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现代垓下之围-鏖战陈官庄(国共决斗争天下十四)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现代垓下之围-鏖战陈官庄(国共决斗争天下十四)   
昭昭若昏
[个人文集]






加入时间: 2005/03/30
文章: 5677

经验值: 2610


文章标题: 现代垓下之围-鏖战陈官庄(国共决斗争天下十四) (1254 reads)      时间: 2005-11-14 周一, 上午2:40

作者:昭昭若昏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现代垓下之围-鏖战陈官庄(国共决斗争天下十四)

作者王麻子(昭昭若昏)

11/11/2005於美国

关键词:陈官庄

早在黄百韬被包围在碾庄的时候,蒋介石就已经派出了黄维的第12集团军自驻马店一带北上增援,原定计划是在宿县与李延年,刘汝明两个兵团会合然后北上徐州。刘邓见状利用颖水,浍水等淮河支流的有力地形打一步退一步,延缓了黄维的行军速度。当黄百韬兵团完蛋之后,刘邓又从粟裕那里借得了十万人马和重炮部队,将黄维紧紧地包围在双堆集一带。这时,粟裕派王必成南下与中原野战军的秦基伟换防,驻守宿县,观望李延年,刘汝明两个兵团在蚌埠有何动静。谁知道那李延年,刘汝明胆小如鼠,见到华野接管了宿县,肝胆俱裂,那前脚尚未踏出门槛,后脚就已经缩了回来,躲在蚌埠城里说不出来就不出来。更谈不上北上增援徐州了,兵败如斯,实在是让人叹为观止。

其实这也难怪他们,老是打败仗的军队见到对手即发怵,而老打胜仗的军队见了对手就欺负,正所谓败有败的惯性,胜有胜的惯性。所谓士气高低,完全取决于将士们是滑行在败军的轨道上还是滑行在胜军的轨道上。 根据牛顿的惯性定律,物体一旦进入运动状态,如果没有阻力,物体的运动速度和方向不会改变。 显然,国军那时在败军的圈子里乘着失败的顺风一日千里地滑将下去,要不是后来胡琏力挽狂澜,在金门全歼登岛共军,国军的败势难收,恐怕将一路滑到吕宋岛进而流亡于花旗国亦未可知,哪里还有一个什么苟延残喘的台湾了?此乃后话不提。

歼灭了黄百韬兵团,徐州至东海已经与山东连为一体,国军的战略平衡和支撑点被打破,杜聿明的三个集团军曾尝试着向蚌埠方向移动与李延年,刘汝明两个兵团会合,被粟裕大军一阵暴栗,迎头痛击了回去。他下一步如何动作,是粟裕经常思考的问题。

所谓战争,用一句简单的话来说,就只有三个字,即攻,退,防,犹如五音变换可得曲调无数,阴阳变化可使电脑功用无穷那样,玩好了这三招,就是真战士,一代名将,玩不好这三招就是浪得虚名的噱头将军。粟裕是真将军,他不但自己把攻防进退玩得娴熟无比,而且常常从这三招的变化上去琢磨杜聿明的下一步走向。

在进攻方面,通过杜聿明在增援碾庄和南下蚌埠的表现,已经暴露了杜聿明的集团军进攻的能力是有限的,不成功的。坚守徐州如何?共军八天之内拿下济南,杜聿明自忖徐州随着黄百韬的失败,城防比济南也好不到哪里去,基本上是守不住的(杜聿明语),所以,粟裕推测,徐州的杜聿明只有“退”这一条路可行。

