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实在忍不住不转贴这样的好文章】郑义:评北大某教授“引海入京”的浪漫宏图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实在忍不住不转贴这样的好文章】郑义:评北大某教授“引海入京”的浪漫宏图   
原心
[博客]
[个人文集]

游客









文章标题: 【实在忍不住不转贴这样的好文章】郑义:评北大某教授“引海入京”的浪漫宏图 (554 reads)      时间: 2003-8-29 周五, 下午9:42

作者:Anonymous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郑义:评北大某教授“引海入京”的浪漫宏图



郑义



前些日子,读到一篇奇文,提出了三个“浪漫逼人的创意”,一是“组建圆明园大学”,二是“引海入京”,三是“南粮北牧”。据网站主持者介绍,创意的提出者名叫王建国,系北京大学的一位“著名教授”,还是“博导”。我总以为是一个玩笑,过些时日,就该有人辟谣了。却不料又过些日子,竟传来消息,说已经有逾万网民参与了讨论,王教授并再次发表长篇谈话,并宣言此三创意“想了很长时间,不是一个突发奇想。”看来不像是愚人节的玩笑了。既如此,且容我来插一嘴。



所谓“圆明园大学”,就是“把当年侵略中国的八国联军的八个国家找过来”,商量一下,“这八个国家,每一个国家建一所学院,就建在圆明园的遗址上面,形成一所联合大学”。理由呢?是圆明园这地方有埋得“最深的灵气”,既然可以产生北大和清华,何不再建一所“八国大学”以对北大清华形成激励与竞争?“有了八个国家最优秀的学院在这里面,这学校的内部就会形成竞争。” ----这个点子确是诱人,我所不明白处有三,其一是“灵气”。我青年时代在圆明园旁边上学,若天气晴好,晚饭后同学们总喜欢结伙到废墟间徜徉。校园距废墟主体不过数百米,大约可称一箭之遥罢。那幺多年,我也没觉出那里埋得有“最深的灵气”。当然我得申明,我确实也没有深挖过。



不明白之二:这学术竞争莫非也像田径比赛或华山论剑,非打出一块场子不行?王教授有一段热情洋溢的华彩乐章:“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再加上这几个国家的学术和文化,它会成为世界上文化和学术最活跃的地方,也会是中西文化的融合之地。海水碰到礁石就会碰出浪花,思想文化在圆明园三所大学里碰撞,就会像焰火一样的灿烂。我们只有晚上才能看到焰火,而在圆明园上空升起的思想火花,每天都会无穷无尽地在上空绽开,它对中国文明的推动,对世界文明的推动,将是极其灿烂的。”海水和礁石会碰撞出浪花,这个好懂,但焰火好象不是碰撞产生的。而且,似乎也没有哪个地方每天放焰火,估计将来也不会,尤其是在白天。当然,每天晚上放焰火的可能性还是存在的,但关键是王教授构思中的“八国大学”先得建起来。



对于这一点,王教授是“一点都不担心的”。他不仅心怀宏伟蓝图,甚至还“想象到未来的一个场景:那校园的中间,还保留着过去那片耻辱的废墟,这可以用来刺激中国人的民族自强心理。而八国的每一个国家来建立一个学院,至少表达了他们对历史的负责,对中国的道歉,也表示了中国的强大。能够让人家反过来对中国进行补偿,这实际上就表现了民族的自信心。而这个设计可以让它和废墟混为一体,甚至可以把每一个院设计成好象在废墟中道歉都行。那房子的头都低向废墟,每一学院都朝向废墟,他们上面有一个高高的头低着,向圆明园请罪!”低头请罪甚好,尤其是那些老牌的帝国主义。但这还是引起了我的不明白之三:据历史记载,圆明园毁于1860年英法联军之手。(据说洋人纵兵劫掠之前之后,我附近同胞也大有斩获。)八国联军进北京,解使馆之围、拳匪之乱,则是1900年的事情,其间有整整四十年的空档儿,近乎关公战秦琼,也不道人家八国联军认呀不认?在第二次谈话中,王教授打了个补丁:“当然圆明园并不是八国联军烧了,因为八个国家都去侵略中国,如果没有侵略就不会火烧圆明园了。”看来是有人提醒他火烧圆明园是英法联军所为。但王教授仍然没明晰英法联军与八国联军之间那四十年的时间差。他认为火烧圆明园的是八国联军中的英、法两家,自然其他六家都有连带责任,同案犯。如果(当然这只是一个如果)王教授的历史知识有误,祸事仅仅是英法两家在几十年前闯下的,这“八国大学”的蓝图,实现起来就会有些困难了。王教授想搞个论坛,把八国大使都请来,先务虚,先谈意向,接下来再慢慢谈钱。人家不接这碴儿倒还好说,只怕八国大使都坐下了,其中六国问起这事跟我们有何相干,真不知王教授将何以对答!



