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引进日本的新干线?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引进日本的新干线?   
另类
[博客]
[个人文集]

游客









文章标题: 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引进日本的新干线? (529 reads)      时间: 2003-7-25 周五, 上午4:10

作者:Anonymous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近来网上对于中国将引进日本新干线的传闻引起各方面剧烈的争论,真可为山雨欲来风满楼.从网上争辩的情况看,爱国者占据了绝对的优势,特别是个别愤青倾盆吐血,引来网上一片同仇敌忾的呼声,网民的民族主义气氛空前高涨.然而我们冷静下来想一想,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引进日本新干线呢?



首先我们应该自问一下中国是否需要高铁?答案是肯定的,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员流动,物资运输频率的加速,中国确实需要高铁,因为高速,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是一个国家或地方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也是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因此有人说中国没有必要发展高铁是不符合实际的,虽然欧洲和美国都没有高铁,但是欧美有庞大的航空交通和运输系统,这对于中国这个人口众多经济贫困的国家来说,建立一个庞大的空中交通网络是难以想象的.中国的交通发展应该走高速,经济,方便的大流量的交通运输方式,因此高铁是中国未来交通发展的唯一选择.从目前来看上磁悬泘因为成本太高而不切合中国的实际情况,而日本的新干线显然是比较符合中国国情的,特别是有日本的贷款修建,对目前中国经济状况吃紧的现状,无疑是一个发展高铁的良机.新干线在中国的建立对改善中国目前交通状况,促进相关工业技术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都会带来积极的作用.从经济效益来讲,新干线在中国建立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收回成本,还清债务,因此是一项高效益的投资,何乐而不为呢?



有人提出,中国没有必要花这么多钱去建一条1000多公里的新干线,"250亿美元可以建设3万公里的普通铁路!"3万公里的普通铁路可以将更多贫穷落后的地区连接起来,形成一个更加广阔的交通网络,特别是可以进一步加快中国西部的开发,从而获得更广泛的效益.这样的设想确实是一个很有建设性的设想,然而设想毕竟是设想,经济发展的规律并不是完全按照人们的设想发展的.比如老邓提出要在中国的海南岛建设成中国第二个香港,给政策,给优惠,可是二十多年了,海南仍然是海南,并没有变成香港.一个城市的发展是由诛多因素组成的,它有地理环境的原因,地缘文化的原因,历史的原因,政治的原因,经济的原因等等,城市的发展并不会因为某个指点江山人物的指点而变成了香港,变成东京,变成纽约,变成巴黎.同样中国西部的开发,贫穷地区的脱困也不是共产党一个口号就可以解决的.事实证明共产党号召我们建设边疆,结果边疆还是边疆,毛主席号召建设农村结果农村还是耕牛耕地.因此设想是不能脱离经济发展的规律,脱离了经济规律的设想那只是空想,是要劳命伤财的.比如建设一条通往青海的铁路,如果花了钱建了路,很少有人坐,很少有货运,结果陪了本,那么这种设想就是脱离了经济发展的规律.建桥修路实际上应该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而不是人们所说的要致富先修路,致富和修路应该是同步的,经济没有发展到一定的程度,路修的再好也没有用,相反则是资金的浪费和低效使用.



那么中国为什么不支持自己的企业开发中国的高铁?因为高铁不是一项简单的技术开发项目,开发高铁不同于组装汽车,组装电脑,美国的CPU,台湾的主版,新加坡的硬盘,三星的内存条,国产机箱拼凑在一起就成了一台电脑.高铁是一项庞大的工程,它涉及到基础工业,科学研究的方方面面,比如高压电的传输与控制,大功率的交流直线电机,大电流高电压的控制元件,高压电的绝缘和安全技术,防震,抗震,制动,信号控制和监测系统设计这都不能在市场上任意买到.而自行开发谈何容易,可以说高铁的开发是建立在技术高度成熟的基础上的产物,也就是说高铁的各项技术关键都可以找到相应的相关的技术予以解决的前提下,才开始高铁的设计和开发,这就是所谓的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高铁的发展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通过长期的技术和经验的积累,不断的改进和完善.西方的高铁都是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耗费了大量的资金才有今天的结果.而我们想在几年内就能设计和开发出高铁,并且投入运营是不符合实际的.看一看我们的汽车工业,几十年了依葫芦画瓢到目前还没有画好,可想而之在没有葫芦的情况下不知会画出个什么模样.