往哪里退?南下蚌埠是一条最理想的退却路线,但是,打了胜仗的粟裕正好屯兵于徐州和蚌埠之间,等着他的到来自投罗网。北上是天险黄河,过了黄河是共军的根据地,向那老虎口挺进,先不要说国军将士不依,就是兵士听话随从命令而行,无疑也是飞蛾扑火。向东,是连云港和茫茫大海,倒退两年,蒋介石是有能力用美国的军舰商船接往送来,可是现在,老蒋朝不保夕,今非昔比,哪里还能力玩那个大碗儿?因此,粟裕推测杜聿明只有一条路可走,就是向西撤退。徐州之西,是著名的古代战场,平原一望无际,便于大型机械化化部队行军移动,退可回撤武汉,攻可与黄维兵团会合。但是,杜聿明的三个兵团什么时候撤退,具体的路线在哪里,粟裕并不知晓。尽管如此,粟裕还是将重兵神不知鬼不觉地悄悄地向徐州西南移动。这又是一招险棋和奇兵,杜聿明如果向这东南的苏中进发,粟裕将会措手不及。

事实上,几乎就在粟裕调动大军的同时,杜聿明也与蒋介石商讨出来了新的计划,既三十万大军西撤徐州,回防武汉!刹那间,徐州城内浓烟滚滚,爆炸声不断,原来杜聿明要把所有带不走的东西比如说火车头,兵工厂之类的统统炸光,把那些用不完的棉花,服装,桌椅板凳一概烧光,把那银行的现钞,黄金全部抢光,真真是名副其实的三光四光政策。

随后徐州西们大开,机器轰鸣,扬起来了阵阵灰尘冲天而起,粟裕见状,下达紧急命令,命令三十万大军不要顾及编制,追击杜聿明!好家伙,国军的三十万大军坐着四个轮子的汽车在前面拼命向西南逃窜,后面有三十万共军摔开了脚丫片子猛追不舍。双方有时平行前进,有时同宿一村,突然发现对方原来是冤家对头,于是乎劈头盖脸一阵枪击,伤亡无数,真是你逃我赶打仗忙啊。

杜聿明吸取了黄百韬的教训,命令部队不许停留,只能行军。在战斗力最强的邱清泉部,有的战士累得身子一歪就在马鞍上一头栽了下来,顺势躺在路边就睡将过去。其他部队的疲劳状态可想而知。就这样连续逃了三天三夜,杜聿明见众将士确实辛苦万分,下令就地埋锅造饭,歇息片刻。谁知就这么一停,共军哗啦一声就围了上来,这一围,使那三十万大军死的死,亡的亡,就此了结。

按说那共军的两只光脚板怎么能追得上杜聿明的四个毂辘的汽车呢?大军停滞不进,既有杜聿明部下人手不得力等人为失误,也有蒋家王朝气数已尽的天意。凭借那杜聿明的本事和经验,打不赢还能跑不赢吗?看官有所不知,那杜聿明也是个赫赫有名的人物。

杜聿明,字光亭。陕西米脂县人,黄埔一期。四一二清党之后,在张治中手下任职。1932年,围剿大别山区共军有功,长城抗战时,镇守古北口。1937年,蒋介石成立了中国第一个装甲兵团,杜聿明任团长。次年,装甲团扩为装甲师,编制两万,再扩为第5军,杜聿明升任中将军长。该装甲军下辖三个师,其中第221师师长就是邱清泉。邱清泉,字雨庵。浙江温州人。黄埔二期,毕业后留学德国陆军大学。海龟后一直在杜聿明的装甲兵团任职。纸上谈兵,头头是道。实际作战,机械教条,狠劲十足,在中原是粟裕的死对头,也是杜聿明的左右手。1939年,日本人开辟华南战场,孤军深入,辎重粮草不济,杜聿明率第5军将士主动出击,灭倭寇五千,声名大震。1942年,出任远东军副司令入缅甸与日人作战,战果虽然不甚理想但尚可交代。倭人投降,杜聿明出任东北保安司令长官,破四平,陷长春,败林彪于松花江,战果累累,几为常胜不败将军。谁知道星移斗转,好景不长,廖耀湘狂乱中丢失东北,杜聿明一带病之身,再次从北京出山应对残局,在葫芦岛收拾了些少数残兵败将从海路返回南京。

