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野蛮满清对汉人的压迫和歧视(zt)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野蛮满清对汉人的压迫和歧视(zt)   
飞云






加入时间: 2004/02/14
文章: 4072

经验值: 434


文章标题: 野蛮满清对汉人的压迫和歧视(zt) (160 reads)      时间: 2005-9-25 周日, 下午8:58

作者:飞云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作者:不知道


满人高高在上, 公然把汉人民当家奴的鞑子清国, 尽管在辫子戏中被篡改美化成桂圆牌伪"民族团结"的"皇道乐土", 其实这个被统治种族的大监狱里, 种族界线的划分十分森严, 满清是一个侵略者, 殖民者高高在上的野蛮落后政权. 汉人不仅要供养旗人, 而且还要受种种限制和奴役剥削, 地位尤低于乌真超哈旗-汉军包衣和蒙古人.



★婚姻上的种族歧视, 种族隔离

满清把汉人当家奴, 当然严厉地禁止满汉通婚.

1**8年所谓清廷"诏满汉官民, 欲联姻者从其愿"只是一种欺骗, 宣传手段. 相反, 满清政府多次颁伪谕旨, 要求满人"自保其种, 不自混于他族", 严禁满汉通婚.


清代《户部则例》称: 旗人之女不准嫁与民人(汉人)为妻, 倘有许嫁民人者, 将双方主婚人依违制例治罪, 并将该女开除旗籍.

满人觉得自己是主子, 汉人是奴隶, 哪个满人胆敢与汉人婚嫁, 就要取消他们的满人特权, 不能上册, 不能领红赏, 也不能再领寄生虫钱粮. 此满清法法直到1902年2月1日, 鞑清国眼看没几年了, 满清妖婆慈禧, 光绪才准许满汉通婚.

为什么满寇自己也认为, 满人和汉军旗人通婚不算满汉通婚呢?

投靠满清的汉军旗人, 并不是满遗宣传的那样已经是满人, 虽然满化严重, 但是当时的界限如官职上的"满洲缺, 蒙古缺, 汉军缺, 汉缺"划分得十分清楚. 法国人白晋把汉军旗人称作"已经站到鞑靼人旗帜下的汉人", 为"鞑靼化了的汉人", 应该说这些汉军旗人是"半满半汉", 因为乌真超哈是"半满人", 满人才跟他们通婚, 而不是因为乌真超哈另外的"半汉人"的身份去跟他们通婚, 简单地说, 满寇老鬼子可以和假满二鬼子通婚.

而且, 乌真超哈正因为有另外的"半汉人"的身份, 又时时受到满人歧视和压抑, 汉军旗人为了改变这种不如意的处境, 就混入满八旗, 冒充满人. 鞑子汗雍正发出警告: "八旗现今开档人(即汉军开户人)及养子(抱养的汉人和旗奴之子)当前锋, 护军者甚多, 若辈即与满洲等矣". 可见, 满鬼子和假满二鬼子不能平等, 更不可能是满遗宣传的那样已经是一个民族.

这种婚姻上的野蛮落后的种族歧视, 种族隔离制度流毒深远. 乌丙安《民俗文化新论》(辽宁大学出版社2001)说: 「岫岩, 凤城, 宽甸等满族自治县的婚姻调查中, 这些老户订亲议婚, 宁可到外县寻找旗人结亲, 也不与当地汉人结亲. 在一些70岁以上的老人的观念中, 还在坚持"旗民不结亲", "满汉不通婚"的传统风俗, 列为通婚禁忌」!



★政治上的种族歧视

由于满清政府实行"首崇满洲"的政策, 反映在中央机构中, 尽管首脑官是满汉并列, 可真正权力掌握在满人手中, 其他下属要害部门, 亦是如此.

满清政府中央机构中实行"满汉复职制度", 如在内阁, 规定大学士, 协办大学士满汉皆用;在六部, 规定尚书满汉各一员, 左右侍郎满汉各一员. 另一方面, 让满族官员处于掌实权的核心地位, 虽然满汉官员同任一职, 决定权却掌握在满洲贵族手中, 军机处的领班军机大臣, 都是满洲贵族. 至于议政王大臣会议, 清一色的全部是满洲贵族所组成. 再从中央中枢机构高级官员的人数上看, 也是旗人占优势. 据统计, 从顺治三年到光绪二十年, 内阁和六部的官员中, 从大学士, 尚书, 侍郎, 员外郎, 主事, 旗人任职的约占400名, 而汉人任职的只有160余名. 这表明, 清朝统治者不仅高度集中权力, 同时将核心权力交由满洲贵族执掌, 并利用满洲贵族监视汉人官员, 从而达到"乾纲独揽".

满寇殖民者尽可能排除汉人担任高级军官, 连绿营伪军的重要职位也被满人霸占. 总督和巡抚一般多用满人和汉军旗人. 鞑子汗康熙时, 一般汉人任督抚的"十无二三". 乾隆时, 巡抚满汉各半, 而总督仍多用满人. 在行政管理上, 它不能不用汉人, 但在满洲人的眼睛里, 汉人只是乞丐, 由满洲人赏碗饭吃而已, 连他们的奴隶(包衣)都不如.

