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zt 金融历史主义的风险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zt 金融历史主义的风险   
dck






加入时间: 2004/04/02
文章: 2801

经验值: 4649


文章标题: zt 金融历史主义的风险 (303 reads)      时间: 2007-9-27 周四, 上午9:37

作者:dck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金融历史主义的风险

● 詹姆斯

每一个经济危机都注定是无从预知,无论是在发生之前,或者是发生的过程之中。与此相比,我们对已经过去的危机了解得非常清楚。会

计师复查账本,经历者把自己的故事告诉报章(有时则是向法官陈述),政客解释清理乱象的原因,最后由历史学家凑成一个完整的故事。

因为过去是可知的,所以了解当前危机的最佳途径就是从过去、甚至是很早以前的经验中,寻找一种模式。但是哪一种模式才是正确的呢



1907年的危机给美国上了一课

很多时候,这样的选择更多地取决于感觉、乐观或悲观主义倾向,或者政治取向,而不是建立在对相似点和不同点的理性分析之

上。当前,有两个年份甚嚣尘上,即1907年和1931年。

当前信用危机之始,许多喜欢以史为鉴的人将1907年拎出来作为关键性的先例。这一年不单只是恰恰100年前,而且看来同现在的情况有很

大的可比性。1907年的危机虽然迅速造成了破坏性的影响,引起了规模极大但时间不长的经济衰退,但是最后还是轻松化解。

1907年的恐慌始于美国,肇因是利率随着西部农民的庄稼收益而上涨,以及纽约大型金融机构尼克波克信托公司卷入金融丑闻。

同今天一样,即便是大银行也在一夜之间不再相互信任。从根本上讲,这是一场流动性危机,而流动性通过几个途径得以轻易恢复:纽约

各大银行通过一家票据交换机构各自注入流动资金;一家实力强大的金融机构JP摩根,将暴跌的股票全部买进,从而逆转了市场的恐慌和挤兑

;还有就是欧洲中央银行向美国市场供应黄金。

美国人从1907年的危机中学到了显著的一课,即在发生金融恐慌时,中央银行是最宜于恢复流动性的机构,而且在1914年,美国通过货币

改革建立了自己的中央银行美国联邦储备局。因此,1907年成为遇到金融压力时让人舒缓的咒语:只要中央银行明白流动性的问题,危机就不

会发生。

当代不乏类似的例子。联储局和欧洲央行不久前向全球金融体系注入了大量的流动资金。拥有战略重要性的私营机构,也为保持公众信心

尽了自己的力量。例如,高盛就动用它的全球证券机会基金公开买入濒危的资产。

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则是一个较为灰暗的先例,当时再多的流动资金也起不了作用。采用这个历史类比的是希望政府发挥更大作用的

人,尤其是那些前途堪忧、急需公开紧急融资的银行。2007年8月,某些德国银行因为受到美国次优房贷的影响,一看到苗头不好,就把1931年

挂在嘴边。

大萧条期间,银行倒闭使经济衰退大大恶化,并在各国之间蔓延。各国政府为了缓解危机,不但要提供一系列公开援助,制定保障存
款的

新法律,还要帮助他们的选民抵御日渐不稳的国际影响。

目前的信用危机只是“一般危机”

这种抱着国家主义心态的说词,在2007年的金融危机中死灰复燃。德国人看不懂自己为什么要因为美国内地城市品质低劣的抵押贷款而受

到牵连。英国北岩银行(Northern Rock)的存户,则指责美国的开发商造成了信用动荡,使该银行无力继续支撑贷款。

上述两个看来可以类比的历史先例,都不能让人信服。我们并非活在央行注入额外流动资金能力受限于黄金标准的1907年;而且,在经历

了人类历史上经济发展最快的五年之后,金融体系也并没有像大萧条时期那样因价格崩溃而受到致命的威胁。

今天,沿用因应1907年和1931年危机的方法,只能使情况更糟。不断注入流动资金会加大房地产、证券或现代艺术品出现新一轮资产泡沫

的可能性。政府稳定银行系统的措施如果是国际性的,将会激起愤怒的纳税人对于补贴他国而感到不满,如果是国内的,则须因资本流动管制

大大加强而付出代价。两条路都是不必要的。

如果说今天的信用危机在历史上有类似的先例,那也应该是19世纪的“一般危机”,例如1837年、1847年或1857年。在这些危机中,金融改

革带来了不稳定因素和紧张情绪,但是也触发了一个重要的、有益的学习过程。成功度过这些危机的金融机构也再接再厉,在推动进一步的发

展中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并且因为经受了危机的考验而赢得更高的声誉。

有时候货币和财政部门有义务忽略毫无根据的历史类比,而着眼于宏观的局势。有时候,对付危机的最好办法是,不要忙着做些什么,袖

手旁观即可。

·作者Harold James是普林斯顿大学历史及国际事务教授,著有《罗马的困境》(The Roman Predicament)一书。

文章原题:The Perils of Financial Historicism

版权所有:Project Syndicate,2007年。

www.project-syndicate.org

翻译:吴畏

作者:dck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dck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1.667065 seconds ] :: [ 22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