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
作者 |
了不起的考证家 |
 |
云儿 [博客] [个人文集]
游客
|
|
|
作者:Anonymous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前些天,有网友叫我评论方舟子对我的谩骂时,我说过这么一段话:
“方舟子大约比李洪志还神,自以为有厉害的‘天眼通’,大牙一张就造谣说
我没看过梁实秋那篇《文学批评辩》,‘不过是看了《鲁迅全集》的注释’。
只可惜他的神通还欠点火候,我不仅读过梁的文章,而且还碰巧知道方舟子的
引文,与鲁迅全集注释引文和别的版本不一致,把‘普遍的人性是一切伟大的
作品之基础’后面的句号变成了逗号。方舟子把这点差别当宝贝,我却只觉得
可笑。呵呵。”
为什么可笑呢?当时我因为要出门度假,加之因为刚搬家,手头无书,又懒得去图书馆,只能凭记忆说几句,没有功夫细论。这些天到维佳思、洛神集一路玩过来,今儿驾车来到斯坦福搬我家的藏书,找到一些资料,正好可以偷空儿说几句。
方舟子造谣说我没看过梁实秋那篇《文学批评辩》。为了证明这个谣言,他又自封为考证家,发明了一个非常可笑的理论,声称《鲁迅全集》删改了梁实秋原文:
云儿自诩看过“鲁迅论敌的原文”因而知道事实真相,其实她不过是看了
《鲁迅全集》的注释,而该注释对梁实秋的原文是做了删改的:梁的最后一句
话被删掉了一半。原文是:
“物质的状态是变动的,人生的态度是歧异的;但人性的质素是普遍的,
文学的品位是固定的。所以伟大的文学作品能禁得起时代和地域的试验。依里
亚特在今天尚有人读,莎士比亚的戏剧,到现在还有人演,因为普遍的人性是
一切伟大的作品之基础,所以文学作品的伟大,无论其属于什么时代或什么国
土,完全可以在一个固定的标准之下衡量起来。”(梁实秋《文学批评辩》,
见黎照编《鲁迅/梁实秋论战实录》,华龄出版社)
与此不同,《鲁迅全集》注释里的引文,仅到“因为普遍的人性是一切伟大的作品之基础”为止,并且在这一句后面标上了句号。其文如下:
“物质的状态是变动的,人生的态度是歧异的;但人性的质素是普遍的,
文学的品味是固定的。所以伟大的文学作品能禁得起时代和地域的试验。《依
里亚德》在今天尚有人读,莎士比亚的戏剧,到现在还有人演,因为普遍的人
性是一切伟大的作品之基础。”(《鲁迅全集》第三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年)
注意引号内的最后一句后面是句号,而不是象方舟子引文那样,是逗号。据我所知,这个注释很早就有了。早在195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鲁迅《而已集》单行本时,就在以前版本基础上增加了注释,其中梁实秋的这段文字,用引号括起来的最后一个标点符号,就已经是句号。
我们的考证家非常有魄力。不过看到1997年出版的《鲁迅梁实秋论战实录》中收录的梁实秋文字,标点有所不同,就武断地咬定《鲁迅全集》作了删改,将梁实秋的话拦腰切断,逗号改成了句号,并且据此斩钉截铁地咬定我没有看过梁实秋的文章。
这种高超的逻辑,着实好生奇怪。难道就不可能是此文在印刷中标点符号出了错漏吗?难道就不可能是当年编辑们看到的版本与此不同吗?难道就不可能是我看到的版本与当年编辑们的版本一致吗?我们的考证家凭什么就一口咬定编辑们篡改了原文?而且进一步咬定我没有看过梁实秋的文章?
方舟子的断言明显不合常理。当年鲁迅著作的编辑们,即使不想完全引用梁实秋那句话,最后加上个省略号就是,犯得着去篡改人家的标点,把逗点改成句号吗?他们至于作出这种违背编辑职业道德和专业精神的篡改行为吗?也许我们的方考证家会觉得这样做很正常,但是我想,五十年代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编辑们,还是很有专业素养的,应当不会做出这种事来。
梁实秋这篇《文学批评辩》,始发于1926年10月26至28日《晨报副刊》,后收入他的文学评论集《浪漫的与古典的》。这本书最初由上海新月书店于1927年8月出版,其后又作为王云五主编的《百科小丛书》之一种,交由商务印书馆发行。到五十年代末期,此书久已绝版。我所看到的《浪漫的与古典的》这本书,是1965年台湾文星书店出版的本子。此书有梁实秋先生本人写的序言,其中说到,他经过文星发行人萧孟能先生几番催促,终于把旧作整理一番,在原书基础上并入《文学的纪律》若干篇章,遂成此书。
梁实秋亲手整理过的这个本子中,《文学批评辩》的那一段,标点符号与《鲁迅全集》的引文完全一致!按照方舟子的高论,梁实秋文章中那个句号,乃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编辑们篡改了的。现在,梁实秋先生亲手整理的本子中,竟然也是句号,不知我们的考证家是否还要一口咬定,梁实秋先生于1965年篡改了自己的文章,以配合人民文学出版社在1958年书中所作的篡改?
