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汉语语音的流变证明汉族确实是胡人的兄弟民族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汉语语音的流变证明汉族确实是胡人的兄弟民族   
芦笛
[博客]
[个人文集]

论坛管理员




加入时间: 2004/02/14
文章: 31803

经验值: 519161


文章标题: 汉语语音的流变证明汉族确实是胡人的兄弟民族 (1281 reads)      时间: 2006-12-09 周六, 上午3:24

作者:芦笛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汉语语音的流变证明汉族确实是胡人的兄弟民族


一、引言


近年来,海内外中文网上出现了许多土法西斯主义者。这些人吹嘘所谓“大汉天威”,甚至把西汉的沙文主义口号“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当成了如今“大国崛起”的时代最强音。其中等而下之者,竟然肆意侮辱少数民族,为未来中国必将到来的民族间大屠杀作了充分铺垫。

其实粗知中国历史的人都知道,所谓“汉族”不过是个神话。一部中国历史,就是北方游牧民族反复入侵中原的历史。无论从血缘上还是从文化上,“汉族”都是一个大杂烩。官方宣传说少数民族是汉族的兄弟民族,确实是这么回事。如今的所谓“汉族”,恐怕没几个人血管里没有奔流着胡人的血液。胡人同样是汉族的祖先,辱骂少数民族的“汉人”,完全是在辱骂自己的祖先。

不仅如此,就连所谓“汉语”也打上了少数民族留下的印记,本文拟通过考查汉语语音流变,探索古代中国的人口流动,以及现代汉语中留下的民族融合印记。


二、北中国汉语的均一性提示居民多是移民后代


窃以为,基于以下事实和常识导出的结论是不可辩驳的:

1、方言的种类数量与彼此之间的差别程度,与人口的流动性成负相关。人口流动性越高,方言种类越少,口音区别也越不明显。拿中国和美国相比立刻就能看出这点来。美国人之间当然有口音区别,以南方口音最明显也最难听,但毫不构成理解困难。不仅如此,他们就连与加拿大人,以及隔着大洋的澳洲、新西兰、英国、爱尔兰等国人交流都毫无问题。但在中国南方,别说是不同省的汉人,就连不同县的人都可能有交流困难。

2、直到近代,中国一直是农耕社会,这种社会最大的特点,是大多数居民都是给“种”在原地的“植物人”,生于斯、长于斯、老于斯、死于斯。这种缺乏人口流动的生活方式,必然导致“十里不同音”,形成无数种方言。

3、但这个现象只存在于南中国。江南、闽粤一代方言之多,甚至连邻县的人沟通都有困难。相比之下,北中国基本是一个语系,也就是所谓的“普通话语系”,不但本省内没有交流障碍,出省也毫无问题,例如山东人和陕西人完全可以用本地方言交流,不需要普通话作媒介。东三省就更不用说了,我根本听不出沈阳话和哈尔滨话有何区别。

4、吊诡的是,直到近代前,南北中国都是农耕社会,并不是什么流动性比较大的工商社会,而且南方的工商业还从来都比北方发达。

5、因此,唯一的解释,就是北方人基本是移民后代,由此导致了语音的均一。须知移民是消除方言区别、导致语言均一的最强有力的手段。遍布在辽阔的北美大陆(包括美国加拿大在内)的居民的口音差别,远远没有蕞尔岛国英国国内居民的口音区别大就最能说明这一点。

证之以中国也同样如此,东北话之所以均一,乃是因为多数居民是在满清垮台后才移民进去的。甘肃、宁夏以及蒙、藏、疆等民族地区汉话发音均一也是因为那儿的汉人主要是“解放”后移民进去的。就连四川都如此。四川话的均一程度虽然比不上东北和西北地区,但不同地区的人交流毫无困难。这同样是移民造成的——谁都知道张献忠几乎杀光了四川人,现在的四川人是满清入主中原后实行“湖广填四川”移民的后代。

