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
作者 |
从“大同世界”看最常见的国学陷阱 |
 |
芦笛 [博客] [个人文集]
论坛管理员
.gif)
加入时间: 2004/02/14 文章: 31803
经验值: 519161
|
|
|
作者:芦笛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从“大同世界”看最常见的国学陷阱
芦笛
一、缘起
“世界大同”从来是中国人的美好幻想,始出《礼记.礼运》: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
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
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
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
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用现代汉语表达,似乎是:
“大道昌行之时,天下为公,贤者和能人都被选拔出来,社会讲究
信义,友好相处。因此,人们不光亲善自己的亲人,疼爱自己的孩
子,而且能兼顾他人,老者能颐养天年,青壮能各尽其用,儿童得
到抚养教育,鳏夫、寡妇、孤儿、独子、残废、病人都能得到抚养
照顾。男人有职分,女人有归宿。虽然珍惜财货,不使荒废,但并
不私藏;办事时大家只会怨恨自己没出力,并不只为自己。因此,
阴谋诡计没了用处,没有强盗窃贼,所以门根本不用上锁,这就是
所谓大同。”
这就是中国人的理想境界,足足流传了两千多年。上述描写景象与所谓“共产主义社会”颇有不谋而合之处,最醒目的表象,乃是它似乎描绘了一个公有制社会,无怪乎中共一直作此解读。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说什么:“康有为写了《大同书》,但他没有也不可能找到实现大同的道路。”据说,因为“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列主义”,中国人这才找到了实现大同的办法。58年“大跃进”,毛在农村试图试验这一套,最后闹得哀鸿遍野。
但我本人的理解却和这流行图象不一样,在《“太平盛世”危言》中,我说:
“什么叫‘太平盛世’?我早在旧作中指出过了,儒家老祖宗这个
概念,跟现代人理解的完全不同,与物质繁荣其实无关,指的是理
想的‘和谐社会’,也就是所谓‘大同世界’。在这种社会中君王
节用爱民,父慈子孝,主仁奴忠,夫唱妇随。漫说矛盾冲突,就连
意见分歧都没有。放眼望去,但见到处都是‘同’而没有‘异’,
也就是后世伟大领袖描绘的‘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部署,统
一指挥,统一行动’。”
有的网友就此提出质疑,说孔子提倡“君子和而不同”,所以,我那“放眼望去,但见到处都是‘同’而没有‘异’,也就是后世伟大领袖描绘的‘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部署,统一指挥,统一行动’”之说,完全是强奸古人。
的确,我这诠释和传统模糊理解颇不相同,这疑问很自然。不过,但凡好学深思者,看了上面那段经典论述后,必然会产生一个最自然不过的疑问:这“大同”究竟“同”在何处?论述中根本就没有解释这个问题,连对“同”字的解释都没有。
这就是我在70年代地下读书运动中产生的疑问。我当时想:孔子真如我党所言,主张废除私有制么?那时虽然无知,却早就读过《四书》,大致知道孔子的政治主张,知道他最强调的就是等级身份,却又怎么会去鼓吹大众在经济上政治上的平等?这不是自相矛盾么?但如果那“同”不是“平等”、“共同享有财产”的意思,又当作何解?
