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东海难不倒(69---75)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东海难不倒(69---75)   
东海一枭
[个人文集]






加入时间: 2004/02/14
文章: 4280

经验值: 24050


文章标题: 东海难不倒(69---75) (277 reads)      时间: 2007-11-06 周二, 上午7:55

作者:东海一枭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东海难不倒(69---75)

69、snowman:儒门与佛门,对于人生之态度是有根本的不同。对于儒门,修身是为了齐家治国平天下,对于佛门,修身是为了走出三界永脱轮回之苦。这两种人生观,感觉是鸡同鸭讲,鸭同鸡讲。所幸的是两者在历史上倒能基本和平相处。
东海老人答:
这是对儒家一个很大的误解。
儒家仁学,一分为二,格物致知正心诚意属于内圣学,齐家治国平天下属于外王学。内圣学着重于道德主体性的建立和恢宏。舜曾耕于厉山,遇尧而为天子;傅说曾为苦役,遇武丁而得以成名。但“遇不遇,天也。”舜与武丁无论遇不遇,不影响其内在道德的完善。
圣王不是平列关糸,内圣为主,外王为次,外王乃内圣的余绪和延伸。修身不仅仅为了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本身就是目的,而且是更主要、更高的目的。佛门修道是为了证悟真如、解脱涅盘,儒门修身为了成德成圣、安身立命;佛门有法喜道乐,儒门有“孔颜之乐”。两者有异有同有相通。
作为中华三教中的“主教”,儒家是文明至上,道德为重,其先进性与宽容度都是古今中外各宗各派学说中最高的。它重民族,重国家,但本质上是一种天下主义。儒家与佛道两家在历史上能基本和平相处的原因正在于此。


70、矛盾氏:儒家自相矛盾的话太多。又发现一例。孔子说“君子不忧不惧。”孟子却说“君子有终身之忧”,君子到底是忧还是不忧?
东海老人答:
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论语颜渊》)。
内省不疚,自我内心审视而无愧疚也,意思与问心无愧相似。一个人,如果对亲人、对友人、对他人乃至对社会和民族,能够做到问心无愧、内省不疚,自然胸怀坦荡,气雄胆壮。就没什么好担心的。
从社会层面着想,儒者忧道之不行,故孟子曰“君子有终身之忧”,范仲淹曰“先天下之忧而忧”;从个人角度着眼,则是“君子坦荡荡”,“仁者无忧智者无惧”,“君子不忧不惧。” 所以,君子即忧又不忧。儒家义理是圆融的,你所看见的类似矛盾语言,其实并不矛盾,是你不懂儒学,没进门。


71、有巢氏:有人把你比成武林人物周伯通。你认为自己与周伯通有相同点吗?
东海老人答:
如果用武林人物来对号,老实说,周老爷子还入不了我的法眼。此老虽不失赤子之心,却不通人情世故,像一个长不大的孩子。老枭则世事洞明人情练达而又不失赤子之心,在功力上或许旗鼓相当,在智慧上却非老顽童所能望尘。
说来笑话,曾有自由人士自许“绝不是善男信女!”,一再强调“不可能会怕你”,并说:“只因见过你的人言,你如周伯通,才屡次饶你!”我嘲之以诗曰:无良无信自堪豪,岂有流氓怕老枭?枭老原非伯通子,劝君千万莫轻饶!呵呵。
令狐冲、东邪,甚至任我行的性格我都挺欣赏,但功力智慧未必能与我相比。他们处在老枭的环境试试?我最欣赏的是《天龙八部》中的萧峰,不仅武功智慧第一流,性情更是第一流。其为人豪迈洒脱、正直不阿、多情多义,可谓武林第一人。安得起萧大侠于书中,与老枭在东海大潮头大斗一场、大醉一场哉。


72、古月僧2:回答我一个问题,枭你代表哪个即得利益集团?利益如何分配?
东海老人答:
在君主与民主时代,儒家注重国家、民族利益,这个国家民族利益,包括特权阶级与下层民众(君主时代)、领导者与被领导者(民主时代)各方利益,与国家主义或民族主义不同。
但从根本上讲,儒家文化是一种坚持文明至上、着眼整个人类、充溢着理想主义精神的文化。儒家的目光不仅不局限在形骸及家庭之私,而且也不限于国家民族之公。那种天下万物一体之仁,不仅超越自我主义、裙带关系、狭隘思想、种族中心主义、大国沙文主义,而且超越世俗人文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天下主义对应的是“人人皆有士君子之行”的太平世和“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详见枭文《扬起天下主义理想》)。
老枭作为当代中国的一个儒者,在社会、政治层面,追求的是民主自由,是全体中国公民的共同利益,不代表某个阶层,更不代表某个即得利益集团。


