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百兽闻之皆脑裂!(顺便夸儒几句、给佛一棒)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百兽闻之皆脑裂!(顺便夸儒几句、给佛一棒)
东海一枭
[
个人文集
]
加入时间: 2004/02/14
文章: 4280
经验值: 24050
标题:
百兽闻之皆脑裂!(顺便夸儒几句、给佛一棒)
(577 reads)
时间:
2006-11-13 周一, 上午2:06
作者:
东海一枭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狮子吼,无畏说,百兽闻之皆脑裂!
------佛性漫谈
一、释迦牟尼悟到了什么?
释迦牟尼佛十九岁出家,最后睹明星而悟道,他悟的是究竟是什么?
这个问题古今很多人问过,也有不少大师答过。南怀谨大师在其《如何修证佛法》一书开头提到,他一位研究佛学多年老朋友萧先生向他问这个问题,答的是:“缘起性空。”
缘起性空是大乘佛法的基本理论,意谓世间万象,如山河大地、一人一物,花草树木乃至细沙微尘等,皆非独存和常住,一切都是因缘和合所生,故一切因缘和合所生的现象都是假有、幻有、非实有,自性皆空。佛教说诸法为空,包括相空和性空,就其相状言称相空,就其体性言则称性空。
关于性空,诸经说法有异。大智度论卷三十一载,性空者,谓诸法之性未生时为空无所有,遇众缘和合时则生起诸法,若无众缘,亦空无所有;据真谛所译十八空论所释,性空者,意为佛性即空。佛性乃诸法之自性,为无体、无相、无生、无灭、寂静之自性涅槃;据行事钞资持记卷二十八载,性空者,为劣根浅智之声闻、缘觉二乘所修之空,由一一推析诸法体性而显‘空无我’之理等等。
有学者严厉批评南怀谨,说他这个回答好似佛头着粪,不仅辜负释迦佛一片苦心,而且遮断后世儿孙慧命。当年闲翻南老之书至此,也略有所疑。南老之答并无大错,因为缘起性空确是大乘佛法的核心义理,但这个回答不够准确,不够究竟。
《华严经•如来出现品》载释迦牟尼在雪山示现悟道之初的情景:“释迦牟尼忽睹明星,廓然大悟,即成无上正觉。叹曰:奇哉!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无师智、自然智,即得现前”。
这里明确记载了释迦佛所觉悟的“道”。这几句话,言简意赅,理深道妙,非一般凡夫俗客所能理解,故释氏彻悟之后,三叹奇哉。
三昧王经云:“一切诸众生,皆具如来藏。”小涅磐经云:“一切有情皆悉具足如来藏。”庄严经论云:“真如虽然遍一切,无有任何差别相,转彼使净即成佛,故说众生具佛因。”宝性论云:“圆满佛身力用故,真如无有差别故,恒具如来种性故,众生常具如来藏。”如古诗常说的:“翠竹黄花皆佛性”、“蝼蚁皆有佛性”、“鳞甲何多,羽毛无数,悟来佛性皆同”、“蠢动含灵,皆有佛性”、“众生本是佛,悟了一体同”云云。
综绪经所述,众生之所以悉具佛性(如来藏),原因有三:一、法身空性遍满一切众生故。二、法性真如无差别相故。三、一切众生皆悉具足佛种性故。这就是诸佛世尊出现于世间要向众生开示的人生宇宙之真理和妙道。
二、佛教的基本信念
佛教认为,佛性,是一切众生本具的自性,一切生命的本来面目,就人而言为本性,就宇宙而言为本体。佛教又称之为法性、真如、实际、般若、智慧、圆觉、中道、涅盘、如来藏、陀罗尼、自性清净心、八识、首楞严三昧、师子吼三昧、胜义空、第一义空、法界等等。这些都是佛性在不同经典中的异名,尽管所指示的意义并不完全相同,但与佛性基本相等或相通。通过不同名称,佛性分别表现心性、本性、本体、智慧、真理、工夫、境界等多重含义。
释迦牟尼佛所证悟的佛性说,与吾儒亚圣孟子人性论可谓英雄所见,可以借来作为性善论的旁证(当然,佛性归寂而儒性趋动,佛性不等于善性,兹不详论)。只是佛学更进一步,认为心佛众生的佛性皆无差别。不仅人,包括人、畜、鬼、天,所有有情众生,皆有佛性,皆具圆满的智慧和无限的尊严。
禅宗主顿悟成佛,密宗倡即身成佛,立论基础都是“众生皆有佛性”。天台宗的湛然进一步称“墙壁瓦石”等都有佛性,这种说法更是与宋明理学“天地万物一体之仁”的认识相当一致,都有“万物乾坤原一体”的洞见。
孟子认为,善性乃人所特有,是人与禽兽的本质区别所在。所以我们只讲“一切人类,悉有善性”足矣。其它众生本性如何,可置之度外。但对于佛徒而言,众生悉有佛性却是基本的信念。黄念祖老居士《心经略说》中说:
任何一个众生,不但在座的你我,任何一位,就如飞的苍蝇,小小的蚂蚁,以至于作为地狱中的鬼,都有和佛一样的智慧,和佛一样的德相。这是我们的本心,具有如来智慧德相的那个心,就是我们的本心,是我们妙明真心。这一点是我们学佛的最要紧的信念和基础。要相信自己的心。这是释迦牟尼佛成佛时说的第一句话,对于这一句话不相信,虽能信佛说的其他的话,你就没信到根本上,而是信到一些枝叶问题上。
三、悠悠万事,唯此为大
儒家倡人性本善、见性为圣,佛家倡人性本净、见性成佛。悠悠万事,唯此为大:见性复性(儒家亦有性恶及性善恶混杂之说,佛教亦有性恶及性净染杂混之论,皆非主流,不具论)。佛言“若离妄想,一切智、无师智、自然智,即得现前”,乍一看,似乎成佛容易得很,只要做到“离妄想”就可以了。《大般陧磐经》也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烦恼覆故,不能得见。”那么,去得烦恼覆,不就佛性现了吗?