带着这疑问,我仔细看了《四书》,在《大学》中看到儒家“治国平天下”的具体操作内容介绍: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
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
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
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
朱熹对此的解释是:
“老老,所谓老吾老也。兴,谓有所感发而兴起也。孤者,幼而无父
之称。絜,度也。矩,所以为方也。言此三者,上行下效,捷于影响,
所谓家齐而国治也。亦可以见人心之所同,而不可使有一夫之不获矣。
是以君子必当因其所同,推以度物,使彼我之间各得分愿,则上下四
旁均齐方正,而天下平矣。……如不欲上之无礼于我,则必以此度下
之心,而亦不敢以此无礼使之。不欲下之不忠于我,则必以此度上之
心,而亦不敢以此不忠事之。至于前后左右,无不皆然,则身之所处,
上下、四旁、长短、广狭,彼此如一,而无不方矣。彼同有是心而兴
起焉者,又岂有一夫之不获哉。所操者约,而所及者广,此平天下之
要道也。”
他生怕读者不明白,后来又进一步强调:
“此章之义,务在与民同好恶而不专其利,皆推广絜矩之意也。能如
是,则亲贤乐利各得其所,而天下平矣。”
所以,在他看来,那“大同”的“同”乃是道德、伦理、感情上的同一取向。所谓统治者“与民同好恶”,其实就是具有同一价值观以及由此决定的同一行为规范。如果“君子”们用对待自己和对待亲人的方式去对待其他人,不要自私自利,好让不争,严守本分,则纷争自然止息,君王节用爱民,父慈子孝,主仁奴忠,夫唱妇随,太平盛世也就出现了。因此,所谓“大同”,其实跟生产力没什么相干,主要是因社会成员达到了同一行为标准与道德规范,建立了无比和谐的人际关系的结果。这便是我上面那理解的由来。
以此解读去《论语》中求证,完全符合孔子的基本思想,这儿随便举几句:
“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
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
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
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
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这些话一一翻译太麻烦,无非是从不同角度说我那段惹了麻烦的话。因此,我对“大同”的解读,完全符合孔子一贯教诲的主旨。其实,小说《镜花缘》里虚构的“君子国”、“大人国”就是中国式的理想社会的具体蓝图。它和“共产主义社会”什么相干都没有。
二、面目同一、肚肠各别的“同”
那么,为何那位网友会作如此质疑?窃以为,这正好暴露了国人(起码是票友们吧)学习国学经典的最常遇到的陷阱,很有典型示教作用,而这就是我写这篇文字的初衷。
那位网友比较迟钝,又对逻辑思维一无所知,更丝毫不知道治学为何物,这才会在笑话他人“强奸儒教”时,竟然想不到那个是人都会想到的最简单的问题:既然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可见“同”不是君子的行为规范,那他为什么还要把“大同”当成理想境界?
更可笑的是,他竟然就想不到先去弄明白那些中心概念的涵义到底是什么。如果他想到这点,随便去查一下《论语》里“同”这个字,立即便会堕入五里雾中,最突出的就是这两段语录: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道不同,不相为谋。”
这不是互相矛盾么?第一句认为“求同”乃是小人而非君子干的事,第二句又主张君子寻求同道,您说这是怎么回事?到底这“同”是好还是不好?
如果再加上其他例子,这“同”就更莫名其妙了:
“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任何一个天资足够的人看古书,迟早都会发现这问题,古人自不例外,所以程子才会说:
“凡看文字,须先晓其文义,然后可以求其意。未有不晓文义而见意者也。”