终满清一代, 旗人大臣对皇帝始终以"奴才"自称, 奴隶制残余的普遍性可见一斑. 从旗人(包括满清鬼子满人和假满二鬼子蒙汉旗人)自称奴才, 来表示他们和满鞑子奴隶主的特殊亲近关系来看, 虽然经过了文字狱的愚民欺骗, 满主子仍不能容汉臣自称奴才, 只能称臣, 因为奴才是奴才主子一家亲的荣耀.

虽然是同一级别, 汉人大学士见了满人大学士, 汉人尚书见了满人尚书, 却要下跪. 会议的时候, 满臣昂然上座, 汉臣跪在他们的旁边, 满人不开恩叫他们起来, 汉臣就不敢起来. 有时候满人谈得高兴, 忘记开恩, 年老的汉大臣跪得太久, 体力不支, 甚至仆倒在地.

至于理藩院这样牵涉到外交, 边疆, 民族问题的敏感部门, 干脆没有汉人的位置. 猪尾巴所谓盛世的《尼布楚条约》的鞑子清国签字代表没有汉人, 条约文本只有满, 俄, 拉丁三种. 因为清国根本不是中国, 中文, 汉语都不是满清国的官方文字, 语言.

满清鞑子国的所谓"清语, 清文, 国语, 国文", 都是通古斯货色. 这样做, 尽管保证了满人的特权, 但也使满汉之间民族隔阂的鸿沟不可能消除. 满人的一贯想法是, 用强大的压力, 培养汉人对满人的驯服奴性, 直到永远.


《清史稿》:

「凡内, 外官分满洲缺, 蒙古缺, 汉军缺, 汉缺. 满洲又有宗室, 内务府包衣缺. 其专属者, 奉天府府尹, 奉锦, 山海, 吉林, 热河, 口北, 山西, 归绥等道缺. 各直省驻防官, 理事, 同知, 通判为满洲缺. 唐古特司业, 助教, 中书, 游牧员外郎, 主事为蒙古缺. 钦天监从六品秋官正为汉军缺. 宗人府官为宗室缺. 内务府官为内务府包衣缺. 此外京师各衙门, 陵寝衙门, 盛京五部, 各直省地方俱设额缺. 满洲京堂以上缺, 宗室汉军得互补. 汉司官以上缺, 汉军得互补. 外官蒙古得补满缺, 满, 蒙包衣皆得补汉缺. 惟顺天府府尹, 府丞, 奉天府府丞, 京府, 京县官, 司, 坊官不授满洲. 刑部司官不授汉军. 外官从六品首领, 佐贰以下官不授满洲, 蒙古. 道员以下不授宗室.

满人入官, 以门阀进者, 多自侍卫, 拜唐阿始. 故事, 内, 外满大臣子弟, 五年一次挑取侍卫, 拜唐阿, 以是闲散人员, 勋旧世族, 一经拣选, 入侍宿卫, 外膺简擢, 不数年辄致显职者(没几年就当大官), 比比也. 绿旗武职, 占缺尤多(满人霸占很多绿营伪军的职位). 向例山海关至杀虎口, 保德副, 参, 游, 都, 守缺, 绿旗补十之三, 满洲补十之七. 马兰, 泰宁二镇, 直隶, 山西沿边副, 参, 游, 都, 守缺, 满, 汉各补其一.

雍正六年, 副都统宗室满珠锡礼言京营参将以下, 千总以上, 不宜专用汉人. 得旨: "满洲人数本少, 补用中, 外要缺已足, 若京营参将以下悉用满洲, 则人数不敷, 势必有员缺而无补授之人. "

乾隆间, 拣发各省武职, 率以满人应选. 帝曰: "绿营将领, 满, 汉参用, 必须员缺多寡适均, 方合体制. 若概将满员拣发, 行之日久, 绿营尽成满缺(发展下去满人将霸占全部绿营伪军的职位), 非所以广抡选而励人材. "饬所司议满, 汉间用之法. 兵部议上, 凡行走满二年之汉侍卫, 与巡捕营八旗满, 蒙人员, 由该管大臣保送记名. 拣发时, 与在部候补, 候推者, 按满, 汉分派引见. 如所议行. 三十八年, 兵部复疏言: "直隶, 山西, 陕西, 甘肃, 四川五省, 自副将至守备, 满缺**十七, 各省自副将至守备, 千一百七十九缺, 向以绿营人员选补. 现满, 蒙在绿营者逾原额两倍(满蒙人霸占绿营伪军的职位超过原有编制), 实缘各省请员时, 多用满员拣选. 请嗣后除原用满员省分外, 其河南, 山东, 江南, 江西, 湖广腹地及闽, 浙, 两广海滨烟瘴等省, 需员请拣, 应于绿营候补候选, 及保卓荐人员, 并行走年满之头, 二, 三等侍卫, 蓝翎侍卫, 一并拣选. "从之. 自是绿营满, 汉员缺始稍剂其平, 非复从前漫无限制矣. 」


邹容《革命军》指出:

"满洲人之在中国, 不过十八行省中之一最小部分耳, 而其于朝野者, 则以一最小部分敌十八行省而有馀. 今试以京官满汉缺额观之, 自大学士, 尚书, 侍郎满汉二缺平列外, 如内阁和衙门, 则满学士六, 汉学士四, 满, 蒙侍读学士六, 汉军, 汉侍读学士二, 满侍读十二, 汉待读二, 满, 蒙中书九十四, 汉中书三十. 又如六部衙门, 则满郎中, 员外, 主事缺额, 约四百名, 吏部三十余, 户都百余, 礼部三十余, 兵部四十余, 刑部七十余, 工部八十余, 其余各部堂主事皆满人, 无一汉人. 而汉郎中, 员外, 主事缺额, 不过一百六十二名. 每季《扌晋绅录》中, 于职官总目下, 只标出汉郎中, 员外, 主事若干人, 而浑满缺于不言, 殆有不能示天下之隐衷也. 是六部满缺司员, 几视汉缺司员而三倍(笔帖式尚不在此数). 而各省府道实缺, 又多由六部司员外放, 何怪满人之为道府者, 布满国中也.

