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恰似针对刘晓波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恰似针对刘晓波
东海一枭
[
个人文集
]
加入时间: 2004/02/14
文章: 4280
经验值: 24050
标题:
恰似针对刘晓波
(253 reads)
时间:
2006-8-07 周一, 下午12:30
作者:
东海一枭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恰似针对刘晓波
附言:刘晓波《孔子的诲人不倦和删诗—狱中读孔子行迹》文出,有网友命我驳之。粗阅一过,发现刘文中一些问题,拙文《跑官原有道,出仕岂为私》已有阐述,一些方面恰似针对刘晓波的,乃重发旧贴以求教于高明吧。有崇儒者对晓波君肆意嘲骂,我斥之曰:不得无礼!晓波言虽反孔,行实与孔孟之道有暗契之处(对此《刘晓波精神》、《再谈刘晓波精神》等诸文皆曾论及,不赘)。
我与晓波君可谓大同大异:民主之道大同而文化之道大异。枭眼看来,晓波此文,从头到尾对孔子之评论无一不误,无一切实,实经不起一批也。兹不具论(晓波如不服,我可一句句一段段撕给兄看)。但文化问题可以争论,不妨驳斥,不影响我对刘晓波精神的尊重。刘晓波乃持之以恒地抗专(专制)反暴(暴政)的六si英雄,非一些鸡鸣狗盗之伪儒有资格贬嘲也。
一枭2006-8-7
跑官原有道,出仕岂为私
----东海草堂读经札记
一
在中国大陆,普通民众没有尊严和自由,中共党员、各级官员也一样缺乏自由和尊严。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共党员、各级官员的自由和尊严比普通民众遭到更加严厉的剥夺。因为他们被要求更加“讲政治”,更加统一思想和行动。
不论以现代西方还是传统儒家的政治标准衡量之,中共都是反人道、反文明、反道德的反动组织,类似于黑道或邪教,组织严密,等级森严,黑幕重重,耀武扬威,歪理邪说,精神控制。各级官员尽管享有巨大的世俗特权,但精神上必须为奴为婢卖身投靠,下级对上级、全党对中央在思想上必须保持一致。他们拥有对民众剥削压迫、对社会予取予求、对下级作威作福的自由,却没有思想、言论、信仰的自由,没有人格的独立和尊严。衣冠人模,灵魂狗样。
如果问他们为什么求官当官?公开的答案一定冠冕堂皇,私下的理由定然千奇百怪。但真正的动机,一言以蔽之:荣华富贵、私欲享受而已。这是他们付出巨大的心灵代价的回报。酒可以白喝,钱可以白贪,民可以白欺,狗岂能白做?
如果这些中共官员们知道孔孟们是怎样出仕、为何求官的,知道原儒们的出处去留是何等的尊贵,如果他们有还有一点羞耻之心,只怕羞也羞死!让我们回到两千多年之前,去看看孔孟是怎样出仕、为何求官的,领略一下原儒的风范神采吧。
二
孔子一生为了推销仁政王道的理想,栖栖皇皇四处奔波,不仅被当时人嘲为“累累若丧家之犬”,而且被今人描成“千古跑官第一人”,说他为了跑官苦心孤诣全力以赴拼上老命,说他假公济私追名逐利为达目的不择手段,说他颠沛流离四处碰壁求官不得抑郁而死等等。
殊不知孔子弟子众多声势浩大,在他那时代影响广泛威望崇高,周游列国,颇受各国诸候敬重。其后的亚圣孟子也一样。只是由于各诸候国竞争激烈,争觅见效迅速的强国方略,仁义之道虽然补国益民,属于慢性药方,不切合那个急功近利的时代。孔孟倘能象苏秦张仪那样,对儒家仁义道德基本原则加以变通(当然,那也就不成其为儒家了),以迎合诸候王们的需要,求一个官位,何难之有;求一己富贵,易如拾芥。
例如,阳货以季氏家臣把持鲁国朝政,想请孔子为助手,孔子不肯合作,权变以敷衍之。孔子弟子闵子骞也一样,季氏派人请他任费邑宰官,他坚决不肯助纣为虐。
例如,在卫国,卫灵公给予孔子在鲁国大司寇的同等俸禄,却不用孔子之言,孔子在卫国待了几个月之后即离去;后来孔子第二次来到卫国,卫国太子蒯瞶欲杀卫灵公的宠妾南子,失败流亡晋国,卫灵公想出兵,问阵于孔子。孔子反对不义之战,不愿与其谈论军事,推托说“军旅之事,未之学也”,再次离开了卫国。