他这儿说的乃是大白话,不过仍然需要解释,那就是说,你要看懂儒家经典,先得明白字意,也就是所谓“训诂”,亦即王司令最精通的“小学”。以上例来看,你先得明白那“同”字是什么意思,才能谈得上理解整段语录。
其实只要不是蠢如牧猪竖,折腾到这个份儿上,应该早就明白了上面那些“同”字根本不是同一概念,唯一的同一之处就是那个字的模样,但内涵根本不一样。
例如“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同”字,指的是“阿比”之意,用成语来说就是“朋比为奸”。所谓“比”乃是出于私心拉帮结派,亦即所谓“偏党”。孔子很讨厌这种作法,曾说:“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有次人家责备他违背了“君子不党”的原则,他还赶快认错。
所以,“君子和而不同”的“同”,跟“大同世界”的“同”,什么鸟相干都没有,只有无知浅学、断章取义之辈,才会仅仅因为看着是同一个字,就以为说的是同一回事,班门弄斧,自暴其短,贻笑于大方之家。
而那“道不同,不相为谋”,以及“鸟兽不可与同群”的“同”字,倒确实是如今的“同一”、“一致”、“符合”的意思。而这儿的“道”,指的乃是价值观念。因此,这儿其实是说“如果彼此价值观念不一样,那就不要共事”。在老孔看来,价值观念不同的人如同鸟和兽一样,根本不是同一物种。这些话正好证明了“大同世界”乃是全社会价值系统实现了同一的理想境界。
类似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的“同”字,也是如今的“同一”、“一致”的意思。
三、国学的陷阱
这个例子最明显地暴露了古汉语的致命缺陷,我早在旧作中就反复指出过了,那就是古人相当原始,不仅思维方式非常粗糙,毫无精细明确准确可言,擅长的是模糊思维,而且使用的文字工具也一塌糊涂。由此便导致一种奇特荒谬的现象:同一个字,不但在不同学派嘴里说出来涵义完全不同,就连在同一作者笔下,在不同场合使用时那涵义也完全不一样。上述“同”字涵义完全不同就是最典型的例证。它完全成了个游走不定的东西,根本没有统一界定,到底在某人嘴里、某个场合是什么意思,得逐个分别界定之,绝不能偷懒。
而这就是初学者们必然要栽进去的陷阱。他们不明白这简单道理,用刻舟求剑的方式去穿凿古文,必然要闹出牧猪竖的笑话来。
更要命的是,如费正清指出的:汉字沿用了几千年,一直是单音节语言,每个字就是一个概念,这样传下来,便成了一种“洋葱状”的层层积淀,每个层面的意思都不一样。而现代人最常见的错误,就是用今天的字义去理解古文中的同一个字。
我上初三时,语文课里有一篇《方腊起义》,记述了方腊为煽动大众造反作的演说,其中有一句“天下国家,本同一理”。我们那语文老师胸无点墨,竟然断为“天下和国家的道理是一样的”。她根本不知道,方腊这句话,反映的乃是儒家的家族社会观。儒家从来认为“家──国──天下”是根据同一原则组成的,后者是前者的放大。所以,这儿断句应该是“天下、国、家,本同一理”。那教师犯此错误,乃是用今日“国家”这个词汇去理解古文中的“国与家”,正如许多现代人用如今的“妻子”的概念去理解古人的“妻子”一样,不知道后者乃是“老婆孩子”,并不光是那个天天骂人、以欺负老公为职业的老婆子,还包括那个大逆不道没心没肺的狗儿子。
牧猪竖闹的笑话其实也如此──他以为“和而不同”的“和”与“同”字都是今天的意思。其实光是要讲孔教的“和”概念,恐怕就得写本专著。那“和”其实最先是音乐里出来的,跟烹调也很有相干。孔子那老东西多才多艺,不但深通音乐,而且是个美食家。他从音乐和烹调里悟出了“宇宙运行规律”,得出了“和”的模糊不清概念,再莫名其妙地附会到伦理学与社会学中去,由此形成了一个边际模糊,内容庞杂,极度难以界定的“概念群”,或曰“概念集合”。
而这就是东西学最大的区别:西方思想家使用的是单一的、清晰界定的概念,而中国古代思想家使用的则是一堆模糊概念的集合。
打个不确切的比方:西方思想家使用的“部队”分工明确,标志清晰,你一看某个概念,就知道它到底是海军、空军还是陆军,如果是陆军,那到底是炮兵、步兵、还是坦克兵。但在中国古籍里就从无这种好事,穿着同一衣服的人,既可以是海军、空军也可以是陆军,既可以是炮兵、步兵,也可以是坦克兵。到底是什么人,你得去具体地逐个破案,决不能以为穿着同样制服就是同一兵种。
四、如何钻出迷宫?
