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zt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zt
Imbecile
[
博客
]
[
个人文集
]
游客
标题:
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zt
(826 reads)
时间:
2006-9-17 周日, 下午10:59
作者:
Anonymous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2003-05-07 15:23:50
1920年2月下旬,陈望道回到老家分水塘过春节。他躲进僻静的柴房,端来两条长板凳,横放一块铺板,就算书桌。在泥地上铺几捆稻草,算是凳子。入夜,点上一盏昏黄的油灯。
他不时翻阅着《日汉辞典》、《英汉辞典》,聚精会神字斟句酌地翻译一本非常重要的书。惟其重要,每一句话、每一个词,都要译得准确、妥帖,因而翻译的难度颇高。
这是一本世界名著——《共产党宣言》,作者为马克思和恩格斯。可以说,欲知马克思主义为何物,共产党是什么样的政党,第一本入门之书,第一把开锁之钥匙,便是此书。尤其是此书气势磅礴,富有文采,又富有鼓动性,可谓共产主义第一书。当时中国大地上正在酝酿建立中国共产党,翻译此书乃是一场及时雨!
李大钊、陈独秀在北京读了此书英文版,深为赞叹,以为应当尽快将此书译成中文。戴季陶在日本时,曾买到一本日文版《共产党宣言》,亦深知此书的分量,打算译成中文。那时的戴季陶,思想颇为激进。但是,他细细看了一下,便放下了,因为翻译此书决非易事,译者不仅要谙熟马克思主义理论,而且要有相当高的中文文学修养。比如,开头第一句话,要想贴切地译成中文,就不那么容易。
后来,戴季陶回到上海,主编《星期评论》,打算在《星期评论》上连载《共产党宣言》。他着手物色合适的译者。《民国日报》主笔邵力子是一位包了一辆黄包车奔走于上海滩各界的忙人,他的思想也颇为激进。得知此事,邵力子向戴季陶举荐一人:杭州的陈望道可胜此任。
陈望道与邵力子书信往返甚勤,常为《民国日报》和《觉悟》副刊撰稿。邵力子深知陈望道功底不凡。于是,戴季陶提供了《共产党宣言》日译本,陈独秀通过李大钊从北京大学图书馆借出英译本(原著为德文本),供陈望道对照翻译。据云,周恩来在50年代曾问陈望道,《共产党宣言》最初依据什么版本译的,陈望道说主要是据英译本译,同时参考日译本。
这样,躲在僻静的故乡,陈望道潜心翻译这一经典名著。江南的春寒,不断袭入窗无玻璃的柴屋。陈望道焐着“汤婆子”,有时烘着脚炉。烟、茶比往日费了好几倍。宜兴紫砂茶壶里,一天要添好几回龙井绿茶。每抽完一支烟,他总要用小茶壶倒一点茶洗一下手指头——这是他与众不同的习惯。
1920年4月下旬,《共产党宣言》译完了,陈望道正要寄往上海。村里有人进城,给他带来一份电报。拆开一看,原来是《星期评论》编辑部发来的,邀请他到上海担任该刊编辑。
29岁的陈望道,兴冲冲穿着长衫,拎着小皮箱,离开了老家,翻山进县城,前往上海。
上海法租界白尔路(今顺昌路)三益里,据说是因三人投资建造房子、三人得益而得名。那儿的 17号,住着李氏兄弟,即李书城和李汉俊。李书城乃同盟会元老。李汉俊是留日归来的青年,信仰马列主义。他和戴季陶、沈玄庐是《星期评论》的“三驾马车”。编辑部最初设在爱多亚路(今延安东路)新民里5号。1920年2月起,迁往三益里李汉俊家。陈望道一到上海,便住进了李汉俊家。李寓斜对过的5号,陈望道也常去——那是邵力子家。他也曾在邵家借寓。
李汉俊不仅熟悉马克思主义理论,而且精通日、英、德语——而他的衣着很随便,看上去像个乡下人。陈望道当即把《共产党宣言》译文连同日文、英文版交给李汉俊,请他校阅。
李汉俊校毕,又送往不远处的一幢石库门房子——环龙路老渔阳里2号。那儿原是安徽都督柏文蔚的住处。1920年2月19日,陈独秀由北京来沪。由于他是柏文蔚的密友,而柏寓又正空着,便住进那里。陈独秀是北京大学文科学长,懂日文、英文,又对马克思主义有所研究,李汉俊便请陈独秀再校看《共产党宣言》译文。
