会同意“爱人”是人的善性。这就属于人们
对抽象 “德性”的认同。但是,要分析社会问题,就必须判
断某些特定的人是否具有“爱人”的善性。那就会涉及,爱
什么样的人才是“爱人”的问题。更会涉及如何爱,才是真
正的爱人,进而引申出无数的论题。这就不可能获得全人类
统一的认识了。

显而易见,就抽象的“德性”而言,性本善还是性本恶,似
没法获得足够可作为论据的事实。人性本善还是本恶,其实
并非人们研究社会现象后得出的结论。相反,是部分人解释
社会现象的起点。也就是社会中某些个人自定的“公理”,
是不容争辩的。正因为此,中国的最早启蒙书之一的《三字
经》的第一句便是“人之初,性本善”。如果三字经第一句
是人之初,性本恶。那么这三字经可能就得重新写过了。如
果有人要就存在于人心中的“公理”展开争论,而且俱必胜
之心,似有不明之虑。

就具体的“德性”而言,你之所爱,很可能正是我之所恨。
反之亦然。因而又很难达到统一的认识。你自以为爱人的行
为,在他人看来可能正是有害于人的恶行。你说这行为体现
了人类善的本性,在他人正将此视作人的恶性的证据也不无
可能。由此,你说性本善,他人说性本恶,就是天经地义的
了。这也正是这种争论会存在幾千年的原因。如想通过这种
争论,使辩论对手拜倒在你的阶下,这似有不智之嫌。

其实,秦、汉时儒学大师,一切有关道德的论述,多是师生
之间传承知识时的记录。以师言为准则是传授的大前提。而
一切道德的说教其实原来只是为师者自己对人生的体念,进
而自身修练品性的标准。当然,有人向其请教时,这便会成
为他希望学生们接受它,作为今后学生们自身修练的道德标
准。但是,传至如今,这道德标准却不再被它的信奉者看作
是自身修性的规范,而是为对别人制订的必须遵循的道德标
准了。无论别人是否愿意接受儒学,都必须接受这一普世的
道德准绳。这就显露了他们对这些道德标准的真蒂的无知了。

就如《论语》所说的“吾日三省吾身”,现在发生争议时,
在不少人心中,它马上就变成了“你需‘日三省你身’”
了。再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原是希望人们将其作为约
束自己言行的准则,而现在则常被用来作为拒绝别人批评的
理由,变成了“你所不欲,勿施于我”。相反,人们常将“
己之所欲,必施于人”的霸道行径解释为恩泽他人的大善举
。日常生活中以“我为你好”作为将己之所好,强加于人的
借口是屡见不鲜的现象。而且可说这已经成为社会不和谐的
重要因素。

尽管有些人可以将《四书五经》倒背如流,但由于不明真谛,
还是会违背了孔子的“不患人之不己知也,患己不知人也”
的基本说教。当今,宣称自己要发扬儒学精神者,我看正可
以从“知人”与“自省”起步,走上修身、齐家、治国、平
天下的道路。切忌还没修身就以为自己已经是个曲高和寡,
身不逢时的治国、平天下的奇才了。过于地急为人知,其德
性非恶,但总称不得至善的。

德的标准是随时代的变迁而变异的。如果有永恒统一的德性
标准。这标准也就失去了实际的意义。德性标准的演变,也
就会影响到人们对人之初性本善还是性本恶的判断。在儒家
传统中,孟子“性本善”的出现早于荀子“性本恶”。性本
善与性本恶是儒学在不同时期的不同表现。

性本善是出于原有道德标准崩坏的初期或中期,旧道德标准
虽出现危机,但根基尚未动摇。所以,孟子看到的是“善性”
还处于主流地位。这也就成为“性本善”的依据。但荀子看
到的是旧社会秩序的彻底崩溃。人们对利的追求已经压到了
对德的操守。由此,他得出了人原本就有求利的恶性,而所
谓的善,只是对人本原的恶性的一种修饰与修正。由此可见,
无论是“性本善”或“性本恶”都是重德而轻利的儒家思想
的继续。所不同的只是对维持或建立重德轻利的善性的途径
有不同的解释而已。然而,“性恶论”确实为后来的法家把
被儒家认作求利忘义的“恶性”争得了合理的地位,奠定了
理论基础。正因为此,荀子也就成为由儒学导出法家思想的
中转站。

在先秦时期诸子百家是基本上处于一种相互既有区别又相交
融的争鸣状态。他们之间的争鸣可说基本没有受到全面的政
治干预。各种思想可能影响着某些君王,但是还没有那位君
王,因为思想的不同而对思想异见实施政治迫害的记载。甚
至我很少看到不同思想家的文字中有如今网上争论那样激烈
的措词。

这说明,先秦的思想家们远比当今的理论家更独立,更理性,
更能包容异议。其原因,主要在于当时,思想争鸣与政争没
有混为一体。由先秦思想界的百家争鸣到秦的焚书坑儒,后
来的独尊儒学,以及期间短期穿插着不同程度的扬道,重佛。
说明即使在专制的封建年代中,也从未能达到某一思想流派
的长久处于主流的一统局面。更不用说民间始终存在着的各
种思想流派了。这是很值得当今那些追求、维护思想一元化
的政治家,理论家们借鉴的。

作者:即兴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即兴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49558 seconds ] :: [ 22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