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写在世纪之交(10)“事实”不胜“雄辩”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写在世纪之交(10)“事实”不胜“雄辩”
胡平文章
[
博客
]
[
个人文集
]
游客
标题:
写在世纪之交(10)“事实”不胜“雄辩”
(642 reads)
时间:
2002-1-15 周二, 上午12:35
作者:
Anonymous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写在世纪之交
──个人经验与思考的陈述
胡平
(51)说谎者必被谎欺
问:浮夸风直到大饥荒时才算刹住。这是否表明到后期,连说谎者自己都相信了自己的谎言
?据说在当时,中共中央曾经煞有介事地讨论:全国粮食这么多,吃都吃不完,怎么办好呢
。许多地方领导也大力鼓励人们敞开肚皮吃饭,似乎真有无穷无尽的粮食在那里等着受用。
如果人们不是真心相信粮食是大丰收,他们又怎么会那样做呢?
答:撒谎撒到后来,照例是要把撒谎者自己也给搞糊涂的。真是假的标准,假却不是真的标
准。你知道粮食的真实产量是一万斤,你就会知道它不是五万斤,不是十万斤;但你知道十
万斤的数字是假的,你并不能因此就知道什么数字才是真的。在浮夸风的时候,上上下下都
知道报上的数字是假的,但谁也不知道真实的数字该是多少。大家都低估了别人的浮夸程度
,因此也就都低估了整体的浮夸程度。在这种情况下,出现“透支”就在所难免了。事实上
,也只有出现了严重的“透支”也就是大饥荒之后,人们才会发现这种集体的牛皮吹得太过
份了。
(52)“经济”为什么会变成不“经济”
问:这恐怕还不仅仅是吹牛吹过份的问题。象大炼钢铁、公社化运动,浪费了多少人力物力
!在当年我插队的山村,农民对我说,过去那里山林繁茂,可是“大跃进”一来全给砍光了
。本来,人们都懂得十年树木的道理,因此在砍树时都还知道要养林造林。即便在某些时候
,有人贪婪无度,杀鸡取蛋,滥砍滥伐,但他们的需求毕竟有限,能够动员的力量也有限,
所以总不致于砍伐一片光山。“大跃进”却不同,那时候是动员了一切力量,需要的砍,不
需要的也砍,简直成了毫无目的、毫无意义的大破坏。我们现在称之为疯狂。可是问题在于
当时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疯狂?
答:古人早就讲过,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楚王好细腰,宫人多饿死。古语说:“上求材,
臣残木。上求鱼,臣干谷”。共产党搞大跃进,表面上是为了加速建设,骨子里是好大喜功
。表面上是为了经济,实际上是为了政治。下面的人难免不投其所好,竞相表现。在这时,
人们砍树已经不再是为了实用,而是为了在政治上表现积极、表现冲天的“革命干劲”。“
经济”变成了“政治”,所以它当然就不再“经济”了。
照理说,人天生是经济动物,做事不会不考虑效益。但当时的情况摆明了是:如果你表现得
比别人积极,你可能会得到格外的好处;如果你表现得比别人落后,你必定会格外的倒霉。
如果大家都随大流、顺风倒,其结果固然是经济被搞垮,生产受损失,全体人都吃大亏。可
是在这时,你至少不比其它人更吃亏。许多人暗自想道:“我干嘛要当出头鸟?要倒霉都倒
霉。天塌下来又不是只压死我一个。”这很难说是愚昧,更不是疯狂。这种一种自私的、怯
懦的精明或油滑。
我当年在农村插队时,有一次又碰上学大寨的高潮,队长要大家出夜工锄草,是不计工分的
义务工。社员和知青几乎个个都在下面发牢骚表示不想去,可又怕扣上“反大寨”的罪名挨
批斗,结果去了好几十个。这天夜里偏巧天不好,黑乎乎的什么也看不清楚,大家胡乱在地
