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一枭 [个人文集]
加入时间: 2004/02/14 文章: 4280
经验值: 24050
|
|
|
作者:东海一枭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莫谓外道气焰高 佛门自有狮子吼(湖湘先生答东海居士)
莫谓外道气焰高 佛门自有狮子吼
湖湘先生
吾作《世间毁誉何足道 佛性光辉自千秋》一文,具陈东海居士于佛法未曾圆融处,东海居士亦作《戏论纷纭何足道,熊师光焰自千秋》以答,观其中所言,足证东海居士于佛法根本误读处正在佛性与四大之关系。而东海居士既于此处佛理未彻,故为熊氏外道所惑,以为是得真如矣!
殊不知熊氏之《新唯识论》,虽借佛法《唯识论》之虚形,然于根本处所见非是真如,不过离空别证之众生杂染心境而已。太虚大师将之比为“有漏异熟识”(即为善恶业薰习而异熟之阿赖耶识果),于佛理可谓确然无疑。
然东海居士因于佛法之有情无情处未能透彻,为己之意识所蔽,故于太虚大师所言当中之根本佛理视而不见,却以为大师所言“不曾中的”(东海居士此语见他文,非吾杜撰),正是一误再误,于佛法谬之远矣!
东海居士弘扬儒学,精研易理,以之而倡民主自由,甚可敬也。然居士虽佛理未彻,却自诩“圆融”,且强然以熊氏外道之见毁谤佛法,误导众生对我佛门而生邪见,罪过亦甚大也!
故吾于此作文,既为我佛门护法弘法,利益众生,亦望东海居士能以此揭破障碍,不复堕诸恶业中,是吾愿矣。
至于东海居士由大易、宋明理学而演之儒家学说,原本与我佛门无涉,自然亦无所谓是非!
1.有情无情未彻,正是东海居士于佛法一切误读之根本处
东海居士云:佛性与四大无二而亦有别,万物皆新新不已岂无进化?就“真谛”而言,可以说四大皆空万象皆幻,也可以说天地一体万物同身;就“俗谛”而言,四大皆实,物有进化。一花一木,一山一水,无不生生不息,新新不已,天地万物都在日新月异地变化,有生之物更是进化不已“变化莫测”。 东海居士由其进化论,复言:“山石树木现佛身而说法”云云,更是混扯。别说山石树木了,也别说你和一般佛子了,哪位佛门大师能“现佛身而说法”的?释氏也不能。在娑婆世界,释氏也是逃不出生老病死规律的一具平常肉体而已,别把释氏弟子们“神化”师傅的一些经文当作实事(据佛经,释氏八十二相“神迹”多多,倘有人广引佛经以争,恕不奉陪。)。
于大乘佛法之第一谛,有情无情之分亦是权教。东海居士执此权教以为真如,其后所言之“真谛”“俗谛”皆成戏论而已。至于东海居士所言:“山石树木现佛身而说法”云云,更是混扯……”,且要求吾不得“广引佛经”,则甚可笑也。
吾参佛法,从来只从理上说。至于三十二相也好,八十二相也罢,皆佛方便示现,岂可当真?但初学佛法者,便知《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不可以声相见如来。”,岂需居士相告?今东海居士竟以如此境界揣度于人,且不许引用经典,真是匪夷所思!
若非居士佛理未彻,心生虚怯,焉能如此!
欲为东海居士破“进化论”邪见,必得先除居士于有情无情处之障碍,故当为居士引用佛门大乘无上经典无疑!
唐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譯經,唐太原方山長者李通玄造論,唐福州開元寺沙門志寧釐經合論之《大方廣佛新華嚴經合論》(卷六):
如化佛權教中說,有情有佛性,無情無佛性。一切草木,不能成道轉法輪等。如華嚴經,即是越情實教。……何以然者,無有情,無無情故。所以然者,無二見故。為一真智境界,無成佛者,無不成者故。……如此華嚴經中大義,本無凡聖情與非情。全真法體,為一佛智境界,更無餘事。莫將凡夫情量,妄作斟量。若存情計者,見有情成佛,見無情不成佛,此為自身業執。如是解者,終不成佛。
于此义观之,华严境界之山石树木现佛身而说法(吾原文中便有“华严境界”之语,只是东海居士视而不见),岂是吾之杜撰?
(注意是“华严境界”,居士勿作俗谛解,否则又落外道之见矣。)
故《大方廣佛新華嚴經合論》(卷六)有云:
華嚴經中,無有情與非情,俱為智智境界。一切山河樹木,皆能現佛菩薩身及說法,與佛體同。能同能別,自在無礙。
于此,佛性与四大无二,当无疑矣。
至于东海居士所言,“哪位佛门大师能“现佛身而说法”的?”,连佛方便示现的道理都不懂,恕不于此多言!