1948年11月28日,杜聿明被召到南京商讨战局和解救黄维兵团的办法。杜聿明认为,如果黄维完了,徐州必然不保,南京也立马受到威胁。与其这样与徐州共存亡,不如主动将人马撤出徐州,整顿之后再战不迟。蒋介石同意了杜聿明的方案。杜聿明得令后飞回徐州,召集邱清泉,李弥和孙元良开会布置撤退行动。11月30日。邱清泉打前,孙元良居中,李弥负责掩护殿后,三十万人马轰轰烈烈,战马萧萧出了徐州直向西南方向奔去。这就是为何徐州城内一片混乱的原因。

很有意思的是,李弥虽然担负有掩护的任务,却命令部下关掉所有无线电台,不许任何人与杜聿明联系,放马狂奔,只用了两天工夫就超越了前锋邱清泉的部队,先期到达了萧县,气得杜聿明大怒,派人找回李弥,让他就待在兵团司令部和大家伙一起行走,不许乱动,急得那李弥只能抓耳挠腮干着急。这样的军人,如何打仗?

蒋介石看到杜聿明的三十万人马撤退速度超常,又心疼起来黄维兵团来了,担心杜聿明一口气跑得太快而扔下了黄维不去救援,遂下达急电,命令杜聿明停止逃跑,就地南下,寻求与黄维兵团的会合。军人的天职就是服从,对于蒋介石的命令,杜聿明只能老老实实原地踏步,改变行军方向,南下双堆集。

12月4日,当杜聿明掉转车头南下的时候,华东野战军9纵已经到达永城以北并向芒砀山进攻,8纵占领苗桥,鲁中南纵到达青龙集,两广纵队拿下了张新楼,3纵进攻祖老楼,4纵到达张寿楼,10纵进驻大回村,2纵兵临永城城下,11纵到达涡阳,粟裕大军纷纷到达了指定地点。粟裕下达命令,只许前进,不许拾检敌军遗弃辎重。杜聿明的三十万人马过后,在几百里的原野和道路上滴滴拉拉地将汽车毛毯枪支弹药撒满了遍地,犹如天女散花,煞是好看。说走就走,说打就打,说不捡就不捡,这是华东野战军的风格,由此可见粟裕治军之严的功夫着实了得。

杜聿明这时不知就里,认为凭他的军力和数量众多的机械化装备,共军用两只脚板恐怕追上来恐怕还得几天。因而在接到蒋介石的军令之后,将三十万大军的建制整顿了一番,由邱清泉的重兵集团打先锋向南面进攻,李弥和孙元良侧跟在后面掩护。邱清泉以为前方不会有什么强大的阻力,就指挥部队转马向前杀去。谁知道越打越难打,他使出了吃奶的力气,将所有能用的重炮,火焰喷射器,迫击炮,榴弹筒,机枪,重机枪全部都用上了,前进了两天,方才来到了一个名叫陈官庄的地方,就再也进攻不动,停留了下来。邱清泉根据抓获的俘虏的番号,方才明白他所遇到的军队并不是那弱不经打的中原野战军,而是实力和战斗力都非常强大的老对头粟裕的华东野战军。邱清泉不由倒吸一口冷气,没想到那老冤家对头迟早要来,没有想到来得如此之快。

这时,李弥和孙元良手下的探子也纷纷来报,他们的防守阵地受到十几个不同番号对手的进攻,杜聿明一听,报上来的番号全是粟裕的部队,心里暗自咯噔了一下,知道大事不妙。慌忙召集邱清泉,李弥,孙元良来商讨计策。商量的结果,大家一致认为三十六计,走为上计。但是,所谓突围的意思就是将有生力量保存下来,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所有的辎重和重武器都必须仍掉。

现在,杜聿明想突围,他的那些维持机械化部队的价值连城的重型美式装备就全玩完了。而国军的那么点儿士气本来就是靠这些武器勉强撑起来的,现在如果丢掉了它们,杜聿明的三个兵团基本上可以说是和鸟兽散没有太大的区别。考虑再三,杜聿明和邱清泉又决定暂缓行动可能更好一点。于是急忙和孙元良联系缓缓再说。但是,怎么也联系不上,电话打不通,电台也没有信号,仿佛那孙元良的四五万兵转眼功夫就人间蒸发了似的。