若理藩院衙门. 则自尚书, 侍郎迄主事, 司库皆满人任之, 无一汉人错其间(理藩之事, 惟满人能为之, 咄咄怪事!). 其余掌院学士, 宗人府, 都察院, 通政司, 大理寺, 太常寺, 太仆寺, 光禄寺, 鸿胪等, 国子监, 仪卫诸衙门缺额, 未暇细数, 要之皆满缺多于汉缺, 无一得附平等之义者. 是其出仕之途, 以汉视满, 不啻霄壤云泥之别焉. 故常有满, 汉人同官, 同年, 同署, 汉人则积滞数十载不得迁转, 满人则俄而侍郎, 俄而尚书, 俄而大学士矣. 纵曰, 满洲王气所钟, 如汉之沛, 明之濠, 然未有绵延数百年, 定为成例, 竟以王者一隅, 抹煞天下之人才, 至于斯极者也.

向使嘉, 道, 咸, 同以来, 其手奏中兴之绩者, 非出自汉人之手, 则各省督, 抚, 府, 道之实缺;其不为满人攫尽也几希矣. 又使非军兴以来, 杂以保举军功捐纳, 以争各部满司员之权利, 则汉人几绝干仕途矣. 至于科举清要之选, 虽汉人居十之七八, 然主事则多额外, 翰林则益清贫. 补缺难于登天, 开坊类乎超海, 不过设法虚糜之, 以改其异心. 又多设各省主考, 学政, 及州县教官等职, 俾以无用之人, 治无用之事而已. 即幸而亿万人中有竞登至大学士, 尚书, 侍郎之位者, 又皆头白齿落, 垂老气尽, 分余沥于满人之手. 然定例汉人必由翰林出身, 始堪大拜;而满人则无论出身如何, 均能资兼文武, 位兼将相, 其中盖有深意存焉.

呜呼!我汉人最不平之事, 孰有过此哉!"


魏斐德(Frederic E. Wakeman)《洪业》: "多尔衮宣称: "天下一统, 满汉自无分别. "当然, 尽管多尔衮这样宣称, 满汉之间还是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别. 例如, 在京城各官衙, 满官的地位总是比汉官为高: 满洲大学士及各部尚书位置在前, 而汉族大学士及各部尚书位置在后. 满官还可以随时从文职改为武职, 或从武职改为文职, 而汉官却不能这样, 除非是汉军旗人. 满官如有过失可免官, 但本秩不变, 汉官则没有这种特权. 当满汉官员同时除授某职时, 例如某部设尚书两员时, 官印总是由满官掌管. 并且, 遣祀郊庙, 亦俱用满官. 简单地用官僚阶层的次序和等级, 并不能完全取消征服者的特权. ...汉官如果不是在争取更多的控制权和支配权的话, 那么他们就是在想方设法赢得更多的平等. 尽管遭到许多满官的强烈反对, 当时的吏部尚书陈名夏仍尽力恢复了三年一度的官吏考绩制度. 陈名夏还力图取得多尔衮的支持, 反对满官在上朝时贵族式的傲慢. 例如, 上早朝时, 当满, 汉官员的马车在宫门口碰到时, 满人马夫总是随便将汉人推到一边, 让他们的主人先进门. 如果汉族仆人坚持自己的主人按朝礼应该先进门的话, 满人马夫就常常会挥鞭劈头打去, 吓退对方. "



★法律上的种族歧视


满清疯狂镇压人民反抗, 维持民族压迫. 起义暴动, 秘密反清团体以及文字狱, 都被满清大清律冠以"反逆"的罪名, 刑罚最重, 株连最广, 凡谋逆造反者无论首犯, 胁从, 一律是凌迟处死.

"凡有起义兴复中国者, 动诬以谋反大逆, 夷其九族, 是欲绝我中国英雄之谋也."

大清律以照抄大明律为主体, 大清律上居然有关于卫所士兵的条文, 而卫所制度在明末已经废弛, 满清是没有卫所这种军事体制的. 显然, 乱抄一气. 但是由于满清强盗入侵者统治的历史特点, 大清律中广泛增加了民族压迫的条款, 因此又是一个镇压中国各族人民的野蛮谬法, 清楚地反映了强盗清寇种族歧视的侵略者本质:

1.以严刑峻法推行政治, 思想高压政策--扩大反逆罪的范围及其株连范围;以"文字狱"(指因文字着述而被罗织罪名所构成的冤狱)推行文化专制政策.

2.维护满族享有更大特权: 同罪异罚;保护贵族官僚特权;赋予满族人更大特权(减等, 换刑).