由以上事实还可以导出一个规律:语音的均一程度反映了移民发生的早晚。上述各例中,东三省移民最晚,是在民国初年才开始的,因此语音高度均一,民族地区汉人也如此。而四川移民发生在清初,语音同一性就比东北低。华北的大规模移民发生更早,所以语音同一性更低。江南、福建、广东等地没有过大规模的移民涌入(战乱时逃到江南者多是达官贵人缙绅巨贾,不可能构成大量外来移民),因此语音同一性最差。

6、证之以中国历史,北中国从来是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地域,从东晋开始,胡人便在那儿建立国家,实行统治,此后消灭了南朝、一统天下的隋朝完全是个胡人的王朝,唐朝也同样如此。胡人统治北中国甚至全国的历史,只被宋朝(还不包括南宋)和明朝短暂地打断过。因此,其实不需要什么人口统计资料,就连外行都能想到,北中国乃是北方游牧民族的移民地域:游牧民族既然征服了中原,建立了国家,除了带进来的军队外,当然还要大规模移入忠诚子民,否则何以实行统治?

这结论就是:北中国的所谓“汉人”,大概没哪个的血管里没有奔流着十几种甚至几十种胡人的血液:什么狄、匈奴、羯、氐、羌、鲜卑、回纥、吐蕃、党项、契丹、女真、蒙古……甚至中亚回回、吉卜赛、犹太人等等,等等。这不但留在历史记载中,而且由语音流变规律证实。


三、普通话发音中的外来影响


汉语语音的流变,无非是在三方面发生:音调(四声)、声母和韵母。问题在于古人从来也就没有设计出个完善的语音记录系统来,导致今日难以考证古音的声母。所幸这个问题不是太大,除了少数汉字外,汉语南北发音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声调和韵母上,检视这些区别并与古韵书相对照,不难查明何方更忠实地保留了古汉语的发音。

先看声调。如所周知,普通话丢失了古汉语中的入声,古代的入声字已经散入其他三声中(主要进入去声),但入声至今仍然保留在南方许多地区。所以,从声调来看,南方现代汉语更接近古汉语。

其次看韵母,普通话与南方话之间在这方面最常见的区别如下:

1、韵母“e”

南方话许多发“o(或uo)”的音,都被北方人念成“e”。例如“歌,科,和”,但北方人可能不知道,南方人念的是“锅,阔,活”。其实南方发音更接近古汉语。

以下考证以《广韵》为基础,部分参考《平水韵》,各例都只给出少量常见字:

下平声“五歌”:歌、多、罗、河、戈、阿、和、波、科

请注意,这儿的“歌”、“河”、“戈”、“阿(阿谀,阿罗汉)”、“和”、“科”等字,全都和“多”、“罗”、“波”押韵,说明这些字的韵母都是“o”或“uo”,并不是“e”。

上声和去声也这样:

“二十哿”:火﹑舸﹑瑳﹑哆﹑我﹑荷﹑可﹑坷﹑軻﹑左﹑果﹑裹﹑朵﹑鎖﹑瑣﹑妥﹑坐﹑麼﹑裸﹑跛﹑簸﹑顆﹑娑﹑峨

“二十一箇”:箇﹑賀﹑佐﹑作﹑邏﹑坷﹑軻﹑馱﹑餓﹑過﹑和﹑挫﹑課﹑播﹑簸﹑磨﹑座﹑坐﹑破﹑臥

可见“荷﹑可﹑坷﹑軻﹑麼﹑顆﹑峨、箇﹑賀﹑課﹑餓﹑和”等字的韻母都是“o”或“uo”﹐並不是“e”,而南方人正是这么念的。

那么,“克”,“刻”等字又该怎么读?莫非南方人念“阔”不成?否,他们也念“ke”,而这正和古韵书一样:

入声“十三职”:德、色、墨、北、黑、侧、刻、则、塞、默、仄、克

由此可见,在从宋/金到现代这段时间内,汉语韵母发生了显著“漂变”。它主要发生在北方,北方人把原来念“o/uo”的音念成了“e”,而南方基本保留了古代发音。

不仅如此,请注意上例的“北,黑,墨,塞,默”,北方人念的是“bei,hei,mo,sai,mo”,全都偏离了古代发音。南方人的念法是“be,he,me,se,me”,正与古代韵母相符。

