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从十年前的“红太阳联唱”热潮谈起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从十年前的“红太阳联唱”热潮谈起   
根源
[个人文集]






加入时间: 2004/03/17
文章: 522

经验值: 52


文章标题: 从十年前的“红太阳联唱”热潮谈起 (791 reads)      时间: 2003-9-08 周一, 下午7:25

作者:根源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从十年前的“红太阳联唱”热潮谈起



  明天,又到伟大领袖逝世周年的日子了,而且,今年又适逢他老人家诞辰一百一十周年,于是国内的坛子上恸哭招魂的贴,又照例会如潮水一般呼啸涌至,“泪飞顿作倾盆雨”,殊为令人“感动”。我估计,除了在网上贴一大堆回忆、歌颂的文章之外,届时左左们还会扯起喉咙高唱“红太阳颂歌”或者其他革命歌曲,聊寄两地思念之情。

  不过,可能令左左们“大失预算”的是,今年的“红太阳颂歌”及革命歌曲在民间的受欢迎程度,好象远不及九三年“百年诞辰”的时候了。



  一九九三年的时候,几乎一整年,整个社会都沉浸在一片怀旧的情绪之中。中国唱片总公司上海公司看准商机,请了几名通俗歌手重新演绎了红太阳颂歌,推出了“红太阳颂歌新节奏联唱”的磁带。第一辑推出后立即风靡一时,成了当时最炙手可热的抢手货,上海中唱赚得盆满钵满,于是连续推出了第二、三、四辑。

  其他音像公司在一旁看得眼馋,于是不甘落伍,也跟着争先恐后推出了一大堆“红太阳”、“金太阳”颂歌专辑,或联唱或单独成歌,演唱者有名气如雷贯耳的也有从来都没听过名字的,有的公司还将这些“红太阳”其制作成卡拉OK、VCD等等。总之一时跟风者甚众,但推出的音像产品水准参差不齐,而且后来推出的那些总体质量好象都没有超越上海中唱头两盘红太阳联唱的。



  九三年是啥环境?在其之前的一年也就是九二年的春节,小平先生针对那帮意图开历史倒车的极左丑类的群魔乱舞,发表了著名的南巡讲话,发出了振聋发聩的警告:不改革就滚下台!就这样,经过整个九二年的反左努力,九三年整个国家告别了之前几年极左肆虐时的萧条景象,迎来了一个发展的黄金时期。

  而且,在九三年出版界也意气风发,乘着南巡讲话的春风,推出了一系列的反左力作,如《中国“左”祸》、《防“左”备忘录》等等,狠狠地将肆虐神州几十年的那伙左贼的狰狞面目暴露到世人面前。跟南巡讲话贯穿全年的九二年相比,虽然已经有了一些滞后效应,但仍然引起了相当巨大的积极反响,令极左分子在照妖镜面前无所遁形。

  但是,就是在这种极左成了过街之鼠的大环境里,当时社会上那种对极左年代的“怀旧”风潮却并未稍减,形成了一种极其独特的文化现象,令国内外为之侧目,引起过许多担心不堪回首的极左暴政岁月重来的正直之士的深切关注,有的学界和媒体对此还进行过深入的探讨和争论。



  现在,距离九三年已经整整十年了。我们回过头去打量那时的文化现象,再回来对比一下现在的状况,我们就会发现一些非常有趣的现象。

  现在跟九三年时相比,十年后的中国社会毫无疑问矛盾更加尖锐了——工农更加边缘化了,社会贫富差距更大了,社会分化更明显了,社会不公更严重了。而且,这种加重还不是以一般的速度来进行的,一如这十年来被揭发出来的惊天腐败大案数目和重量级不断地以倍数来加码,腐败涉及的面积和金额正以几何级数来迅速地往纵深窜升一样,可以说,现在社会不公的程度,比起九三年时已经是大大地加剧了。

  甚至,原来向右转还猛往打左灯的,现在很多时候连灯都懒得打了,甚至就直接打右灯了。这种所谓的“右”,连民主监督制度、国民福利制度健全良好的许多西方国家,有的时候都看得瞠目结舌,自叹弗如的。



  按说,在这种社会环境之下,怀念过去那个“公平社会”的情结,应该更为迅速地蔓延才是;怀念那个“公平”的年代的人,也应该大大增加才是。而那些象征着那个“公平”年代的“红太阳颂歌”、革命歌曲,也应该经久不衰,继续激励着受“复辟”的“走资派”“压迫”的广大劳苦百姓的斗志才是。

