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本体二论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本体二论   
东海一枭
[个人文集]






加入时间: 2004/02/14
文章: 4280

经验值: 24050


文章标题: 本体二论 (176 reads)      时间: 2007-4-15 周日, 上午11:03

作者:东海一枭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本体二论
-------副题《良知论》

一、人与道同尊
孟子对道家的抨击不遗余力,但都局限形下的层面,对其形上之道毫无异议。这是因为儒道两家对道体的认识都出于《大易》,都能穷高极深,在“心物不二”的认识方面颇为一致。道家对形上本体之道的理解是非常精彩深刻的。例如《老子-二十五章》对本体的描述: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下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域中四大”之说,把人与天、地和道放在同样的位置,认为天大地大道大人亦大,非常深刻。不过,更准确地说,人比物质的地、自然的天更大,因为道是超越心物和天地二元的“混成之物”,是“天地母”,人与“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的道同尊。

要注意的是,域中有四大,并非天地人外还有一个道独立着。道在天、在地、在人、在天地万物、在瓦石屎尿之中。就形上之道而言,天地万物皆是本体的现象和功用。熊十力最喜欢把体用关系比喻为大海与众沤的动态和整合的关系,本体如海水,功用如众沤.众沤是大海的表现形态,大海是现象功用的本来存在。

道法自然,也并非道之上还有一个“自然”的东西。道就是自然,自然者,自然而然,法尔如此,没有理由,不可究诘也,指道的存在、运动、变化的一种特性或状态。《通玄真经》卷八《自然》篇,唐代默希子题注称:“自然,盖道之绝称,不知而然,亦非不然,万物皆然,不得不然,然而自然,非有能然,无所因寄,故曰自然也。”

这些话都很容易引起误会,另外,“寂兮寥兮”,单独看这一句,它遗漏了道体“生生”的特征,好在后面“周行而不殆”略有所补。不过与儒家相比,就根源处而言,道家对本体的理解仍有偏,过于虚静柔弱无为不争了,不如儒家富有“大生广生之德”,充满了活力生机和无穷的能量。

儒家认为,人有主观能动性,人能悟道,证道,行道,改造世界、主宰天地、作用于道,。所以孔子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论语•卫灵公》)人能弘扬、扩大道的尊严,道有赖于人进一步的创发和完善。能自动地使人得到提升。王肃注:“才大者道随大,才小者道随小,故不能弘人。” 朱熹注:“人外无道,道外无人。然人心有觉,而道体无为;故人能大其道,道不能大其人也。”(《论语集注》)王肃、朱熹都注得很精确。

人与道同尊,因为人的本性是道体在宇宙中最圆满的呈现。

二、良知乃人性之全
形上本体在人为性、在身为心、在心为良知。人心之所以相感相应相通,是因为每一颗心都是天道本体的赋予,都是本体在人身上的全部落实和圆满呈现;人心之所以又彼此相隔,是因为良知受到了后天的染污、物欲的遮蔽!

何怀宏先生指出:儒家的良心论(良心与良知同义)又可以说主要是一种直觉体认论. 从孟子, 象山, 阳明到熊十力, 牟宗三, 在强调直觉论这一点上是一脉相通的, 即都是在生命体验的层次上去感认和直觉良知, 把良心视为一种直觉.这种直觉是天赋的。

到了王阳明手里,良知灿然大光,并成为阳明学的核心。阳明对良知的解释最多也最为精确。例如∶

心者,身之主也,而心之虚灵明觉,即所谓本然之良知也。

性无不善,故知无不良,良知即是未发之中,即是廓然大公,寂然不同之本体,人之所同具者也。

良知者,心之本体,即前所谓恒照者也。

盖良知只是一个天理自然明觉发见处,只是一个真诚恻怛,便是他本体。

良知者,孟子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者也。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

良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贝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若良知之发,更无私意障碍。即所谓‘充其恻隐之心,而仁不可胜用矣。

良知,心之本体,即所谓性善也,未发之中也,寂然不动之体也,廓然大公也,何常人皆不能而必待於学邪。中也,寂也,公也,既以属心之本体,则良知是矣.今验之於心,知无不良,而中,寂,大公实未有也,岂良知复超然於体用之外乎。性无不善,故知无不良.真知即是未发之中,即是廓然大公,寂然不动之本体,人人之所同具者也。(以上均见《王文成公全书》)