里忙活了一阵,弄死的苗比锄掉的草还多。有些人心想,既然来了就不能白来,于是他们就
在地里故意高声说笑,其目的无非是向队长表示我来了。还有人心想,不能让没来的人白捞
了便宜。所以他们故意呼叫那些没出夜工的人的名字,连叫几声无人答应,等于是向队长揭
发某某人没有出工。你看,象这样一种劳民伤财、得不偿失的荒唐事,本来是最应该、也是
最容易遭到大家集体抵制的,但到头来反而被大家都接受。不少人起初是出于怕挨整才去参
加的,然而他们一旦勉强参加了,又没有从中得到任何特殊的好处,反而会产生一种阴暗的
报复心理,不是向那个发出荒唐命令的队长报复,而是向那些没有接受荒唐命令的其它社员
报复。因为只有让那些不来的人吃苦头,自己枉费精神才能得到补偿。这就不仅仅是怯懦,
而且是卑劣了。共产党搞运动,把人性中的这些弱点利用得淋漓尽致,同时也就使这些弱点
发展得登峰造极。
(53)庐山会议:为什么纠“左”变成了反右
问:现在常听到有人批评民主运动“帮倒忙”,理由是差不多每一次民主运动之后,当局都
总是被刺激得更顽固而不是更开明。其实要说“帮倒忙”,彭德怀要算第一号。如果不是他
在庐山会议上的那封万言书触怒龙颜,毛泽东也许在当时就去纠“左”而不是反右了。
答:正是如此。毛泽东不是对“大跃进”的错误毫无所知,他也不是没有纠正这些错误的某
种愿望,但他不能容忍自己的最高权威受到挑战。我先前讲过,共产党领导人把自己权力的
合法性建立在唯有自己最正确这一点之上,因此他们就决不肯承认自己犯了错误。一旦认了
错就非下台不可。看一看中共的党史,从陈独秀、瞿秋白、李立三,到王明、张闻天、周恩
来,再加上后来的华国锋,中共的历届最高领导人,有哪一个在承认了自己的错误之后还能
保住最高权力?
我们知道,在民主政治中,领导者的权力是来自于一套公认的程序,你在定期的选举中赢得
了比别人多一些的选票,你就具有了合法的有效权力。它不需要、也不可能去编造领导者绝
对正确的神话。共产党一向蔑视程序,并且总是把最高权力的正确性加以绝对化,这在表面
上看来更民主──领导者犯错误随时可以被撤换;然而一到了实际运作,如果人们还想保持
权力的稳定,他们就只有变得更专制,他们就必须压制一切反对意见。在庐山会议上,毛泽
东把彭德怀的万言书印发给大会,摆出了“跟他还是跟我”的决战架式。包括刘少奇、周恩
来、朱德在内的党内大人物,只要他们还没有做好一举把毛泽东赶下台的思想准备和组织准
备,他们就只好站在毛的一边反对彭。他们就必须坚称毛是正确的、彭是错误的,他们就必
须同意反右而不是纠“左”。我们似乎可以推测,在当时,毛和刘、周等人是达成了某种默
契的:刘、周等人试图通过帮助毛赢回“面子”的办法,来换取毛在“里子”上做出一些调
整。可是在政治上,“面子”往往就是“里子”。毛泽东既然借助于放肆一搏而保住了、甚
至还加强了自己的绝对权威,他就难免不进一步姿意妄为。共产党的路线也就因此而越来越
“左”,直到酿成惨绝人寰的大饥荒。
(54)“事实”不胜“雄辩”
问:对于所谓三年“困难时期”,大陆老百姓无不记忆犹新。那正是我们这代人长身体的时
候,随时随地都饿得心慌。城里人好歹有定量,吃不饱也饿不死,乡下人就更惨了。不单单
是吃不饱,其它用品也都十分短缺。买什么都要凭票证,都要排大队。到后来我们竟然对此
习以为常,以致于不少人都难以想象万一生活中没了票证怎么还能运转下去。
答:不过在最初,我们还是很不习惯的。成都是天府之国,在“大跃进”之前的供应一向是
既丰盛又低廉。在五九年,成都也开始实行猪肉和白糖的限量供应。作为家庭主妇,母亲有
时要抱怨几句,我当时听了还不以为然,觉得母亲的思想“落后”。我向母亲打赌说,顶多
几个月,情况就会好转的。母亲不信。于是我把这几句话写在月份牌的最后一页上。等到新
年临近我更换月份牌时,我又见到了这几句话,我知道我赌输了。可是我依然认为母亲的思
想有点“落后”。
问:看来,“事实胜于雄辩”这话并不那么靠得住。这又是为什么呢?