正是如此,佛无诳语也。但我们须知,这里的妄想不是一般的妄想,这里的烦恼不是普通的烦恼,那是百千万劫的习气和外境无量无边的杂染缠结所成。贪嗔痴无明三毒,盘根错结,障蔽本性,见性成佛,谈何容易。尤其是在这样一个野蛮、异变、非人的国度,做人难,做一个好人更难,做一个大人更是难上加难,何况见性归真?
而一切佛学经典,八万四千法门,归根结柢,不外乎帮助人们去除这些妄想烦恼,参悟出生命的本来面目,即彰显和恢复本有的真心佛性,让个体生命从生死轮回中得到解脱,而一切人生宇宙的奥秘也将砉然而解。
圆瑛法师《劝修念佛法门》中说:众生虽具佛慧,奈为无始一念无明所误,从迷积迷,以历尘劫,无量妄想烦恼障蔽自心,以致本有佛慧,不得现前。喻如净镜,本具光明,而为尘垢所障,净光隐没。众生之心如净镜,本具佛慧,如镜中本有光明。粗细妄想烦恼,如所有尘垢。镜上尘垢,须假擦磨之功,而得清净。心中妄想烦恼,必仗念佛之力,可以断除。
印光大师《净土法门普被三根论》中说: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由迷真逐妄,背觉合尘,全体转为烦恼恶业。因兹久经长势,轮占生死。如来愍之,为说诸法。令其返妄归真,背尘合觉。使彼烦恼恶业,全体复成智慧德相。
佛教认为,心佛众生原一体,每一个生命都是佛。不是变成佛,而是本来就是佛。只不过大多数众生未能返本、未能证悟而已。一旦证悟此理,人生便可臻入不可思议的大自在境界。然而众生“谁知自性皆良性,不识吾身即佛身”,悲哉。
四、佛性空寂与儒道生动
儒学是从培养人之善端开始,引导人的欲望,佛教则把一切欲望全都空掉灭掉,连根拔掉,故儒之本性趋动而佛之本性归寂。
尽管佛教门派众多,有空宗、有宗、大乘、小乘之别,尽管中观论者善巧中道,戒顽空反对“恶取空”,尽管从龙树的思想而来的天台宗与中观义相近,强调“妙有不空”,但佛性根本上毕竟有沦空耽寂之嫌。释迦牟尼所悟到的道,虽穷高极深,毕竟有所偏,缺乏儒家的道那种大生广生之盛德、体用不二的全面和生生不息的刚健气象。
熊十力先生对于佛之空寂亦有严厉的批评:佛教本性空寂,却又强调普渡众生,如何可能?因为空寂的本性或本体何以产生力用?没有精神实体的用不是真正的用,空寂的本体开发不出普渡众生的大用来。
有见于此,大半辈子研习佛学的熊十力四十之后,从佛入儒,并援佛入儒著新唯识论,建立大《易》的生生不息、新新不已、大用流行的本体论。《易》(儒家最高经典。道家亦宗易经,故与儒家颇多相通相契处,但道家偏于虚静雌柔,其蔽与佛家类似)强调“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这是儒家道体之用的显示,非佛家所能及矣。
尽管佛法灭尽一切欲望,破尽一切痴惑,有沦空溺寂之弊,终属大智大慧之学,对于热衷于名利富贵、沉溺于物欲享受的世人而言,不啻为一剂清凉,一声狮吼。狮子吼,无畏说,百兽闻之皆脑裂呵。
2006-11-11东海一枭
首发《自由圣火》11.12网址:http://www.fireofliberty.org/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并保持完整
作者:
东海一枭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好文!!!
--
堂前燕
- (0 Byte) 2006-11-13 周一, 上午9:51
(141 reads)
为何佛祖也要让我三分?
--
东海一枭
- (1327 Byte) 2006-11-13 周一, 上午10:28
(202 reads)
显示文章:
所有文章
1天
7天
2周
1个月
3个月
6个月
1年
时间顺序
时间逆序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您
不能
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您
不能
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471167 seconds ] :: [ 25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