例如,齐景公想任用孔子,与众臣讨论怎样对待孔子时说:“像鲁君待季氏那样重用,我办不到。我打算用相当于鲁君对季氏、孟氏之间的待遇来对待他。”不久又说:“我老了,恐怕不能用他的治国之道了。” 因见齐景公欠缺诚意,孔子离开齐国。
例如,孔子年五十六,在鲁国摄行相事,与闻国政。齐国送给鲁国歌姬舞女,季桓子接受了,一连三天不问政事。因为在上者所为淫佚“失礼”,孔子离职而去。
从上述事例可见,孔子确实求官若渴,渴望为人所用,却是把权位当作行道济世、“兼善天下”之具的。虽然在某些小节上偶有屈就和让步,辞官、为官方法也比较灵活,如孟子所说“可以速而速,可以久而久,可以处而处,可以仕而仕——孔子也。” 但他进退去留皆循道而行,绝不为权力或财富而违背原则。
孟子总结孔子出仕之由有三:“有见行可之仕,有际可之仕,有公养之仕。” “可行见之仕”是见其道之可行而仕;“际可之仕”,因受到君主的礼遇而仕;“公养之仕”,因君主诚意养贤而仕。但仅仅养贤和礼遇,孔子并不满足,在卫灵公、卫孝公时,虽暂受养,旋即辞行。
孔子认为,他和弟子颜渊对于名利权位的态度一致:“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这里的用,是指用其言、用其道,而不仅用其人而已。如果君主不仁不义,谏之不听,或仅仅用其人,赏其官帽享以富贵,孔子一般是不甘屈就的。
孔子说过“君命召,不俟驾而行”,是指有官职在身的时候,君主有召即行。这是“以道事君”,忠于职守;他又说“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吾岂匏瓜哉?焉能系而不食?”这是形容等待行道机会的迫切,如有机会,不能轻易错过。《孟子》引《传》之言曰:“孔子三月无君,则皇皇如也。”这是因为行道必须出仕,“士之仕也,犹农夫之耕也”(《孟子》),权位相当于农夫的工具。出仕必须得到君主赏识,士如失位,道不能行,故皇皇如也。很多人以此这些话嘲笑孔子奴性十足和待价而沽,实属无知。
三
在各国君主面前,孟子比孔子更加骄傲。他游历齐国时,齐宣王想以稷下之礼(介于师与臣之间)待孟子,孟子不受。孟子认为“以位,则子君也,我臣也,岂敢与君友也;以德,则子事我者也,奚可以与我友。”意思是说,论地位,你是君,我是臣,我怎么敢和君主交朋友呢?论德行,那么你是服事我的,怎么可以和我交朋友呢?”齐宣王只好以客卿待之。
孟子因齐宣王不能用其治国之术,离开齐国。宣王挽留孟子说:“我欲中国而授孟子室,养弟子以万钟,使诸大夫,国人皆有所矜式。”(《孟子•公孙丑》下)。孟子不干!《公孙丑下》有个“不召之臣”的故事:
孟子准备去朝见齐王,恰巧齐王派了个使者来到孟子处,把辞齐王得了不可受风的寒疾,想召孟子往见。孟子见齐王并无诚意,也托辞有病不能成行。第二天,孟子要到东郭大夫家里去吊丧。齐王打发人来问候孟子的病,并且带来了医生。孟子硬是不见,避至景丑氏家里去住宿。于是孟景围绕着君臣关系展开了一场争论。
景丑说:“在家庭里有父子,在家庭外有君臣,这是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伦理关系。父子之间以慈恩为主,君臣之间以恭敬为主。我只看见齐王尊敬您,却没看见您尊敬齐王。” 孟子说:“在齐国人中,没有一个与齐王谈论仁义的。难道是他们觉得仁义不好吗?不是。他们心里想的是:这样的王哪里配谈论仁义呢,这才是他们对齐王最大的不恭敬。至于我,不是尧舜之道就不敢拿来向齐王陈述。所以齐国人没有谁比我对齐王更恭敬了。”
景丑说:“礼经上说过,君王召唤,不等到车马备好就起身,可您呢,本来就准备朝见齐王,听到齐王的召见反而不去了,于礼不合吧。” 孟子说:“曾子说过:‘晋国和楚国的财富,无人能及。但他有他的财富,我有我的仁;他有他的爵位,我有我的义。我有什么不如他的呢?’曾子说这些话难道没有道理吗?天下有三样最尊贵的东西:一是爵位,一是年龄,一是德行。朝廷上最尊贵的是爵位;乡里最尊贵的是年龄;至于辅助君王治理百姓,最尊贵的是德行。君王怎么能够凭爵位就来怠慢有龄有德者呢?大有作为的君主一定有不召之臣。如果他有什么事情需要出谋划策,就亲自去拜访他们。这叫尊重德行喜爱仁道,不这样,就不能够大有为。