3.保护满汉地主阶级的财产所有权--如: 禁止民人典买旗地.


"在清初的法律制度中, 旗人享有种种特权, 如旗人犯罪免发遣, 免刺字, 可减等"[郑秦《清末司法制度的几个问题》--历史档案1988年3期].

大清律赋予满人在诉讼方面以法定特权. 如: 满人犯罪不归一般司法机关管辖, 而由步军统领衙门和慎刑司审理. 宗室贵族则由宗人府审理. 满人犯罪依例享有"减等", "换刑"等特权, 笞刑可换鞭责, 徒刑一年可换枷号二十日, 流刑三千里可换枷号六十日, 极边充军可换枷号九十日. 死罪虽不能换刑, 但可减等, 斩立决可减为斩监候. 满人犯窃盗罪免于刺字, 如系重犯必须刺字, 则刺臂(一般刺面). 为了保证八旗满寇的侵略军特权, 官兵犯徒流罪, 免于发遣, 仅鞭责便可了事.

贵族宗室除享有"八议"特权外, 还可以用金钱赎罪, 或暂时革去钱粮. 在监禁方面, 满人犯罪不入一般监狱, 贵族宗室入"宗人府空房", 普通满人入"内务府监所", 待遇比一般监狱为好. 满汉人之间发生纠纷, 在京师则满人向该管佐领起诉, 汉人向主管衙门起诉, 然后由各该管机关将原告口供, 证据转呈户部, 查明断结.

在地方虽由州县官审理, 但汉地方官无权对满人作出判决, 只能将证据和审判意见转送满人审判机关处理. 在满人面前, 汉人属二等臣民. 同样的事打官司, 满人和汉人的待遇都是不一样的, 这就是汉人被野蛮满鞑子入侵者, 骑在头止被种族歧视的耻辱.

1902 年11月, 刑部核议大员赵尔巽仅就满汉流放远近, 年限长短不同的恶果而上奏说, 尤其汉人"军流徒犯", "配逃日众, 法制几成虚设", 倘不"洞明积弊, 损益因时", "仍不思变通", 任由下去, 则"隐患潜滋, 贫弱愈甚"[见《光绪朝东华录》], 可见旗人明显的特权地位激发了汉人的怨恨与不满, 这个伪政权岌岌可危了.



★种族隔离


满清种族隔离的突出表现是, 各地主要城市都有所谓的"满城", 什么是满城呢? 就是专驻满族清寇的兵营, 一旦有汉人造反, 满兵马上就可以出动镇压. 它相当于监视大军区的独立师, 不受地方官管辖, 直接受殖民伪政府中央领导, 遇有各族人民反抗, 立即镇压.

清寇八旗兵额共有二十万人(余丁不计在内), 有一半驻防北京和近畿, 还有一半驻防于全国各大小城市. 据魏源《武事余记》记载, 畿辅驻防二十五处, 东北驻防四十四处, 新疆驻防八处, 内地驻防二十处. 盛京, 吉林, 黑龙江, 伊犁, 宁夏, 热河, 绥远城, 西安, 荆州, 福州, 广州, 江宁, 杭州, 成都等地都设有八旗驻防.

邹容《革命军》指出: "乃于各行省中, 择其人物之胼罗. 土产之丰阜, 山川之险要者, 命将军, 都统治之, 而汉人不得居其职. 又令八旗子弟驻防各省, 另为内城以处之, 若江宁, 若成都, 若西安, 若福州, 若杭州, 若广州, 若镇江等处, 虽阅年二百有奇, 而满自满, 汉自汉, 不相错杂. 盖显然有*族不得等伦于贵族之心. 且试绎"驻防"二字之义, 犹有大可称骇者. 得毋时时恐汉人之叛我, 而羁束之如盗贼乎? 不然, 何为而防, 又何为而驻也? 又何为驻而防之也? "

努尔哈赤窃据沈阳后, 满汉人户便被指定居住在按种族划分的区域内. 除此之外, 努尔哈赤还规定汉人不得持兵器;而女真人则无论是不是八旗兵丁, 都要随身携带兵器. 满清窃据北京后, 也实行旗, 民分城居住的种族隔离制度.

清廷下令, "凡汉官及商民人等尽徙南城居住. "北城(内城)房屋一律白白让给旗人居住, 原内城房屋居民限期搬到外城居住. 旗人, 民人分城居住, 不得擅自越制. "旗人"指在旗的侵略军及家属, "民人"指汉, 回等族. 汉人做再大的官, 也不能在北城买一间小房子.

以皇城为中心, 八旗侵略军分区占据了全部内城(北城). 两黄旗居北, 整黄旗驻德胜门内, 镶黄旗驻安定门内;两白旗居东, 整白旗驻东直门内, 镶白旗驻朝阳门内;两红旗居西, 整红旗驻西直门内, 镶红旗驻阜成门内;两蓝旗居南, 整蓝旗驻崇文门内, 镶蓝旗驻宣武门内, 各旗之间界址分明.

