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大渡桥横铁索寒——再与张朴先生谈红军飞夺泸定铁索桥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大渡桥横铁索寒——再与张朴先生谈红军飞夺泸定铁索桥   
马悲鸣
[个人文集]






加入时间: 2004/02/14
文章: 5898

经验值: 57789


文章标题: 大渡桥横铁索寒——再与张朴先生谈红军飞夺泸定铁索桥 (411 reads)      时间: 2007-3-15 周四, 上午3:11

作者:马悲鸣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大渡桥横铁索寒
——再与张朴先生谈红军飞夺泸定铁索桥

马悲鸣

张朴先生,

我又把先生帖子仔细读了一下。仍是难以相信令姐对采访的解释。

作为一个独立思考者,我不但独立于在朝掌控了主流传媒的一方,也独立于在野,掌控了海外中文传媒的一方。除此之外,还包括令姐。

首先声明一句,我未读过令姐的任何一部著作,因此无法全面否定令姐的全部心血,尤其她收集到的资料。但我怀疑令姐书中的几个结论。其中之一,便是泸定桥上无战事。

下面是我从细节上考察各方面的报导。

一、宋挥玉斧处

清朝乾隆名士孙髯翁书大观楼长联的下联写道∶“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孙髯翁这付长联里的“宋挥玉斧”是指北宋太祖赵匡胤派大将曹彬出征西蜀之际,手持文房玉斧沿地图上的大渡河一划,说:“此外非吾有也。”曹彬也就在生俘花蕊夫人後,兵临大渡河而止。

大渡河因“宋挥玉斧”而成名,据说当地曾有一块“宋挥玉斧处”五个大字的碑。元世祖忽必烈还到那里看过,并有所感慨。也不知是真是假。总之,有宋一朝,大渡河就是中国西南边境的界河。

到了清朝康熙年间,中国的边界延伸到了大渡河以外。康熙下令在大渡河筑桥,因地势太过陡峭,无法立柱,便拉了十三根铁索,上铺木板,成了一座铁索悬桥。康熙爷亲自提名“泸定桥”。因大渡河古称“泸水”,即《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渡泸水南征孟获的地方。

大渡河还有一个渡口安顺场距离泸定桥大约两百四十里处。安顺场原名紫打地。1863年5月,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率部在此陷入清军重围,全军覆没。

二、十七勇士强渡大渡河

抄一段《北京日报》的「还原历史真相——飞夺泸定桥并非完全爬锁链过河」中提到的蒋介石电报∶【在红军抵达大渡河前,蒋介石于5月中旬飞抵昆明,调动中央军十余万人,川军五六万人,部署在大渡河畔堵截红军,并致电各军称∶“大渡河是太平天国石达开大军覆灭之地,今共军入此汉彝杂处、一线中通、江河阻隔、地形险要、给养困难的绝地,必步石军覆辙,希各军师长鼓励所部建立殊勋。”】(请张戎、张朴姐弟帮忙查一下手中资料,是否有这份蒋介石电报?)

大渡河应该是从西北流向东南。红军渡河则应是九十度垂直,从西南岸渡向东北岸。由于河流曲折,安顺场强渡大渡河是由南岸渡到北岸,而过泸定桥则是由西岸渡向东岸。

根据《北京日报》该文的说法,安顺场强渡大渡河是由杨得志任团长、黎林任政委的红一团担任主攻。5月24日晚上到达距安顺场十五里的一个小村子。这时南岸守军为国民党二十四军彝务总指挥部营长赖执中。北岸守军为刘文辉川军第五旅第七团韩槐楷营。韩营从南岸往北岸撤时,把南岸的渡河船只、粮食全部集中到北岸,并在安顺场满街堆积柴草,准备放火烧尽民房。而南岸守军赖执中就是当地豪绅,安顺场的一半房屋是他家私产,舍不得烧。红一军团参谋长左权率二师五团在大树堡佯渡,吸引守军注意力,使守军误认为红军一时半会儿到不了安顺场。南岸守将赖执中留下一只准备逃命的木船,派一个班看守,又派人在街上巡逻,守卫他的公馆,自己睡觉去了。

5月24日晚上十点多钟,杨得志找了几个老乡,摸清了守军布防情况,便连夜偷袭安顺场得手,并立刻到河边抢船。守船人听到枪声已经架船离开河岸。赶到的红军鸣枪示警,几个战士边跑边跳入水中准备徒手夺船。驾船者只好又把小船开了回来。这条船就是强渡大渡河所仅有的一条船。

