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ZT李慎之整人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ZT李慎之整人
资料
[
个人文集
]
加入时间: 2004/02/14
文章: 1129
经验值: 5282
标题:
ZT李慎之整人
(596 reads)
时间:
2005-12-22 周四, 上午3:03
作者:
资料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东柏坡记事
发布日期: [2004-11-5 10:57:25]
□沈容(北京)
●沈容:江苏人,1922年生,初中时期开始做抗日地下工作。后在中央大学读外国文学。1945年日本投降后,在重庆新华日报社任编译。曾任重庆八路军办事处外事组和北平军事调处执行部翻译。建国后,曾任文化部电影局制片处副处长、珠江电影厂副厂长、中共中央中南局文艺处副处长,中央新闻记录电影厂导演、首席责任编辑。“文革”后,任广东电视台台长、北京广播电台编辑部主任。
刘邓大军在准备过黄河南进时(编者注:刘邓大军渡黄河在1947年7月),考虑到渡河以后进入新区的艰险,司令部决定把所有的女同志除医务人员和电务人员以外,统统撤退到后方。我也在撤退之列。
那时,新华总社已从延安撤出。在太行一个叫陈家峪的村子又成立了新华社,称临时总社。新华社必须靠近中共中央。中共中央转移到了西柏坡,总社就从陈家峪搬到东柏坡。社长是廖承志,编辑部主任是石西民。我到了陈家峪临时总社,石西民见我穿了一件军装,瘦瘦小小的个子,以为我身体不行,被部队赶回来了,就叫我到另外一个村子去休息。那个村子住的都是带着喂奶的孩子或身体不好、不能工作的女同志。我说我撤退到后方是来工作的,我想不到石西民也“歧视”女同志。经不住我死缠硬磨,他就叫我到外文部去。
外文部的主任叫陈适五。他看了我一阵,那样子好像是说:从前线回来的女兵,能干这工作吗?他说:“你是分配来外文部的?”我说:“是。”他就拿出一份塔斯社的英文消息稿让我译。那是一张方桌,他坐在一边,让我坐在他对面。他大概是要看我译,他在校对别的稿子。在所有外国通讯社的英文消息稿中,就数塔斯社的最容易译了。这好像又是一次考试,我顺利通过了,留在外文部工作。
那时新华社的国外消息都是由报务员收听电台,用手抄下来的,错漏甚多。初看时的确不好认,我们叫它“天书”。习惯了可以从上下文联系起来,看出抄错的地方。还有一个方法,是知道电码。如“滴、达”,即一短一长,是A。“达、滴滴”,即一长两短,是B。知道这,也容易看出抄错的地方。
新华总社当时的业务部门除总编室外有解放区部、蒋管区部、国际部、口播部以及外文部等。就数外文部人数多。除了陈适五夫妇,从延安来的还有肖希明等好几位,以及从华北联大来的年轻人,还有李慎之的夫人张贻。我们的工作也比别的部门重。天不亮就要起床,点上油灯翻译一批消息,供国际部上班时用,然后才吃早饭。晚饭后一般都在外面散散步,或洗洗衣服,做点家务。天黑,点上灯,我们又得坐下来译。工作紧张,同志们相处极好,日子过得很愉快。
新华总社搬到东柏坡以后,同中央所在的西柏坡相距约六七里路。
这时,我们的生活中又多了一个节目,就是每逢星期六女同志都到西柏坡去参加中央的舞会;男同志不能全部去,是发票去。
西柏坡的舞会在一个像打麦场那样的空地上举行。乐队是拉二胡。这是一个长方形的空地,一头是首长席,放着藤椅、茶几,茶几上有茶、香烟。其他三面都是条凳。毛泽东和中央其他领导人都坐在首长席的藤椅上。我们随便坐在条凳上。这是我第一次见到毛泽东。那时,我和其他同志一样,并没有觉得他有什么特别了不起的地方。跳起舞来,我们都愿和新华社的同志跳,或和其他跳得好的人跳,比如周恩来。我也和朱德跳过舞,他跳得很好。我和外文部的女同志,跳舞时总要绕到首长席那边转一下,随手拿一根香烟做出要抽烟的样子,转过身就把香烟放在口袋里,把香烟带回办公室给大家抽,这就是我们的“任务”。烟少人多,只能轮着一人一口。轮到谁,谁都会憋足劲猛抽一口,一根烟三两个人就抽完了。