各地的满城也是满人的小皇朝. 魏斐德(Frederic E. Wakeman)《洪业》: 汉人的迁居引起了重大困难. 特别是在北京城外的那些城镇中, 满族营区在这里的建立需要圈占私人土地, 赶走这里的长年居民. 这些建立于动乱地区以镇压反叛者的营防, 按规定应分给旧日属于明朝贵族的土地, ...然而, 大量土地却被不分青红皂白地夺走了, 例如在临清就是如此. 这引起了当地的满汉冲突. 总共有34个" 城"在中国北部建立起来了. 它们是分立的, 有高墙环卫的营防, 或处于原有的城墙之内, 或处于其外而与之并峙. 并且, 建立这种营防的最初后果, 是激起了本来想利用它加以镇压的动乱.

满州城有的建在城外, 如青州满城建在城北. 银川满城建在城西. 建在城内的就要大拆大改, 如;西安满城是在城东北隅加建满城, 窃据了明秦王城. 清寇八旗校场就建在秦王宫城的位置上, 满城的东, 北两面即利用西安城垣东面北段和北面东段, 西南两面增建在今北大街东侧和东大街南侧, 这样西安东门就变成满人的专用东门了, 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发展. 顺治二年, 清寇进入西安后, 把西安东北角包括"王城"在内划为八旗驻防城, 叫做"满城". 满城东北两面利用原来的大城墙, 西墙延伸至今北大街东侧, 南墙则到今东大街南侧, 四面城墙相接, 周长达7公里左右, 包在满城里的原"王城"拆毁后则被改做八旗校场. 满城是满人 的天下, 容不得汉人混杂, 故筑"小城"以与汉人相隔. 20年代末期, 曾一度将这个地方叫做"红城", 30年代初, 原来的城墙也被拆除, 城中城至此消失.

成都满洲城建在城内西侧. 1718年, 荆州八旗人调防入川, 以后旗兵眷属陆续来川, 是为清寇入川的高潮. 四川提督年羹尧于大城西垣内新筑一城, 专驻满蒙八旗官兵, 名曰满城, 驻防八旗, 每旗建官街1条, 披甲兵丁小胡同3条, 八旗官街共8条, 兵丁胡同共33条. 按照清制, 将官和每名披甲兵丁都有份地, 一, 二亩到数十亩.

清寇进驻少城之后, 在这个称为满城的窄小范围内, 很少与汉人往来. 四道城门禁止外族人进入. 有时汉人误入, 多遭毒打, 还常与居住城边的汉人发生纠纷. 长期以来民族矛盾相当紧张, 汉民不得擅入.

荆州. 康熙年间, 江陵驻八旗清寇, 控制江防要地, 于城中设间墙, 将江陵城分为两部: 西部为汉城, 东部为满城. 东部驻满洲八旗兵, 称满城;西部为官衙民舍, 称汉城.

银川满城建在城西, 1739年为大地震所毁, 次年重建. 太原满城原在城西, 1886年为大洪水冲毁, 又在东南重建.

湘军打下江宁, 招致八旗的嫉恨和满清的戒备, 曾国藩为了讨得满人的欢喜, 就修复种族隔离的毒瘤-满城, 具体恢复万恶的种族歧视制度. 曾国藩郑重其事地请旗人官文向虏廷建议: 江宁乃江南重镇, 满城重建后, 务必请从八旗兵中挑选精锐者来此. 从前中国太平军歼灭的满城旗兵为二千人, 为重镇压, 请加派名额三千, 兴建中的满城就是按五千编制的规模设计的. 又将建一座规格最高的祠堂, "悼念"中国太平军歼灭的江宁将军癌猩觉猡-祥厚, 江南提督苏完瓜尔佳-福珠洪阿, 江宁副都统牛轱辘-霍隆等等所有满寇.

驻防官, 理事, 同知, 通判为满洲缺. 唐古特司业, 助教, 中书, 游牧员外郎, 主事为蒙古缺. 钦天监从六品秋官正为汉军缺. 宗人府官为宗室缺. 内务府官为内务府包衣缺. 此外京师各衙门, 陵寝衙门, 盛京五部, 各直省地方俱设额缺. 满洲京堂以上缺, 宗室汉军得互补. 汉司官以上缺, 汉军得互补. 外官蒙古得补满缺, 满, 蒙包衣皆得补汉缺. 惟顺天府府尹, 府丞, 奉天府府丞, 京府, 京县官, 司, 坊官不授满洲. 刑部司官不授汉军. 外官从六品首领, 佐贰以下官不授满洲, 蒙古. 道员以下不授宗室.

满人入官, 以门阀进者, 多自侍卫, 拜唐阿始. 故事, 内, 外满大臣子弟, 五年一次挑取侍卫, 拜唐阿, 以是閒散人员, 勋旧世族, 一经拣选, 入侍宿卫, 外膺简擢, 不数年辄致显职者(没几年就当大官), 比比也. 绿旗武职, 占缺尤多(满人霸占很多绿营伪军的职位). 向例山海关至杀虎口, 保德副, 参, 游, 都, 守缺, 绿旗补十之三, 满洲补十之七. 马兰, 泰宁二镇, 直隶, 山西沿边副, 参, 游, 都, 守缺, 满, 汉各补其一.