原来孙元良早知道那杜聿明优柔寡断,命令一日三改,从杜聿明那里一回到兵团部,下令截断所有电话线,关闭所有电台的收发报功能,特别嘱咐任何情况都不能和杜聿明的的指挥部联系。并下令突围的第一地点是商丘,然后是信阳,最后到达武汉会合。

12月6日晚上八点种,孙元良的第16兵团将所有炮弹朝天乱放一通直到打完了为止。然后破坏了所有大炮机枪,即不寻找突破口,也不派出侦察部队,五万人马分成十几拨儿落荒而去。前面的人马没头苍蝇般地狂奔,后面的人马毫无目的地跟随,大家全朝人多的地方跑,不知不觉来到了邱清泉的防线,一阵重机枪扫射,打得逃者死伤无数。

不想这阵枪声惊动了华东野战军8纵,当即用更强烈的机枪扫了出去,同时又以猛烈的纵深炮火招呼了上来。这样一来,后面有邱清泉的机枪,前面有8纵的炮火,前后夹击,孙元良兵团顿时全线溃乱,无数密集的人群像天上飞鸟,呼啦一声向东飞飞,呼啦一声又向西飞飞,也像非洲的奔兽,除了跑还是跑,人人四散逃命,不出两个小时,两位军长被俘虏,大部分非死即伤,即使冲出了包围圈,也在萧县被民兵抓获。孙元良的五万人马仅仅只有七千人返回到了杜聿明的兵团部。一个兵团就这样在两个小时内作了鸟兽散。真是见过撤退的,没见过这样撤退的。看得杜聿明目瞪口呆,军心动摇了起来。

更让人叹为观止的是,那孙元良不知从哪里找来了当地农民的破棉袄,抹黑了脸,带领少数随从,一瘸一拐地竟然逃到了信阳,被张轸的部队收容,后来随蒋介石进了台湾,据说现在仍然活着,一百多岁,前两个月还在一本杂志上发表什么徐州会战英雄回忆访谈录,真真是今古奇观,让王麻子拍案叫绝,又昏厥了一次,哈哈。

孙元良的所谓突围没有成功,杜聿明兵团只能在陈官庄一带住了下来。传说楚汉相争时韩信围歼项羽于垓下的地方就是徐州的九里山一带,而陈官庄也正好距离那里并不遥远,应该属于古战场垓下的范围之内。

几千年来,皇帝换了一茬又一茬,朝廷变了一代又一代,地貌地形却依然如故,谁知道历史的悲剧竟然又在这里重演了起来。考虑到现代战争的进步和更新,杜聿明虽然不是霸王却胜似霸王,粟裕不是韩信却胜似韩信。

孙元良突围失败之后,杜聿明手里就剩下了邱清泉和李弥两个兵团,他不能坐以待毙无所作为。遂采用滚筒战术向南突击。具体地将就是让邱清泉打先锋,集中所有的炮火战车突破共军防守线,占领一点,迅速移防,由李弥兵团接替防守。一步一个脚印,一不一滩鲜血地向南边前进,力图和黄维会合。

粟裕察觉到杜聿明的意图,指派防守强手宋时轮带领指挥10,12纵正面阻击,韦国清指挥2,8,11和两广纵队从东西两面夹击,同时让王建安带领1,4,9纵由北向南积极攻击压缩李弥兵团。这种在南面防守阻击,北面炮轰进攻,东西两侧夹击骚扰的战法颇有成效。杜聿明亦非庸手,那手下的战将邱清泉也着实卖力,粟裕和他交锋,真是棋逢对手,打得直呼过瘾。

激烈的争斗是在1948年12月8日展开的。邱清泉的主攻方向是两个名叫鲁楼和窦村的小村落,那是一条通往双堆集的必经要道,二者位于浍水支流引河的岸边。拿下了它们,与黄维就有会合的希望,拿不下它,只能在陈官庄坐以待毙。这地方的重要性和那孟良崮的垛庄勘有一比( 见《血染孟良崮(国共决斗争天七)的相关描述》)。

