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三年自然灾害到底饿死多少人?――分析中国统计局的假造人口数据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三年自然灾害到底饿死多少人?――分析中国统计局的假造人口数据   
林思云
[博客]
[个人文集]

游客









文章标题: 三年自然灾害到底饿死多少人?――分析中国统计局的假造人口数据 (1722 reads)      时间: 2005-9-13 周二, 上午1:49

作者:Anonymous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三年自然灾害到底饿死多少人?――分析中国统计局的假造人口数据

林思云


1960年代的“三年自然灾害”中到底饿死多少人,一直是人们争论的热门话题之一。现在有不少说法,认为“三年自然灾害”中饿死了2000万甚至4000万人,其最有力的证据就是中国国家统计局的人口逐年统计数据(见表1)。

这份人口统计数据显示在“三年自然灾害”期间,中国人口出现了负增长。如果这份人口统计数据是真实的话,那么确实可以得出“三年自然灾害”中饿死了上千万人的结论,可是如果这份人口统计数据是假造的呢?

中国以“假冒”闻名于世,对中国的任何东西都不可轻信,当然也包括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这份人口逐年统计数据,尽管打着国家统计局的招牌,似乎很有权威性,但如果你对它稍微进行一下验算分析,就会惊讶地发现它是假造的,而且假造得很拙劣,只要有小学数学水平就可以证明它的虚假。

我们先对这份人口逐年统计数据进行一下验算。这份人口数据列出了“总人口”和“自然增长率”两个项目,而“自然增长率”是从“总人口”进行简单计算得出的。比如2001年的总人口减去2000年的总人口,就是2000年期间的净增加人口数,这个净增加人口数再除以2000年的平均人口数,就是2000年的“自然增长率”。

我们来试算一下。这份人口数据列出2001年的总人口是12.7627亿人,2000年的总人口是12.6743亿人,2000年的净增人口=12.7627―12.6743=0.0884,即0.0884亿人。

2000年的平均人口数=(2001年的总人口+2000年的总人口)÷2
=(12.7627+12.6743)÷2=12.7188亿人

2000年的人口“自然增长率”=2000年的净增人口数÷2000年的平均人口数×1000
=0.0884÷12.7188×1000=6.95,即“自然增长率”为千分之6.95。

这个计算出来的2000年“自然增长率”,与人口统计数据中列出的2000年“自然增长率”完全一致。

我们按照这个方法,来验算一下这份人口数据表中的“自然增长率”。图1显示了用这份人口数据表的逐年总人口数计算出来的“自然增长率”,与这份人口数据表本身列出的“自然增长率”进行对比。按道理,计算出来的“自然增长率”和表中列出的“自然增长率”,应该完全一致。

从图1可以看出,“自然增长率”的计算值和列表值,在1982年以后二者完全一致,而在1982年以前,两者有较大差别,特别是在“三年自然灾害”期间,二者的差距特别大。

“自然增长率”的计算值和列表值在1982年以前出现差距,说明1982年以前的人口数据被人为地修改过,所以导致计算值和列表值无法对应。而在“三年自然灾害”期间二者出现最大差距,说明“三年自然灾害”期间的人口数据被大幅度地修改了。

即使不用上述的验算,也能简单地发现“三年自然灾害”期间的人口数据特别奇怪。比如1960年的总人口为66207万人,1961年的总人口为65859万人,1961年比1960年的人口减少,所以1961年的“自然增长率”肯定应该是负值,即负增长;可是该表中列出的1961年人口“自然增长率”,却为正值的千分之3.78,可谓愚极之错误。

图2显示了这份人口数据表的逐年“总人口数”的曲线。我们可以发现,这条曲线在1960年的地方出现了奇怪的转曲,这个转曲真是大饥荒所造成的吗?如果是战争或大饥荒造成了人口锐减,就会导致人口增长的中断,此后人口在这个中断点上重新恢复增加,因此会出现两条人口增加趋势线。图3列出了战争或大饥荒造成的人口锐减曲线的示意图,在大饥荒前后出现两条人口增加趋势线A和B,A和B的间隔就是大饥荒(战争)持续的年数。

在图2显示的“总人口数”曲线上,在1960年前后可以画出两条人口增加趋势线吗?我们一画就知道,在1960年前后的人口曲线,都落在一条人口增加趋势线上(见图4)。这说明什么呢?这说明中国的人口增长没有发生中断,也就是1960年前后根本没有发生导致人口锐减的大饥荒,或者说“三年自然灾害”期间没有出现大量饿死人的情况。