雍正六年, 副都统宗室满珠锡礼言京营参将以下, 千总以上, 不宜专用汉人. 得旨: "满洲人数本少, 补用中, 外要缺已足, 若京营参将以下悉用满洲, 则人数不敷, 势必有员缺而无补授之人. "

乾隆间, 拣发各省武职, 率以满人应选. 帝曰: "绿营将领, 满, 汉参用, 必须员缺多寡適均, 方合体制. 若概将满员拣发, 行之日久, 绿营尽成满缺(发展下去满人将霸占全部绿营伪军的职位), 非所以广抡选而励人材. "饬所司议满, 汉间用之法. 兵部议上, 凡行走满二年之汉侍卫, 与巡捕营八旗满, 蒙人员, 由该管大臣保送记名. 拣发时, 与在部候补, 候推者, 按满, 汉分派引见. 如所议行. 三十八年, 兵部复疏言: "直隶, 山西, 陕西, 甘肃, 四川五省, 自副将至守备, 满缺**十七, 各省自副将至守备, 千一百七十九缺, 向以绿营人员选补. 现满, 蒙在绿营者逾原额两倍(满蒙人霸占绿营伪军的职位超过原有编制), 实缘各省请员时, 多用满员拣选. 请嗣后除原用满员省分外, 其河南, 山东, 江南, 江西, 湖广腹地及闽, 浙, 两广海滨烟瘴等省, 需员请拣, 应于绿营候补候选, 及保卓荐人员, 并行走年满之头, 二, 三等侍卫, 蓝翎侍卫, 一并拣选. "从之. 自是绿营满, 汉员缺始稍剂其平, 非复从前漫无限制矣. 」


邹容《革命军》指出:

"满洲人之在中国, 不过十八行省中之一最小部分耳, 而其于朝野者, 则以一最小部分敌十八行省而有馀. 今试以京官满汉缺额观之, 自大学士, 尚书, 侍郎满汉二缺平列外, 如内阁和衙门, 则满学士六, 汉学士四, 满, 蒙侍读学士六, 汉军, 汉侍读学士二, 满侍读十二, 汉待读二, 满, 蒙中书九十四, 汉中书三十. 又如六部衙门, 则满郎中, 员外, 主事缺额, 约四百名, 吏部三十余, 户都百余, 礼部三十余, 兵部四十余, 刑部七十余, 工部八十余, 其余各部堂主事皆满人, 无一汉人. 而汉郎中, 员外, 主事缺额, 不过一百六十二名. 每季《扌晋绅录》中, 于职官总目下, 只标出汉郎中, 员外, 主事若干人, 而浑满缺于不言, 殆有不能示天下之隐衷也. 是六部满缺司员, 几视汉缺司员而三倍(笔帖式尚不在此数). 而各省府道实缺, 又多由六部司员外放, 何怪满人之为道府者, 布满国中也.

若理藩院衙门. 则自尚书, 侍郎迄主事, 司库皆满人任之, 无一汉人错其间(理藩之事, 惟满人能为之, 咄咄怪事!). 其余掌院学士, 宗人府, 都察院, 通政司, 大理寺, 太常寺, 太仆寺, 光禄寺, 鸿胪等, 国子监, 仪卫诸衙门缺额, 未暇细数, 要之皆满缺多于汉缺, 无一得附平等之义者. 是其出仕之途, 以汉视满, 不啻霄壤云泥之别焉. 故常有满, 汉人同官, 同年, 同署, 汉人则积滞数十载不得迁转, 满人则俄而侍郎, 俄而尚书, 俄而大学士矣. 纵曰, 满洲王气所钟, 如汉之沛, 明之濠, 然未有绵延数百年, 定为成例, 竟以王者一隅, 抹煞天下之人才, 至于斯极者也.

向使嘉, 道, 咸, 同以来, 其手奏中兴之绩者, 非出自汉人之手, 则各省督, 抚, 府, 道之实缺;其不为满人攫尽也几希矣. 又使非军兴以来, 杂以保举军功捐纳, 以争各部满司员之权利, 则汉人几绝干仕途矣. 至于科举清要之选, 虽汉人居十之七八, 然主事则多额外, 翰林则益清贫. 补缺难于登天, 开坊类乎超海, 不过设法虚糜之, 以改其异心. 又多设各省主考, 学政, 及州县教官等职, 俾以无用之人, 治无用之事而已. 即幸而亿万人中有竞登至大学士, 尚书, 侍郎之位者, 又皆头白齿落, 垂老气尽, 分余沥于满人之手. 然定例汉人必由翰林出身, 始堪大拜;而满人则无论出身如何, 均能资兼文武, 位兼将相, 其中盖有深意存焉.

呜呼!我汉人最不平之事, 孰有过此哉!"


魏斐德(Frederic E. Wakeman)《洪业》: "多尔衮宣称: "天下一统, 满汉自无分别. "当然, 尽管多尔衮这样宣称, 满汉之间还是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别. 例如, 在京城各官衙, 满官的地位总是比汉官为高: 满洲大学士及各部尚书位置在前, 而汉族大学士及各部尚书位置在后. 满官还可以随时从文职改为武职, 或从武职改为文职, 而汉官却不能这样, 除非是汉军旗人. 满官如有过失可免官, 但本秩不变, 汉官则没有这种特权. 当满汉官员同时除授某职时, 例如某部设尚书两员时, 官印总是由满官掌管. 并且, 遣祀郊庙, 亦俱用满官. 简单地用官僚阶层的次序和等级, 并不能完全取消征服者的特权. ...汉官如果不是在争取更多的控制权和支配权的话, 那么他们就是在想方设法赢得更多的平等. 尽管遭到许多满官的强烈反对, 当时的吏部尚书陈名夏仍尽力恢复了三年一度的官吏考绩制度. 陈名夏还力图取得多尔衮的支持, 反对满官在上朝时贵族式的傲慢. 例如, 上早朝时, 当满, 汉官员的马车在宫门口碰到时, 满人马夫总是随便将汉人推到一边, 让他们的主人先进门. 如果汉族仆人坚持自己的主人按朝礼应该先进门的话, 满人马夫就常常会挥鞭劈头打去, 吓退对方. "



