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
作者 |
一个中国学者的直言不忌 |
 |
nunia [个人文集]
加入时间: 2005/11/04 文章: 2184
经验值: 5079
|
|
|
作者:nunia 在 寒山小径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中国妇女数千年来,受尽了中国男人的粗鲁相待。早在来到美国之前,她们心中已经有了鲜明的对照。因此,中国男人看到她们对美国男人显示春天般的温暖、对中国男人露出冬天般的冰冷时,不要过于不平衡,这叫一报还一报。想想当初造反的农民是如何对待地主的,就应该理解如今的中国女士如何看待迫害了她们数千年的中国男人了。[LOL, :-O)
事实上,专制在中国早已变成了一种心理的、精神的病菌,不管在位的还是不在位的,不管是知识分子还是文盲百姓,谁都难免被传染上。张三很专制,李四反对他;反对的结果是李四胜利了,却轮到李四变得专制了;于是王五站出来反对李四,王五也胜利了,但王五又变成了专制者;于是赵六又站出来反对王五,一直反对到取得胜利为止。如此反对来反对去,最后大家反对的都不是专制,而是前面的那个胜利者。中国男人将此叫做江山轮流坐,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在中国女人则叫做,多年的媳妇熬成了婆。这些名堂经,是让美国的汉学家们再皓首穷经也难以弄清楚的,更何况他们习惯于籍以书本和概念去认读中国的文化和历史。
歌德说,永恒之女神,引导我们前行。男人创造的历史,是由女人导引的。由于文化心理的长年痼疾,中国女人的水性时代已经让位给了新新人类的泥性时代。
面对中国妇女,假如欧里庇德斯再世,没准《特洛伊妇女》式的戏剧会有另外一种写法。但那样的话,欧里庇德斯可能会变成阿里斯托芬。
[ Question: Didn't quite get what this implies. "面对中国妇女,假如欧里庇德斯再世,没准《特洛伊妇女》式的戏剧会有另外一种写法。但那样的话,欧里庇德斯可能会变成阿里斯托芬。" ...]
....
弄清楚了这样的历史背景,才会明白老子的小国寡民究竟是什么意思。小国寡民并不是字面上的小小国家、少少民众的意思,而是对周以前的诸侯联邦的追忆。小国者,诸侯也。寡民的“寡”字,与其说是少的意思,不如说是独立的意思。寡字本来就通“独”,所以君王有“寡人”之称,丧偶的女子被称之为“寡妇”。小国是相对于大一统的中央集权而言,寡民是相对于没有独立和自主权利的民众而言。
可见,老子的小国寡民,对于小镇上的美国人来说,可能是最容易理解的,假如他们阅读一下《道德经》的话,假如他们阅读的英文版《道德经》没有被翻译错的话。当然,小镇上的美国人和城市里的美国人一样,都不太关心与美国不相干的世界,更不会关心很久很久以前的人说了些什么话。但这又恰好印证了老子所言,叫做“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就人类社会的本来状态而言,也许本来就是这样的。
这可能也是老子的精彩之处。老子不像孔子那样总是强调应该怎样的,而是一再讲说本来是怎样的。孔子以应该是怎样的讲说、从意识形态和伦理道德上帮助周公完成了中央集权的封建等级社会的建立。当孔子说出“吾从周”时,其潜台词显然是意指有人不从周。比如老子,虽然是周朝的史官,但并不从周。
从周和不从周,是个根本的区分。不从周的老子讲说的是,本来是怎样的;从周的孔子讲说的是,应该是怎样的。后来的中国历史,没有回归到本来是怎样的,而是朝着孔子讲说的应该是怎样的继续下滑,滑到宋朝,又沦落为必须是怎样的。宋儒的专制,与禅宗的崛起有关。因为禅宗给中国人尤其是中国文化人带来了空前的身心解放。这种解放对于儒家信条的冲击和否决的强劲势头,早在唐朝年代,就被韩愈那样的文人预感到了。但韩愈没能说服唐朝的皇帝放弃对佛教的信仰,而宋儒却迫使朝野上下以致整个中国民众连同整个中国历史接受了他们那些极端的禁欲主义教条在话语权力上的合理性和合法性,不管皇帝和庶民百姓是否愿。至于禁欲带来的后果,宋儒们则是茫然的。因为禁欲在骨子里是对纵欲的诱惑,极端的禁欲,必然带来无度的纵欲。这就好比呼吸,禁止呼出的结果,只能导致呼气的急躁和粗重、以致含有暴力成份。禁欲时代一解禁,人欲横流的纵欲时代立即接踵而止。
中国历史的演变,确实有许多命运的成分在内;但中国人在文化心理上、在集体无意识上的历史创伤,也确实是人为的。被历史风尘严严实实地遮蔽了的中国文化,不要说西方学者或者美国的汉学家弄不清楚,就是中国人自己也不知道哪里是哪里、什么是什么。要不是《山海经》里的神话故事,要不是《尚书》所记载的“洪范九畴”,要不是老子的《道德经》,中国文化最为原始也是最为本真的面目,也许就永远消失了。神话,历史文献,老子的著述,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顽强地保存了中国文化的本来形象。即便后来的中国人一时读不懂,最终却还是会明白的。
当然,有关中国历史的阅读,仅仅埋头于考据和文献,可能是不够的。还需要具有穿透力的历史眼光。科学的研究方式,应当有文学的和心理的领悟方式作补充。现代心理学尤其是荣格的学说,使隐喻式的读解方式成为可能并且被西方人所接受。其实,这种隐喻式的阅读,在东方乃是一种历史阅读的传统。老子的《道德经》是这样,释迦牟尼的《金刚经》也是这样。一句“如是我闻”省略了不知多少求证、推理、演绎、归纳的篇幅。海德格尔对存在的追问,尚留有“应该是这样的”痕迹,而老子和释迦牟尼则直接以在······之中的方式现身,他们不需要追问,本来就已经在那里了。所有历时性的内容,全都在共时性的体悟中涌现。更为彻底的则是,佛祖拈花,迦叶微笑。彼此心心相印,不需要思考,也不诉诸言说。
按照西方的阅读传统,可能不会读出美国小镇文化与老子小国寡民之间的文化关联性。尤其是在美国的高等学府里,教授学者们连海德格尔那种对存在的追问方式都是忽略的,更不用说老子所说的道可道、非常道,更不用说释迦牟尼式的“如是我闻”。
在整个人类历史上,文化之间的隔膜起先是由于无知引起的,后来却是因为知识太多和知识人的优越感造成的。其实,虽然书海浩瀚,真正的经典却没有几部。在知识的海洋里,求知者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 excerpts from 《一个中国学者的美国解读》李劼著
http://www.lulu.com/content/403140
作者:nunia 在 寒山小径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
|
|
返回顶端 |
|
 |
|
|
|
您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