5月25日上午九时,开始强渡。根据该《北京日报》的文章说,南岸红军压制北岸守军火力时,红军著名神炮手赵章成用手中仅有的四发炮弹中的三发打掉了北岸守军的三个碉堡(因为红军还曾突破乌江,巧渡金沙江,不知赵章成究竟是在渡哪条河时打的这三发炮弹)。另外还有机枪排长李得才亲握机枪向对岸扫射。其他参与扫射的机枪手未留下姓名。

参与强渡大渡河的十七勇士名单如下∶

01.二连连长熊尚林
02.二排排长罗会明
03.三班班长刘长发
04.副班长张表克
05.战士张桂成
06.战士肖汉尧
07.战士王华亭
08.战士廖洪山
09.战士赖秋发
10.战士曾先吉
11.四班班长郭世苍
12.副班长张成球,
13.战士肖桂兰
14.战士朱祥云
15.战士谢良明
16.战士丁流民
17.战士陈万清。

从报导上看,十七人无一牺牲。另一说法为“十八勇士强渡大渡河”,指该船两次,或有两条船同时强渡。第一船十人。第二船八人中有营长孙继先。但究竟是一船十七人还是两船十八人?存疑。一船十七人的可信性较大。

强渡大渡河究竟是否有过激烈战斗?如果有的话,怎么十七人无一中弹?难道真的是天助红军?如果没有的话,那么北岸守军韩槐楷营都干嘛去了?

可信处是,确实第一次只有一条船。守军是接到警报,预先做了准备的。只是没料到红军到得这么快而被打了个措手不及。

有人认为当地军阀只知道保存实力而不肯出兵阻截红军,所以对岸没有守军。这种情况当然也有可能。但人家具体指出了守军番号,尤其南岸守军为二十四军彝务总指挥部营长赖执中部。这是在强渡之前偷袭安顺场南岸成功以後确认了的。

地方军阀不但要保存实力,而且还要收税,否则钱从哪儿来?农业税要到地头去找农民收,而农民的田地又很分散。这给收税造成了很大困难。故最方便的收税地点就是商旅必经之地的渡口与桥头。渡口桥梁又是外敌入侵的必经之地,故安顺场渡口和泸定桥头一定会有守军长年把守并征税。

十七勇士一人没死的强渡作战规模不会很大。但对方也不大可能毫无抵抗就让红军轻易得手。故我倾向十七勇士强渡大渡河之战还是有的。


三、飞夺泸定桥

泸定桥全长有两种说法,一说是一百零一米,一说是一百零三米略多。这与讨论的关系不大,姑且以一百米取整。那么究竟铁索桥上是否已经撤除了木板?撤了多少?

有三种说法。其一是全撤了。这从电影《万水千山》上可以看得出来。但这种说法不尽可信。因为如果全撤了,则红军突击队势必要爬行一百米的全桥长度。且不说对岸是否有守军,就是这爬桥者的体力也未必能支持得住。这可以做个实验,撤去桥上木板,让人挂上保险带爬一个试试。

第二种说法是守军太懒,只撤了部分桥面木板。那么这“部分”究竟有多长呢?有文章说撤了八十米,也就是说仍有二十米未撤净。

第三种说法是张戎书中提供的美国记者斯诺一九三六年采访了毛以後报导出来的∶“木板有一半给抽掉了”。这里的“一半”究竟是多少?姑妄信之为五十米吧。

当然还有张戎书中提到的“有的木板是被损害,可能有拆去的。93岁的老太太记得红军来借老百姓的门板去铺桥,有的人家交出了宝贵的棺材盖子。”

从老太太记得有红军向老百姓借门板,直至借到棺材盖子看,桥上被撤去的木板数量是相当可观的。

究竟可观到什么程度?

张戎的书中没有给出估计。

让我们根据张戎的好恶,在她本人无法提供桥上被撤木板长度估计的前提下,取最不利于红军的说法,也就是最短估计,便是斯诺书中的“一半”说。且斯诺采访的的时间在一九三六年,距离1935年飞夺泸定桥之战只有一年,记忆消失得不太多。

下一个问题是,这一半木板是从桥的哪头撤的。根据斯诺的说法是“从岸边到河中心只剩下光溜溜的铁链。”也就是说,是从西南岸,红军来的方向撤的。

这也和常识一致。桥东北岸的守军如果撤木板的话,只能从桥西南岸倒退着撤,才能把撤下的桥板收回到自己守卫的东北岸桥头堡这一边。否则,如果从桥东北岸撤,岂不把木板都留给了红军?