在舞会上,还有一件使我们觉得有趣的事是刘少奇找王光美跳舞。王光美那时常穿一件雪白衬衣,外加一条蓝色工装裤,在我们一伙女同志中很突出。刘少奇总是从首长席走到斜对角王光美面前,鞠一个躬请王光美跳舞。这在这种舞会中是少有的礼节,所以显得特别有趣,甚至很好笑。我们从东柏坡到西柏坡要走几里路,爬一个山头,晚上回来还要摸黑走山路,但那时我们年轻,又没有别的娱乐,所以从不放过这样的舞会。
后来,王光美和刘少奇结婚了。廖盖隆和他的情人、李普的妹妹李蓬茵,坚持要去祝贺。经不住他俩劝说,我和李普一起去了。新房很简单,外面是会客室,放了几张板凳、一张藤椅。廖盖隆代表我们两家说了几句祝贺的话,刘少奇送我们每人一包骆驼牌香烟。不久,廖盖隆和李蓬茵也结婚了。那时每逢同志结婚,同志们总要千方百计送点小礼物,一块手帕,一双袜子,那时都是很贵重的礼物。新婚夫妇,都把这些礼物放在新房里展览。王光美也来参加了廖盖隆和李蓬茵的婚礼,她送的礼物最特别,是几个避孕套。
我在临时新华总社和我的同乡吴小为曾被人称为“红白干事”。因为我们是单身,李普在前方,吴小为还没有结婚。遇到有同志要结婚了,总是我和吴小为去老乡家号房子,打扫房子,布置新房。石西民的妻子吴伟早产了,生下的孩子太小,是我和吴小为轮班为小孩换热水袋暖身子。有一次三位女同志同时生孩子,医生蔡乃平忙不过来,又是我和吴小为去帮忙,给炭盆添炭,烧热水等等。还有一次有一位叫陈野静的女同志,婴儿死在肚子里,送医院来不及了,蔡医生当机立断,决定用手把婴儿拿出来。她叫我当助手,让我按着产妇的肚子和身子。没有麻药,产妇痛得哇哇叫。大冬天,只生了一只炭盆,我紧张得一身大汗,棉袄都湿透了。我不敢看,蔡医生最后确认死婴没有遗漏才结束了手术。产妇终于得救了。听说她后来身体很不好,但这次总算保住了一条命。
我的同学蒋琳琳,改名魏琳,她当时也在临时总社。她是第一个英语广播员,由美国人李登白辅导,后来和李登白结了婚。她怀孕后,要流产了,又是我自告奋勇送她去医院。医院很远,她是用担架给抬去的,我是走去的。谁叫她是我的同窗好友呢。
我对所有的同志都是很热情的,我觉得别人对我也很亲切。谁知就在这时,我遭到了自入党以来第一次群众性的批判。
1947年在平山召开的党的土地会议之后,在农村搞起了群众运动,在机关里也进行了整风。外文部的整风重点竟落在我和石风两人的头上。对石风的批判,大都是关于作风问题。对我的批判,主要同家庭出身有关。有的说我是个大小姐,有小姐派头,盖两条被子等等。我心里想,我的家庭出身不好,要改造,我认账。说我盖两条被子,那也不是大事。你们盖的是五斤的棉被,我的棉被两斤一条,加起来比你们还少一斤。
最使我受不了的是李慎之和他妻子张贻对我的批判。日本投降后我调到八路军办事处当翻译,李慎之进新华日报接替我的工作。张贻这时又在外文部和我同事,有这一层关系,我们就时不时在一起聊聊天。李慎之夫妇对延安来的人十分看不惯,说他们没本事,对人不热情,还吃中灶,他们夫妇俩吃大灶(我那时也吃中灶)等等。我那时并没有那些感觉,因为我和李普一到解放区就去了部队,部队的同志对我们特别热情。因而到了后方我对延安来的同志也觉得十分亲切。
不料到了整风的时候,李慎之竟把他们自己的看法一股脑儿说成是我说的,还给我扣了一个帽子,说我挑拨离间。李慎之当时在国际部,竟还跑到外文部来给我提意见!这真是晴天霹雳!我无论如何也想不到他会这样造谣、诬蔑、中伤一个一向和他们很好的同志。他们是两个人,我独自一人,有口难辩,有的同志听他们这样说,就加重了对我的批判。我伤心透了,也无心工作。一个人坐在房里,对着火盆直流泪。我想,我从入党以来无论是做地下工作或在新华日报、八路军办事处外事组以及部队,同志们都认为我是一个好同志。怎么现在我竟被说得一无是处了,我想不通。
这时,我们外文部主任陈适五走来了。他在我对面坐下对我说:“别哭,没什么了不起。延安整风的时候,开了两千人的大会斗我,怎么样?还不是过来了。”他的话对我精神上是一种极大的鼓舞,特别是因为他是我的领导,是老延安。他的几句话使我从极度的困惑中解脱出来。我开始考虑我的检查。我的检查是真心的。我没有承认那些诬蔑我的话。我检查的大意是说我有优越感。在旧社会,我是大小姐,大学生,比穷苦的人有优越感;到革命队伍,因为16岁就参加革命,在年轻人中又成了老革命,又有了优越感等等。
