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青春本应美好,奈何生不逢时 zt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青春本应美好,奈何生不逢时 zt
CAOGEN
[
个人文集
]
加入时间: 2005/03/12
文章: 886
经验值: 920
标题:
青春本应美好,奈何生不逢时 zt
(644 reads)
时间:
2006-6-26 周一, 上午4:27
作者:
CAOGEN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青春本应美好,奈何生不逢时
——答迟延昆先生的批驳 zt
天下论坛 2006-05-24 forum.edoors.com
作者:老康
迟延昆先生批驳军涛和鄙人的帖子名为 « 青春总是美好的 »,其主旨是说我们的思维太“绝对化”。但题目中的一个“总”字,不正说明迟先生也很“绝对化”吗?迟先生用了很大篇幅论述他和胡锦涛同在清华的时光是如何的美好,迟先生和胡锦涛的青春美不美好,当然要由你们自己说了算。但因为你们有美好的青春,就断言别人的青春也都美好,这样的思维也太“绝对化”了吧?
事物都有其相对性。将同一件事物放在不同的坐标系中观察,就会得出不同的结果 。以胡锦涛个人的角度,他的清华岁月当然美得不能再好。考中清华时金榜题名般的喜悦,文艺社团舞蹈队长的潇洒,感受党信任的那份幸福,当然还有初恋的甜蜜,在那个年代,这已是十分完美的青春纪录。更何况,今天作为中共最高政治领袖的胡锦涛,是在清华迈出了他仕途上至关重要的第一步,并牢固掌握了使其受用终身的党内政治生活的基本准则 。当年清华园中小小政治明星,已然成就了如日中天的辉煌。发祥之地在记忆中焉能不美好!在这一点上我与迟先生并无分歧。
本人遭迟先生批驳的帖子名为“胡锦涛的美好时光是清华不堪回首的岁月”,从题目就可看出我并没有否认那段岁月是胡锦涛的美好时光,而是指出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胡锦涛在校的那十年,前有物质上的贫乏,后有文革的浩劫,和自始至终思想上的肃杀,这十年应该是清华近百年校史中最黑暗的一段。
如果每个人都仅从自身的角度审视各自的青春时期。迟先生“青春总是美好的”的命题或许能够成立。希特勒若在自杀之前回忆起维也纳流浪生活的无拘无束,军旅生涯两次获得铁十字勋章的荣耀,慕尼黑街头讲演时面对的痴迷的目光和狂热地呼喊,也会欣慰地认为自己曾经拥有过“美好”的青春。即便是奴隶的一生中(能活到老的那些),青春时期由于强壮、干活效率高而会少遭些鞭打,牙口好、进食快会比老弱多吃一些,时不时还会有与女奴隶交媾时的快感。较之孱弱的少年和衰弱的老年时期应当要“美好”得多。如果这个奴隶年轻时主人身体也很健旺,他就不用整天担心会被捆起来扔到坑里为主人殉葬。再赶上个心眼儿好些的主人,那就不只“美好”,还会很“幸福”。迟先生预料我们会认为他中“党毒”太深,可读罢迟先生的“批驳”,我认为您何止是“中毒”深与浅,您根本就是兼具“第一”和“第二”两种忠诚的思想上的奴隶,主人当然是党。
如果把党领导下的学校比作思想上的奴隶庄园,清华应当是座培养高级奴隶的特殊庄园。加之有蒋南翔这样的较为开明的代理人,清华却实比其他庄园的境况好上许多。迟先生60年进入清华时虽然伙食很差,但要是让河南的饥民看到您饭盒里的窝头咸菜,一定以为您是生活在天堂之中。象迟先生所说的,因为刚刚有一批老少“右派”为彭德怀反党集团殉了葬,广大党奴已然在挑选殉葬者的过程中吓破了胆,已无人再敢公然抱怨主人,致使党在您进入清华的最初几年,斩停了公开挑选殉葬者的活动,老少党奴不必再为此战战兢兢。甚至可以在“红”的前提下,把许多精力放在能使迟先生受用终身的“专”上。这段时光比起迟先生入校前和文革开始后,当然要美好的多。
迟先生文中描述自己在清华的时光如何美好,就是从个人的角度出发的,对此我并无非议。但是您的那位胡学长却是在呼吸着耶鲁校园中书香浓郁的空气时,联想到了自己在清华的美好时光。这自然会让不了解那段历史的中外学子误以为那时的清华和现在的耶鲁没有什么不同(热烈的掌声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