2、韵母“ue”

这条和上条一样,有两类,凡是南北方发音一致者,双方都符合古代发音,发音不一致者必然是北方偏离了古代发音。

a)南北都念“ue”者:

入声“九屑”:雪、穴、血、缺、决、悦、诀

b)南方人念“io”,北方人念多种发音。这“io”乃是只存在于南方的复韵母。

最典型的例子是入声“十药”中收集的古代同韵字。审视该部的字可以发现,若按普通话发音分类,该部其实收集了4类韵母不同的汉字。

第一类字数最多,例如:

作、落、弱、洛、壑、索、郭、博、错、酌、托、铎

无论南北方,这些字的发音的末韵母统统是“o”(含uo)。如果填词用这些字,按南北方发音都押韵。

第二类:

恶、阁、鹤

南方人念“wo,guo,huo”,仍然以“o”为末韵母,而普通话发音的韵母却全成了“e”,如果词中出现这些字,南方人念与第一类字押韵,北方人念就不押韵。

第三类:

乐、略、爵、雀、削、鹊、掠、谑、噱

南方念:“yo,lio,jio,qio,xio,qio,lio,nio,xio”,仍然全是以“o”为末韵母(因为汉语拼音以北京话为制定基础,所以没有列入“io”这个复韵母,但它确实存在于南方话中)。而普通话的所谓“标准念法”则是“yue,lue,jue,que,xue,lue,nue,xue”,跟“o”一点关系都没有。若用普通话朗诵古诗词,这些字就和上列第一类、第二类都无法押韵。

第四类:

药、钥、脚、烙

南方人念是“yo,yo,jio,luo”,仍然全是以“o”为末韵母,普通话则念“yao,yao,jiao,lao”。用南方话填词,这些字与前三类押韵,而北方人就觉得八杆子打不着。

由此可见,在南方发音中,上述四类字都以“o”为末韵母,用来作诗填词必然押韵,理当收入同一韵部,但以普通话发音则四类字的韵母各不相同,根本就不该收在同一韵部中。这说明宋代以来汉字的北方发音改变了很多,而南方发音则更接近古代汉语发音。这流变显著到了这地步:“十药”部中收集的同韵字,竟然被北京话分解成了韵母毫不相同的四部分。

这现象只可能用外来移民造成语音改变来解释:第一代同化胡人发不出“io”的音,便用“iao”或“ue”去代替(正如某些中国人发不出英语的th,改用s代替一样),这种发音代代相传,最后逐渐变成了主流,于是原来同韵的汉字就多出了几种念法。而韵母“io”就在北方逐渐消亡了,以致连以普通话为基础的汉语拼音方案都没有收入。

3、韵母“ie”

这类字也分两类,南北一致时,双方都符合宋代韵书。南北不一时,则南方发音才符合韵书。

a)双方一致者:

上声“二十一马”:写、泻、冶、也、姐、且

入声“十六叶”:叶、帖、贴、牒、接、猎、妾、蝶、叠、箧

b)北方念“ie”,南方念“ai”:

最典型的就是“解”字,此字有两种念法,区别只在于声母和声调,韵母都一样。前者如“解放”,后者如“学士解缙”。

对此字,北方人念“姐放”,“明朝大才子谢缙”,而南方人念“改放”、“明朝大才子害缙”。不管在哪种情况下,南北方发音的声母韵母都不一样。

查“解”字分别居于韵书两部:

上声“九蟹”:蟹、解、骇、买、楷、獬、锴、摆、拐、矮

去声“十卦”:懈、廨、隘、卖、派、债、怪、坏、诫、戒、界、介、芥、械、拜、快、迈、败、稗、晒、届、疥、解、寨

从四声来判断,上声“九蟹”里的“解”就是“解放”的“解”,而去声“十卦”里的“解”则是“庖丁解牛”的“解”。两者的韵母都是“ai”,不是“ie”。因此,至少就韵母而言,南方发音比较接近于古音。