  另一方面,随着九十年代中后期以来互联网络的兴起,“革命无罪、造反有理”的声音在网络上的滥觞,“左派”言论发表的空间,比只能通过那几本滞销的杂志来发布的十年前,显然也广阔多了,其号召力也应该随之大大拓展。



  而且,其它方面的条件,也支持这种结论的。

  比如,九三年的时候,无论大陆还是港台,都有不少在各个年龄段都能广为传唱的流行音乐,可与“红太阳联唱”争夺地盘,如大陆的《小芳》、《涛声依旧》,香港的《吻别》,台湾的《花心》,等等。虽说商业时代流行歌曲的流行寿命偏短,没法跟“红太阳颂歌”那样的“长青树”相比,但用“歌海战术”,流行歌曲也能够抢走“红太阳联唱”相当多的市场。

  而今,无论大陆还是港台,流行音乐早已经没落,推出的那些破歌,根本引起不了老百姓的共鸣,“红太阳颂歌”缺乏竞争对手,自然可以借“一百一十年诞辰”等纪念活动,再次走向辉煌的。

  再说,现在播放音像的电器比起十年前也大大普及了,品种也多了很多,音像制品也林林总总,更新换代之余,价格相对十年前也便宜了。另外,也不存在卖不着货的问题,因为音像市场上标着“红太阳”、“金太阳”的磁带、CD、VCD、DVD这些年来基本上也没有断过货。

  所以,无论是软件还是硬件,“红太阳颂歌”、革命歌曲再度流行起来的条件,都是相当成熟的。如果老百姓真的喜欢“红太阳颂歌”,很难有流行不起来的理由的。



  诡异的是,即使比起十年前“百年诞辰”时有了这么多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但十年前红极一时的“红太阳联唱”,在“诞辰一百一十周年”的今天却波澜不兴了;偶有那个年代的样板戏热潮,最多也只是激起半朵水花而已,其风靡程度,与十年前的“红太阳联唱”也远不可同日而语。

  现在回顾这十年,可以断言,九三年“百年诞辰”时的“红太阳颂歌”热潮,已经是对那个火红年代的怀念的“回光返照之绝唱”了。过了九三年,这些歌曲也就无可避免地伴随着那个年代,一起走向式微和没落,“不信东风唤得回”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我不打算在这里详细探讨,不过我想以一种更诡异的现象来代为“诠释”——尽管这种“诠释”可能是相当“模糊”的。

  其实,现在还是有许多人喜欢“红太阳颂歌”及革命歌曲的。但是,跟九三年那个时候不同,现在最喜欢唱“红太阳颂歌”、革命歌曲的,不再是那些劳苦大众,普通人民,而是那些夜夜笙歌的官僚。

  比如,一位在深圳当副局长的女士,近日刚从内地城市开会回来,惊讶地逢人便说,跟那些地方的官员吃饭、卡拉OK,他们唱的竟然基本上全是“革命歌曲”,令这位女士直呼“气氛不对”。



  那些“红太阳颂歌”、革命歌曲的,在左左们一直寄以无限“革命”厚望、并用红太阳时代加以诱导的劳苦大众中日渐式微,却成了左左们不遗余力痛批、并拿红太阳时代作为要挟的现任“右派”腐败官员们酒足饭饱后口中的宠物,真是够诡异的。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吊诡的状况呢?难道只是“红太阳颂歌”、革命歌曲悦耳好听,博得官员们的宠爱就能解释的吗?我想这种解释是无比苍白的。因为,既然好听,那普通老百姓肯定不至于不喜欢,而把这种优美的旋律让给官儿们独享的。



  我认为,这一冷一热的背后,其中肯定还有着某些更深层次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进而我认为,官儿们喜欢上这些颂歌,其实是一种“感恩”的心理在作祟。

  试想,没有极左年代的“打江山”,又怎么会有现在官儿们的“坐江山”呢?没有极左年代对社会资源、公共权力等的野蛮剥夺和垄断,如果没有极左年代对民众定期选举、充分监督、及时罢免各级官僚的制度及通过传媒公器表达不同意见的制度等等那种毁灭性的践踏,又怎么能有今天官儿们这种穷奢极侈,无度挥霍呢?

  所以,那些官僚高唱“红太阳颂歌”或革命歌曲,是出于一种“感恩”的潜意识。他们也看准了普通民众对这些歌曲缺乏“感恩”意识,看准了这些歌曲对民众任何要求民主、要求人权甚至要求革命的行动再没有多少的号召力,所以他们不会象某些年头禁止过《血染的风采》那样,去禁止这些“红太阳颂歌”、革命歌曲的。

  悲哉,“红太阳颂歌”,悲哉,革命歌曲!

作者:根源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根源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541745 seconds ] :: [ 25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