关于良知是否现成的问题,阳明后学有不同看法。阳明弟子王龙溪明确指出:“先师提出良知二字,正指见在而言,见在良知与圣人未尝不同。”(《龙溪王先生全集》卷四《与狮泉刘子问答》)反对意见者认为“良知无见成,由于修证而始全。”(同上卷一,《抚州拟岘台会语》)罗念庵指出:“世间那有现成良知?良知非万死工夫,断不能生也,不是现成可得。”(《念庵罗先生文集》卷八)。

其实,双方在承认良知的存在这一根本上是一致的。王龙溪等说良知是“见在”的,意指良知是一种先天存在又是一种现实存在,属于良知本体论的问题;罗念庵等说良知“不是现成可得”的,这是工夫论的问题。两者争吵的是两个不同层面的问题,并无矛盾。

但相对而言,“良知无见成,由于修证而始全。”之说更切合人类生命的实际,更具有普遍意义。良知虽“人人所自有”,但凡夫俗子,此心或为情欲物欲所蔽(情欲物欲亦属人性本然之善,但泛滥逾度则为恶),或为歪理邪说所惑,必要经过一番返己修证功夫,才能逐步全体呈露。

孔子论学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良知也是如此。良知是一种天赋,有一些豪杰人物,天赋特厚,天性特醇,略有机缘便能良知大发而置身道德之境,有的人则自甘堕落,困而不学。但大多数人需要下一番的功夫才能“致”之。如王阳明,也是在历经危难直到三十七岁龙场驿丞任上,才悟得良知之意,又十三年后,才正式揭出"良知"二字!

宋-陈普有一首《孟子-尽心知性》,就是写良知的:

心具良知所性根,若非穷理亦能昏。
心须物格无余蕴,藩蔽开除本体存。

大意:良知良能根于心,仁义礼智源于性(孟子认为,“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此乃孟子建构性善论的心性依据)但若不致力于一番穷理尽性的“工作”,良心善性也会蒙尘。必须深入格物、透彻致知,才能除去遮蔽,从而明心见性,认证本体。

另有一首宋诗说的也是此理,可参看。“人性靡不善,因物始有迁。本体遭剥蚀,如鉴尘所昏。畴昔均秉彝,善端本绵绵。既茂闲邪功,诚心所由存。若为用力地,格物居其先。万珠一理贯,洞然见本根。表里俱澄澈,断断义理分。言动中伦虑,狂愚讵同论。”(陈文蔚)

三、做好事当好人
有学者把“致良知”理解为“做好事当好人”,这当然没错,对于世俗民众,也不妨如此解释。 但以“做好事当好人”作“致良知”之解,终究过于简单肤浅了。“做好事,当好人”只能算是“致良知”的前提和最基础的工作。良知,不仅是一种普通的仁爱之心,它还是一种大智慧心,致得良知,就是觉悟本体,证得真道。

“做好事当好人”是一种“积德”,对于证道很重要,德到大处就是道了。“大生广生”,是天地之德,相当于道。如果把好人好事做到大处,做到极至,确也可以“得道”的。如果把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吾善养我浩然之气,修身是齐家治国平天下,乃至成仁取义…,全都可以揽括在“做好事当好人”这句话里面,那么,“做好事当好人”当然就是“致良知”了。就象佛教把证得真如的学佛之旨简化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一样----只是世人往往只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而不知“自净其意”四字之深意。

儒家“亲亲仁民爱物”,仁爱之心有差等而无局限、有秩序而无边界。犹记得当初,当我不仅从艺术的眼光欣赏奇石,而且从心灵深处感觉石头也具有某种生机、气息或能量的时候,那种“天地同根,万物一体”、“民吾同胞,物吾与也”之感特别强烈。深切体会到这些古人之言不是形容毫无夸张,完全属于事实陈述。良知,不仅是善性仁德,更是一种通人通物通地通天的大智慧呀。