从最不利于夸张红军英雄业绩的情况看,当时红军所在的西南岸从这边桥头到河中心有一半木板被撤除。也就是说,如果红军要过桥,必须先解决自己跟前这五十米无木板铁索上如何过去的问题。

如果对岸无守军,则可以平安地先从河岸边铺上第一块木板,然後踏上去再铺第二块木板,再踏上第二块木板铺第三块…

可如果对岸有守军打枪,则就不可能让此岸如此从容地铺桥板。问题是对岸有守军吗?

可能没有。也可能有。什么情况下可能有,什么情况下可能没有呢?

我在前面已经说过,守桥不但有阻止入侵者的意义,而且有收税的作用。故平时不可能无人守桥。战时自然也不可能无人守桥。尤其是在撤去桥面木板的作业尚未完成之际,对岸就更不可能无人守桥。

正因为有人撤桥板,说明对岸有人在干此活儿。正因为木板只撤了一半,故撤板者仍在对岸修整,准备继续撤桥板以便完成作业。故对岸有守军的可能性较大。

那么对岸究竟有多少队伍守桥呢?

要一颗花生米送我上路的四川双石中校指认,对岸守军有饶杰中尉所部一个连。

根据张戎的说法,【红军五月二十九日到达时,泸定桥没有国民党军队把守。从国民党军队的大量来往电报、部署可以看出,长征故事中说的守桥的国民党二十四军第四旅李全山团,其实并不驻屯泸定城,而在远处的化林坪一带。驻扎泸定的是步二旅旅部,旅长余松琳。红军到来前夕,该旅就离开了,被派去五十公里外的康定。泸定、康定并属的西康地区专员六月三日的通报也表明,步二旅“集中康城附近”,不在泸定。】

那么饶杰中尉所部一个连属谁的部队?是否属当地川军建制,而不归国民党正规军节制?这需要张戎提供足够的证明来否定。

如果对岸确有守军,正准备第二天继续撤桥板的话,就不可能让红军从容铺桥板而毫无阻击。

如果有阻击,红军就不可能从容铺桥板而必须先行制止住对岸守军的阻击。

在制止住对岸阻击之前不可能铺桥板,便必须有人从赤裸的铁索上先行攀援过去突击。故二十二人突击队就必许作战。正因为爬铁索的前五十米在此岸,与对岸距离较远,故对岸守军射击的命中率不高,只有四人中弹掉下桥去。等爬过了这前五十米,则後五十米尚有未撤去的桥板,突击队就不必再爬铁索,而只需跑步冲锋就能冲过这一段。

根据双石中校的说法∶【“虎班长,红脑壳爬过来,就烧桥!”这是中尉连长饶杰给东桥楼守军“最高首长”中士班长虎某下达的最後一个命令。】

既然中士班长是桥头守军的最高首长,可见直接在桥头堡守卫的只有一个班。饶杰中尉所部一个连是大渡河东北岸泸定守军的全部。泸定城并不象张戎说的根本没有守军。但守军也不很多,就一个连。铁索桥头直接守备的只有一个班。

此岸红军二十二人突击队打对岸守军一个班的战斗不可能有多大。但战斗又不可能完全没有。

张戎引用的93岁老妇人的话不甚可信。

下面再引一段《两个人的长征》,是两个沿长征路线重走一遍的英国小伙子写的。他们走到了泸定桥找当地百姓闲谈∶

【“我跑到後面的山上。”86岁的李国秀站在桥上指着西面说∶“他们早上8点开始打仗,打了一天一夜。我们躲在山头上,看见22个红军过桥,前面带路的七八个老百姓都被国民党枪毙了,几个被击中的老百姓掉进了河里。”

爱德(作者之一)问她∶“红军有22个过泸定桥,你看到他们怎麽过的了吗?”

“看到了。老百姓在前面带路,红军跟在後面。他们不知道怎麽过桥,桥上没有木板,只挂着铁链。过了河的老百姓都被枪毙了。”

李国秀就住在大渡河的西岸,一直没有搬过家。现在的房子已经整修过了,是砖木结构。1935年时她家的房子全是木头做的,但拆下很多木板给红军做新的桥板。】

可见,除了留下姓名的四名牺牲的突击队员外,还有带队老乡中弹掉下河去。是否可信?不得而知!

