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由精英们的互联网恐惧看中国社会的民主进程(ZT)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由精英们的互联网恐惧看中国社会的民主进程(ZT)   
peacemaker






加入时间: 2004/02/14
文章: 1676

经验值: 24408


文章标题: 由精英们的互联网恐惧看中国社会的民主进程(ZT) (227 reads)      时间: 2006-4-17 周一, 上午8:57

作者:peacemaker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由精英们的互联网恐惧看中国社会的民主进程

[文] 孔庆钧

一、问题缘起

过去的一两年里,不时有北京的精英,批评互联网对于中央政府决策的“干扰”,有的说“经济学家要顶住互联网的压力坚持真理”;有的说“互联网如耍猴”,要 “理性思考中国改革”;还有的说得更明白一些:“网络不能代表民意”。如果把以上三种说法结合起来看,按照精英们的看法与逻辑,则网络只能反映“猴意” 了! 一群猴儿,当然没有理性!怎么会是民意?(不管你是凯迪网络,还是什么其他网络,可以统统归入猴儿们聚会的所在!)

这种现象,很有意思!这种声音的合唱之中,有共同之处:1.都是主流经济学精英;2.都认为互联网对于政府的科学决策是个负担。托互联网的福,我虽远离北京,也无缘当面聆听专家们参加的讲座、会议等等,却能及时了解专家们最新的学术研究观点,丰富了自己对社会的了解,感谢互联网!其实,就是自己有时间,我也听不成,其一,经济实力弱,买不起门票;其二,学术水平差,进不了专家们的圈子;其三,行政级别低,没有机会与资格。

为什么在主流专家中,会有这种共识?我想说说我的看法,事先声明,纯属个人看法,不一定对,仅供参考,特此告知。

二、互联网技术进步对中国社会生活的积极影响

如果大家记得马克思的观点,肯定知道,技术革命的影响,绝对不仅仅局限于技术领域,这种技术进步,势必会引发产业进步,并将对社会生活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马克思的总结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想想大家在教科书中学到的关于几次技术革命的历史影响,便可认识到,在此问题上,马克思是多么英明!

第一次产业革命使英国成为历史舞台上的主角,资产阶级成为统治阶级;第二次技术革命使市场供应迅速超过市场需求,主张政府调控的凯恩斯宏观经济学首先在美国取代了自由放任的经济学理论,罗斯福新政成为经济学理论演进中的重大转折标志,为美国走出经济危机泥潭、成为世界经济与政治霸权奠定了基础;此后还有第三此技术革命......

技术进步,真是个好东西!互联网的迅速普及,使得一亿多中国人,现在可以方便地接触到海量信息,视野为之天宽地阔。按照同样的分析思路,我们来看看,以互联网技术为标志的第四次技术革命,到底给中国社会造成了什么影响。

1.互联网技术的普及,降低了知识传播的成本,加速了知识传播的速度,方便了人们获得海量信息、学习前沿知识,提升了中国公民的文化素质。

2.互联网技术运用于企业信息化管理,提高了供应链整合的效率与能力,加快了企业对市场需求的反应速度与精确度,提高企业的获利能力;当然,信息技术的普及也给传统邮政通讯行业、广电行业、唱片行业等带来不利的冲击,并同时促进了新兴行业的出现。国家的目标是以信息技术促进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总体来说,信息技术可以促进企业的竞争实力。

3.电子政务的推行,有利于政务信息向全体民众公开,方便公民及时了解政府政策与相关规定,一些主要政府网站征集民众对拟制定法律、法规的反馈。以上措施,既促进了政务公开,规范了政府部门的依法行政过程;增加了一般民众参政、议政的途径;增强了政府获取社会各群体意见的能力,提高了政府决策的科学性。

从以上简单分析可以看出,互联网在经济、政治、文化生活中,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入的积极影响。可是,马克思的老话不能忘记: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当互联网技术对社会整体生活产生积极推动作用的同时,也会对某些群体产生不利的打击。

英国的培根说过:Knowledge is power。一般的翻译是“知识就是力量”,鼓励大家多学习知识;另一种翻译是“知识就是权力”,而后面一种译法,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精英们的恐惧来自何处!