★法律上的种族歧视


满清疯狂镇压人民反抗, 维持民族压迫. 起义暴动, 秘密反清团体以及文字狱, 都被满清大清律冠以"反逆"的罪名, 刑罚最重, 株连最广, 凡谋逆造反者无论首犯, 胁从, 一律是凌迟处死.

"凡有起义兴复中国者, 动诬以谋反大逆, 夷其九族, 是欲绝我中国英雄之谋也."

大清律以照抄大明律为主体, 大清律上居然有关于卫所士兵的条文, 而卫所制度在明末已经废弛, 满清是没有卫所这种军事体制的. 显然, 乱抄一气. 但是由于满清強盜入侵者统治的历史特点, 大清律中广泛增加了民族压迫的条款, 因此又是一个镇压中国各族人民的野蠻謬法, 清楚地反映了強盜清寇种族歧视的侵略者本质:

1.以严刑峻法推行政治, 思想高压政策--扩大反逆罪的范围及其株连范围;以"文字狱"(指因文字著述而被罗织罪名所构成的冤狱)推行文化专制政策.

2.维护满族享有更大特权: 同罪异罚;保护贵族官僚特权;赋予满族人更大特权(减等, 换刑).

3.保护满汉地主阶级的财产所有权--如: 禁止民人典买旗地.


"在清初的法律制度中, 旗人享有种种特权, 如旗人犯罪免发遣, 免刺字, 可减等"[郑秦《清末司法制度的几个问题》--历史档案1988年3期].

大清律赋予满人在诉讼方面以法定特权. 如: 满人犯罪不归一般司法机关管辖, 而由步军统领衙门和慎刑司审理. 宗室贵族则由宗人府审理. 满人犯罪依例享有"减等", "换刑"等特权, 笞刑可换鞭责, 徒刑一年可换枷号二十日, 流刑三千里可换枷号六十日, 极边充军可换枷号九十日. 死罪虽不能换刑, 但可减等, 斩立决可减为斩监候. 满人犯窃盗罪免于刺字, 如系重犯必须刺字, 则刺臂(一般刺面). 为了保证八旗满寇的侵略军特权, 官兵犯徒流罪, 免于发遣, 仅鞭责便可了事.

贵族宗室除享有"八议"特权外, 还可以用金钱赎罪, 或暂时革去钱粮. 在监禁方面, 满人犯罪不入一般监狱, 贵族宗室入"宗人府空房", 普通满人入"内务府监所", 待遇比一般监狱为好. 满汉人之间发生纠纷, 在京师则满人向该管佐领起诉, 汉人向主管衙门起诉, 然后由各该管机关将原告口供, 证据转呈户部, 查明断结.

在地方虽由州县官审理, 但漢地方官无权对满人作出判决, 只能将证据和审判意见转送满人审判机关处理. 在满人面前, 汉人属二等臣民. 同样的事打官司, 满人和汉人的待遇都是不一样的, 这就是汉人被野蠻滿韃子入侵者, 騎在頭止被种族歧视的耻辱.

1902 年11月, 刑部核议大员赵尔巽仅就满汉流放远近, 年限长短不同的恶果而上奏说, 尤其汉人"军流徒犯", "配逃日众, 法制几成虚设", 倘不"洞明积弊, 损益因时", "仍不思变通", 任由下去, 则"隐患潜滋, 贫弱愈甚"[见《光绪朝东华录》], 可见旗人明显的特权地位激发了汉人的怨恨与不满, 这个伪政权岌岌可危了.



★种族隔离


满清种族隔离的突出表现是, 各地主要城市都有所谓的"满城", 什么是满城呢? 就是专驻满族清寇的兵营, 一旦有汉人造反, 满兵马上就可以出动镇压. 它相当于监视大军区的独立师, 不受地方官管辖, 直接受殖民伪政府中央领导, 遇有各族人民反抗, 立即镇压.

清寇八旗兵额共有二十万人(余丁不计在内), 有一半驻防北京和近畿, 还有一半驻防于全国各大小城市. 据魏源《武事余记》记载, 畿辅驻防二十五处, 东北驻防四十四处, 新疆驻防八处, 内地驻防二十处. 盛京, 吉林, 黑龙江, 伊犁, 宁夏, 热河, 绥远城, 西安, 荆州, 福州, 广州, 江宁, 杭州, 成都等地都设有八旗驻防.