这两个村落极端重要。粟裕把宋时轮找了来,特意交代:“守住了鲁楼,就等于堵住了引河的口子!”那就是说,如果漏了这个口子,杜聿明集团军将从这里一泻千里,刘邓大军必然吃紧。黄维和杜聿明一旦会合,后果很严重。

邱清泉动用了他的主力70军第139师的全部兵力配备坦克火炮向鲁楼猛攻,应战的是10纵29师顽强防御,战士们抬着迫击炮,摆平了火炮了当榴弹筒和反坦克炮使用,对准了战车坦克抵进射击,击毁了坦克战车,步兵们侧利用所有轻重武器一阵猛扫,139师哪里吃得消这样的防御反击,一天之内, 三次败下阵来 ,丢掉了两千将士。要说那邱清泉也真是个打硬仗的主儿,他见鲁村久攻不下, 命令70军第30师赤膊上阵,进攻窦村, 他本人亲自来到炮兵阵地指挥轰击窦村,援助30师的进攻,仍无成效。

邱清泉大怒,撤下139和30师,派上了最能打的第96师,与10纵大战四天,于10月14日终于拿下了鲁楼和窦村。很不幸,刘邓的中原野战军在粟裕的重炮部队和五个纵队的支援下,已经向黄维兵团发动了总攻,总攻的发动,基本上已经宣告了黄维十二万人马的死刑。粟裕知道阻击杜聿明的任务已经完成,遂下令10纵后退十里,对杜聿明围而不战。事实上,邱清泉在攻下鲁楼和窦村之后业已元气大伤,“一蹶不振,一听到有攻击任务,官兵皆惶恐不安”(邱清泉得力干将70军96师师长邓军林语)。打仗打到害怕上阵的地步,这是军心总崩溃的先兆。

两天以后,即1948年12月16日,黄维兵团的十二万人马全部被歼灭,黄维本人被俘,又一个重兵集团军在蒋介石的军册里被静静划掉。消息传来,杜聿明集团军顿时失去了进攻目标,安静了下来。对于杜聿明的孤军,粟裕不愿再付出更大的代价,下令全军守住现有工事阵地,围而不打,补充修整,以逸待劳。战场一时安静了下来。

这时铙漱石充分发挥了他的组织能力,调来了大量的弹药给养,猪肉蔬菜大饼米饭,新棉衣棉被裹在身上,使粟裕三十万大军竟然以阵地为家,升起了无数的篝火,欢声笑语,暖洋洋地在冰天雪地的包围阵地里热火朝天地迎新年,辞旧岁了。

那边厢可真是苦了杜聿明的集团军,处于极为悲惨的境地。将近二十万的人马(孙元良鸟兽散了五万,战死逃跑伤残五万,故可号称二十万)粮食弹药,全靠空投补充(蒋介石也真TMD能玩得起)。才开始,为了这支有名的王牌军,每日出动120架次飞机,空投240吨大饼肉食,160吨弹药武器才能勉强维持部队的战斗和生存。黄维兵团被灭掉之后,蒋介石不但出动了空军大队,而且还租用了当时中国,中央和陈纳德三大航空公司的运输机,不停的运送大米空投下来。但是,战场无柴,战士们面对生米发呆,杜聿明要求投送熟食。南京一阵骚动,动员市民也像共军那样积极地烙起大饼来了。大饼配以美国的过期罐头,最初尚可维持二十万大军的生存。

谁知道天灭蒋家,从12月18日以后,北方寒流南下,来到徐州,冷热相克,偏偏在陈官庄一带化为雨雪,开始是寒风细雨,后来干脆飘飘扬扬下起雪来了。南京民航的运输机遂撤出军事运送,杜聿明大军的一日三餐就只能靠空军大队维持。那风雨冰雪的天气似乎专心和蒋家作对,竟然维持了十天之久。空军看不清目标,不敢低飞,只能在高空将给养投了下来,那些白花花的降落伞在风雪中飘啊飘地有将近半数飘落到了共军的阵地上,真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共军人人大喜。