三、互联网技术进步对精英们的不利影响

大家都知道,中国的绝大多数社会科学知识分子,一直都认为自己的学术观点影响政府政策,是自己职业生涯中的最大成功,经邦济世是所有读书人自古及今的梦想,这是中国儒家学说中“以天下为己任”的价值观对知识分子影响的表现。

然而,若要实现此种人生抱负,必须获得参政的学术资格,因此,非得是主流精英不可,否则没有舆论阵地无从宣传自己的观点,也就无从影响政府的决策。阵地的形式,在互联网普及之前,表现为专业期刊、主流媒体、学术会议、政策讨论会等等,非主流精英,占据不了!在以前的信息传递技术条件下,一般民众无法及时获知精英们的看法,也没有途径、阵地快速表达个人意见;只有少数专业领域内的精英,才能获得在有关领域内影响政府决策的途径与影响政府决策的“权力”。

美国有位作家刚刚写了本书,书名叫做《世界是平的》,认为信息技术使得世界上的不同角落、社会生活中的不同层级,在获得最新信息的资格与机会上,是平等的,不再有政府文件逐层传达时代“先知先觉”与“后知后觉”的机会不平等。这种观点,其实也是“知识就是权力”的另外一种说法。

在这样的时代,一般民众可以在网络上很便利地参与对政策与社会问题的讨论,表达各自的观点,不同于专家们的新观点传播迅速,不同观点在网络上相互辩驳,参与广泛而持久。

由此造成的后果是,政府获知民意的操作成本大大下降、来源增多。原有主流专家们才拥有的影响政府决策的“特权”被大大削弱了!换句话说,互联网的普及,剥夺了主流专家们以前独享的政治影响力!个人以为,这是他们恐惧互联网的真正原因!并不像其中的某位专家所说的满足于做个一般教师的角色!

互联网促进了中国社会的政治民主,却也剥夺了少数精英们在政治影响上的特有权力,信夫!知识就是权力!历史发展就是如此神奇,主流精英们猛烈呼吁“民主”,其实质是让他们“为民做主”,别人没有资格,即使是北京大学的巩献田教授,也被人斥责:“不懂民法,搞懂了再来!”

而当互联网真正促进了民主,首先吓坏的,是少数自以为是的精英!首先埋葬的,就是少数自以为是精英的人的“特权”!中国古代有个“叶公好龙”的故事,说是“故事”,却在今天有着新鲜的演艺!这历史啊!让人说啥好呢?四个字吧:公正无情!

四、互联网对中国政治民主模式影响的端倪

清华的孙立平先生,最近几年在研究制约中国社会改革顺利进行下去的问题,认为首要的问题是利益表达机制的建立。

个人认为,利益表达机制的建立,要考虑意见征集的时效、成本、准确性等方面,而在以上几个方面,互联网拥有非常明显的优势,互联网将影响、改善并造就中国政治民主的具体模式!具体机制需要集思广益,我只有一点点个人看法。

1.在民意表达的代表性方面,各个社会群体都可以“全年候”地实现,可以弥补因人大代表个人活动范围、征集选民意见的时间及参加人代会每年只有一次的不足。

2.在公共决策的科学性保障方面,可以考虑为人大代表在各级人大机构网站,设立提案征集页面,鼓励选民实名提交提案,并定期向社会公开提交的具体情况,既可以鼓励公民对法律法规与政策制定过程的参与度,提高对政策的理解,降低法律法规的执行难度;也可以有效监督、促进政府依法行政。

3.无论是在城市还是乡村,建立在互联网技术上的公民参政、议政机制的建立,可以提高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民的组织化程度,而组织化程度的高低,是决定政治民主进程的重要因素。

当然,以上是个人的看法,欢迎不同意见批评、探讨,没有人可以自认是真理的化身,把别人的嘴封住,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世界是平的。

作者:peacemaker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peacemaker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772902 seconds ] :: [ 26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