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戊戍变法失败和清末新政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戊戍变法失败和清末新政
千里目
加入时间: 2007/06/08
文章: 42
经验值: 26
标题:
戊戍变法失败和清末新政
(615 reads)
时间:
2007-11-05 周一, 下午12:26
作者:
千里目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要探讨戊戍变法为什么失败,首先得看光绪和慈禧背后的利益集团政治实力的对比。慈禧和一干守旧官僚代表的是满族部落的利益,慈禧本人没什么政见,只对揽权感兴趣,可即使她开明,对变法没有异议,也不能忽视其它满族亲贵的意见。光绪名为天子,实际上把持朝政的却是慈禧,自己处处受制,而甲午战争之后深感大清国势不妙,于是开始在满族亲贵外的汉族士人中间寻找政治同盟,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的政见深深吸引了他,他们所倡导变法的内容也有利于他自己摆脱慈禧的政治掌控。光绪背后的政治势力(所谓的帝党)基本上是这些思想激进的汉族官僚,满族内部支持他的基本没有,变法内容公布之后,满族军机大臣刚毅就把它怒斥为“损满肥汉”的荒唐举动。那时掌握了部分兵权的袁世凯,起初也对变法大加支持,可聪明的他不久就意识到了支持和反对变法后面的巨大实力差距,当谭嗣同向他游说,透露光绪希望袁世凯起兵勤王,诛杀荣禄及包围慈禧太后住的颐和园的时候,他便选择站在了慈禧一边。当时的力量对比注定了戊戍变法的夭折。
好了,戊戍变法失败了,以后以满族亲贵为首的守旧派实力(后党)大涨,慈禧想就此废了光绪,但又遭到英美洋人的反对,气愤之余在华北发生了以杀洋人,二鬼子和烧教堂为目的的义和拳乱,这时候一干满族亲贵便愚蠢地想通过所谓的“民气”把外国势力赶出中国,慈禧派军机大臣协办大学士刚毅到涿州调查。结果刚毅回京后,向慈禧报告「拳民忠贞,神术可用」。庄亲王载勋、端郡王载漪、辅国公载澜也主抚义和团,向洋人开战。后来便发生了“庚子拳乱”和八国联军进京。慈禧不得以又派李鸿章前去议和,内容之一当然是“秋后算账”,也就是说原来反对变法的主要政治势力(后党)大受打击,刚毅病死,载勋奉赐自尽,一干大臣受惩(满族占大多数)。在后党被除的政治背景下,后来才发生了很具进步意义的清末“新政”。如果大家比较一下戊戍变法和清末新政的内容,就会意识到,它们之间没有什么太大的不同,在某些方面清末新政甚至走的更远。
清末新政的结果是汉族官僚政治实力的不断膨胀,政治欲望也随着水涨船高(立宪派不断要求召开国会,要求尽快参与国家决策),继而又引起满族亲贵的恐慌,后来才会有罢袁世凯,立“皇族内阁”的愚蠢举动,清廷防汉排汉的结果是孙中山的反满激进势力渐渐被汉族仕绅阶层所接受,辛亥革命不过是满汉冲突的总爆发而已。教科书上的什么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说法,根本就是对历史的严重曲解,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汉民族的民族解放革命。
清朝的改革最好,代价最小的策略是变革由政治势力最大的满族部落来推动,这样阻力才会最小。
但是,要八旗军放弃骑射,改练洋操,如此变更祖训实乃阻力之一。
要振兴商务,奖励实业,对于不能经营四民之业的满族人来说,短期来看他们并
不能得到什么立即的好处,所以自然也就缺乏利益的驱动,这是阻力之二。
如果清朝是汉族皇朝的话,未尝不会早就施行日本明治维新式的改革。
==================
附:
戊戍变法的主要内容:
一、经济方面:保护奖励农、工、商业,在北京设立农工商总局、铁路矿务总局,提倡实业,鼓励私人投资,令各省设立商务局(或农工商分局);命各省地方官兼采中西各法,切实振兴农业;奖励科学著作发明,颁布《振兴工艺给奖章程》12款,规定对士民著新书、创新法、制新器者,赏给官职或给予专利;在京师及各通商口岸,广设邮政分局、裁撤驿站;编制国家预、决算,由户部按月公布;取消满人寄生特权,准其自谋生计。