中国统计局给出的人口曲线在1960年的地方出现不自然的奇怪转曲,肯定是人为修改的,试图造成一个1960年出现大饥荒的假相。不过这个造假的修改又是非常的拙劣,以至于轻易就可以被识破。另外,这份人口数据表中列出的人口“出生率”数据,也显露出明显的造假痕迹。

图5显示了国统计局给出的“出生率”曲线,这个曲线上1961年和1962年出生率出现骤降后,1963年和1964年又出生率的暴涨。我们知道,在没有采取避孕措施的情况下,出生率也就代表了女性的怀孕能力。女性的怀孕能力可以通过避孕药等在短期间明显下降,但不可能在短期间使女性的怀孕能力明显上升。

1950年到1955年期间中国没有避孕药,因此这个期间的人口出生率(大约3.7%左右),可以视为中国妇女的怀孕能力。可是在图5可以看出,1963年的出生率突然暴涨至大约4.3%,也就是中国妇女的怀孕能力突然有了飞跃的提升,真是不可思议;而且这个怀孕能力的飞跃到了1964年,突然又消失了,更加地莫名其妙。

这个奇迹的唯一解释,就是有人假造了1961年和1962年出生率的骤降,试图造成一个出现大饥荒的假相。此后为了弥补这个骤降的出生率,只好在1963年和1964年制造一个奇迹般的出生率暴涨。

试图造成一个出现大饥荒的假相,它显然是为了一个政治的目的,我们不难推测邓小平具有制造这个政治假相的动机。

1966年毛泽东发起文化大革命,目的就是打倒以刘少奇和邓小平为首的走资派,邓小平最大的罪名就是在“三年自然灾害”期间搞“三自一包”,破坏集体经济。邓小平掌权后,他首先要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因为假如文化大革命正确的话,那么文革打倒邓小平也是正确的了。另外,邓小平为了说明他当时搞“三自一包”的正确性,就要说明毛泽东的农业集体化是失败的,最好的证据就是在“三年自然灾害”大量饿死人。

当然邓小平不太可能直接下令伪造“三年自然灾害”大量饿死人的人口数据,他只要下令认真调查“三年自然灾害”期间饿死人的情况。中国的官员都会“揣摩”领导意图,搞统计的官员马上揣摩到邓小平希望看到一个“三年自然灾害”大量饿死人的统计数据,于是就假造出这份让邓小平满意的人口统计数据。

由于这个造假不高明,使我们仍然可以大致推算出正确的人口数据。图6是林思云推算的逐年“总人口数”曲线图。根据这个曲线图,又可以推算出在逐年的“自然增长率”变化曲线(图7),再进一步可以推算出人口“出生率”的变化曲线(图8)。表2则是林思云推算的中国人口逐年统计数据,尽管是推算,但其科学性、可信性和合理性,都应该高于中国国家统计局的人口统计数据。

比较一下林思云的推算“自然增长率”和“出生率”曲线和中国统计局的曲线,又可以发现一个秘密,就是中国的计划生育成果也是虚假的。统计局假造的在1960年代的超高“自然增长率”和“出生率”,正好有作为了计划生育部门的成果,因为1970年以后的“自然增长率”和“出生率”的明显下降,就被认为是计划生育的成果,并以此说明中国的计划生育很有成效。不过根据林思云的推算“自然增长率”和“出生率”曲线来看,中国的计划生育并没有多大成果。

最后可以这样结论:一、通过科学的方法证明,中国国家统计局的人口统计数据是假造的;二、科学的方法可以证明在“三年自然灾害”期间,中国没有出现大量饿死人的情况。当然这不是说当时没有饿死人,只是饿死人的数量与总人口相比,完全可以忽略不计。如果把人口统计的精度设为千分之一,可以推测饿死人的人数不应该超过10万人。


表1 1949年~2001年全国历年主要人口数据(国家统计局)
图1 1949年~2001年全国历年人口自然增长率(林思云验算)
图2 1949年~2001年全国历年总人口数(国家统计局)
图3 战争或大饥荒造成的人口锐减曲线的示意图
图4 1949年~2001年全国历年总人口数增加趋势线
图5 1949年~2001年全国历年人口出生率(国家统计局)
图6 1949年~2001年全国历年总人口数(林思云推算)
图7 1949年~2001年全国历年人口自然增长率(林思云推算)
图8 1949年~2001年全国历年人口出生率(林思云推算)
表2 1949年~2001年全国历年主要人口数据(林思云推算)



作者:Anonymous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52701 seconds ] :: [ 25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