对李慎之夫妇,从此我是怕了他们,再不敢和他们来往了。解放以后,我也不和他们来往。就是在某些宴会上,或某种聚会中,遇到了,我也是敬而远之。有一段时间,李慎之常常给李普来电话,有时也来我家找李普。想起当年的事儿,我总无法热情接待他,也不参与他们的谈话。我承认他有的文章写得很好,有精辟的思想,也承认他有学问,但是我认为他缺少的是德。我不愿和“缺德”的人来往。李普欢迎他来我们家是李普的事,我不反对,更不干涉。
李慎之去世了,在对李慎之一片赞扬声中,我写这些,似乎不合拍。但是我认为做人,德还是很重要的,所以还是写下了。更重要的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他有他的缺点,在我看来是很大的缺点,我很不喜欢他,这一点我也不隐讳。
对陈适五,我一直真心诚意地感激他。解放后,他一度被派到德国当记者,我们还保持联系,他曾送给我小女儿一个洋娃娃。他被打成右派,我感到十分意外。他是受丁(玲)陈(企霞)案株连被打成右派的。他的冤案平反后,有一次我邀请了所有过去在外文部工作的同志来我家聚餐,陈适五是主要的客人。我和李普都对他十分敬重。我惟独没有请李慎之的夫人。陈适五那天特别高兴。这是我最后一次见到他。
临时总社的整风,不仅整下面的同志,也给领导提意见。对廖承志同志提的意见也不少,主要是说他太爱开玩笑,太随便,不像个领导。廖承志为人随和,爱开玩笑。他总叫我小姑娘,叫一位广东籍的同志小广东。每逢有人结婚,他总送一幅漫画。李蓬茵和廖盖隆结婚,他画的是头部有点像李蓬茵和廖盖隆,下半身像麻花一样缠在一起,谁看了都要捧腹大笑。廖承志在作整风总结时,讲到最后,他说:“同志们说我爱开玩笑,我告诉大家,当我临终的时候,我一定要讲完一个笑话之后再跳进棺材。”他的话又引得哄堂大笑。我很赞赏廖承志的作风。这正说明他为人豁达、没有架子。30多年后,我又一次在他领导下工作,他还是叫我小姑娘。
大约在1948年冬天,郑州等城市解放了。总社让一批丈夫在前线的女同志先南下,于是我结束了在河北东柏坡临时总社的生活。我和田蔚(王匡的妻子)、陈涛(顾文华的妻子)、陈文珍(张铁夫的妻子)、黄寅(陈笑雨的妻子)结伴,到了郑州。
今年(2004)春天,我和李普以及其他几位同志到西柏坡参观,重游旧地。原来的西柏坡、东柏坡建了水库,已经处于库底。现在的这两个“坡”是重建的,在我看来是面目全非了。当然这不是伤感,建水库是好事。我看到一片空地上种了几行树,安了一张石头的圆桌和几个石头的圆墩。我特意请同行的胡海同志为我们在那里照了一张像,我记忆中那该是当年跳舞的地方。
(原文6500字,有删节)
作者:
资料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李或许整过人,但后来觉悟了;因为别人有小过失所以自己有大罪恶也理所当然?
--
小国寡民
- (0 Byte) 2005-12-22 周四, 上午5:26
(249 reads)
共产党是讲斗争哲学的。那个共产党没斗过人。直到最后老毛把大家一锅端。
--
水蛮子
- (38 Byte) 2005-12-22 周四, 上午3:17
(238 reads)
显示文章:
所有文章
1天
7天
2周
1个月
3个月
6个月
1年
时间顺序
时间逆序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您
不能
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您
不能
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40651 seconds ] :: [ 25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