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鸟兽不可与同群(五)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鸟兽不可与同群(五)   
芦笛
[博客]
[个人文集]

论坛管理员




加入时间: 2004/02/14
文章: 31803

经验值: 519161


文章标题: 鸟兽不可与同群(五) (826 reads)      时间: 2006-9-20 周三, 上午5:46

作者:芦笛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鸟兽不可与同群(五)

──答东海先生


芦笛


正因为东海先生长就了一双见叶不见林(还不是“见木不见林”)的高聚焦隧道眼,这才会不但看了我对孔学的精辟介绍后一无所获,反而“下士闻道,大笑之”,指责我“对‘克己复礼’、‘去人欲存天理’(正确的说法是:存天理灭人欲)、‘畏天命畏圣人言’(正确的说法是: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等儒学概念及其内涵的理解,全都错得一塌糊涂”,甚至闹出那惊天笑话来,胡说什么:“孔子的‘克己复礼’,孟子的‘道尊于势’,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宋儒的‘天理’说,其实都是儒家限制君权的一种努力”!

在介绍怎么正确理解孔子的“克己复礼”之前,澄清东海提到的几个问题:

1、所谓“正确的说法是存天理灭人欲”,东海是对的,我看孔孟程朱是将近40年前的事,现在基本只凭记忆写,实在必要时才去网上调原文。记忆中似乎朱熹也使用过“去人欲存天理”的说法,但我去网上的《朱子语类》里找了半天也没找见,看来是我记错了,在此谢谢东海的章句校正。虽然我的引语主旨不错,但人家东海的本事就是原文引用,主旨从来是在他的视野之外的。

2、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老芦再没出息,也知道这段语录,这甚至还在我系统阅读孔孟经典之前。小时看《说岳全传》,上面有个周三畏乃是大理寺的主审官,因为知道岳飞是冤案,挂冠而去。我看了问大人那名字是什么意思,大人便背诵了那段孔子语录,从此我就牢牢记住了。那次没引用“畏大人”,是觉得没有必要,竟让东海先生以为我不知道。幸亏他这么一提醒,我才觉得“畏大人”其实也是孔丘捍卫等级制度的一个重要内容,而东海先生就是最“不知天命(历史唯物主义指明的社会发展规律),专狎大人(我党高干),专侮圣人之言(马列毛教导)”的小人。

3、上引东海语录,暴露了他根本不知道宋儒的“天理”是怎么回事,因为有个共同的“天”字,他竟然就此以为那和孟子的“天命观”是一回事。而正如我在《试论孔孟之道对人性认识的偏离及其流弊》的经典著作中指出的,由孟子赋予特殊重要意义的传统天命观对君王确实起到了一定的震慑作用。东海先生看到这话,便想当然地以为宋儒的“天理”也就是那“天命”。世界上再没比这更大的风马牛笑话了。但此话说来太长,只好苦苦忍住。

现在来看“克己复礼”到底是什么意思。原话是: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任何一个有点正常清晰思维能力(亦即养成了西式逻辑思维习惯)的人,看到这段话,都该作出如下理解:

1、“克己复礼”乃是孔子“平天下”的宏观政治纲领。一旦实现了这个纲领,则“天下归仁焉”。

2、该纲领的具体操作内容亦即所谓的“目”,是著名的“四不准”,亦即不许视、听、言、动一切不符合礼教规定的事物。

3、这宏观的政治纲领是通过微观的个人努力来实现的,这从“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的反问句中可以看出来。用现代话语来表述,也就是实现“仁”的境界,得靠每个社会成员自觉的主观努力。颜渊明白了这意思,当即向老师表示他将身体力行这一教导。

4、根据“四不准”可以看出,那“克己”乃是“战胜自己”的意思,换言之,“复礼”的前提乃是战胜自己的不符合礼教规定的贪欲。

对思维训练有素的同志来说,下一个问题就是澄清“复礼”的内容,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什么是礼”?在这点上最能体现受西方清晰思维习惯影响的读者与习惯于捣中式模糊浆糊的木鸟的区别。例如贤甥消极就曾问我,到底什么是“礼”?是不是英文里的ethics?这种问题,东海先生便下辈子也不会问他自己。这就是黄仁宇先生的治学方式和东海式黑板报文宣的本质差别。

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得去通读《春秋》、《论语》,若有余力,再去看看《礼记》,如此则不难发现,如“仁”一样,“礼”乃是一个模糊概念集群,其中既包括古代的文物典章制度,又含有延用至今的“礼貌”、“礼仪”、“礼节”的意思。但无论如何,可以作出这么一个大致不差的西式逻辑定义:

“所谓‘礼’,就是由社会强加给社会成员的旨在强调社会不同等级尊卑的外在区别特征以及社会成员的行为规范,这些外在区别标志和行为标准涵盖了社会成员的言、行(行为)、衣、食、住、行(交通)等一切方面。”

凡中国人都该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吧?前两天“地富反坏”网友警告我,只有帝王才能出文选,芦笛没有资格,否则就是犯上作乱。忽略这儿的文盲笑话亦即“只有帝王才能出文选”,他这警告其实深得礼教要旨。而这礼教一直延续到毛中国:行政13级以上才是高干,在衣食住行各方面都表现出其地位与中干、低干和民众的区别:具有看《大参考》、吃小灶、出差坐软卧等等的资格,而这些资格是平民绝对无权享受的。