邹容《革命军》指出: "乃于各行省中, 择其人物之胼罗. 土产之丰阜, 山川之险要者, 命将军, 都统治之, 而汉人不得居其职. 又令八旗子弟驻防各省, 另为内城以处之, 若江宁, 若成都, 若西安, 若福州, 若杭州, 若广州, 若镇江等处, 虽阅年二百有奇, 而满自满, 汉自汉, 不相错杂. 盖显然有*族不得等伦于贵族之心. 且试绎"驻防"二字之义, 犹有大可称骇者. 得毋时时恐汉人之叛我, 而羁束之如盗贼乎? 不然, 何为而防, 又何为而驻也? 又何为驻而防之也? "

努尔哈赤窃据沈阳后, 满汉人户便被指定居住在按种族划分的区域内. 除此之外, 努尔哈赤还规定汉人不得持兵器;而女真人则无论是不是八旗兵丁, 都要随身携带兵器. 满清窃据北京后, 也实行旗, 民分城居住的种族隔离制度.

清廷下令, "凡汉官及商民人等尽徙南城居住. "北城(内城)房屋一律白白让给旗人居住, 原内城房屋居民限期搬到外城居住. 旗人, 民人分城居住, 不得擅自越制. "旗人"指在旗的侵略军及家属, "民人"指汉, 回等族. 汉人做再大的官, 也不能在北城买一间小房子.

以皇城为中心, 八旗侵略军分区占据了全部内城(北城). 两黄旗居北, 整黄旗驻德胜门内, 镶黄旗驻安定门内;两白旗居东, 整白旗驻东直门内, 镶白旗驻朝阳门内;两红旗居西, 整红旗驻西直门内, 镶红旗驻阜成门内;两蓝旗居南, 整蓝旗驻崇文门内, 镶蓝旗驻宣武门内, 各旗之间界址分明.

各地的满城也是满人的小皇朝. 魏斐德(Frederic E. Wakeman)《洪业》: 汉人的迁居引起了重大困难. 特别是在北京城外的那些城镇中, 满族营区在这里的建立需要圈占私人土地, 赶走这里的长年居民. 这些建立于动乱地区以镇压反叛者的营防, 按规定应分给旧日属于明朝贵族的土地, ...然而, 大量土地却被不分青红皂白地夺走了, 例如在临清就是如此. 这引起了当地的满汉冲突. 总共有34个" 城"在中国北部建立起来了. 它们是分立的, 有高墙环卫的营防, 或处于原有的城墙之内, 或处于其外而与之并峙. 并且, 建立这种营防的最初后果, 是激起了本来想利用它加以镇压的动乱.

满州城有的建在城外, 如青州满城建在城北. 银川满城建在城西. 建在城内的就要大拆大改, 如;西安满城是在城东北隅加建满城, 窃据了明秦王城. 清寇八旗校场就建在秦王宫城的位置上, 满城的东, 北两面即利用西安城垣东面北段和北面东段, 西南两面增建在今北大街东侧和东大街南侧, 这样西安东门就变成满人的专用东门了, 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发展. 顺治二年, 清寇进入西安后, 把西安东北角包括"王城"在内划为八旗驻防城, 叫做"满城". 满城东北两面利用原来的大城墙, 西墙延伸至今北大街东侧, 南墙则到今东大街南侧, 四面城墙相接, 周长达7公里左右, 包在满城里的原"王城"拆毁后则被改做八旗校场. 满城是满人 的天下, 容不得汉人混杂, 故筑"小城"以与汉人相隔. 20年代末期, 曾一度将这个地方叫做"红城", 30年代初, 原来的城墙也被拆除, 城中城至此消失.

成都满洲城建在城内西侧. 1718年, 荆州八旗人调防入川, 以后旗兵眷属陆续来川, 是为清寇入川的高潮. 四川提督年羹尧于大城西垣内新筑一城, 专驻满蒙八旗官兵, 名曰满城, 驻防八旗, 每旗建官街1条, 披甲兵丁小胡同3条, 八旗官街共8条, 兵丁胡同共33条. 按照清制, 将官和每名披甲兵丁都有份地, 一, 二亩到数十亩.

清寇进驻少城之后, 在这个称为满城的窄小范围内, 很少与汉人往来. 四道城门禁止外族人进入. 有时汉人误入, 多遭毒打, 还常与居住城边的汉人发生纠纷. 长期以来民族矛盾相当紧张, 汉民不得擅入.

荆州. 康熙年间, 江陵驻八旗清寇, 控制江防要地, 于城中设间墙, 将江陵城分为两部: 西部为汉城, 东部为满城. 东部驻满洲八旗兵, 称满城;西部为官衙民舍, 称汉城.

银川满城建在城西, 1739年为大地震所毁, 次年重建. 太原满城原在城西, 1886年为大洪水冲毁, 又在东南重建.

湘军打下江宁, 招致八旗的嫉恨和满清的戒备, 曾国藩为了讨得满人的欢喜, 就修复种族隔离的毒瘤-满城, 具体恢复万恶的种族歧视制度. 曾国藩郑重其事地请旗人官文向虏廷建议: 江宁乃江南重镇, 满城重建后, 务必请从八旗兵中挑选精锐者来此. 从前中国太平军歼灭的满城旗兵为二千人, 为重镇压, 请加派名额三千, 兴建中的满城就是按五千编制的规模设计的. 又将建一座规格最高的祠堂, "悼念"中国太平军歼灭的江宁将军癌猩觉猡-祥厚, 江南提督苏完瓜尔佳-福珠洪阿, 江宁副都统牛轱辘-霍隆等等所有满鞑.



作者:飞云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飞云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3.599351 seconds ] :: [ 26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