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余、王完全可以做得更好一些的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余、王完全可以做得更好一些的   
根源
[个人文集]






加入时间: 2004/03/17
文章: 522

经验值: 52


文章标题: 余、王完全可以做得更好一些的 (1096 reads)      时间: 2006-6-02 周五, 上午1:34

作者:根源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余、王完全可以做得更好一些的


余、王的拒郭事件,可说是今年上半年华人异议圈子里一件反响很大的事件,虽然已经过了一些时日,但是余波依然未息。随着各方说法的陆续浮现,以及许多朋友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所作出的精辟评论,我觉得这件事本身已经很清晰了——毫无疑问,教训是非常深刻的。

作为身在大陆的一名普通网友,对这件事从一开始就十分关注,也从一开始就感到非常遗憾。作为旁观者,本来我并不想说些什么,但后来想了想,还是应该适时表达一下我的看法,因为有些话确实是不吐不快的。


布什会见余、王等人,我是第一时间就知道了的。对于来自大陆的异议人士受到堪称民主典范的国家的最高领袖的亲自接见,我自然是深感鼓舞的。无论他们在会面时提及了什么,达成了什么共识,取得了什么成果,以后到底会不会按照这个共识和成果去落实和执行,这种会见本身就已经向极权暴政传递了一个最明确的信息,那就是美国并没有忘记那些仍在专制的黑暗中苦苦追求民主和自由的人们。

这次会见在极权暴政的体系内部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这是我亲身感受到了的——就在我知道这次会见的第二天或是第三天的中午,当我在户外走着的时候,我亲耳听到两名走在我前面的小官僚谈及了这事,一个对另一个说,余华在见美国总统布什的时候要求中国实现宗教自由,但美国总统没有作明确的肯定回复,另一个问这个余华是哪里人,头一个说是江西人。在寥寥一、两分钟的短暂片断中,我虽然没听见两人作出什么评价性的结论,但从语气听得出来,他们虽然从自己的立场上反感余,但他们也不敢明说余所做的就是错的。

由此可见,这次会见并非象某些人声称的那样,影响力只局限在很窄的范围内而已。当然,在信息的传递过程中有时可能会稍稍走了样,比如在这个例子中,两名小官僚就把余杰张冠李戴成了另一位大陆作家余华,把余杰的籍贯四川也错弄到江西去了。


对于这起事件的主角——这位年龄比我稍大的青年作家余杰,我一向都是比较关注的。九七年的时候他藉“抽屉文学”甫一出道,我就开始留意到了,这些年来陆续购买过他的书籍计有十一本之多,如《火与冰》、《铁屋中的呐喊》、《文明的创痛》、《说,还是不说》、《尴尬时代》、《想飞的翅膀》、《爱与痛的边缘》、《老鼠爱大米》、《压伤的芦苇》、《“暧昧”的邻居》、《铁与犁》等。我觉得我跟他的观点较接近,尤其是在对美国和对日本的不同态度上——当然,他有些对日本民族的习俗的一些偏激论点我并不敢苟同,在国内论坛还专门发贴表示过不同的意见。另外,我也留意到余杰引用过本人前两年的影评《影片<英雄>内涵之评价——粉饰苛政,美化暴君》(被一位叫“一无所有”的朋友转贴过,名字改成了《粉饰苛政美化暴君的<英雄>》)中的一些文字,给予的评价还不低。

不过,从这次拒郭事件之后,我对余有了一个较新的认识,看法也有了一个较大的转变。我觉得他道理上说出来的东西一套一套的,但在为人处事方面的经验还是比较欠缺,实在有待改进,也亟需加以补救。


这起拒郭事件,在我看来并不复杂,动机也很单纯。说白一点,或者说得难听一点,无非就是余、王二人“护主”心切,但手法实在不高明,结果也弄巧成拙了而已。郭在某种程度上有着“反美”的倾向,在余、王眼里是个“愤怒青年”,这次郭在美国跟国会议员见面的时候,可能曾说过一些“反美”的言论,于是当余、王得知布什将要会见他们的时候,担心郭到时又会口无遮拦地说一些“反美”言论,令布什感到难堪,令亲美的余、王感到尴尬,故才有此杯葛行为。换言之,要是郭没有“反美”的倾向,或者没在与议员见面时“满嘴跑火车”,那么即使郭根本就不信任何宗教,对和郭一同面见布什余、王估计都不会持什么异议的。

