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
作者 |
(ZT)人家给了钱拉. 看看刘亚洲的文章是怎样在媒体泛滥的 |
 |
德行 [博客] [个人文集]
游客
|
|
|
作者:Anonymous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人家给了钱了” www..com
我曾经询问过国内一个新闻界的人士:中宣部是否有什么内部规定,要求国内论坛网站的版主们必须支持刘亚洲,不得保存批驳刘亚洲的文章。因为我注意到在国内的一些主要的论坛上只有刘亚洲的文章以及拥护刘亚洲的文章才能长期保存下来,而据理力争批驳刘亚洲的文章大部分会被删除。那位朋友说他没听说有这种内部规定,但他也感觉到了这种“一边倒”的现象,便做了个实验。他认识一个大论坛的版主,于是他用同一地址向该论坛发了两批贴子:一批说刘亚洲的文章就是好、就是好、就是好;一批说刘亚洲的文章就是坏、就是坏、就是坏。结果说刘亚洲文章好的贴子全部登出,说刘亚洲文章坏的贴子全部删除。他马上给那个版主朋友打电话,质问他为什么暗中搞小动作,用这种见不得人的手腕来压制不同意见,偏袒刘亚洲。那位版主朋友的答复非常干脆:“人家给了钱了”。 www..com
“人家给了钱了”。就这短短一句话,六个字,却包含了极其丰富的内容,足以说明的问题实在不少。 www..com
有人说刘亚洲是“新锐型专家”、“军事战略理论家”、“思想和论述,气势雄健,层次丰富,错落有致,既浑厚有力,又活脱飘逸”。不对。如果当真是真理在手成竹在胸,用得着花钱暗中操纵舆论压制封锁不同意见吗? www..com
有人以为刘亚洲是只会纸上谈兵的“文人”、“作家将军”。不对。如果真是书呆子一个,怎么会如此精通“有钱能使鬼推磨”? www..com
有人以为刘亚洲只是在舞文弄墨耍笔杆子搞个人表演。不对。“天才理论家”的“理论”居然谁也“读不懂”,“理论家”自己不出来阐述澄清解释说明,却弄出一帮骂街泼妇和发霉酸儒在网上整天鼓噪叫骂。而这些打手们往往又实在不争气,一些破绽百出的出乖露丑反而被“格守信用”的版主们保留了下来,闹出大笑话。比如有位保刘干将“周碧波”就公开承认自己曾冒用“黎阳”之名在网上发表文章给我栽赃。且看“周碧波”的不打自招: www..com
“最好笑的是:我故意[转贴]了两篇谬误百出,令人捧腹的‘黎阳’的关于军事方面的文章,居然有这么一些人大声叫好,完全暴露了这类人的无知、可笑和愚蠢!”(摘自《质疑:美藉华人流氓借中国女作家黎阳之名攻击刘亚洲中将》,[ 周碧波]于2004-07-20 11:50:50上贴于强国论坛军事论坛) www..com
(注:周碧波以“黎阳”之名在强国论坛军事论坛上“转贴”出来的两篇文章是: www..com
一.《黎阳:如果台海战争爆发,我愿毛遂自荐为首席智囊团成员(转贴)》,[周碧波]于2004-07-17 12:19:23上贴; www..com
二.《著名军事战略家-黎阳-谈美伊战争(转贴:节选)》[周碧波]于2004-07-16 13:50:35上贴)。 www..com
而这位可爱的“周碧波”2005年3月份做的预言《过海动杀机――美以将在四月军事打击伊朗》(周碧波:2005-03-16 11:32:51)6714B(0/1054/7)和《事后诸葛亮――评伪专家对伊朗战争爆发时间的误判》周碧波:2005-03-03 16:06:08)3308B(0/713/4)也一并被保留了下来。 www..com