有人说中国目前已经开发出了时速300公里的火车了,这一点没假.不过我可以告诉你,蒸气机时代,美国的蒸气机火车就已经达到时速200多公里了.评价一个复杂的高铁系统光凭一个300公里未必太简单了一点吧.可靠性,安全性,噪音,节能,制动,减震等等许多因素都是不可被忽略的.当然要是中国那个能开300公里的火车确实可用,不会发生生命危险,那么我当然还是喜欢坐中国自己开发的火车,即使噪音大一点,震动颠一些,咱都能接受.



中国的高铁是否也可以走循序渐进道路,从每小时100公里到每小时200公里,然后250公里260公里...逐步发展?这个问题我想在最后告诉大家是不可行的,我们不可能等到中国能够自己生产客机了以后再坐飞机,否则我们今天只能坐着轮船越洋过海,航行几个月才能到达美国欧洲.



至于引进不引进新干线,愿意不愿意乘坐新干线的问题,我认为与爱国和不爱国没有什么关系.支持引进新干线人不能说就是卖国贼,汉奸,而反对引进新干线者也不等于爱国,英雄好汉.我们总不能感情用事,不能因为我们的电脑中用了日本人的芯片而不再用电脑,电视是日本产的而不看电视,汽车是日本产的因此而不坐车了.如果真要按这一点来划分汉奸或卖国贼,那么中国的汉奸就多了去了,一不小心愤青们自己都会被归入汉奸一类去了.



当然每当我坐在日本人生产的液晶显示器前浏览着满屏日本广告的时候,我也感到无耐,到处是日本的汽车,日本的数字照相机,摄像机,日本的笔记本电脑,PDA,高清晰电视等等等等,我时常禁不住自问,"我们中国人在哪里?"我们中国有十三亿人口,而日本只是我们的一个零头,我们有悠久的历史,我们有辽阔的土地,我们有丰富的资源,而日本有什么?我们不禁要问一下自己,我们为什么不能造出自己的高铁?中国有没有能力发展自己的高铁?中国需要多长时间才能造出自己的高铁?





我们目前需要的是反省一下中国的科研体制究竟有什么问题,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现状如何,也许从中我们可以找到答案.



中国这么多年来,在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的号召下,中国的科技发展雷声大雨点小,风声紧人心寒.中国改革这么多年只是嘴上比较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实际上科研领域不仅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相反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人才流失知识老化,资金缺乏设备落后,人们不学无术,挣名夺利,勾心斗角,热衷于金钱的追逐抄作,而不是脚踏实地实地的发展科技.在国外几乎所有的公司企业都有自己的技术队伍和技术骨干,他们不断的积累和更新技术,增添新人,这是企业生存的保障.而在中国,大多数公司企业并不需要技术,他们需要的所谓人才,无非是会吹牛拍马的所谓管理人才,会炒作,会骗钱,会玩猫匿.全民经商,你骗我我骗你,人们根本不重视技术.国内的许多大公司的所谓成功人物,鼓吹的就是投机倒把,他们认为技术不重要技术可以花钱买,从美国买芯片,从台湾买主板,雇佣国内廉价劳动力组装电脑,又快又省事,然后发挥自己的吹牛特长,几十万几百万的广告铺天盖地.这一招并不需要太高的智力,谁都会玩,于是价格战打的头破血流,公司一点利润也没有,这样的公司最终还是个二道贩子,他们不会有前途.环顾一下我们周边的公司企业哪一家公司企业不是这样的呢?