尽管到了王阳明手里,才把良知二字隆重揭出,其实,孔子讲为己克己、成德成圣,孟子讲存心尽心不动心,程朱理学讲存天理灭人欲,《中庸》详细地阐析了理想人格的成就层级,从尽己之性,尽人之性、尽物之性,直到“知天”,强调“毋自欺”,以自我之诚实现天道之诚;《大学》的大学之道八条目“格致正诚修齐治平”,指导人们怎样逐步把人做大、不断让自己变大,达到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标准,上述学说广义而言都属于“致良知”的范围。

“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史记•孔子世家》)“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述而》)这些内容所侧重的方面各不相同,但都是围绕着成人成德这一修身主题进行的。郑板桥有一副短联可以说是孔门修身功夫的很好总结。此联仅八个字:“曾三颜四、禹寸陶分”,内藏着四大典故。孔子弟子曾参说过:“吾日三省我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此为“曾三”;孔子弟子颜回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之言,此为颜四;大禹珍惜每一寸光阴,此为“禹寸”;学者陶侃说过,“大禹圣者,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 此为陶分。

孟子更是良知大师。他认为人性本善,人人皆可为尧舜,但由于物欲障弊,心性易失,故强调“寡欲”。欲望本身不是恶,如果没有节制而侵犯别人,便成恶了,故要节制情欲气质使之归于本心主导,此即孟子存心养气的工夫。存是存本心本性,养是养浩然之气,通过“配义与道”与“集义所生”的方式,使生理之气提升为道德理性之气。还要尚耻,要善于反省等。孟子重视客观环境的影响,认为人事助缘很重要。但他强调,豪杰之士纵一无依傍也一样可以卓然兴起,至横逆之来,亦好作修身之助,强调儒者应该主动响应环境和命运的挑战(均见《孟子》)。

四、阳明良知学
王阳明正式把良知二字拈出成为一个大系统,一门大学问。

对良知学阐述得最为深透的是王阳明的《大学问》。《大学问》本是关于《大学》的对话问答,但有的人解之为“大的学问”,也不违文旨。《大学问》一问一答共六条,表达了大人应该具备的“万物一体”思想。王阳明说:

“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其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焉。若夫间形骸而分尔我者,小人矣。大人之能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也,非意之也,其心之仁本若是,其与天地万物而为一也,岂惟大人,虽小人之心亦莫不然,彼顾自小之耳。”

王阳明认为,小人之所以小,是因为小人之心有私欲之蔽,“动于欲,蔽于私,而利害相攻,忿怒相激,则将戕物纪类,无所不为,其甚至有骨肉相残者,而一体之仁亡矣。”所以大人之学就是“去其私欲之蔽,以明其明德,复其天地万物一体之本然而已耳。”

阳明强调,致良知不是学习追求一般的知识,而是复那心之本体,将本体之价值意义显现出来。他说“致者,至也;如云丧致乎哀之致.……致知云者,非若后儒所谓充广其知识之谓也;致吾心之良知耳”如何致良知,致之功夫具体如何操作,从何下手,阳明学有其一整套的功夫论(另文详谈,兹不详论。)

致良知就是儒家的修道。道佛两家虚寂,所以其道要离家出世从虚寂中去修,儒家之道“生生”,所以“从事上去磨炼”(阳明语),从齐家治国平天下等社会政治实践活动中去修。良知呈现的最高境界即“圣人”境界。那是一种摆脱了个人名利毁誉贫富穷达束缚的、活泼泼的高度怡悦高度自由的状态。

致此良知于外王事业,其终极关怀不仅不局限在形骸及家庭之私,而且也不限于国家民族之公。那种天下一体之仁,不仅超越自我主义、裙带关系、狭隘思想、种族中心主义、大国沙文主义,而且超越世俗人文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致此良知于外王事业,为天地立心,为生民造命,“范围天地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岂不猗与盛哉?

五、圣境光明
西方文艺复兴以来文人诗客艺术家也热衷于歌颂赞美人的伟大,高扬人的尊严,但那种歌颂、赞美和张扬都是从人类中心主义出发的,带着某种虚浮骄妄的情绪,是无根蒂的。所以,在西方,人的祟高和卑微、伟大和渺小往往奇怪地缠夹在一起。

唯独中华文化特别是儒家对人性崇高伟大的肯定,是从道的、即超越的层面出发。人性之所以伟大、崇高和尊严,是因为人有良知,良知与天道同善、同仁、同高、同大、同尊、同体!