答:事实本身不会说话,它必须通过解释才能获得意义。因此在这里,不同的解释、不同的
观点、乃至于不同的话语系统,往往具有更大的功能。我们在无形中接受了共产党灌输的那
套话语系统。对于一种言论,我们总是考虑它是“进步的”还是“落后的”,是“革命的”
还是“反动的”。至于它是否真实,反倒常常不在我们的思考之内,或者说不被我们所重视
。
举一个更突出的例子吧。在上中学的时候,我们常常听老工人、老贫农作“忆苦思甜”报告
。这些老工人、老贫农都是经过严格挑选的、在“旧社会”“苦大仇深”、在“新社会”“
翻了身”的典型,而且还由政工干部事先对他们的报告内容进行过周密“指导”。可是每逢
他们讲得兴起就会不小心说漏了嘴。本来是忆“旧社会”的苦,讲着讲着就讲到了三年“困
难时期”──“要说苦,六一、六二年才叫苦呐。”听到这里,同学们便忍不住笑,笑他们
讲“错”了。我们很少从中领悟到“今不如昔”这层严峻的意义──事实上,忆苦者自己也
同样很少意识到这层意义。我们是在笑他们“觉悟还没有我们高”。所谓“觉悟”,是指对
各种事实采取一整套特殊的解释。在由“觉悟”构织而成意义之网面前,单纯的事实只有从
属的地位。以后的经验也证明,主要还不是由于反面的事实,而是由于这张“意义之网”本
身暴露出了它的破绽和自相矛盾,才最终导致了我们思想观念的转变,从而也就对已知的事
实作出了不同的解释。这至少对于我来说是如此。
(55)“好学生”意味着什么?
问:你从小就是好学生,还担任班干部和少先队干部。这是否意味着在当时你完全认同共产
党的那套价值体系?
答:这样提出问题恐怕不很恰当。首先,在当时,所谓“好学生”的标准在很大程度上还是
比较传统的;其次,作为小孩子,我们接受了共产党灌输给我们的那套价值体系,主要地并
非来自于明确的认识而只是出于环境的影响。
众所周知,在当时,“好学生”标准中最重要的一条是学习好。学习不好,其它方面再好,
也很难被认为是好学生。因此,那些智力不够高的孩子一般就不被认为是好学生。其实这里
所说的智力主要是指在语言方面、逻辑方面的能力,它通常不包括在社交上、在处理人际关
系上的能力,不包括应付日常生活的能力,也不包括在控制和运用肢体方面的能力。所以,
有些好学生难免不是人们戏称的“书呆子”。有的甚至连书呆子也谈不上。因为在小学阶段
,你若想在学业上取得相对优秀的分数,并不需要多高的智力,只要你比较努力就行了。再
有,学习好并不是仅仅指考试分数高,它还要求你学习态度认真,严格遵守课堂纪律。我们
那时候不时兴跳班,老师也不给学习优异的孩子提供独自进一步发展的机会。老师只是要求
我们把多余的精力用来帮助同学。
问:但学习好并不是唯一重要的。因为在当时也很强调要全面发展、要品学兼优。
答:是的。你要做好学生,你就必须门门功课得五分,包括音乐、美术和体育。这才算全面
发展。我小时候兴趣很广,能画画,爱唱歌,乒乓球也打得不错。学校办画展,举行文艺演
出,还有什么比赛,都有我参加,得过不少奖,是全校很出名的三好学生。
问: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不少人像你一样,偶尔回忆起自己早年在某些领域里曾经取得
的一点小小的成就,常常流露出几分天真的得意。
答:可不是吗?正因为我们知道在这些自己一度热心过的领域里,没有、也不可能取得什么
了不起的成就,所以才会对过去那点小小的成就格外珍视。“好汉不提当年勇”。这话反过
来说也对:提当年勇者多半不是好汉,起码到后来在这些方面已经不再是好汉。
我向你讲这些,是为了说明我当时的基本状况。一个人小时候在同辈中表现得比较出色,这
本身并不重要,但它对于形成一种开朗自信的个性却可能十分重要。以后,我遭受到接二连
三的打击,我曾经委屈、伤心、痛苦、愤慨,但我从不曾自暴自弃。这恐怕和从小养成的开
朗自信很有关系。
作者:
Anonymous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关于中国政治家不能认错的部分说得好
--
陈维
- (484 Byte) 2002-1-15 周二, 上午1:35
(253 reads)
显示文章:
所有文章
1天
7天
2周
1个月
3个月
6个月
1年
时间顺序
时间逆序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您
不能
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您
不能
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956625 seconds ] :: [ 25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