73、有巢氏:苏格拉底也好,孔子也好,都说自己一无所知,而你常摆出一付无所不知、能够解答一切问题的样子,与中外圣哲相比,境界高下,一目了然。
东海老人答:
这个问题可参看《东海难不倒之5》。我的“无所不知”与他们的“一无所知”,乃同一境界的两个侧面。有重心之异,无高下之分。苏格拉底说:我是最有学问的人,因为我一无所知。请注意“我是最有学问的人”这句话;孔子说:“吾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请注意“叩其两端而竭”这句话。
《论语-为政》载孔子之言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达到了这种最高的智慧境界的人,会是一个一问三不知的、世俗意上的“无知”的人吗?
想起《庄子》里有段名言:“夫大道不称,大辩不言,大仁不仁,大廉不谦,大勇不忮。道昭而不道,言辩而不及,仁常而不成,廉清而不信,勇忮而不成。”
“是非以不辩为解脱”,天地间最高的道理是讲不出来的。但这是就终极的“道”而言的。在终极的大道之下,还有各种次级的、世俗的小理小“道”,是可以、应该也必须言说和剖辩的。同时,最高大道也是离不开语言文字的“指点”的。
儒学是一门入世的、实践的学说,必须对形上形下各种问题,特别是对伦理、社会、政治等问题作出自己的解释。儒者知之为知之,理当为各种大是大非而辩,为道德的重建、制度的更新而言,不能以“大辩不言”来作自己不负责任的借口。只有尽心尽力尽了文化社会之责后,才有资格说“我欲无言”。


74、有巢氏:有大师认为,真如是体、佛性是用。对吗?
东海老人答:
不对。佛经中凡说“性”,都是“体”的异名,都是指体用之“体”而言,即“绝对的真理”。佛性真如,在佛教里是“同物异名”的,这是常识。将佛性解作真如之用,是将佛学名词作了新的解释,有玩弄名相之嫌。慧广法师有一篇《眼见佛性的含义》中对此已有说明。慧广法师说:
在一般通称上,凡说「性」的,其含意就是「体」。「佛性」是什么呢?依文意看,就是「觉悟之性」。能令你觉悟、成佛的还是作用,这说起来有些那个吧!好象成佛也不究竟、不圆满的样子。所以,佛教谈到「佛性」,一向都当作「体」看,不会把「佛性」当作作用看。那么,什么是佛性或真如的作用呢?六根、六识就是。如果佛性是作用,那六根、六识又算什么呢?


75、有巢氏:有人认为,释尊不肯明说指出众生身中的真如,是故意不说,而且告戒:真如佛性的密意、佛法根本的密意是不许用语言文字明白说出的。不然就是亏损法事、亏损如来。“而令密意广传的结果,将会使外道及藏密应成派中观见者,得有轻易盗法之机会,而正式公开扭曲正法,而破坏佛教全部正法之根本;亦将导致极多人明闻密意,将同皆步其后尘而生疑心,再造共同谤法之大恶业,坐使广大佛门弟子共同生疑、共谤正法”云云。你认为说得对吗?
东海老人答:
当然不对。这是故弄玄虚、虚张声势。佛教有句话叫: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佛性是超越一切“法”、一切现象包括一切语言文字的,是说不出来的。释尊说法四十九年,不明说指出众生身中的真如,不是不肯说,不是故意不说,不是“留了一手”,而是无法可说、说不出来。因为佛性深奥微妙,不可思议,超绝言诠。佛法包括大小乘各种教义,都是指月之指、渡人之筏。《金刚经》说“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这是佛怕后人泥执于文字语言而不知过河扔筏得意忘言,不能会其意于文字之外。佛说法四十九年,所说的都是他证悟到的义理。但形而上最高妙道终究是超绝言诠的,非任何舌头功夫所可及。不可说,不可说,一说就错。如德山禅师所言:穷诸玄辩,若一毫置于太虚;竭世枢机,似一滴投于巨壑。
至于“密意广传的结果会给人轻易盗法之机会”之类话语,充满小家子气的世俗狭隘的门派之见。佛门广大,真正的佛法是怕人盗的吗?欢迎都来不及呀。说出这种话的人,怕是武侠小说看多了,把佛法看作什么武功秘籍了,呵呵。2007-11-4
民主论坛 上载:[2007-11-05] 修订:[2007-11-05]


作者:东海一枭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东海一枭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1.025998 seconds ] :: [ 22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