也许很多人会乐观的认为中国今天的引进会有将来的发展,今天我们给人家加工罗丝,明天我们就可以生产汽车,今天我们只能生产钮扣,明天我们会生产芯片,今天我们是打工仔,明天我们将成为老板.也许我们想象的太乐观了,打工仔能成为老板吗?有多少打工仔成了老板?打工仔转变成老板需要那些条件?确实世界上确实发生过打工仔能成为老板的先例,比如香港的李嘉诚先生就是从打工仔发展为香港第一大老板的.通过李嘉诚先生发迹的历程我们可以了解到打工仔转变成老板内因和外因.李嘉诚据说曾经是瑞士一家塑料花工厂的打工仔,李嘉诚先生是个有心人,通过打扫卫生,偷窥等种种手段,将瑞士塑料花生产的工艺流程摸的一清二楚,返回香港后先生就开张了香港的塑料花工厂,而且一炮走红,从此李嘉诚先生就走上了辉煌的老板之路.这是一个典型的打工仔到老板的故事,其中外因是获得了技术,有一定的启动资金,有较好的发展环境,内因有心专研技术,头脑活络,有一定的侦察技巧.然而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打工仔转变成老板的几率看来是越来越少了.因为现在的工业产品技术含量越来越高,工艺水平越来越复杂,特别是许多高含量的技术都容纳到了指甲那么大小的芯片里了,靠偷窥这样的小技大都不管用了,这种高含量的技术就是放在你的掌心你也不会知道那是个什么玩艺,因此从打工仔转变成老板的外因缺少了,那么打工仔就不会变成老板.可以想象今天制作机壳,拧拧锣丝的中国工厂能变成机器制造商吗?很多人为中国将成为世界工厂而感到欢欣鼓舞,可是别忘记工厂的老板仍然是高鼻子黄头发的洋人,我们只是他们的打工仔.技术是国外的,老板是国外的,利润也是国外的,我们挣得还是那些血汗钱.这样的工厂我看不到前途,他们的命运完全掌握在洋人的手里.中国也许会成为世界的加工场,但是中国不会因此而繁荣富强.



中国应该脚踏实地的发展自己的科学技术,这是中国走向繁荣昌盛的必由之路.确实靠技术发财是不容易的,投入大,周期长,风险高.但是技术是公司企业的立足之本,没有技术的公司企业最多是一个商贸或来料加工的附属机构,他们只能靠剥削廉价的劳动力挣点黑心钱,他们只是些寄生虫.靠商贸,金融抄作不可能使国家富强,商贸,金融抄作不能真正的创造财富,商贸只是将财富从一个地方般到了另一个地方,金融抄作不过是将钱从一只口袋掏出放入了另一只口袋,这样搬来搬去,掏进掏出并不能使财富增多,炒票翻倍.在股市周正毅一夜之间可以挣几个亿,可是谁知道究竟有多少股民为之吐血断肠。中国改革这么多年来,国有企业每况越下,于是人们归结为管理不善的原因造成的,好象只要管理搞好了一切就会万事大吉,不错管理固然重要,但是人们忽略了如果管理没有科学技术的实力的支撑,那只能是巧妇难煨无米之炊了.我们应该知道真正能够创造财富的是生产劳动,而技术创新是生产劳动最有效的形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可是中国改革二十多年来并没有脚踏实地的发展科学技术,而是你争我夺,勾心斗角,都想走发财的捷径,这就是中国二十多年改革的真实写照.