而杜聿明的二十万军人却饥寒交迫,争抢那天上飘下来的有限食品,空投地点变成了内讧厮杀的战场,人人有枪有炮,谁人强梁谁不饿肚子,在饥饿面前,没有文质彬彬,只有兽性发作。也难怪,谁饿谁就急。

抢来粮食,就拆除房屋烧火造饭,食品不足,就杀光军队的马匹。不出十天,杜聿明的部下烧光了房屋就发掘坟墓拉出棺材板继续烧,最后干脆把阵地前面的防守鹿砦和构建阵地的木板也拆了烧将起来。即使如此,士兵依然寒冷。杜聿明看着那片大如席的雪花飘落在守卫阵地的将士身上并很快化为冰水,结成冰壳,心死如冰,他知道部队的崩溃就在眼前,既是战不死在沙场也要饿死冻死在这里,士兵们有什么理由和动力再去卖命呢?

这边厢人人肚子忍受饥寒空空如也,突然传来了由毛泽东署名的《敦促杜聿明等投降书》的广播稿,随着阵阵风雪隐隐飘如国军的耳中,犹如韩信大军的四面楚歌,军心大动。先后有一万四千余人带枪投诚。杜聿明也是睁只眼闭只眼,李弥干脆无可奈何地说,“士兵们愿意到共军那里的,就让他们去吧,在那里可以吃一顿饱饭。”

12月29日,晴天,空军空投食品转为正常。共军接纳的投降士兵逐渐减少。粟裕的多部电台不断收到杜聿明各部之间的联系,杜聿明也开始集结部队,汽车,坦克调动的机器声轰鸣不断,种种迹象表明,杜聿明在准备逃跑。从二十岁就在战场中滚磨爬打出来的粟裕当然知道杜聿明想干什么。

1949年1月2日,粟裕下达作战预备令,总攻时间定在1月6日。具体部署是,3,4,10纵突击东部阵地,2,8,12纵为北集团由北向西南进攻,6,7,13纵和吴化文在外围拦截逃兵。

各部接到命令,迅速将进攻用的壕沟挖到了杜聿明防守阵地前30米处。守军这时已经饿得两眼金星直冒,哪里有什么气力抗拒共军的行动?他们呆呆地观望着共军在行动,却无人放枪报警。

1949年1月6日15点30分,粟裕下达总攻开始令,前线正式开打。强大的炮火把邱清泉和李弥打得灵魂出窍,往日的骄横一扫而光。邱清泉呐呐自语道:“崩溃了,真正地崩溃了。”李弥伤心的说:“炒豆子的时候到了,我早知道要有这一天的。”是的,从蒋介石四一二清党以来,国共两党炒豆子业已炒了二十多年了。到了1949年的这一天,这豆子终于炒出了个结果。

1月9日夜,粟裕认为是他一生中经理过的最重要,最紧张,最精彩的一个夜晚,在这一天的晚上他见证了一生中最生动壮观的场面。他的部队已经将杜聿明全军压缩在了陈官庄一隅,重机枪和炮弹的一阵紧似一阵,无数的五光十色的曳光弹在天空中飞来飞去,仿佛现代的节日焰火,煞是好看。

陶勇攻占了陈官庄飞机场,3纵和10纵占领了陈官庄,杜聿明兵团全线崩溃,整师整团地放下了武器,只求放过一条活路。

杜聿明,邱清泉,李弥在卫兵的掩护下,也逃入茫茫黑夜四散而去。邱清泉狂奔乱跑,被流弹击中腹部,部下见其痛苦异常,遵照邱清泉的要求补了一枪,也算是战死沙场吧。

李弥随着散兵东奔西跑了一段路程,找了个机会,换上了一套伤病的血迹斑斑的衣服,混如人群,竟然辗转到了山东青岛,逃到了南京,真是战场上的一件奇迹。看来,只要想逃跑,终究还是有办法的。

