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转贴:李大苗:失缺条件下的逻辑想像──评王力雄的“广场效应”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转贴:李大苗:失缺条件下的逻辑想像──评王力雄的“广场效应”   
陈礼铭
[个人文集]






加入时间: 2004/02/20
文章: 270

经验值: 96


文章标题: 转贴:李大苗:失缺条件下的逻辑想像──评王力雄的“广场效应” (638 reads)      时间: 2003-9-08 周一, 下午6:49

作者:陈礼铭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拜读了王力雄系列文章之一《中国民主的“广场效应”》,感觉到王

力雄的思维惯性在毫无摩擦系数的社会理念下一往无前。“民主”,如此

制度性的社会形态,有着状态、过程、规则等等不同侧面的理解,但是王

力雄就是挑出“广场效应”来体察。难道“广场效应”就是“民主”抑或

“中国民主”的必然吗?或者说王力雄所谓的“广场效应”就是“广场”

的唯一“效应”?



  王力雄用八九年的“广场”来评估中国的“效应”,其中也就包含着

对那场“运动”的直接诉求来标定“民主”本体的暗示。如果“民主”的

确如此的话,对1966年8月18号广场上的欢声雷动王力雄怎么却又无动于衷

呢?我们还可以借调斯大林时代的“红场”和希特勒时代的“剧院广场”

为王力雄的思维充实密度。最终我们也就混淆了“广场效应”究竟是关于

“民主”还是“专制”的本原命题。



  “广场”究竟是民主社会的产物还是专制社会的产物,需要承纳几十

万上百万声威的公共容器究竟是什么意识形态的标帜?人类的史实证明,

大广场就是为了装载一个声音的,意识形态的原理常常和物理原理相逆反

。“多数人的暴政”当然也是人类史实,但是这个史实还有一个隐性前提

,那就是多数人的思维已经被暴政了。没有这个前提,就没有斯大林的“

大肃反”,就没有文革的“打砸抢”,也就没有希特勒的“水晶之夜”。

八九年的“广场效应”有着历史的多元因素的簇集,不打开被封装起来的

真实来解说历史,我们就不可能比照“光州事件”对韩国民主进程做出判

断,我们也不可能解释六十年代日本的罢工游行,更不可能和马丁.路德.

金一齐“有一个梦想”。上个世纪的六十年代,在美国的广场还有着“反

战”的暴力效应,在法国的广场曾经吹旋过“五月风暴”。这是不是那些

被王力雄排斥出局的“成熟的西方民主社会”?王力雄又怎能用“不太容

易出现一面倒的失衡”来支支吾吾呢?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波兰的格但斯克造船厂也已经成为了坑坑凹凹

的“广场”,“谁得到最多欢呼谁就是领袖,谁遭到嘘声谁就得下台,谁

要是为……说句好话准遭痛打”(王力雄语)就是瓦文萨脱颖而出的基本

条件。但是这个史实被王力雄忘记。其实他以为的那个“广场效应”是格

但斯克历程的影印,更显露雅鲁泽尔斯基铁腕的进化,难得“是某种程度

的古代民主再现”。看起来,王力雄并不在意今日的波兰究竟“拿来”(

王力雄语)的是什么版本的“西方民主”。而我知道,作为斯拉夫民族文

化的波兰,其历史也从来没有“民主”的血脉传承,王力雄又是究竟从哪

个影子看到“怪兽脱笼”?



  王力雄对社会和历史观察非常直率,以为“精英煽动的”群众或者群

氓还不如梁山泊的千年前的好汉“赚卢俊义上山”(王怡语)的本事,不

符合作家应当从连环画起步的规律。可是连武昌起义的官兵们都晓得抬出

都督黎元洪来谋智以代谋伐,王力雄对“共和”的理解甚至都不及“驱逐

鞑虏”的同盟会了。再旁观韩国十多年来的政治变迁,从全斗焕、卢泰愚

、金泳三等等直到金大中和卢武铉,职业政客的参与远比“精英的煽动”

对社会有着更重要的主导。包括印尼、菲律宾的历史进程,我们实在没有

办法找到“广场效应”的精英对国家政治的主导作用。



  今日世界的“民主”,不仅远和古希腊的“市民民主”毫无关系,甚

至和百年前的“民主”也相去甚远。全世界从“二战”汲取的教训和开始

的历史进程才是我们今天谈论“民主”的基本语境。这是人类自身百折不

挠摸索出来的共同道路,在这个语境中,根本没有什么“西方式民主”或

者“东方式民主”的分别,且不说没有什么“东方式民主”的传统可以继

承,就连美国等西方国家的种族平等也都不是向“市民民主”的皈依。民

主并不单纯于权力的推举,更是权力行为的辖制,而且后者才是常态、是

民主的基本构架和规则。将“民主”仅仅理解为“选举”,才有着“广场

效应”的恐惧,如果真正玩味到“辖制”的真实,勾搭民意的政客才远比

“选举”本身更精湛,这叫做“议会效应”。



  王力雄不无忧虑地说:“今日媒体和通讯技术可以将这种‘广场’规

模无限放大,迅速扩展,造成国家整体性的动乱”。什么叫做“国家整体

性动乱”,王力雄没有解释,人们也就不得不套用国家版权的标准定义来

理解了。问题是那个钦定的“动乱”究竟是被扼杀的“初端”还是民主造

就的“结局”?“而当群众聚集得越多,善言辞、会煽动的政客就越是如

鱼得水。在广场上欺骗十万个陌生人,要比欺骗身边十个熟人容易得多”

。这就是“动乱”的现实和遭受“扼杀”的理由?“广场效应”的民主,

只能承受和面对高压水枪的心理,用其他的手段都是高抬了“民主”的素

质。王力雄用“那时无论议会、内阁、执政党或总统,都得在舆论潮流和

选票制约下卷入“广场”,受大众的裹挟”来描述“动乱”的后果,匪夷

所思!真正的议会、内阁的总辞职能带来“动乱”?总统下台又怎么样了

?就连民国时期的总统都是以“辞职”来平息“动乱”的。事实证明,没

有总辞职的功能、没有弹劾功能甚至没有解散议会的功能的社会政治,才

是社会“动乱”的总根源。



  王力雄认为“广场效应”是步入民主制度开始阶段的困难,社会成熟

了之后问题也就水到渠成,所以他坚信自己的“渐进民主”的进化逻辑。

这个道理听起来好像是要跨越青春期的骚动便可以明媒正娶地白头偕老,

也就有了关于失身的忧愁。我毫不怀疑王力雄对民主的含情脉脉,可是王

力雄认为情爱是有程序的,要从“飞眼儿”开始,然后羞得满脸通红,然

后写字条再写情书,然后再约会吃麦当劳,然后再约会看电影,然后勾勾

指尖再轻轻拉拉手……。这样的纯洁,要是管理自己,即便迂腐也到还好

办,可是要放到全社会来监控自己的话,还是由“专制”作裁断,隐含着

对“明君善皇”的期待。 (转自“百问正义”)



作者:陈礼铭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陈礼铭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444941 seconds ] :: [ 30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