中国的二十多年的改革究竟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许多去过中国的人都为会为北京的高楼大厦,现代化的高速公路以及琳琅满目的橱窗而惊呼改革的成功.其实看一个国家改革是否成功不应该只看其外表,就象人不可以衣冠取人一样,上海弄堂里出来的瘪三往往油头粉面,西装革履,皮鞋铮亮,据说家中所有财产都挂在身上了.你能说他是个成功者吗?看一个国家改革是否成功,首先要看通过改革是否提高了生产力,改掉了不合理的上层建筑,使生产力的发展得到解放,特别是科学技术这个第一生产力.那么我们大家可以来看一看中国这个改革的主要对象国企是否改革成功了呢?国企是否通过改革生产力得到提高,技术水平得到了提高,竞争力得到了提高.中国大多数的企业是否有了自己的核心技术,而不仅仅是一个来料加工厂,中国企业是否已经创出了自己的品牌.国企是否都已经开始赢利为国家创造利润.国企是否跨出了国门,冲出亚洲,走向了世界.中国的集体企业,私有企业,乡政企业是否发展起来了,他们是否真正的有了自己的技术,已经不再是简单的手工劳动,作坊式的生产方式.在看一看中国的农民,农民是否通过改革改变了生产方式,提高了劳动效益,提高了生产收入,提高了生活水平.国家对农民除了收税外还做了些什么,中国所谓对农村的改革实际上谈不上改革,用一个比较恰当的词那就是叫做"松绑",也就是说过去农民的手脚被捆起来了,如今给他们松了松绑,于是城市的农副产品市场得到了充实.中国这么多年的改革实际上该改的地方没改而不该改的地方却改掉了,比如公费医疗,义务教育,而真正需要改革的官僚机构,专制体制却丝毫未改.



中国今天的经济的繁荣只是老太太脸上的一层粉霜,是个表面现象.中国二十多年的开放确实为中国带来了新气象,大量的外资,合资企业在中国遍地开花,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发展,为中国带来了资金,带来了技术,带来了生机.可是这并不是我们改革的成果,三资企业本来就是资本主义的企业,他们并不需要体制的改革,因此三资企业给中国带来经济的增长只是开放的结果.是因为贫穷,劳动力便宜,所以才会有外资企业的进入,这就是水往低处流的自然法则.中国二十多年的开放经济确实得到了增长,然而奇怪的是,中国的工业其生产力并没有大幅度的提高,大多数的国有企业亏损经营,资不抵债,乡政企业,集体企业,民营企业在夹缝中生存,效益低下,度日如年.中国的农业并没有大幅增长,农民生活水平并没有很多提高,只不过人民币翻了几个跟斗.那么中国的经济发展从何而来?归结起来主要有几个方面,



1,卖地和抄地皮,通过房产和地产的抄作来发财,比如80年北京的四合院一万多元,十年后变成了100万,今天有些房价已经达到了千万.可想而知中国中国这么多年来的高增长率是从何来了.中国通过卖地卖房产获得了大量的资金,然而这些资金并没有用以建设一个强大的工业基础,用以发展中国的生产力,用以建设一个科技发展的体系.这些钱却变成了高楼大厦,变成了轿车洋房,贪官桌上的酒席,变成了大妓院,变成了磁悬浮,变成了老太太脸上粉霜.



2,这些钱还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因此需要大量的引入外资,出售国企,而且国企要挑效益好的卖这样才能卖出大价钱.



3,该卖的都卖了,卖了地,卖了国企,卖了资源,再卖只能卖人了,卖劳动力.让外国人在中国办工厂,让老百姓为他们打工,而政府就可以坐拿卖命钱.



4,靠花卖命钱,这钱来的太慢,因此开始花银行的百姓存款,于是银行坏帐烂帐一大堆.



5,当然堵住税收漏洞,防止资金外流,防止小人物的贪污腐化,是最后一招了.



在一个法制不建全的国家,在一个权大于法的国家,在一个没有新闻和舆论监督的地方,就不会有公平的竞争,不会有公平竞争的体制,而一个公平的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是中国基础工业发展,科学技术发展的必要条件.从中国目前的发展现状来看,中国的改革还遥遥无期.



本文有些跑题,本来想对中国的科研体制作一些评击,可是内容太多时间也不允许,因此就写成这样,作为抛砖引玉.





作者:Anonymous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472746 seconds ] :: [ 25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