却说那徐州剿匪总部副总司令杜聿明与邱清泉失散之后,带着副官卫士数人一路向西落荒而去。跑到了一个名叫下砦的地方,躲在一条战壕中,眼看着共军冲锋向前而去,方才直起身来,刮掉了胡须,换了件小兵衣裳。又走了二十里路,看到到处都是共军战士。正在犹豫之时,忽然走来了两个战士,问道:“你们是哪一部分的?”副官正在支吾言语牛头不对马嘴,战士们缴下他们的枪来,押解至4纵俘虏队。

负责审查的是4纵政治部主任,看到杜聿明用的是派克金笔,黄金手表,知道他一定是个来历不凡的人物,尽管杜聿明自称是个军需长官。就把他放在了广场上,那里站立着大批第13兵团的将官俘虏。杜聿明来到这里,眼看着那些人全是自己的老部下,昨天他们还对他唯唯诺诺,今天却共为共军的阶下囚,不由又羞又恼,从地下捡起一快石头,对准自己的头部猛砸了一下,头部顿时冒出鲜血出来。俘虏们一阵骚乱惊呼:“总司令死了!”4纵政治部主任看了看,知道这为“军需官”不过是一点皮外伤,根本就死不了。将其送往陶勇的司令部。陶勇待之以礼,大概杜聿明嫌弃陶勇的官职太小,不甚答理。

消息传到了南京,杜聿明夫人曹秀清求见蒋介石,为蒋介石所拒绝。周围将士见状,甚感心寒。

新中国后,杜聿明一直作为特级战犯管押在北京。在战犯所里,共军竟然将他的胃溃疡,肺结核和肾结石等痼疾治理痊愈。1957年,杜聿明的女婿扬振宁荣获物理诺贝尔大奖,杜聿明展转托人祝贺,曹秀清方才知道杜聿明依然人间,大喜,自美国赴京团聚,1959年,国家主席刘少奇发布大赦令,杜聿明是大赦的国军将领之一。从此,杜聿明遂潜心著作,书写多篇很有价值的史料巨作,其中以《淮海战役始末》最为详尽,是研究国共内战史国军配备,行动及决策过程的绝妙一手资料。

随着杜聿明集团军的覆灭,淮海战役结束。淮海战役是国共决战争天下的中三大战役中的最大战役,自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历时六十六天。参战的共军有粟裕的十六个野战纵队和刘邓的7个纵队共60万人马。国军参战的有七个兵团,三十四个军,合计八十万人马。共军以十三万人马的代价,歼灭国军近六十万将士。其中粟裕力战群雄,独自歼灭四十七万敌军,承担了最艰苦和最重要的大部分战役。这一仗下来,国军在长江以北的主力精锐全部丧失殆尽。南京,上海和武汉等重地皆暴露在共军的重炮和枪眼之下。

从1948年的4月13日粟裕在河北城南庄与毛泽东立下军令状留在中原大战国军以来(见《战略的决策(国共决斗争天下九)》)到1949年1月10日到淮海战役结束,历时仅仅九个月。这九个月的辉煌战绩,使毛泽东和朱德的打回长江的构思由计划由梦想变为现实。就在杜聿明还没有被解决以前,军委就下令让粟裕拿出一个渡过长江的作战计划来。江南,那是粟裕在十七岁逃离家乡投笔从戎的地方,也是他的老家,更是中共绝大部分高级干部梦绕魂牵之地。在淮海战役胜利后的今天,这些江南英豪要打回老家去,洗去当年被蒋介石尾追堵截狼狈逃窜的耻辱的时机到了。(待续十四)



王麻子昏言昏语(十四):

杜聿明,堪称虎将,国共内战,抗日前线,都有他的身影。想当年平定东北,林彪也栽倒在他的手下。与粟裕对弈,不但没有沾到什么便宜,终了却是全军覆没,沦为俘虏。实乃楼外楼,山外山,强中更有强中手。


作者:昭昭若昏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昭昭若昏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2.213077 seconds ] :: [ 29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