余、王出于这种考虑而自作主张做出的拒郭行为,我基本可以理解,但肯定没法子赞成。道理很简单——因为会面不是余、王安排的,人选不是余、王敲定的,郭说什么余、王也不用为之负责的,就算郭的言论确实令布什等人感到不快,那也完全是他们自找的,根本碍不着你余、王什么事。何况,作为从小在自由世界里砺炼出来的民选领袖,听取各种不同的声音那是一项最最起码的基本功,纵观郭的一些抨击美国的言论,跟国内那些真正的“愤青”比起来也只是“小儿科”而已,至少不算太离谱,反正我想不出布什听了会难堪到哪去。

余、王若不横加阻止,没准布什能够多聆听一种来自中国大陆的不同声音,对中国普罗大众的民瘼有了个更全面的了解;余王若不横加阻止,没准郭在与布什当面交流,真切地感受到民间维权运动受到了布什政府的“亲切关怀”之后,“反美”立场会来个180°的大转变,从而影响到他身后的一大批维权人士对美国的态度;余、王若不横加阻止,民间维权运动就可能会跟争取宗教信仰自由的运动结合得更为紧密——当然前提是余、王和郭确实能够分别代表着这两种运动。而余、王这一横加阻止,那一切都走样了:布什只听到了亲美自由知识分子阵营的一家声音;维权运动跟亲美自由知识分子的裂痕趋于表面化且人为地、毫无来由地大大加深;余、王本人及亲美自由知识分子们的形象和名声也会大受其损——这真是百害而无一利,让亲者痛而仇者快。


我想,对于精于算计的国人而言,这种利害关系其实真是很容易就能够掂量出来的——至少能够轻易地判断出值不值得为了布什的难堪与否,把自己好不容易树立起来的形象给搭进去。即使不计自己的个人得失,也应该顾及一下如此越俎代庖会不会对本来已经处于弱势的各种广义的维权运动产生负面影响。再说,即使真的希望达到不让布什难堪的目的,这种生硬的拒郭行为,也决不是没有其他选择的余地,更非什么上上之策,舍此外显然还有更好的办法可尝试的。

如果换成我来处理这事,我肯定不会弄出这么大的动静来的。我首先会拿郭希望与布什会面的兴奋心情来说事,半开玩笑半认真地揶揄一番:老郭呀,在我印象中您对美国的政策好象一向都不太以为然的,这次怎么对跟美国总统的会面表现得这么亢奋呀?等郭有些尴尬之后适可而止,然后让大家坐下来一起研究一下,拟订一下希望通过会面达到的目的,看看各自的发言提纲、内容、措辞、次序怎么个安排,才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最佳的效果、最大的成果。尤其是内容和措辞,哪些是没必要提的,哪些是一定要提的,如何做到让宾主都能够比较容易接受,如何紧紧地围绕既定的目的来展开议题,如何才能在争取到最大支持的同时做到不卑不亢、不让自己的反对势力有逮着任何可作负面宣传的把柄的可乘之机,届时要是跑题了的话用什么方法互相提醒,等等等等。

通过这种办法,大家先协调一下立场,找出大家的共识,把分歧摆上台面来探讨一番,即使激烈争论也无关紧要,只要最终能够达成妥协就是胜利;即使最后谁也说不服谁,实在达成不了大家都能接受的一致意见,那么大家求同存异,只以互相尊重的态度分别给对方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届时各说各话、言责自负也无妨。只要保证每个人都有自己发言的机会,彼此之间就能够维持住一种和谐的关系的。


令人无比惋惜的是,余、王的处理手法实在过于生硬和笨拙,以致把这么难得的借外力推动中国进步的好事情给糟蹋掉,让以后的类似机会变得渺茫,同时还把一些本来并不难化解的分歧变得复杂化,自身的形象也跟着一落千丈。极权暴政想做而长期都没做成的事情,想达到而长期未能达成的目的、效果,这一下子就统统都给实现了,实在令人扼腕不已。

这里还凸显出来的一个很突出的问题,就是咱们的异议人士们——无论国内的还是海外的,经常会出现理论说教能力跟实际操作能力落差极大、表面宣扬的一套跟实际运作的一套根本对不上号、立场转换和变幻之速度和幅度令人无所适从等等怪异现象。我原本只道是海外的异议圈子才这样,现在看来原来国内的同道也是不遑多让的,也是不让海外专美于前的。

这种状况若再无明显改善,甚至还将变本加厉下去的话,如何让自己成为别人的楷模,如何让别人视自己为榜样,自己宣扬的那些东西又如何推销出去?即使作个冷静的旁观者,我也是没法感到乐观的——但愿我只是个仅会忧天的杞人。

作者:根源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根源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980004 seconds ] :: [ 25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