据版主介绍,对王教授之创意,支持者反对者各有数千。这上万之众似乎也没对“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这一“史实”表示质疑,我光说王教授,是不是有点冤枉人了?据说还有一些网民骂王教授这点子有“卖国”之嫌,这就更加令人同情了。其实王教授头脑还是清醒的,比如他后来关于创建八国大学思路之解释:“大环境我们没办法做,小环境形成竞争就可以让清华和北大改变体制。” 王教授实在是寄希望于私立大学。可惜他不明白,只要“大环境”不改变,收拾起学生来,私立大学恐怕比公立大学还坏。同样是“搞自由化”,公立大学最多拿掉校长书记,私立大学就可能关板大吉,血本无归。由是,私立大学的自我设限自然超过公立大学。这不仅仅是逻辑与推理,而是已经为中国各类私立学校所证明的社会现实。



再来看第二个创意。什么叫“引海入京”?就是把渤海引进北京,把北京变成一个自然环境优美的滨海城市。



这件事王教授也有了蓝图:“我们可以沿着天津或北戴河的高速公路建一条渡槽或管道,就不要占用农田了......架在高速公路的顶上,沿着高速公路一直引进北京来。”王教授设想的是两个“海水湖”,一东一西或一南一北,“环绕”北京,改造气候。(我不明白为何不是三个或者更多,那才更有“环绕”之势。)“就是用推土机推出两个洞来,这两个洞就是两个湖,推完以后里面只要稍做整理就可以装海水。这两个湖多深多大,可以通过北京需要多大的水面去调节,可以计算出来。” 然后呢?“这两个湖周围可以开发房地产,高级别墅,高级旅游区,就像西湖一样。西湖和它比就算不了什幺了...... 想想这两个海水湖两边的房子那个价值有多高?两个海水湖中间不就是北京吗?在北京城里造一个小小威尼斯,你想想这个京城今后将会是一个什幺样的景象?”至此,我越听越糊涂,似乎改变北京气候是虚而炒地皮卖房子是实了。事情还没有完,蓝图继续展开:“再把海水湖延伸到石家庄,以同样的方式在石家庄开湖,然后流到白洋淀,反正白洋淀的淡水现在也没有了,从白洋淀一直流回到天津入海。” 王教授的豪情,实在不输“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的伟大领袖呢!这种桑田沧海的计划倘若可行,我认为整个中国北部、西北部都可以推广。到那时,半个中国都是威尼斯了!



即便王教授用推土机推出了两个巨大的“洞”,并且居然用“渡槽或管道”移来了渤海,仍然有一个盐碱化的问题叫人心里不踏实。王教授信心满满,以新加坡为例加以驳斥:“这是不必要担心的。为什幺呢?新加坡就在海中间,那幺一个小岛打出来的井里面全部是清泉,它怎幺没有变成盐碱地呢?沿海的地方栽着树,都是绿油油的,怎幺没有被海水盐碱化呢?海水在地里渗透,数米以外盐碱化就不可能了。”而据我了解,华北平原比不得新加坡,这是一块让千百万深井抽干了的土地!在自然条件下,海水不入侵陆地,那是因为充沛的地下水会在陆地边沿形成屏障。地下水抽干了,海水必然反渗,这正是目前在中国沿海普遍发生的灾难。华北地下水透支已是世界之最,可以这样说:整个华北平原,就是一个以北京、天津为中心的巨大的地下水枯竭区,大部地区地下水埋深已在100米以下。最可怕的是沧州,地下水已降到200米以下。在这块极度疏干的土地上灌进海水,我就不知道在新加坡还活得绿油油的那些树在这儿会如何表现了!



话说回来,王教授对地下水危机倒也不是毫无所知:“北京的地下水不断下降,这样一来它(“海水湖”----郑义注)还可以使得地下水上升,对整个北京的缺水现象带来缓解,至少我们可以部分用海水去代替淡水。海水稍作淡化就可以用来冲厕所等等这些事情,所以北京的缺水问题就解决了。”王教授的这种说法极具颠覆性:海水可以使地下水位上升,“北京的缺水问题就解决了”。哥伦布的鸡蛋是怎么立起来的?王教授没搞错吧?我们说的地下水是地下的淡水,不是地下的海水。这可能就叫创造性思维吧!



“引海入京”还有个王教授忽略了的困难:渤海太脏,水污染世界第一,眼下已是五毒俱全的“死海”。渤海还是个半封闭式的内海,水体交换能力极差,约200年左右才能完全交换一次。即便环渤海地区三省一市以及众多河流自今日起一律禁止排污,渤海要变干净也是好几代人之后的事情了。



王教授的第三个创意叫“南粮北牧”,就是南方种粮,而“把整个北方变成牧场”,与前两个创意一样,也够宏观浪漫,我就不想多加评论了。只是王教授讲“第三个创意又是跟第二个创意相连的”,这就叫人有点担忧:如果真按第二个创意引来污染海水在北方造出了一大片重金属盐碱地,再退耕还林还草是不是有些迟了?



据介绍,王建国教授是学经济的,是国情研究专家,还被选入某种《新世纪全球500名领导者》和《世界名人录》。这些都很好,才俊之士,前途无量。我只是觉得他再造河山的尺度太大了,而且说起白洋淀来那口气也实在太大了,真是气吞山河呀!王教授见过白洋淀吗?那可是华北第一大湖,半个多世纪前水面达千余平方公里。毛泽东先生提出一个“根治海河”的宏伟创意,结果在汇入白洋淀的诸河上筑起了百余座大小水库。最后,整个海河水系都被根治住了,大部分河流都被根治成了季节河,再加上反复砍树,华北平原迅速从湿润半湿润地区向干旱半干旱地区演变,以至于白洋淀反复干涸,终于变成了王教授毫不疼惜的那个“反正”。北京再怎么也犯不着拿盐水来炮制呀!多种树,渐拆坝,让华北平原上每一条河流每一个湖泊活过来,北京自然便起死回生了。



王教敢想敢说这很好,说错话、出馊主意都没什么,但这种口气我有点受不了,请多多包涵。我实在琢磨不明白----什么叫“反正白洋淀的淡水现在也没有了”?是说“一张白纸,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呢,还是说破罐子破摔?



2003-8-22



作者为中国作家,现居美国



---《观察》首发:http://guancha.org

(8/26/2003 4:35)

作者:Anonymous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445065 seconds ] :: [ 25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