拜倒在上帝的幻影面前的宗教人是肤浅粗陋的,为物欲所蔽的功利人,特别是利己主义、虚无主义乃至犬儒主义者更是委琐卑俗的,而彰明了良知的仁者,所言所行,自有盛大豪迈堂皇庄严气象,自然拥有“天地万物一体之仁”!

据《年谱》载:王阳明11岁时,有一次问塾师:“何为第一等事?”塾师曰:“惟读书登第耳。”他却怀疑说:“登第恐未为第一等事,或读书学圣贤耳。” 可见王阳明从小就立志为圣。他做到了。

圣境光明。王阳明诗曰:“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缺”。他最后遗言是“此心光明”。这种内在的光明,正是人性的光明,良知的光明。充满这种光明的生命,当然是最为伟大,最具有尊严的。

有人认为,良知不可捉摸,太玄,不科学。的确,良知是不能用目前的科学去认证的,不啻为广宇悠宙中的一种奇迹和神迹也。可它又是与生俱来、人人皆具、无法否认的,它就在每一个人身上,“百姓日用而不知”罢了。《庄子》曰:“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见。”这是形容道体的(庄子这里的道着“有情”二字,与老子已略异,与儒家之道倒有些默契了),用来形容良知,也非常恰切。

人人自有光明在,看时不见暗昏昏。说玄也玄,说不玄则一点也不玄。对于仁者而言,它就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实实在在地呈现着,没有任何神秘任何神玄色彩。想起牟宗三在《我与熊十力先生》一文中的回忆∶

有一次冯友兰往访熊十力,熊十力最后提到∶"你说良知是个假定,这怎么可以说是个假定。良知是真真实实的,而且是个呈现,这须要直下自觉、直下肯定。"牟宗三评论说∶"良知是真实、是呈现,这在当时,是从所未闻的。这霹雳一声,直是振聋发聩,把人的觉悟提升到宋明儒者的层次。"

牟宗三一听熊师之言,如闻霹雳,振聋发聩,那是他已有修养基础,或属上根大智,换了时下一般浑浑噩噩的俗物,怕要反过来嘲笑熊师故弄玄虚哩。例如,多位名家看过《生命时时都在开花》、《豪华人生,豪华大道》等文后,或说文人夸张,或笑阿q精神。这些瓜子包子那里能领略老枭的境界,他们那里知道,开花也好,豪华也好,都是一种自性的芬芳、自心的富足和良知的彰明啊。有东海草堂联曰:

不淫不屈不移,养男儿浩气;
无惑无忧无惧,致儒者良知。

六、尾声
人与天地万物都是是道的生产品,都来自于道又蕴含着道,人与天地万物同体,良知就是道体的圆满呈现。致得了良知,就证悟了道,洞察了宇宙的奥妙,就获得了与道同等的自由和尊严!宋-汪莘有一首诗《秋兴》,意境超绝。诗曰:

天外涵天心广大,月中吐月性光明。
夜来飞上昆仑顶,独倚琼楼啸一声。

老枭于破碎世界论本体,就象发自昆仑之顶一声啸,茫茫人海,不知几人能听见,几人能在老枭清啸中披衣而起,与我共捉良知之月,遍洒性天光明?

回顾华夏,由于受尽专制的扭曲、强权的摧残,纯正高贵的儒家文化凋零已久。社会上自私自利的动物越来越多,有同情心责任感的人越来越少。制度的落后加速着道德的沙化,良知的匮乏延续着政治的黑暗!当此之时,还有些所谓自由大侠在拚命批道德反儒家、倡利已反利他,且不说义理层面有误,功利角度(民主事业之大功利)考虑,也是抱薪救火,堪笑堪忧!
2007-4-9东海一枭
首发《自由圣火》4.14网址:http://www.fireofliberty.org/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并保持完整



作者:东海一枭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东海一枭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6.200593 seconds ] :: [ 25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