李汉俊、陈独秀校看了译文,经陈望道改定,正准备交《星期评论》连载,这时出了一件意外事件:发行量达十几万份、在全国广有影响的《星期评论》的进步倾向受到当局注意,被迫于1920年6月6日停刊。前来就任《星期评论》编辑的陈望道,正欲走马上任,就告吹了。
也真巧,由于陈独秀受北洋军阀政府搜捕,在北京不能立足,南来上海,而《新青年》杂志是他一手创办的,因此也随之迁沪编印。编辑部只他一人,忙得不可开交,正需编辑。于是,陈独秀请陈望道担任《新青年》编辑。后来,陈望道离开了三益里,搬到环龙路跟陈独秀同住。
就在这时,一个俄国人秘密前来老渔阳里2号。此人住在法租界霞飞路(今淮海中路)716号。他为了避免引起密探注意,平时总是到霞飞路新渔阳里6号(今淮海中路567弄)戴季陶住所,跟陈独秀见面。此人名叫魏金斯基,是共产国际东方局派来中国的代表,他的使命是联系中国的共产主义者,帮助建立中国共产党。他与翻译杨明斋(俄籍华人)等人于1920年4月初抵达北京,与李大钊会面,商议建立中国共产党事宜。李大钊介绍他们来沪,与陈独秀会面。他们在4月下旬抵达上海后,便在戴季陶住所经常约请上海共产主义者聚谈,筹备成立上海共产主义小组。陈望道与陈独秀一起出席座谈会。5月,即成立了上海的马克思研究会,陈望道是成员之一。8月,上海共产主义小组诞生,陈望道是八位成员之一,即陈独秀、李达、李汉俊、沈玄庐、杨明斋、俞秀松、施存统和他。这个小组是中国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此后,这个小组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发起组。因此,陈望道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
筹备建立中国共产党,印行《共产党宣言》是当务之急。虽然因《星期评论》停刊而无法公开发表陈望道的译作,陈独秀仍尽力设法使它面世。
陈独秀跟魏金斯基商议,魏金斯基也很重视此事,当即筹措一笔经费。于是,在辣斐德路(今复兴中路)成裕里12号,租了一间房子,建立了一个小型印刷厂——“又新印刷厂”,取义于“日日新又日新”。
又新印刷厂承印的第一本书,便是《共产党宣言》。初版印了一千册,不胫而走。一个月后,再版,又印了一千册……。
毛泽东在跟斯诺谈话时,提及“有三本书特别深地铭刻在我心中,建立起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其中的一本便是“《共产党宣言》,陈望道译,这是用中文出版的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书”。毛泽东回忆,他读此书是“1920年夏天”(见斯诺《西行漫记》)。
东方网
作者:
Anonymous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共产党宣言》真是一火种
--
nunia
- (137 Byte) 2006-9-19 周二, 下午2:05
(321 reads)
马克思名言:
--
Imbecile
- (85 Byte) 2006-9-18 周一, 上午1:43
(338 reads)
后来改成“各尽其能,按需分配”了,不知再会改否。可怜的马克思。
--
即兴
- (0 Byte) 2006-9-18 周一, 上午3:35
(260 reads)
显示文章:
所有文章
1天
7天
2周
1个月
3个月
6个月
1年
时间顺序
时间逆序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您
不能
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您
不能
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897935 seconds ] :: [ 29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