我们仅仅是出于对历史和青年人负责的想法,把那时的清华和此时的耶鲁之间有着天壤之别的事实指证出来而以。没想到却使得迟先生如此的义愤填膺。由此我认识到不能光对青年人负责,对迟先生这样的老年人我们也有着一份责任。不怕您老说我狂妄,我虽然比您少活了几年,但自认为比您活得明白,由此也想开导开导您。咳 ! 权且将您这匹思想上的死马当作活马医上一回。何况这在我来说不过是举手之劳,因为在您对我们的批驳当中就能轻易举证来说明您的谬误。
迟先生说我们对胡锦涛的批评是“火力与文化大革命有过之而无不及。”这句话文法虽然不通,但意思还是明白的。可文化革命的荒谬并非因为批判的“火力”如何猛烈,而是由于被革命的名义掩盖着的权力争夺。我们批胡的火力再猛,也没超出言论自由的范畴。而文革时期,御用的“梁效”之流的写作班子的那些“火力”猛烈地大批判文章,却没有一篇能越过毛泽东控制舆论的雷池一步。
军涛可以直言不讳地批评胡锦涛,可文革中有谁敢公开说毛泽东半个不字。我们的批评和奉旨造反的大字报,根本是意义完全不同的两码事,迟先生却糊涂的将其绞到了一起。这说明迟先生虽然享受着言论自由,但对其的理解却完全不及格。建议迟先生有空看看在您眼中不肖的胡平先生二十多年前写就的《论言论自由》,可能会对您有所帮助。
迟先生因刚喝了几天洋墨水的王军涛,竟敢不客气的批评胡锦涛而大动肝火。怒骂军涛是“目中无人和如此霸道”,并将这归咎于军涛迅速的“美国化”。这表明迟先生眼中的美国一向是“目中无人”和“霸道”的。可迟先生身在北美,恐怕每天都能在媒体上听到或看到有人在“目中无人”和“霸道”地恶骂布什,可您什么时候发现过中国的媒体也曾对胡锦涛这么“目中无人”和“霸道”过一回。专制的中国和民主的美国谁更“目中无人(民)”和“霸道”就不用我说了吧?
迟先生用“思想僵化得已经和四人帮差不多了”的话来批评我们,并自认“话”说得很重。可您这才哪到哪呀,这话就觉得重了?您也太低估我们的承受能力啦。四人帮算什么?不过是被人操控的政治木偶,大奸大恶是牵动他们的毛泽东!文革的悲剧并不在于四人帮和他们的主子毛泽东是否僵化,按照他们一个劲儿创造性地发展马列主义的水平,他们哪里会僵化。关键是他们要僵化全国人民的思想!并且在很大程度上达到了目的。对于这一点,您目前的思维能力就是一个最好的地证明。
迟先生为了能让我们听进他的批驳,还摆起了老资格。可您是怎么知道您在批评毛泽东的教育革命时,我们就一定在喊着毛主席万岁万万岁呢?您是不是有些太主观了?不瞒您说,儿时姥姥常带我去戏园子听戏,当皇帝出场时,总伴随着万岁的呼喊。所以当第一次听到人们喊毛主席万岁时,就曾问母亲毛主席是皇帝吗?结果是被母亲迅速用手捂住了的嘴巴。嘴巴被捂住,思索却没有停止,觉得能活一万岁的人一定和普通人有什么不同。顺着这个思路我会问大人毛主席吃不吃饭?拉不拉屎?之类的问题。这样问不再被捂嘴巴,而且在大人们的哄笑中都得到了肯定的答案。最后我给自己得结论竟和童话《皇帝的新衣》中的那个孩子说法及其近似,我认为既然毛主席肚子里也装着一肚子屎半肚子屁,那他就和普通人没什么不同。
我以孩童质朴的思维就轻易推到了大人们制造的神。您批评教育革命时,我已开始有了朦胧的性意识。我自然会想到毛主席也要和江青干那种想来很不雅观的事情,(事实是他和许多女人干这种事)所以无论外界怎样灌输,毛在我心中从来就没有神圣过。
迟先生批评军涛十六岁被捕时的表现是否有歉厚道?您坚贞不屈了,您就有资格指责当时还是孩子的军涛?军涛曾为自己在狱中的表现而汗颜,这说明军涛的“美国化”还很不彻底。美国军人上战场是要带上印有敌方文字的投降书的,被俘后保命第一,说什么软话都行,回来照样是英雄。联想到韩战中国战俘回国后的悲惨命运,我以为还是“美国化”好些,这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
最近有国内学者就某教育局规定“教师不得奸污、猥亵女学生”和卫生局规定“医院不得使用假药”等荒唐的法规发表议论。指出中国社会道德沦丧已经超越了底线。其实此现象并非始于现在,四十多年前就已存在。迟先生就给我们提供了例证。迟先生说清华团委当时制定了思想政治工作的三十八条,其中就有“不准整学生”的规定。学校本来是培养学生的地方,却要规定不能整学生,这不是和教师不得强奸女生的规定一样荒谬吗?在当时那样的环境中,迟先生对此不觉悟情有可原。但在民主社会生活了这么多年后,还把这样的规定当作善举来歌颂,迟先生的思维也太“僵化”了吧?
