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憨子:“民族魂”的日记里记的全是钱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憨子:“民族魂”的日记里记的全是钱
他妹妹的
加入时间: 2006/07/26
文章: 180
经验值: 0
标题:
憨子:“民族魂”的日记里记的全是钱
(286 reads)
时间:
2006-10-18 周三, 下午11:37
作者:
他妹妹的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从鲁迅在上海的那几年跟文人们大量的毫无内容的争吵和纠缠,我甚至怀疑纯粹是为了赚取稿费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留下无尽的话题,而每次投入争论,就又激发“创作灵感”写出文章,换回可观的稿酬。如果不从这个角度考虑,那么就很难理解鲁迅动辄把别人私下给他的信,在不征求对方同意的情况下公开投稿在报刊杂志并附之于回信是一种什么目的了。至少,《答托洛斯基派的信》和《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就是这样干的,这两封回信连同陈其昌和徐懋庸私下寄来的信一起公开发表,等于“论敌”帮助自己写稿赚取稿费,特别是《答托洛斯基派的信》,既诬陷抗日文人志士陈其昌是特务汉奸,又拍了延安马屁,而且用陈其昌的来信凑字数赚稿酬,真是一石三鸟的美事儿。在《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一文里,鲁迅不仅对一个斯文礼貌、虚心请教的25岁青年屡屡使用语言暴力,而且篇幅之冗长,语句、内容之晦涩,实在让人不明白他到底想说什么。
归国后的鲁迅几乎一直享受着国家“公务员”待遇,开始当教员,后在教育部当官,从教育部出来,在厦门大学、广州中山大学教书,都享受很高的待遇,每月薪水数百大洋不等。那时候的一般的农民百姓,十几个大洋够家庭开支一年,上海内山书店的店员月薪才十五银元。鲁迅在厦门大学每月400银元,干了几个月,中山大学许诺给他每月500元,外带100元差旅费,还给许广平安排职位,他就屁颠儿了,临走还不忘说厦门大学的坏话。从中山大学出来,在上海当自由撰稿人之前,鲁迅还挂名南京政府大学院特约撰述员,不用上班,每月领有300银元的政府津贴,这笔收入拿到到1931年底,其后的几年,完全靠鲁迅的写作和投稿,来维持家庭巨大奢侈的生活开支,这几年鲁迅不断害病,还要养孩子,失去了以前的固定收入,因此,是撰稿最多,也是收入最高的几年。了解一下当时背景,就可以知道在上海这几年鲁迅这样热衷于跟文人在报刊杂志扯皮打混战是出于什么目的了。
鲁迅这样一个一直享受国家特殊待遇的中国人,在“1•28”国家跟日本发生战事的时候,携全家躲避到法国租界背景复杂的日本人家里,而且一躲就是四十九天,以至于上海文艺界要靠登报发布“寻人启示”来找他。不管上海战事如何,不管军民死伤如何,不管民族命运如何,租界品茗、邀妓我自逍遥,战事一结束,就又继续跳出来漫骂中国历史文化,痛斥各类抗日文艺团体以及中国国民性。上海事变,日本炮轰上海,日本浪人、民兵在上海大肆杀人放火,日本浪人潜入商务书馆所属东方图书馆纵火,东方图书馆的全部藏书46万册,包括善本古籍3700多种,共35000多册,全国最为齐备的各地方志2600多种,共25000册,全部烧毁,当时号称东亚第一的图书馆一夜之间突然消失,价值连城的善本孤本图书从此人间绝迹,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的最令人痛心的文明悲剧之一,不亚于火烧圆明园。
这期间,鲁迅在内山完造家里躲避了一个半月,竟然在他的所有文章、日记里,对此没有半句评语。鲁迅这样一个“民族魂”的日记记满了金钱的收入支出,细致入微到分厘,可谓是一本家庭收支流水帐,以至于几十年以后,人们都可以通过他的日记计算出他一生准确的收入。鲁迅日记里,甚至连洗几次脚都登录,惟独国家民族命运的事,只字未提。这样的一个“民族魂”,是不是当的也太容易了?
本文参阅资料:
鲁迅日记
宋丽荣的《国难时期的商务印书馆》等
作者:
他妹妹的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显示文章:
所有文章
1天
7天
2周
1个月
3个月
6个月
1年
时间顺序
时间逆序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您
不能
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您
不能
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455125 seconds ] :: [ 22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