所以,张戎她母亲小产前腹痛如绞,请她父亲用小车把她送回家去,却被她父亲断然拒绝了。那倒不是因为她父亲天生心狠,而是因为他坚持“礼教”的原则。在他看来,张戎的母亲不具备坐小车的资格,当然就不该坐,否则就违反了神圣的“组织原则”。

类似地,改革开放之初,最先发起来的个体户大款们打破了毛共神圣的新礼教,靠财大气粗,住进了原来根本没资格住的高级宾馆,坐上了原来没资格坐的软卧,也在老干部、老工人之中引起了极大的愤懑。我自己就听见过许多这种抱怨,那跟溥仪发现他弟弟溥杰偷穿“明黄色”内衣而大发雷霆也差不多。

而这就是孔子的正义的愤怒。时至春秋,西周当初那套严格的身份制度完全被打破了,各国诸侯由自然人性支配,成了弱肉强食的丛林中的猛兽。孔子拒绝接受这“礼崩乐坏”的无情现实,多次对那些僭越的行为发出了愤怒的指责: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就连盲人也该看见孔子绝望的义愤何在:在第一例中,季孙享用了只有天子才能享受的待遇,使用了八列舞女跳舞娱乐。在第二例中,这季孙放肆到竟然去祭祀诸侯才能祭祀的境内的泰山。在第三例中,季某的财富竟然超过了西周的功臣周公,而在第四例中,管仲身为相国,竟然和齐国国君一样,在家里使用了屏风以及同样的献酬礼节。

在孔子看来,这些都是大逆不道的罪行,应该恢复西周的那套严格礼教规定,使得全民建立牢固的尊卑上下观念,知道敬重国君,他将实行礼教的政治目的说得明明白白: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上好礼,则民易使也。”

连白吃也该看出来,实行礼治,目的是使得“民莫敢不敬”、“民莫敢不服”、“臣事君以忠”、“民易使也”,而使用刑罚并不能达到这个目的,只能使“民免而无耻”──虽然不犯罪,但也没有羞耻心,只有使用礼治才能使人民“有耻且格”,也就是让人民建立对统治者有利的耻荣观:

“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

所以,如果中国真要复兴这套把戏,大众最先要唾弃的就是“居下流而讪上”的东海先生。这里哪有一个字暗示过克己复礼“是儒家限制君权的一种努力”?!

孔子克己复礼的心事,完全被后儒理解了,孟子本人就作过连白痴都不会误解的解释:

“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

这里说得明明白白,春秋乱世频频出现的臣弑君、子弑父引起了孔子的恐惧,他为此编篡了《春秋》,是为天子效劳,震慑潜在的乱臣贼子。类似的话司马迁也说过。在司马之前的荀子更是说得直截了当:

“知夫為人主上者,不美不飾之不足以一民也,不富不厚之不足以
管下也,不威不強之不足以禁暴胜悍也,故必將撞大鐘,擊鳴鼓,
吹笙竽,彈琴瑟,以塞其耳;必將錭琢刻鏤,黼黻文章,以塞其目;
必將芻豢稻粱,五味芬芳,以塞其口。然后眾人徒,備官職,漸慶
賞,嚴刑罰,以戒其心。使天下生民之屬,皆知己之所愿欲之舉在
是于也,故其賞行;皆知己之所畏恐之舉在是于也,故其罰威。賞
行罰威,則賢者可得而進也,不肖者可得而退也,能不能可得而官
也。若是則万物得宜,事變得應,上得天時,下得地利,中得人和,
則財貨渾渾如泉源,汸汸如河海,暴暴如丘山,不時焚燒,無所臧
之。夫天下何患乎不足也?”

就连千年后的宋儒都没有误解,例如朱熹就说:

“愚谓政者,为治之具。刑者,辅治之法。德礼则所以出治之本,而德又礼之本也。此其相为终始,虽不可以偏废,然政刑能使民远罪而已,德礼之效,则有以使民日迁善而不自知。故治民者不可徒恃其末,又当深探其本也。”

这意思无非是说,德治和礼治才是治国的根本,因为它能用统治者的伦理道德去为百姓洗脑,使百姓在不知不觉之间“改恶从善”,这才是维持社会秩序的根本途径,而政令刑罚不过是辅助手段而已。

必须承认,这一套确实很高明,比主张严刑峻罚的法家高明多了,但两者的目的都是要臣民敬畏君主,区别只在于手段的软硬不同导致的效果不同而已,法家用的只是严刑峻罚的恐吓威慑,亦即革命的硬的那手;儒家主要用的是洗脑改造的革命的软的那手,辅以刑法威慑。这仍然是毛共的治国方针,而现代中国的形势倒有点像当年春秋战国时代:人欲横流,礼崩乐坏,使得我党彻底失去了洗脑的软的那手,只留下法家的狼牙棒。

这或许就是当代大儒东海一木鸟应运而生,出来复兴儒教的时代需要所在吧?只是这位“大儒”的绝技乃是专把驴唇缝到马嘴上,竟然力破成说,连“克己复礼”都有本事说成是什么“限制君权”!强奸孔子不足奇,强奸到这种南辕北辙、彻底翻转君臣大义的地步,那就应该去申请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了。


【未完待续】


作者:芦笛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芦笛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1.909185 seconds ] :: [ 29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