故于佛法第一谛视之,东海居士所谓之“佛性与四大无二而亦有别,万物皆新新不已岂无进化?”是外道之说无疑。若居士今后复倡此“进化论”之说,切不可再以其附会“佛性”,否则徒增戏论而已。
2.熊氏所见既非真如,其所演之进化论亦为外道无疑
既已为东海居士示破有情无情之正谛,当引太虚大师之言为居士复观,以明熊氏所证非是真如,实为“有漏异熟识”而已。
为判明熊氏之说非是禅宗,太虚大师引述其民国12年之《曹溪禅之新击节》云:“禅宗悟本体禅、主人翁禅,所悟虽亦离言法界,在异生位仍即‘阿赖耶异熟识’,前六刹那不生,末那‘我爱执藏’暂现,此若执实,虽悟唯心,不悟无性、或人外道。了幻无性,取无性空,不透末后,或归二乘。进悟‘无性心源含融万法’,乃大彻了。解深密云: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瀑流——易经说为寂然不动,中庸说为天命之性,未发之中,可知不当——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执为我即执为性,我义即性义,未悟无性故入外道……然破初关时与破末关时似而不同者,一为未脱世间生死,一为不住出世涅架而已。”“从藏识所藏之十八界种子起十八界现行,日起用,即以前六三不起现行为息用。粗似易经‘寂然不动为体,感而遂通为用’;亦似中庸‘未发为中,发而中节为和’。核于成唯识论等义,此种见解,犹有疏谬,以异熟识非真寂故。自性若邪,起十八邪——有漏异熟识缘有漏种起有漏现行..."”
针对熊氏将其有漏之“阿赖耶异熟识”归本于大易,太虚大师批曰:“大易之明世间法——因缘和合生灭相续法,原颇恰当,且终于未济,示非究竟。则应不遮出世,但于出世法未论及,故亦无超世出世之佛果法界事。熊论不确知此为世间流转事,生死惑报说为或然,因之亦诽出世解脱为印度风尚,遮以上比佛果法界之事事无碍。以言哲学——即各派见趣,虽不妨自成一派,如依佛法立场评之,则不得不说是‘外道’。佛经上古传之顺世外道,是四大极微论之唯物的顺世外道;而熊论则宗在反究心体,故为唯心的顺世外道也。此犹就其实曾反究内证于心者言耳;若其所谓内证心境,仅为读书推理设想构思之共相,则更不足道也!”
于佛法第一谛观之,太虚大师之言确凿无疑。东海居士未脱有情无情之障碍,不明根本佛理,反谓“太虚大师对熊氏之批判未曾中的”,亦正是戏论无疑。
至于东海居士所引用熊氏之“体用不二”“翕辟成变”论,云:“变有五义:一幻有义,万物无固定相,二真实义,“万变皆是真实流行”,三圆满义,“从万物并生言,无有孤立,一味平等”,“千形万状互相含摄,一切处无亏欠”,四交偏义,万物各成变化,又相互制约和联系,五无尽义,变化永无穷尽。 ”
对此,因太虚大师既已证熊氏为外道,故吾复引《楞严经》破熊氏之“翕辟成变”论,经云:“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知见中生计度者,是人坠入四种颠倒,不死矫乱,遍计虚论。……是人观变化元。见迁流处,名之为变。见相续处,名之为恒。见所见处,名之为生。不见见处,名之为灭。相续之因,性不断处,名之为增。正相续中,中所离处,名之为减。各各生处,名之为有。互互亡处,名之为无。以理都观,用心别见。
至此,熊氏既已“不确知此为世间流转事,生死惑报说为或然”,且若言进化,则轮回何处?故其附会佛法之进化论,已明白证实为外道生灭断见无疑!所谓推动“进化”者,非为道心,实为妄心而已。
至于其他,吾不复赘言矣。
3.关于订约,不得不说的话
吾于此处为我佛门护法弘道,故前日尝邀东海居士订约。
约文如下:
“若吾能证东海居士于佛法根本处未曾圆融,则东海居士自弘儒学,但十年内不得复以熊氏之说诽谤佛法,以及去诸一切于佛门不敬轻佻之词。反之,是吾护法能力不及,则吾当十年间于东海居士所行不置一词。”
东海居士虽对此未作回应,然吾当于此作一解释。
一则:吾作此约,非为东海居士所倡之世间学说,乃为东海居士以熊氏之说诽谤佛法;
二则:所约十年而非终身者,非为胆怯,乃为不欲自弃,亦不欲弃东海居士也。因吾虽自认佛理尚可圆融,然修证之功未深,于此护法实无必然把握,万一护法能力不及,而有终身之约,则吾是自弃于佛门正法,而东海居士亦造无端恶业,一并沦堕,岂不哀哉!
故吾与东海居士暂约十年,期能于此说服东海居士,则吾自信十年后东海居士必不复以熊氏之说而谤佛;若是吾护法之功不及,便可于此十年间详参深证,十年后复与东海居士论之,方于彼此均不弃也。
(说明:本文所引太虚大师之言皆转引自 《佛教研究》 2005年第4期 罗同兵 《太虚对熊十力《新唯识论》的批评》一文,吾手中并无一手资料。然吾观该文中所引太虚大师之言,无不深合根本佛理,故引用之。在此亦对 罗同兵 居士深表谢意!)
湖湘先生 草就于 2007.03.17 凌晨
作者:东海一枭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