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朝鲜战争的几个观点(2)-关于北朝鲜军中的中国官兵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朝鲜战争的几个观点(2)-关于北朝鲜军中的中国官兵   
萧峰
[个人文集]






加入时间: 2004/02/14
文章: 481

经验值: 3840


文章标题: 朝鲜战争的几个观点(2)-关于北朝鲜军中的中国官兵 (1271 reads)      时间: 2003-6-26 周四, 上午8:47

作者:萧峰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二、关于北朝鲜军中的中国官兵



有很多资料都能够证实在朝鲜战争开战之时,北朝鲜军中有大量的曾在中共军队中服役的官兵,根据日本陆战史研究普及会编的《朝鲜战争》,韩战初开时北韩军中共有10个师和2个独立团,1个装甲旅,1个装甲团还有一些炮兵的建制,其中第1师和第4师有一个保留有原中共军队建制的团;第2师有很多从中国回国的官兵,但没有保留中共军队的建制的单位;第3师是北韩军的主力,装备最完整,战斗力也最强,是南进的主攻部队,这个师中很少中国回国的人员;第5师和第6师基本上保留了中共军队的建制,第7师也是由中共军队中的朝鲜人编制而成,这个师人员最多,开战前两个月才成军,人员虽多,但战斗力却不强,开战后不久就被整编为第12师;第10和第13师也是有原中共军队为主编制成师,但缺额较大,两个师实际上只有一个师的人员和战斗力;第15师也是在开战前不久才编制成师,军官有部份来自中共军队,但人数不多;2个独立团基本没有中共军队人员;装甲部队基本上是从苏联回国的,其中部份人员还不会说朝鲜话,在军中被称作苏联人。



而这些官兵的来源,资料中基本上都没有讲述,所以我在此也只能是推测,是否可信,各位网友可根据自己的理智来评判。



我以人这些官兵的来源大致为四类。



第一类是那些在中国土生土长的朝鲜族人,这些人是由中共军队在东北期间招募的,包括在日本占领期间的中共游击队和内战期间正式招募的士兵,只有这些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人。



第二类应该昌在中国境钠的朝鲜志士,他们人在中国,图谋的是朝鲜的利益,象击毙伊藤博文的安重根就是这类志士的代表。他们分散在中国的东北进行抗日活动,大多是当时的抗日游击队员,由于共同的目的这些朝鲜人有的昌与中国的抗日游击队是互相溶合的,也有的基本维持朝鲜人为主的组织机构,后来成了朝鲜领袖的金日成当时也是中国境内的抗日游击队的首领,据说当时他那游击队的规模只有几百人,实力并不大。



第三类是中共改编的满州国军,占据中国东北的除日军外,还有一支并不为太多人所知晓的满州国军,而这支军队的官兵主要来自朝鲜,这其实是非常符合逻辑的,因为作为征服者的日本,对于早被征服的人的信任总是要超过晚征服的,所以当满州国建立自己的军队时,日本决不会放心让完全由中国人来组成这支军队,而让朝鲜人掺进来,侧会让日本人放心得多,毕竟朝鲜人此时臣服日本已有几十年的时间了。这支军队后来与驻东北的关东军一起被苏联人消灭,但其人员死亡的只是少数,大量的是放下武器,其中有的当时就回国了,在那些人当中,有一位赫赫有名的人物,就是后来让北朝鲜军队包括中国军队都吃了苦头的韩国第一师师长白善烨将军。也有的会继续选择吃粮当兵,这时要继续当兵也就只有中共的兵可以继续当。



第四类是日本关东军中的朝鲜人,有资料显示,日本关东军中有大量的朝鲜人,这些朝鲜人是日本军人,当时日本已经吞并朝鲜,日军在朝鲜组织兵源也是完全有理由的。日军中甚至可能还有东北人,记得老舍的《四世同堂》中就有这样的描写:有个拉车的拉了个日本兵,到目的地后不肯给钱,让那个拉车的找了个偏僻的地方打了一顿,结果打出中国话来了,原来是个东北的兵。当然文学作品是不可以作为证据的,但作者这种描写应该不会是凭空想象的,日本这么个小国家,兵源终究会枯竭,找些朝鲜人和东北人是完全有可能的。