迟先生还告诉我们自从有了三十八条,文革开始前就没有再公开批判过学生,言外之意暗中的批判还是有的。据我所知,这暗中的批判往往都是由“辅导员”负责的。我想胡辅导员如果接到这样的任务绝不会拒绝,而一定会积极完成。这样的任务每完成一次,党的信任就会增加一分。胡锦涛当年的密友万润南概括当年的胡辅导员是“听话”和“出活”。“听话”当然是听党的话,“出活”应当就包括“暗中批判”这类的“活”。胡辅导员由于“出活”而备受党的信任,因而感觉很“美好”,而被胡辅导员干活时修理过的那些人的感觉也会“美好”吗?
迟先生曾为由于家庭出身不能入团而苦恼过,还曾因为对毛诗词的不敬而遭好朋友的暗算,文革中还被批斗过。迟先生对这些痛苦的豁达,充分表现了对党的“第二种”忠诚。是忠诚还是叛逆这得由您自己的选择,别人无权干涉。但您帮着胡主席一起来欺骗耶鲁大学那些有着“青春洋溢的脸庞”的“莘莘学子”,非说阶级斗争年代的清华是如何美好,就不是您的私事了。还历史以真相,是每个经历过那个荒谬年代,还能保有良知的人的不可推卸的责任!不用提发配劳改死于非命的那些人,也不说批斗致死的那些冤魂。我们就以迟先生告诉我们的两件事情为例,请耶鲁的学子作出你们自己的判断。迟先生告诉我们在当时的清华,一个出身不好的学生,如想加入党团组织,必须要和自己的家庭划清界限。表明划清界限的标准一是要痛恨自己家庭所属于的那个阶级,二是要痛骂给了自己这个出身的长辈,三是要痛责自己身上的阶级烙印。不是骂一次就能取得党的信任,而是要经常骂、反复骂,此外还要由党决定你是否是真心骂的。如党认为你的骂不是发自内心深处,不但长辈白遭了骂,你还要担上欺骗党的罪名。
现在的青年可能会说这样的党团我不如不就完啦。但在那时这说明你不要求进步,本来出身就不好再加上这一条,毕业分配时等着你的肯定是最苦最差的那一类工作。迟先生还告诉我们,那时候的清华,说话一定要千倍的小心。每个人都可能是告密者,即便是对最亲密的朋友,也不能轻易吐露心声。因为告密是向党表示忠诚并取得党的信任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因为人人都希望受到党的信任,所以告密者就无所不在。
迟先生就因偶有不慎便吃了大亏。他只是对国家最高领导人发表的诗词应当放在报纸的那一版面上表示了自己的意见,就被自己的好朋友告了密,这样一件小事竟然被党牢记了三年,并在三年后为此事批斗了迟先生。这就是当年的清华!耶鲁的学子们,按你们的标准,这样的学习生活能算作美好吗?可以和你们当前的美好相提并论吗?请作出你们的判断!
青春意味着强健的体魄,蓬勃的朝气,爱情的萌动,对未知的渴求,或许还伴随着不着边际的幻想。青春岁月本应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但像花朵需要春风的吹拂才能缤纷的绽放一样,青春只有在自由的空气中才能散发出绚丽的光彩。在胡锦涛的美好时光中,广大清华学子感受到的是自由的空气窒息。本应美好的青春却在这窒息中慢慢枯萎。迟先生说六十年代清华的教育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并以那个时代的学生中有四人现在位列国家最高领导层为证。这一点我完全赞同。可中国最大的国情是共产党的专制独裁!能为这个专制政权培养出如此多的领导者的清华大学,却再也没有培养出一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共党建政前有杨振宁,台湾的清华出过丁肇中)
青春是如此美好!青春的魅力使其在黑暗中遭到扼杀时也会释放出瞬间的光彩。在反右的黑暗中,人们看到了林韶胸口染满鲜血的凄美,文革的黑暗中则有遇罗克哪怕是死也要为公平高呼的壮美。在如此的“美”映照下,胡锦涛的“美好”是那样的龌龊!
作者:
CAOGEN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显示文章:
所有文章
1天
7天
2周
1个月
3个月
6个月
1年
时间顺序
时间逆序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您
不能
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您
不能
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530181 seconds ] :: [ 22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