请注意,在北方发音的类似流变在上列其他字中也表现得很明显:如“蟹”、“獬”、“廨”、“诫”、“戒”、“界”、“介”、“芥”、“械”、“届”、“疥”等字,南音都以“ai”作韵母,而北音都以“ie”为韵母。

4、韵母“ü”

含有该韵母的汉字同样可分两类:

a)南北都念“ü”:

上平声“六鱼”:鱼、渔、居、裾、车、渠、余、予、誉、舆、余、

上平声“七虞”:虞、愚、娛、隅、于、盂、臞、衢、須、鬚、瑜、榆、諛、腴、區、驅、軀

上声“六语”:语、御、龉、吕、侣、旅、膂、女、许、拒、距

去声“六御”:御、去、虑、誉、据、驭、絮、豫、与、遽、诅、预、倨、语、踞、锯、狙、女、讵、欤、嘘

b)北方念“ü”,南方念“iu”:

这“iu”可不是汉语拼音方案中的“iou”,而是由iu拼成的复韵母,未被以普通话为基础的汉语拼音方案收入,但存在于南方口音中。

入声“一屋”:屋、木、竹、目、服、福、禄、榖、熟、谷、肉、族、鹿、腹、菊、陆、轴、逐、牧、伏、宿、读、犊、牍、渎、椟、复、粥、肃、育、六、哭、幅、畜、蓄、鞠、郁

入声“二沃”:沃、俗、足、曲、粟、烛、属、录、辱、狱、绿、毒、局、欲、束、鹄、蜀、促、触、续、督、赎、笃、浴、旭、欲

入声“五物”:物、佛、拂、屈、郁、掘、黻、弗、勿

从这三部收入的大多数字来判断,它们的共同韵母应该是“u”,但其中的“菊、育、畜、蓄、鞠、郁、曲、狱、局、欲、浴、旭、欲、屈”等字,在普通话中,一律以“ü”为韵母,根本就不和其他字同韵,而在某些南方话中,这些字的韵母全都是“iu”,恰与其他字同韵。

这三部中还有其他的字,北京人虽然不念“ü”,但发音离古音更遥远,例如“肉、轴、粥、六、佛、掘”,分别念“rou,zhou,zhou,liu,fo,jue”,跟其他的字根本不押韵,而某些南方人念为“ru,zhu,zhu,lu,fu,qiu”,正与韵书相符。

北方人把“iu”念成“ü”的原因,大概和上面说的“io”变成“ue”差不多:胡人移民发“iu”感到困难,就用“ü”来代替,最后“iu”就在北方消亡了,以致汉语拼音方案中竟然没有列入。


四、汉族确实是胡人的兄弟民族


本文通过考查音韵流变,证明了北京话显著偏离古汉语,进而证明了与该语言属于同一家族的北方汉语也显著偏离古汉语。相比之下,倒是南方发音还比较忠实地保留了古汉语的发音。这一现象只能用外来移民成了北中国的主要居民,在同化过程中改变了土著语言的发音来解释。换言之,以北京人为代表的北中国“汉人”基本是胡人后代,现代汉语的发音方式打下了深刻的民族融合印记。

有趣的是,至今没有多少人发现民族融合对所谓“汉文化”发生的深刻影响,更没有认识到现代汉语其实有很大部分来自于胡人的贡献。胡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原有的华夏语言,甚至在今天变成了“标准”汉语发音。相比之下,古汉语原有的“io”、“iu”等音素反倒被驱逐出文教领域,只能在民间苟延残喘,登不得大雅之堂。

由此可见,无论是所谓“汉人”还是“汉文化”,都是多个民族、多种文化的融合体。那些胸无点墨、丝毫不懂华夏文明为何物的土法西斯分子们若要追随纳粹,鼓吹种族主义,实行“种族净化”,最后只会“净化”到自己头上去。


作者:芦笛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芦笛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514476 seconds ] :: [ 25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