这里所谓“过了河老百姓都被枪毙了”应该指红军走後,给红军带路的老百姓是被後面追上来的国民党军队枪毙的。

这个证词也很有问题。首先李国秀说,桥上没有木板,只挂着铁链。另外她说,该仗从上午八点开始,打了一天一夜。

可我们从其他地方看到的材料是,该仗从下午四点开始打,只打了两小时就结束了。

如果听老太太的话,那么既然有93岁老太太能说出极有利于张戎结论的话,也有86岁老太太说出极不利于张戎结论的话。究竟该信哪个老太太呢?李国秀老太太也住在大渡河西岸。张戎的采访如果正好在那两个英国小伙儿之後七年,很有可能双方采访的就是同一个人。那么我们究竟应该相信她哪次采访说过的话呢?

泸定夺桥之战中弹牺牲四人名单∶
1.魏小三
2.刘大贵
3.王红山
4.李富仁

幸存四人名单∶
1.连长廖大珠
2.指导员王海云
3.支部书记刘金山
4.四班副班长刘梓华。

共留下八人名单,尚缺十四人。

另外,最后和最有力的证据是东岸守军桥头堡放火烧桥的事究竟发生了没有?

如果烧桥发生了,那么肯定发生过战斗,而且至今仍会留有燃烧过的痕迹。如果没有痕迹,那么该桥不曾烧过,则发生过战斗的可能性就减至非常小。


四、勇士万代难留名。

抄一段萧华上将《长征组歌》第五段「飞越大渡河」的歌词吧

水湍急,山峭耸,雄关险,豺狼凶。
健儿巧渡金沙江,兄弟民族夹道迎。
安顺场边孤舟勇,踩波踏浪歼敌兵。
昼夜兼程二百四,猛打穷追夺泸定。
铁索桥上显威风,勇士万代留英名。

这铁索桥上显威风的二十二勇士只留下了八个英名。如何能“万代留英名呢”?

张戎文中所说【红军过桥时也没有伤亡。周恩来的警卫员描述周听说有一匹马掉在?里淹死了很着急,问过桥的指挥官杨成武:“人有没有受损失?”,当听说没有时,周又问:“一个都没有?”答覆是:“一个都没有。”】

这里杨成武所说究竟指的是大部队过桥还是二十二人突击队过桥,没交代清楚。如果无人牺牲,那牺牲者名单中的四人又是谁呢?

张戎文中还说【“飞夺泸定桥”纯系虚构。邓小平在一九八二年对美国总统卡特的国家安全顾问布列津斯基(Zbigniew Brzezinski)亲口说:“这只是为了宣传,我们需要表现我们军队的战斗精神。其实没有打什么仗。”】

二十二人对一个班的仗确实也算不上什么仗。但当时打的却是攀援铁索的突击战,且全军性命悬于一线,其危险性怎么估计都不为过。後面国民党部队不是很快就上来枪毙了给红军领路的老百姓吗?

有请张朴先生再仔细想想。

人若有了成见,是很难改变的。我不指望张家姐弟的顿悟。

马悲鸣再拜

【附录】~~~~~~~~~~~~~~~~~~~

Web 文学城 2004-10-22 09:38:30

有关长征的一些问题

欧阳也

六.飞夺泸定桥的二十二勇士是哪些人?

安顺场是大渡河边的一个小渡口,红军只找到了一只渡船,凭这只渡船根本不可能将红军大部队尽快地渡过河。在安顺场渡口架桥的办法也因水流太急,未能实现。所以中革军委决定抢夺上游的泸定桥。

这项任务是由红一军团二师四团担任。团长王开湘,政委杨成武。王开湘在到达陕北後,因病自杀。

夺取泸定桥之前杨成武挑选了二十二人组成突击队,以连长廖大珠为队长。这二十二位勇士以四人牺牲的代价夺取了泸定桥。事後,杨成武撰写了《22名勇士飞夺泸定桥》的文章交给红军总政治部《红星报》,该文中列出了二十二名勇士的姓名。但是,《红星报》的编辑们把稿件遗失了,所以至今人们都没有见到完整的名单,只知道四名牺牲者是:魏小三、刘大贵、王红山、李富仁。此外还有连长廖大珠、指导员王海云、支部书记刘金山、四班副班长刘梓华。