现在已经是2005年9月了,“周碧波”预言的2005年4月的伊朗之战今何在?不知这种殷切的“保留”服务是否会令这位“一贯正确”的保刘预言家颇感尴尬?信口开河瞎猜战争的算命失误可以说是无知;冒充别人写文章栽赃则属无赖;而肆无忌惮把这种丑事公开出来还洋洋得意那就是无耻。“鱼找鱼,虾找虾,乌龟找个鳖亲家”。号称君子”的“新锐军事理论家”居然靠这种无知、无耻又无赖的下三滥来保驾护航,那他到底属于哪一类? www..com
网上拥刘的文章铺天盖地,但仔细分析可以发现多数是有组织的团伙行为。笔名虽多,但文章口吻、行文方式、论证手法往往大同小异,有些根本就是同一篇文章用不同的笔名一稿多投。比如同一篇文章,在强国论坛军事论坛上发表时用的名字是“周碧波”,而在新华论坛上就变成了“燕双鹰”。这就足以证明这不是个人行为。网上写文章又没有稿费,一搞多投对个人没有什么好处。如果是单独的个人行为,上网发表文章的目的在于说服别人,靠的是以理服人。要达到这个目的,自然希望读自己文章的人越多越好。要能吸引别人来读,自然自己的名气越大越好。而同样的文章用不同的笔名发表则不利于让读者记住自己的名字,这等于自己跟自己打架,用自己的一个名字来打击自己的另一个名字,对吸引读者没什么益处。也就是说,用不同的笔名发表同一篇文章不利于达到个人上网写文章说服别人的总目的。当然如果是名字被封,靠改头换面绕过封锁倒也情有可原。但“周碧波”属于这种情况吗?人家的文章在网上一直被当宝贝供着,连“过期变味”的都不例外,哪用得着换个名字打破什么封锁?所以说这不是个人行为,而是有组织的团伙行为。团伙行为实际是网上打群架,要的是造出个气势汹汹的驾势“镇”住对方,吓不倒便大量制造高分贝“噪音”把对手的文章彻底“淹没”,让其他人没机会看到对手的观点。这跟现代电子战中的主动干扰其实是一个原理,都是“用数量对质量”,主动制造大量的干扰信号来阻止真正有效信号的显示与传递。团伙行为在乎虚张声势,不在乎以理服人,其行为特征与个人行为的特征不同,要的是“造势”而不是个人“出名”。所以才会不在乎一篇文章换个名字到处散发,尽量给人以“人才济济”、“得道多助”、“拥护者众”的印象。这倒有点象鲁迅所形容的那样:“戏台上走出四个拿刀的瘦伶仃的小,我们就知道这是十万精兵;刊物上登载一篇俨乎其然的像煞有介事的文章,我们就知道字里行间还有看不见的鬼把戏。” www..com
靠装腔作势的团伙行为并不能改变论战的客观规律:“辱骂和恐吓决不是战斗”、“说话有劲不在上粪多少”。保刘集团的成员们拼命“论证”刘亚洲放个屁都是香的,拼命为“军人有权选择战争”之类言论擦屁股、补窟窿,实际的客观效果却是“茅坑越掏越臭,败笔越描越黑”。否则他们何必如此“跳踉大阚”、气急败坏?难怪要来个“网络超限战”,靠钱制胜。所以才会“人家给了钱了”。 www..com
将军使钱操纵舆论,如果是个人自掏腰包,那其野心不小;如果是背后有人组织安排协调,那其阴谋更大。但这还不是最关键的。更值得深思的是:网络上“人家给了钱了”便如此,那别处呢? www..com
“主流经济学家”们集体“挺身而出”为顾雏军辩护,颂其为“改革大方向”,闹了半天也是“人家给了钱了”:“出台费”一人若干万,外加“劳务费”一字若干元。 www..com
顾雏军是个私人老板,但来上点小钱便买到了诸多“精英”,通过这些“精英”又获得了如下国家“公器”的名号和使用权: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所、市场经济研究所、国资委企业改革局、国务院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所、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中国社科院工经所、经济研究所、社科文献出版社、中国政法大学。真是“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举起整个地球”。善良人们以为是国家专业机构的学者们研究发现的客观规律,却是人家精心设计的“论文式广告”和“学术型诈骗”。如此诡诈,实在令人防不胜防。 www..com