在这四类人中,真正应该属于中国人的只有第一类,而我认为属于第一部份的人数是不会很多的,因为这类人,在中国已经过了几辈子,早已经是安居乐业了,特别是在日本占领期间,他们总体上讲缺乏当兵的源动力,而且也不太可能成长成高级军官。第二类人中,在中国内战期间朝鲜已经复国,需要大量的干部,所以他们不太可能会留在中国打内伏,因为回国可以当官,留下还要冒生命危险打伏,人本能的选择必定是前者而不是后者,所以我相信,第二类人中留在中共军队中服役的也不会有太多,而留下来为中共卖命的多是第三类和第四类人,也就是原满州国的军队和原日军中的朝鲜官兵。这类人本来的数量就最多,而且由于其在东北的经历,回北朝鲜后当官基本上是没有可能的,回南朝鲜当官的可能性是很大,但去南朝鲜的路途毕竟远的多,更重要的是还要路经北朝鲜,而在北朝鲜当权的人中,有许多是在中国打游击的,或多或少都会他们结下仇恨,途经时肯定担心受到他们的刁难,所以他们选择留下的可能性要比另两类人都大。正是基本这样的分析,我认为在中共军队中服役的朝鲜人中,以第三和第四类人占决大多数。至于后来为什么又让他们回国,我想应该是经过在中国三年的内战考验,在共产党员眼里,他们已经改造得可靠了,而且又经过实战的洗礼,他们的战斗力肯定要比北韩原有的军队高。他们回国一方面可以加强北韩的总兵力,大大加强了他们的攻击力,而且还有奇兵的作用,因为没有人能够预计到北韩会突然间冒出一支那么强大的攻击力。



有人将那些曾在中共军队中服役,韩战暴发后又在北韩军中服役的人应该算中国人,对于这一点,我以为不免有强加于人之嫌。在当时的国际环境下,国籍往往并不清晰,如果本人不认为自己是朝鲜人,别人是不能硬要将他当作中国人的,如果只因为他在中国军队中服役,就认定他是中国人,这个依据是不能令人信服的。大家都知道毛岸英也在苏联军队中服过役,难道他会因此是苏联人不成?更何况他们大多本来就是日本人安插在满州国军中的,按他们自己的意愿,我相信不会将自己当中国人的。所以那些因曾在中共军队服役的人出现在北韩军队中就认定中国在韩战初期就已经介入的观点其实是没有令人隽的依据的。



至于这些曾经在中共军队服役的官兵,在韩战初期究竟起到多大作用?我认为不可否认他们是起到很大作用,但这作用不是决定性的。



在韩战初期,北韩势如破竹的决定性力量其实是坦克,虽然当时北韩只有150辆坦克,但那是T34重型坦克,而南韩的军队根本就没有任何武器可以对付它。造成这个局面其实也要归究于美国,因为美国拒绝了南韩的坦克请求,理由是朝鲜的地形不适合坦克优势的发挥。朝鲜平地少,山地多,道路狭窄,而且有很多桥梁是不能承受坦克的重量的。因此,美国拒绝南韩的坦克请求似乎理由充分。但他们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就是认定苏联也持与他们相同的观点,所以连反坦克的武器也没有配备给南韩军队,可昌事实又一次教训了自以为是的美国人,苏联人偏偏就将坦克武装给了北韩,而且是突击力极强的T34重型坦克。正是由于T34坦克强大的突击能力,不但使南韩军队兵败如山倒,即使美军亲自出马,也是一触即溃,最先参战的史密斯特遣队和紧接着投入战斗的24师,均被北韩大军轻易击溃,连师长迪安少将也成了北韩的俘虏。



至于这部份曾在中共军队中服役的官兵的下落,我也没有找到这方面的资料,但我猜测他们大多沦陷在南韩,或战死,或被俘,能够活着回到北韩而且在北韩生活下去的人应该不多,而这部份人当中,有许多又心甘情愿回来当中国人。



就我所知,曾满膛热情地回去当朝鲜人,后来又再自觉自愿回来当中国人的确实不少,就我所知,我父亲就曾有过一位这样的同事,我应该是见过此人的,但实在记不得她的模样了,因为过去的年头实在太久远了,而她其实在前几年才去世,病重期间,我父亲还去探望过她。还有就是蓍名的曲作者郑律成,不知道还有没有人记《得延安颂》这首歌,这其实是一首旋律很优美的歌,它的曲作者就是郑律成。



这些归去又归来的朝鲜人,归去时肯定是认自己为朝鲜人,而在归来时,也肯定是不再认自己为朝鲜人了,他们在朝鲜有过怎样的经历,如果我们能够想象得到中共当年是怎样对待那些满膛热情的归国华侨,可能大致也能想象得到。



其实,这些曾经的中共军人,他们的命运也是很悲惨的,先是替日本人卖命,后又替中共卖命,再替金氏王朝卖命。经过这么多残酷的战争,从来就没有机会为自己争取权利,侥幸保住性命的人不是被遗忘在朝鲜,就是在中国撞上文革等灾难,其中最幸运的,大概就是当了俘虏留在韩国的了。现在,这样的人大概已经所剩无几了,愿尚存者老有依靠,安渡晚年,愿归天者灵魂安息。



历史就是这样,不断地淘汰一代又一代的人,而作为一个群体,能够为人们所了解,也算是一清史留迹了。历史还将不断前行。



作者:萧峰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萧峰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891438 seconds ] :: [ 25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