今天大陆已经有不少文集载有梁实秋这篇文章。有些本子的标点符号,与梁实秋整理本及《鲁迅全集》引文完全一致,如今日中国出版社的《恩怨录·鲁迅和他的论敌文选》(1996年11月第1版)。也有些本子与此不同,句号变成了逗号,如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重印的《浪漫的与古典的·文学的纪律》等等。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一致呢?这个问题钩起了我的兴趣,因而作了一些查证。
我没能看到晨报副刊上的《文学批评辩》一文,也未能看到最早由新月书店发行的初版《浪漫的与古典的》一书,然而却找到了此书的另一个很早的本子,当年商务印书馆的再版本。一看之下,恍然大悟:却原来,原书在“普遍的人性是一切伟大的作品之基础”一句后,漏印了标点符号----既没有逗号,也没有句号!不仅商务版如此,1979年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出版的《鲁迅与梁实秋论战文选》,其中《文学批评辩》一文据说是根据1927年版排印的,这一句后也没有标点符号。
这是非常明显的错漏。推测起来,今天一些本子在这一句后的逗点,应当是它们在整理重排时新补入的。有些本子中特别声明“对其中个别错讹作了校正”,可能就包括这样的改动在内。而鲁迅著作的编辑,以及梁实秋本人,则认为此句到此完结,应当加上句号,而不是逗点。我觉得梁实秋自己的审定本,应当是正解,其他的则属于异文。无论如何,所有这些标点符号上的差异,至多不过是正常的文字校定,与方舟子所谓的“删改原文”、“梁的最后一句话被删掉了一半”等等毫无关系。
方舟子真是位了不起的考证家,仅仅看到一些近本与我的引文不一致,就妄断《鲁迅全集》必定删改了梁实秋原文;而我的引文,本来与经过梁实秋本人校定的文字完全一致,在他那里却成了我没有看过梁文的证据。不晓得需要怎样的天才,才能如此胡言乱语而丝毫不觉羞愧。
其实此事要查证并不困难。象我这样一个专职带孩子做家务的妈妈,连学者都谈不上,不过略能识字而已,虽说在网上闲扯时也常犯错,但在这件事上,只须作点常识判断,再花一点时间去查查书,就可以避免方舟子的错误。
推溯原由,我想可能是因为方舟子并不真想通过考证来澄清事实----事实上,他关心的并非事实,不过只想借此“证明”他关于我没有读过梁实秋文章的谎言,并且进而摆出道德家的姿态,宣判我为“小人”。看起来,我们的考证家虽然在事实方面比较无能,却好象很能从这类没有根据的道德指控中,获得居高临下的快感。
作者:Anonymous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
|
|
返回顶端 |
|
 |
- 我觉得方舟子也像新华社的,党叫他咬谁,他就咬谁. -- 狼信驴费 - (0 Byte) 2004-12-01 周三, 下午2:55 (142 reads)
- 改个错:浪漫的与古典的 -- 云儿 - (10 Byte) 2004-12-01 周三, 上午10:15 (168 reads)
- 因为碰上了秦始皇 -- 随便 - (160 Byte) 2004-12-01 周三, 上午9:52 (310 reads)
- 严谨 -- 哈老怪 - (0 Byte) 2004-12-01 周三, 下午3:07 (155 reads)
- 看看方舟子的考证功夫,ZT方舟子:“秋实”文章大量抄袭沈信夫《访袁崇焕墓庙》 -- 须弥山主 - (1551 Byte) 2004-12-01 周三, 上午9:49 (262 reads)
- 方舟子造谣而已 -- ice - (126 Byte) 2006-2-28 周二, 上午9:12 (145 reads)
- 对方舟子这种人何必在乎呢. -- 草庵居士 - (181 Byte) 2004-12-01 周三, 上午9:46 (278 reads)
- 这是捍卫个人荣誉之战。嘻嘻 -- wm - (0 Byte) 2004-12-01 周三, 上午9:45 (135 reads)
- 你们都是考证家,都很了不起.怕就怕:鲁迅本未写"鲁氏定理",能不能考证出来一个? -- 越南人 - (0 Byte) 2004-12-01 周三, 上午9:32 (162 reads)
|
|
|
您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