因此,商汤对于伊尹,先向伊尹学习,然后才以他为臣,于是不费大力气就统一了天下;桓公对于管仲,也是先向他学习,然后以他为臣,于是不费大力气就称霸于诸侯。现在,天下各国的土地都差不多,君主的德行也都不相上下,相互之间谁也不能高出一筹,没有别的原因,就是因为君王们只喜欢用听话的人为臣,而不喜欢用教导他们的人为臣。管仲尚且不可召,更何况连管仲都不放在眼里的人呢?”
这个故事典型地体现了孟子强烈的尊严感。公孙衍、张仪二人乃战国时“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的“大人物”。孟子却不屑一顾,认为此二人没有仁义没有原则,无非擅长摇唇鼓舌、曲意巴结、溜须奉承等“妾妇之道”而已。弟子陈代劝孟子“枉尺而直寻”,以屈求伸,如苏秦、张仪等纵横家那样,以妾妇之道博得诸侯们的好感,再慢慢实施自己的思想主张。孟子坚决不同意。他谴责那些不由其道,不择手段去争取做官的人,强调君子在立身出处上不能苟且诡随,不能投机取巧机会主义。
四
云不成霖休出岭,道难行世莫为官。孔孟为了施行仁政、追求王道而跑官,故行藏出处以道之能行与否为标准。这样的高境界,别说中共文坛官场绝对无迹可寻,便是在秦汉以后历代王朝的士子和官僚中亦不多见。
我开头说,中共官员们如果领略了原儒的尊贵,只怕羞也羞死,其实是抬举他们了。他们为了跑官当官,舔痈舐痔,何所不为,鸡鸣犬吠,狗彘不如。要在狗身上寻找人的羞耻感,岂非比大海捞针还难---他们的心海里根本没有针!
2006-6-26东海一枭
注:本文孔孟之言论及事迹,皆引自或译自《论语》、《孟子》。
原载《议报》第257期
http://www.chinaeweekly.com
此文系本刊首发,欢迎其它各类刊物转登转发,但是请注明出处和本报网址
刘晓波:孔子的诲人不倦和删诗—狱中读孔子行迹
在我看来,先秦诸子中,孔子最平庸也最功利。
与庄子相比,孔子没有人格的超逸、飘飞和潇洒,没有想象力的奇伟瑰丽和语言的汪洋恣肆,更没有对人类悲剧的清醒意识。庄子的哲学智慧之脱俗和文学才华之横溢,都远在孔子之上。
与孟子相比,孔子缺少男子汉的气魄、恢弘和达观,缺少在权力面前的自尊,更缺少“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政治远见和平民关怀 。
与韩非子相比,孔子圆滑、虚伪、甚至不乏狡诈,没有韩非子的直率、犀利和反讽的才华。
与墨子相比,孔子没有以平等为理想的民粹主义和道德自律,没有具有形式特征的逻辑头脑。
儒家有所谓的三不朽: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再次立言。孔子在“立功”毫无作为,儒家信徒就只好津津乐道于孔子在“立德”和“立言”上的伟大贡献。
先说“立德”。
孔子是个官迷,按照孟子的说法:“孔子三月无君,则皇皇如也。”而孔子跑官之所以屡屡失败,源于他的自视甚高。孔子的自我解释是待价而沽:“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孟子的解释是孔子的开价太高。孟子列出了孔子做官的三大条件:“有见行可之仕,有际可之仕,有公养之仕。” 第一条是自己的主张能够变成治国之策;第二条是要受到君主的礼遇,第三条是君主养贤出自诚意。此三条中的任何一项不能满足,孔子就可能拂袖而去。所以,即便某些君主给孔子以礼遇和,但只要孔子之道无法变成治国之策,孔子就会再去寻找新主子。
孔子跑官失败后,才勉强当道德教主。在我看来,一部《论语》,只是处世小智慧,极端功利、圆滑,既无哲理的深邃和审美的灵性,也无人格的高贵和心胸的旷达。他的好为人师以及“诲人不倦”的为师之道,恰恰是狂妄而浅薄的人格所致。