那么,怎么个破案法?古人不懂逻辑思维,所以只能在词义学里掏摸,这就是程子为何强调先得明白字义。但哪怕你如王司令一般,把《说文解字》、《辞海》一类辞书背得烂熟,也不见得能解决这问题。那原因很简单:你就算记住了所有“和”、“同”的字义,又如何确定在某处出现的“和”字和“同”字是哪个意思?
我个人的体会是三条:第一,用西式清晰思维去整理国故,将某个中心概念群如“仁”、“中庸”、“中和”等包含的许多子概念条理出来。第二,在判定具体字义时,必须根据上下文,特别是根据作者的一贯思想去作出判断。第三,尽可能使用现代语法知识去帮助判定,并在判定字义之后,再度通读全书,验证自己的理解是否成立。
上文其实已经说了我判定“大同”的过程,聪明颖悟的读者至此应该悟出那基本步骤是怎么在这个具体例子里体现出来的,需要补充的就是如何利用现代语法知识去帮助判定这一点。
其实从上述例子可以推出一个粗糙的规律:明确词性对确定“同”的意思很有帮助。如果词性不同,则那涵义多半不同。例如“大同”乃是个专有名词,涵义一定非常复杂,与用作形容词的“同”不可能是一回事。用作形容词的“同”在很多情况下与今天的“相同”、“同一”、“一致”往往是一个意思。而“君子和而不同”的“同”字则是动词,那意思与用作形容词或名词的“同”根本不是一回事,只有牧猪奴才会把它们混起来。
这里要强调的是,一定要通读全书,把握了作者的整体思想,此乃避免强奸古人的关键的关键。前文已经说过,我之所以发现“大同并非共产社会”的问题,主要是我此前已经看过《四书》,对孔孟的总体思想有了个大致认识,觉得那解释与他们的基本思想矛盾,这才会去琢磨“同”的涵义到底是什么。
类似地,不明白孔子的基本思想,你就连他使用的中心概念“君子”、“小人”都不明白是什么玩意。谓予不信,请看下列三类“君子”与“小人”:
第一类: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第二类: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第三类:
“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除了不懂装懂的牧猪竖,大概有点国学粗浅常识的同志都看得出来,这儿三类列举的“君子”和“小人”不是一回事,它们其实就是我上面说过的“模糊概念群”或“模糊概念集合”,在不同场合意义不一样。
老孔因为是原始人,脑袋自然比不得现代人的精细明确。他使用的“君子”和“小人”的概念,其实是一个模模糊糊的“上等人”与“下等人”的原始分野。问题是他不懂逻辑分类,所以那区分“上等”与“下等”的标准完全是游走的,一会儿是道德上的,一会儿是社会地位上的,一会儿又是智力上的,有时就兼而有之,所有的意思都带上了点。
上例中,第一类指的是道德上的上等人和下等人。第二类指的是社会地位决定的上等人和下等人,第三类则兼而有之,社会地位、道德乃至智力都带上了点。所以,要明确具体何所指,还得在熟读全书,掌握了这老东西的基本思想后才能准确判断。
另一个问题是模糊语言的问题。我多次在旧作中指出,古文的两大问题,一是作者使用模糊思维,二是使用极度原始的模糊语言。两者都为现代读者构成了潜在陷阱。
这方面最有代表性的例子,就是那“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论点。我党一贯强奸古人,硬把它说成是愚民政策,但我在掌握了孔孟基本思想之后便发现那其实是曲解,人家不是主张愚民,而是指出百姓没有悟道的主观能力这个客观事实。我记得曾在旧作里讨论了这个问题,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考之。
不掌握总体思想,光是断章取义,根据一段话甚至一句话就去凭空穿凿原意,遗害无穷。用朱可夫的话来说,这么做可以用圣经的话去反对上帝。几年前,我曾目击这种“用圣经反对上帝” 的鲜活生动表演。某位先生曾经说,“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断错了,应该点为“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因此,据他发现,老子其实是“屠民治国” 论的发明人。
