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zt::多維詳訊﹕美國對陳水扁講話發表書面聲明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zt::多維詳訊﹕美國對陳水扁講話發表書面聲明
秦涧
加入时间: 2004/03/27
文章: 166
经验值: 57
标题:
zt::多維詳訊﹕美國對陳水扁講話發表書面聲明
(357 reads)
时间:
2006-1-31 周二, 下午2:15
作者:
秦涧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多維詳訊﹕美國對陳水扁講話發表書面聲明
2006年1月31日10:36:47(京港台時間)
多維社記者吳偉報導/在臺灣總統陳水扁表示要廢除與大陸統一
的政策一天後﹐美國1月30日發表書面聲明﹐重申反對臺灣獨立。
美國國務院發言人埃雷利表示﹐ 美國反對臺灣或大陸任何一方﹐
單方面改變臺海現狀。外電指出﹐陳水扁的講話令美國感到驚訝﹐
並警告其言論可能會向北京發出錯誤信號。(chinesenewsnet.com)
臺灣總統陳水扁1月29日發表新春講話﹐提出了三大訴求﹐一是
目前已是認真考慮廢除國統會及國統綱領的適當時機﹐以彰顯
臺灣主體意識﹔二是要認真考慮以臺灣為名稱重新申請加入聯合國﹔三是希望今年內將臺灣新憲法定稿﹐明年舉辦新憲公投。(chinesenewsnet.com)
法新社指出﹐陳水扁的上述講話﹐立即導致美國國務院發表聲明
重申美國的對臺政策﹐強調華盛頓“不支持臺獨﹐並反對單方面
改變臺海現狀”。(chinesenewsnet.com)
美國國務院在當天下午發表書面聲明前﹐美國國務院副發言人
埃雷利在記者會上宣讀了聲明的部分內容。埃雷利表示﹐這項聲明
是在重申美國的對臺政策﹐並再次指出﹐美國對臺政策是基于美國
的一個中國政策﹑臺灣關系法和美中三個聯合公報﹐美國敦促北京
和臺北建立起實質性的兩岸對話﹐為兩岸謀求共同的利益。(chinesenewsnet.com)
在被問道對陳水扁提出的廢除國統會的看法時﹐埃雷利強調美國
希望兩岸對話﹐反對單方面改變現狀。埃雷利說﹕“就美國來說﹐
我們對這個議題的政策並沒有改變﹐我們認為重要的是雙方應當
進行對話﹐很重要的是﹐我要強調這一點﹐美國反對兩岸任何
一方改變現狀。”(chinesenewsnet.com)
在談到陳水扁提出的要以臺灣名字加入聯合國這個問題時﹐埃雷利
表示﹐“我想如果你看我們政策的大原則﹐你就會了解﹐跟我剛才
說的一樣﹐我們反對任何單方面改變現狀的舉動﹐就這個問題而言
也是如此。”隨後埃雷利在回答對臺灣要加入聯合國的看法時又說﹐“那就是單方面改變現狀。”(chinesenewsnet.com)
在被問道美國為何要針對陳水扁的講話發表書面聲明時﹐埃雷利
指出﹐這是因為在陳水扁發表上述講話後﹐美國不希望它引起爭議﹐或者向北京傳遞錯誤的信號﹐所以美國認為有必要重申對臺政策。(chinesenewsnet.com)
美國國務院一位匿名官員當天解釋說﹐美國發表這份聲明是回應
陳水扁的講話﹐美國不希望有人因此而受到撩撥﹐“我們不希望
中國受到撩撥﹐我們不希望臺灣受到撩撥。他(陳水扁)講了一些
撩撥人的話﹐所以我們認為公開地說清楚美國的政策目標不變﹐
是有用的。”(chinesenewsnet.com)
這位匿名的美國國務院官員在被問陳水扁的講話是否將會發出錯誤
信號時回答說﹐“象臺灣想加入聯合國改變憲法等他所不應該說的
事情﹐現在他又說了。這就象woah﹑woah﹑woah....”這名官員的
意思是﹐陳水扁已走得太遠了。(chinesenewsnet.com)
法新社說﹐陳水扁在2000年宣誓就職時曾表示﹐他將會保留國統會。在2004年以微弱優勢獲得連任後也曾表示﹐他將信守承諾。但其
最新有關要廢除國統會的言論﹐可能會讓北京懷疑﹐他正在推動獨立。
作者:
秦涧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显示文章:
所有文章
1天
7天
2周
1个月
3个月
6个月
1年
时间顺序
时间逆序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您
不能
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您
不能
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928631 seconds ] :: [ 22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