孔夫子在与别人讨论问题时,总是扮演诲人不倦的导师(回答问题者)。尽管孔子也说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但是,他说出这段话时,其姿态是高傲的导师,其口吻是教训弟子:“子曰:由,诲汝知之乎!”通观《论语》一书的孔子,他毫不怀疑自己具有高人一等的智慧,可以教导别人怎样处世、怎样做人、怎样齐家治国王天下。他既想做拯救社会于‘礼崩乐坏’之中的先圣,也想做指导人生的先师。故而孔子说:最高的智慧是“随心所欲,不逾矩。”
作为对比,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在与别人辩论时,总是扮演提问者的角色,他的一个接一个的问题似乎是在有意捉弄对方,一步步地击垮对方的自信和狂妄。辩论的目的,不仅是澄清问题、破除疑团、发现真理,更是想让参加讨论的人意识到:人是无知的。宇宙、生命就是一连串人类无法彻底回答的问题。故而他说:只有神才有智慧,因为它给予了人以最高的智慧——知道自己是无知的。这就是苏格拉底式的提问留给西方的最宝贵的遗产。
苏格拉底和孔子,分别代表了两种完全不同的自我意识,其中隐含着中西文化的最重要的差别:不相信人能够全知全能和相信人能够全知全能。前者自然要走向对超人存在的追寻,后者只能走向对现世人生的认同。孔子开创的“诲人不倦”传统,作为中国人的为师美德,其潜台词就是永远高人一等。苏格拉底开创的提问传统,与后来的基督教原罪意识相结合,开启了智慧谦卑和勇于自省的西方传统。
孔子被后代神化为圣人,儒家伦理被拔高为“儒教”,不仅造就中国的专门神化世俗人格的造神传统,而且造就了权力上道德上知识上的狂妄传统。在中国,历代不乏自恃无所不知的诲人不倦者,以至于,使诲于人者大为疲倦。
作为中国读书人的典范,孔子传给弟子的主要智慧是如何“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处世谋略。他教读书人怎样混迹于官场,怎样待价而沽、与统治者讨价还价,君主刘备“三顾茅庐”才让诸葛亮出山的典故,最典型地诠释了君王与御用谋士之间的讨价还价的游戏。他教读书人如何盛世入庙堂、乱世避山野,是极为不负责任的机会主义;所谓兼济天下和独善其身的选择,都要在有利可图的前提下。他的“学而优则仕,禄在其中”的教诲,为中国读书人指出了一条依附官权之路。虽然孔子本人跑官失败,但他的弟子中却屡有当大官的。由此可见,他的教诲,还是有成效的。
可悲的是,正是这个圆滑、功利、世故的孔子,这个无担当精神和受难情怀的孔子,却成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圣人,平庸的《论语》也被后人注释了两千年,耗费国人的大量心血和智慧,正所谓“皓首穷经”的中国式学问。
再说“立言”。
后儒们说,孔子在文化上的大贡献之一是开办私学,既成就一番民间教育的大业,也首开有教无类的平民教育。但在我看来,这根本就是后人的演绎。孔子的志向是做大官、立大功,他一生的大多数时间都用于周游列国的“跑官”,开办私学是四处跑官的副业,主要是为了糊口。无论从孔子的跑官经历中,还是从《论语》的言论中,他从来不是平民利益的捍卫者,而是一贯眼睛向上而轻蔑平民。他最痛恨忤逆之人,也就是那些不畏统治者的犯上作乱者;次讨厌诽谤大人的人,也就是不畏 “圣人之言”的人。他教君王如何愚民,“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愚民策略,历代统治者用起来都很顺手;他教百姓如何做顺民,要子女绝对服从父母,要百姓敬畏统治者和圣人,要学生绝对服从老师,所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在上者即使错了,也不能违背他们的意志。孔子提倡的师道尊严,不过是盲从老师而不认真理。正如鲁迅所言:“孔夫子曾经计划过出色的治国的方法,但那都是为了治民众者,即权势者设想的方法,为民众本身的,却一点也没有。”(《且介亭杂文二集•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
故而,国人的奴性人格始于孔子式教育。