活下来的十八人得到的奖励是:一件新军装、一个笔记本、一支钢笔、一个搪瓷碗、一个搪瓷盘、一双筷子。


【附录】~~~~~~~~~~~~~~~~~~~

从安顺场到泸定桥(八•下)

双石

2007-01-13 21:42:50

“虎班长,红脑壳爬过来,就烧桥!”这是中尉连长饶杰给东桥楼守军“最高首长”中士班长虎某下达的最后一个命令。东桥楼附近本来就堆放着拆下来的桥板,虎班长一桶煤油浇上去,划着火柴。东桥楼大火陡起。

这时候,突击队已经攀援至东桥头未折尽的桥板处。大火一起,大家全无思想准备,一下子楞住了。

“同志们,莫怕火,这是最后关头,敌人已经垮了,赶快冲过去,就是胜利!”杨成武急红了眼,举起驳壳枪从工事里一跃而起,直起身就冲上刚铺好桥板的西桥头。

最前头的廖大珠突然起身,冲向正在燃烧的东桥楼。突击队员们接二连三地站起来紧随其后,烂脚丫子套草鞋,踩着滚烫的铁索,燃烧的桥板,冲进了火势熊熊的东桥楼,手榴弹也接二连三地朝双枪兵扎堆的地方招呼。

“同志们,冲啊!”杨成武举着驳壳枪领着三连紧接着冲过了桥。

王有才的木板铺得很稀,铁索桥被成百双套着烂脚丫子的草鞋踩得象筛筛子一样乱晃荡。这当口,谁也没感觉——仗打完了重走,人人都小心翼翼。

饶杰在双枪兵中还真算是有种的那一类——也可能是鸦片烟劲儿还撑着,正跟突击队员们硬挺。

突击队过桥时子弹费得厉害,手榴弹也扔完了,大刀握在了手中。天黑看不清,用手乱摸,摸着脑袋上是个圆圈圈(青天白日帽徽)就一刀下去。

这当口,杨成武率王有才的二梯队杀到,一个反冲击过去,把敌人撵进了城。城内的巷战,还折腾了两个小时左右,饶杰连基本上没有什么活的。这个连跑到天全一收拢队伍,发现只剩下了十来个人。红四团夺桥突击队4人牺牲。泸定桥,成了红军的桥。

城内巷战正在进行,红四团就立即沿河岸向右纵队来路方向放出一个营的警戒。黄开湘、杨成武担心的是,昨晚在路上打着火把隔河并行的那股敌人,可能快到了。放出的那个营出城没多远,就撞上了一支疾速而来的队伍。

尖兵排猛扑上去,趁黑夜摸住一个就往回跑。

一问,原来是红三团的一个战士。

右纵队也抵达泸定桥。

“泸定桥,沪定桥!我们为你化了多少精力,费了多少心血!现在我们胜利了,我们胜利了!”午夜时分,刘伯承在拍遍了泸定桥桥栏后,在桥板上使劲跺了三脚。

“对,我们胜利了!”聂荣臻也心潮澎湃。

“应该在这里立块碑,记下我们战士的不朽功勋!”刘伯承仅余的独眼里闪出泪光。

肖华将军在《长征组歌》中唱道:“铁索桥上显威风,勇士万代留英名。”其实,铁索桥上显威风的勇士们,大都没有留下英名。

红四团政治委员杨成武当时曾应红军总政治部《红星报》稿约,撰写了一篇《22名勇士飞夺泸定桥》,文中详列了22名勇士的英名。然而因戎马倥偬,转战频繁,《红星报》拖期,编辑们把稿件遗失了,从而使大多数勇士的英名迄今无从查觅——这或许将成为永久的遗憾了。杨成武老将军及许多人反复回忆,也只记起了二连连长廖大珠、政治指导员刘金山(一说是王海云)、战士刘梓华、刘大贵、魏小三、王洪山、李富仁和一个绰号叫做“云贵川”的贵州籍苗族小战士——其中魏小三、刘大贵、王洪山、李富仁在夺桥战斗中英勇牺牲。

22位勇士中的其余勇士,也都牺牲在共和国建立前的历次革命战争中。没有幸存者。没有留下英名的红军勇士,与他们所汇入的那支长驱两万五千里的铁流一样,万古流芳!


作者:马悲鸣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马悲鸣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发送电子邮件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1.765245 seconds ] :: [ 25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