更进一步的问题是:“人家给了钱了”的现象已经向上蔓延到了哪一级?刘亚洲拥护者能如此,顾雏军能如此,别人难道就不能如此?中国有多少刘亚洲拥护者,多少个顾雏军?“人家给了钱了”的把戏刘亚洲拥护者和顾雏军会玩,外国基金会难道就不会玩?刘亚洲的拥护者想花钱买网络,顾雏军想花钱买政策,外国基
金会难道就不想花钱买国策?人家外国“基金会”的实力可要雄厚得多,经验老到得多。你想得到、干得出的事,人家会想不到、干不出吗?人家不声不响资助跟制定国策有关的部门和学者不知多少年了,早就在中国上层建筑各要害领域里制造出了一个庞大的“基金会学者集团”。现在叫人弄不清的是如今那些“主流经济学家”里有多少是跟“基金会学者集团”没有任何瓜葛的? www..com
“人家给了钱了”就要回报。外国“基金会”的“投资回报”如何? www..com
鲁迅一九三三年写了一篇文章《文章与题目》,说:“一个题目,做来做去,文章是要做完的,如果再要出新花样,那就使人会觉得不是人话。然而只要一步一步的做下去,每天又有帮闲的敲边鼓,给人们听惯了,就不但做得出,而且也行得通。譬如近来最主要的题目,是‘安内与攘外’罢,做的也着实不少了。有说安内必先攘外的,有说安内同时攘外的,有说不攘外无以安内的,有说攘外即所以安内的,有说安内即所以攘外的,有说安内急于攘外的。 www..com
做到这里,文章似乎已经无可翻腾了,看起来,大约总可以算是做到了绝顶。所以再要出新花样,就使人会觉得不是人话,用现在最流行的谥法来说,就是大有‘汉奸’的嫌疑。为什么呢?就因为新花样的文章,只剩了‘安内而不必攘外’,‘不如迎外以安内’,‘外就是内,本无可攘’这三种了。 www..com
这三种意思,做起文章来,虽然实在希奇,但事实却有的,而且不必远征晋宋,只要看看明朝就够。满洲人早在窥伺了,国内却是草菅民命,杀戮清流,做了第一种。李自成进北京了,阔人们不甘给奴子做皇帝,索性请‘大清兵’来打掉他,做了第二种。至于第三种,我没有看过《清史》,不得而知,但据老例,则应说是爱新觉罗氏之先,原是轩辕黄帝第几子之苗裔,?于朔方,厚泽深仁,遂有天下,总而言之,咱们原是一家子云。” www..com
鲁迅的文章虽然指的是抗日战争,但用来对照今天一些“基金会学者集团”和“主流经济学家”们的主张却居然也十分贴切。不信请看:“安内而不必攘外”----“中国有了从来没有过的和平大环境”、“中国应该吸取教训苏联的教训,让国防建设为经济建设让路”、“军队经商”、“行政创收”、“全球化”、“与国际接轨”、“战略伙伴关系”、“消气外交”、“当前的对台工作要特别警惕和防范新左派。极端民族主义和新左派都鼓吹‘救亡’。 www..com
轻贱造成了轻浮。”…… www..com
“不如迎外以安内”-- --“放手让外资进来,让中国民族工业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学会生存,‘置之死地而后生’”…… www..com
“外就是内,本无可攘”---“一个外资企业进入到中国,只要它成为中国的企业法人,给中国政府交税,它雇佣中国工人,它就是本土企业。”“我们不能够为自主品牌而搞什么自主品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里面,汽车产业注定就是一个国际化的产业,今后在中国本土生产的汽车不管叫别克也好,叫大众也好,叫尼桑也好,叫丰田也好,如果其中许多核心零部件和核心的技术都是在中国开发在中国使用的,那么它叫什么名字就已经不重要了”。 www..com