后儒说,说孔子“立言”的另一大贡献,是为中华文化提供了万世经典,即孔子先后删《诗》、《书》,订《礼》、《乐》,修《春秋》。而在我看来,说孔子操练文化的结果是贻害千古,也不为过。
中国的第一本诗集《诗经》,是经过孔子对古代诗歌的删编而成,收录了305 首诗歌。弟子问孔子“诗三百首”的意义何在?孔子答道:“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圣人的继承者大都认为他老人家删诗乃功德无量的伟业,特别是他删诗的标准乃万世不移的圣谕。而我以为,孔子删诗之标准,美其名曰“思无邪”,实则“诗无人”,不知有多少抒发性灵的好诗,被他作为“思有邪”的诲淫制作删掉了。没有经过孔子删编的远古诗歌,肯定大大超过三百首,而经过孔子的删编,传至今天只剩下三百首,实在是孔子作的孽。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说: “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虽然从唐初孔颖达开始怀疑“孔子所录,不容十去其九”以来,关于孔子删诗,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论语•子罕》载孔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在审美上,孔子给出的作诗标准是“思无邪”和“温柔敦厚”,遵循的大原则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信,非礼勿动”。孔子论定的诗歌作用是“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这里所谓的兴观群怨,主要是为了“事父”和“事君”,顺便认识点“鸟兽草木”,基本与艺术的审美作用无关。由于孔子把艺术作了道德化和政治化的解释,所以他老人家在审美上必然是功利的平庸的,与稍晚出现的《楚辞》相比,《诗经》的美学价值太过平庸。
所幸,孔子活不到战国时期,要不然,由他来审定《楚辞》,其中的《九歌》大概也要被删了。因为,楚地巫师乞神的唱辞大都具有情歌的特点,其中的神和巫具有阴阳的属性,阳神倾慕阴巫,阴巫勾引男神,神巫之间的关系变成情人关系。《九歌》就是典型的巫文化产物,其中的神灵都被赋予了男女性情,女神由男神来迎请,男神由女巫来迎请,乞神的过程充满了男欢女爱和女怨男叹,甚至,乞男神用妙音好色的少女,乞女神用貌比靓女的童男。正如朱熹所言:“或以阴巫下阳神,或以阳主接阴鬼,则其辞之亵慢淫荒有不可道者。”
如《九歌》中最著名的请神辞《湘君》和《湘夫人》,读起来完全是优美的情诗。《湘君》是女巫以湘夫人的口吻迎请男神湘君:“君不行兮夷犹,蹇谁留兮中洲。”在这里,有女巫为讨好男神而精心打扮:“美要眇兮宜修,沛吾乘兮桂舟。令沅湘兮无波,使江水兮安流” 有女巫对男神的刻骨思念之情:“扬灵兮未极,女婵媛兮为余太息。横流涕兮潺湲,隐思君兮陫恻。” 有女巫迎不来男神的一腔幽怨:“心不同兮媒劳,恩不甚兮轻绝。”有女巫向江中丢饰物以表达誓与君相欢的决心:“捐余玦兮江中,遗余佩兮醴浦”。
《湘夫人》是男巫以湘君的口吻迎请女神湘夫人,也是以表达男女思念之情的方式来祈求女神的降临。有男巫对女神的望眼欲穿的期待:“登白薠兮聘望,与佳期兮夕张”。有男巫思念女神之情:“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有男巫欲见女神的焦急,恨不得朝发夕至:“朝驰余马兮江皋,夕济兮西澨。九疑缤兮并迎,灵之来兮如云。”甚至有男巫脱衣与女神合欢的想象:“捐余袂兮江中,遗余褋兮醴浦。”。