这种笑话,乃是不顾整体思想,断章取义跌入陷阱的最生动例子。因为古文非常模糊,再加上老祖宗连发明标点符号的能力都没有,于是这就给读书不知“观其大略” ,只知寻章摘句的腐儒布下了无穷陷阱,让他们跌进去还自以为作出了独特发现,至死不悟。
对老庄学说总体思想有所认识的人根本就不可能犯这种低级错误。他们知道,老子非但没有主张屠民治国,而且那话乃是告诫统治者,光杀人是没用的。根本办法是让民众知道怕死,刑法也才会有震慑作用。而他提出来的使“民常畏死” 的一个措施就是“小国寡民” :人口少了,人命自然也就贵重了,民众也就会知道珍惜自己的生命,不至于轻易冒死犯险了。这主张哪怕是今天来看都相当有道理,不容否认,中国人轻贱人命,跟中国人口众多确实有点关系。
从这个例子中不难看出,避开模糊思维和模糊语言的陷阱的最根本途径,还是通读全书,观其大略,掌握总体思想,切忌抓住片言只语,以现代思想和现代观念去强奸古人。
希望这些心得能对有志于学习国学的同志有所帮助。至于那位和我争辩的网友我则丝毫不抱幻想。人老孔早就说了,他那类同志不可大受,只可小知。
作者:芦笛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
|
|
返回顶端 |
|
 |
- 天下大同,同,同一家,亲如一家的意思嘛! -- 旗杆上书包 - (0 Byte) 2005-12-22 周四, 上午6:36 (239 reads)
- 善哉、善哉,终于言归正传,妖道拜领啦。 -- 邋遢道士 - (91 Byte) 2005-12-22 周四, 上午12:41 (307 reads)
- 靠,自称妖道 -- 旗杆上书包 - (0 Byte) 2005-12-22 周四, 上午6:37 (241 reads)
- 读书再多,为人缺德,读了也是白读!那芳名书上没有吗?还是书读的少,要不就是没见识 -- 哑巴 - (0 Byte) 2005-12-21 周三, 下午8:07 (274 reads)
- 这才是正经文章。比你那些骂人文章强多了。儒教和马克思主义有逻辑上的一致性。 -- 马悲鸣 - (0 Byte) 2005-12-21 周三, 下午7:36 (268 reads)
- 你惨了,死定了,这种蠢话连篇的破文章也敢拿出来显眼?回家抱孩子去吧! -- 东海一枭 - (0 Byte) 2005-12-21 周三, 下午5:52 (267 reads)
- 既然老道说你没时间,我也不难为你!请抽空论论《大学》,四书里最基本的吧? -- 村夫 - (0 Byte) 2005-12-21 周三, 下午4:17 (277 reads)
- 好文!"那个天天骂人、以欺负老公为职业的老婆子" ,嘿嘿 -- Requiem - (0 Byte) 2005-12-21 周三, 下午4:07 (270 reads)
- 自己看不懂,没理解,就说古人"模糊思维,模糊语言"?什么逻辑呀! -- 村夫 - (0 Byte) 2005-12-21 周三, 下午4:05 (240 reads)
- 连“同”这个实词的不同含义、不同词性、做不同的成分都不懂,还... -- 村夫 - (33 Byte) 2005-12-21 周三, 下午3:36 (332 reads)
- 刁民确实是刁党长期不懈苦苦练成的,刁党还埋怨什么? -- 八佰伴 - (242 Byte) 2005-12-21 周三, 下午3:15 (295 reads)
- 长见识,多谢 -- kaka111 - (0 Byte) 2005-12-21 周三, 下午3:04 (260 reads)
- 老道,这是为你专门写的。刚发现有若干打字错误,现在数据库似乎不正常,无法进入文集 -- 芦笛 - (32 Byte) 2005-12-21 周三, 下午2:31 (289 reads)
|
|
|
您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