凡此种种,再加上减免税优惠待遇只给外资合资企业、不给奇瑞汽车之类中国民族企业的现象;“不造飞机,只造裤子”的现象;云淡水暖先生的文章“奇怪的WTO游戏:让步是咱,受气是咱,吃亏还是咱”揭发的现象等等都充分显示了“精英”们的决策实质:“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谁说西太后老佛爷“寿终正?”了?人家在批准《辛丑条约》的“上谕”里的“英明决策”迄今仍有人在发扬光大。这跟“基金会学者集团”难道毫无关系?这难道不是对“人家给了钱了”的最好的“投资回报”? www..com
打垮一支军队不一定要靠直接撕杀。灭亡一个国家不一定要靠武力征伐。只要能收买对方要害人士暗中捣乱就能起千军万马起不了的作用,不战而胜。这类故事从春秋战国、三国演义到今天不知有过多少,一点不稀罕。稀罕的是这种老战术为什么现在依然那么有效,为什么中国人有了如此丰富的历史教训却依然防不胜防? www..com
没有“防火墙”和“杀毒软件”的电脑操作系统抵御不了任何电脑病毒的入侵。免疫系统被破坏的艾滋病人抵御不了任何病菌的进攻。一台电脑如此,一个个人如此,一个国家的战略决策系统更是如此。不建立有效的国家决策体系的“防火墙”和“杀毒软件”,不保护国家决策系统的“免疫力”,就对付不了针对国家战略决策的“操作系统”的种种“病毒”,尤其对付不了用金钱收买国家决策系统要害成员来破坏国家决策的这种“传统老病毒”。 www..com
“精英”们很喜欢讲“资格”,动不动就是“学历资格”、“英语资格”、“学位资格”、“论文资格”的闹个不休。但这都属于能力型资格,不属于利益型资格。司法系统有回避规则,要求跟被告人有亲属关系及利害关系的工作人员回避该案。对只涉及个人命运的司法系统尚且如此,对涉及全体人民命运的国家决策系统自然更应如此。只要“人家给了钱了”,你拿了人家的钱就跟人有了利益关系,就应该回避参与中国的国策决策,否则就是“黄泥巴掉进裤裆里----不是屎,也是屎”,说不清是否暗中在替人家谋利益。也就是说,只要拿了人家的钱,就丧失了参与国策决策的资格。这种利益资格比学历资格更重要。提“资格”不能只看学历资格等能力型资格而不管利益型资格。司法系统有回避规定,国策决策系统更应该有回避规定。否则整个国家决策就没有“免疫力”,就没有对付人家“决策病毒”的有效手段。 www..com
用了外国基金会的钱算不算“基金会学者集团”成员?那要看具体情况。不能说沾上边就算。不能说沾上的就一定不是好人,也不能说沾过外国基金会的人就都没有资格参与国策讨论。但同时也要从另一个方面问一问:中国的国策大计是应有中国人独立自主地制定,还是应由外国人直接间接参与制定?是应由不受外国
基金会影响的人来决定,还是必须由有外国基金会背景的人来决定? 难道没有外国基金会的背景经历就没有资格参与国策决策?过去说是“官员说了算”。如今是“学者专家说了算”。但如果这些“说了算”的学者专家大部分都跟“基金会学者集团”有关连,那就不免令人猜疑:中国的国策究竟是在中国决定,还是在华盛顿决定?究竟是中国人自己独立自主制定,还是由外国基金会不动声色暗中“预订”? www..com
只要没有建立国策决策体系的回避制度,那“精英”们的一切“改革大计”都不免令人惴惴然:这会不会又是“人家给了钱了”?
作者:Anonymous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
|
|
返回顶端 |
|
 |
|
|
|
您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