二、政治方面:令各衙门删改则例;中央裁撤詹事府、通政司、光禄寺等闲散衙门,外省裁撤湖北、广东、云南三省(此三省督抚同城)巡抚、东河总督等重叠机构;广开言路,允许官民上书言事,严禁官吏阻格。
三、军事方面:裁汰旧军,令八旗及各省军队一律改练洋操;筹办兵工厂,筹造兵轮,添练海军;力行保甲,实行团练。
四、文教方面:改革科举,废除八股取士制度,改试策论;设立学堂,提倡西学,首先开办京师大学堂,令各省、府、厅、州、县,将现有大小书院一律改为兼习中西学的学堂;设立译书局,翻译外国新书;允许开设报馆,举办学会;派人出国游历、游学等等。
=======================
清末新政的内容:
第一,筹饷练兵。编练“新军”是清政府“新政”的主要内容之一。1901年8月29日,清政府下谕全国停止武科科举考试;9月11日命令各省仿北洋、两
江筹建武备学堂;9月12日下谕全国各省裁汰旧军,编练“常备军”。
第二,振兴商务,奖励实业。1903年9月7日,清政府设立商部,倡导官商创办工商
企业。接着,颁布了一系列工商业规章和奖励实业办法,如:钦定大清商法、商会章程、
铁路简明章程、奖励华商公司章程、矿务章程、公司注册章程、试办银行章程等。这些
章程规定,允许自由发展实业,奖励兴办工商企业,鼓励组织商会团体。
第三,废科举,育才兴学。清政府推行“新政”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废科举,办学
堂,派留学。1901年9月4日,清政府命令各省城书院改成大学堂,各府及直隶州改设中
学堂,各县改设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12月5日,颁布学堂科举奖励章程,规定学
堂毕业生考试后可得进士、举人、贡生等出身。1902年2月13日公布推广学堂办法。8月
15日颁布《钦定学堂章程》。1904年1月13日又颁布《重订学堂章程》,详细规定了各
级学堂章程及管理体制,以法令形式要求在全国推行。与普通学堂并行的还有专业教育,
包括师范学堂及各类实业学堂,在学制上自成系统,一套完整的学校制度随之建立。
1905年9月2日,光绪皇帝诏准袁世凯、张之洞奏请停止科举,兴办学堂的折子,下
令“立停科举以广学校”,使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被最终废除,科
举取士与学校教育实现了彻底的脱钩。12月6日,清廷下谕设立学部,为专管全国学堂
事务的机构。清政府在推行“新政”过程中,把“奖游学”与“改学堂,停科举”并提,
要求各省筹集经费选派学生出洋学习,讲求专门学业。对毕业留学生,分别赏给进士、
举人等出身。对自备旅费出洋留学的,与派出学生同等对待。为统一管理留学生工作,
清政府分别在1902年10月31日和1906年10月2日派出总监督赴东洋和欧洲。
作者:
千里目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当时若是个汉族王朝,君主立宪大概早搞成了。
--
虚怀若谷
- (86 Byte) 2007-11-05 周一, 下午12:56
(177 reads)
其實當時如果袁世凱真心推動英國式的君主立憲,成功的可能很大.
--
唐好色
- (47 Byte) 2007-11-05 周一, 下午11:28
(164 reads)
显示文章:
所有文章
1天
7天
2周
1个月
3个月
6个月
1年
时间顺序
时间逆序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您
不能
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您
不能
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1.111744 seconds ] :: [ 25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