如此《九歌》,显然触犯了儒家的双重忌讳,既有“怪力乱神”、又有男女偷情。所以,儒家的几位著名继承人孟子、荀子和朱子(朱熹)都批判过楚文化的怪力乱神和男女淫乱。专门注释过《楚辞•九歌》的朱子断言,楚地风俗之所以“亵慢淫荒”,乃在于“以美色媚神”。他说:“古者,巫以降神,神降而托于巫,则见其貌之美而服之好,盖身则巫而心则神也。”“昔楚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祀,其祀必使巫觋作乐,歌舞以娱神。蛮荆陋俗,词既鄙俚,而其阴阳人鬼之间,又或不能无亵慢荒淫之杂。”但朱熹又不好否定屈原的地位,也就只好用“载道”理论来为给屈原作《九歌》脱罪。他在《九歌集注》中说:屈原作《九歌》是以“事神之心”来“寄忠君爱国眷恋不忘之意”,所以,“其言虽若不能无嫌于燕昵,而君子反有取焉”。
我读屈原的作品,与历代大儒的审美感受完全相反。我不喜欢《离骚》和《天问》,因为这两首长诗表达的是屈原的双重媚态,既向君王献媚,更向自己献媚,甚至有种弃妇般的病态自恋:屈原把被楚怀王放逐的原因全部归罪于龌龊的小人,而把自己打扮成冰清玉洁的君子,其高贵品质甚至要上溯他的祖宗八辈。特别是屈原的那种的“举世浑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狂妄,培养了一代代自以为“怀才不遇”的文人墨客。
我喜欢屈原的《九歌》,因为它源于楚文化中的人神恋爱故事,女巫的美丽妩媚和男神的多情温柔相呼应,传达了圣俗合一、灵肉不二的化境,也表现出一种两情相悦的平等关系。这在信奉男尊女卑的儒家看来,当然是大逆不道的亵慢荒淫。
如果说,在百家争鸣的先秦,孔子删诗还仅仅是一家之言,删得再狠,也问题不大,毕竟还有其他的标准。但经过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古代典籍大量失传,比如《诗经》,据说曾有鲁、齐、韩、毛四家版本,但到了汉代,仅剩下“毛诗”,相传是鲁人毛亨所传。更重要的是,汉武帝“独尊儒术”以来,《诗经》成了儒家经典之一,但不是艺术经典,而是用于治国的政治经典;孔子的“思无邪”和“温柔敦厚”,为后代文学提供了权威标准。汉儒不是把《诗经》当作艺术来欣赏,而是当作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教材来读,从而把诗歌的作用提升到治乱兴亡的吓人高度。正如《毛诗序》所言:“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汉儒们挖空心思地在诗中搜寻先王事迹和圣人遗训,甚至不惜牵强附会地注解出“微言大义”。明明是平民内容,偏要读出“文王之化”;明明是男欢女爱的情诗,非要解释成“后妃之德”。
由此,中国文学离“人性”越来越远而离权力越来越近,最终变成了为皇权服务的工具,使中国古代诗歌乃至整个文学走上了“文以载道”的歧途:一种扼杀人性丰富性的堂庙文学成为主流,而民间的草根野调和情欲人性则被视为不入流的文学。到理学盛行的宋代,甚至诗仙李白那些豪放无羁的杰作,也要被理学家们视为“诲淫”之作。宋代理学兴盛之际,恰是宋诗走到“点石成金”的末路之时。倒是那些偏离“文以载道”的宋词,在对人性的吟咏中闪烁着夺目的审美光辉。
有什么样的民族就有什么样的圣人,有什么样的圣人就只能塑造什么样的民族,中国源远流长的奴性、功利的文化,不能说全部源于孔子,但儒学肯定是主要根源。
1997年11月于大连教养院
2006年8月4日整理于北京家中
《民主中国》首发 (博讯 boxun.com)
作者:
东海一枭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显示文章:
所有文章
1天
7天
2周
1个月
3个月
6个月
1年
时间顺序
时间逆序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您
不能
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您
不能
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587667 seconds ] :: [ 22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