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印度”客商们之歌(上)——水上明月镜外花之二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印度”客商们之歌(上)——水上明月镜外花之二   
贝苏尼
[博客]
[个人文集]

游客









文章标题: “印度”客商们之歌(上)——水上明月镜外花之二 (697 reads)      时间: 2003-6-22 周日, 上午2:33

作者:Anonymous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印度”客商们之歌(上)



——水上明月镜外花之二



俄罗斯民间流传着一个故事。在伏尔加流域有一位流浪的民间琴师萨德科,看到人民的痛苦,决心到海外去为人民寻找幸福。他的琴声感动了海王的女儿伊尔明公主,得到公主的帮助,造成三艘大船出航。十九世纪俄罗斯作曲家“强力集团”的殿军,里姆斯基-柯萨科夫(Nikolai Andreivitch Rimsky-Korsakov 1844-1908)根据这个民间传说谱写的歌剧《萨德科》中的《印度客商之歌》,就是船队到达印度时,大王的宴会上唱的一首歌。



标题上“印度”打了引号,是为了将中世纪的“印度本土商人”和“印度洋上跑买卖的人们”一网打尽。



印度洋地处东西方之间,这条海上贸易路线的兴衰和丝绸之路相反相成。丝绸之路的使用,绝不像现在听上去那么浪漫。骆驼商队穿越沙漠的辛劳危险,盗匪的抢劫姑且不论,沿途各国名正言顺坐收的买路钱,就大大提高了商品成本。因此,欧洲在公元一世纪左右就开始利用印度洋的季风开辟了从埃及通往印度的海路。



始作俑者是一个商人,船长兼船主,名叫西帕路斯( Hippalus),大概是生长在埃及的说希腊语的罗马人(瞧这identity的复杂劲儿)。他在长期海上生涯中发现:印度洋上夏季起连续的西南风,冬季则是连续的东北风,正好送他在印度洋上安全往返一次。于是他每年夏天从罗马帝国边境外阿拉伯半岛南端的港口出发,顺风到达印度河的一个向西的出海口;冬天再满载货物顺风横渡阿拉伯海回来,可得百倍利润,不久就发了大财。他发现的季风规律后来也叫“贸易风”。



地中海和南亚之间的“安全”通道就此打开,罗马商人们从红海的港口出发,依靠风和水的捷径,避开中亚的拦路虎,把铜、锡、玻璃和罗马独特的阿累泰因陶器,还有葡萄酒等运往印度。在那里再把香料(包括化妆品和食品两类)、珠宝、象牙、玳瑁和胡椒、木棉,以及在印度转口的中国丝绸和工艺品——其中包括陶瓷——源源不断地运往罗马属下的各地和波斯。越南南部的湄公河三角洲上的奥克埃吾(Oc-Eo)遗址是公元二世纪至七世纪之间的港口城镇的旧址。在这里发现了金制品,可能是罗马皇帝安敦尼皮由斯的金币,同时也发现了罗马制的玻璃碗和其他东西。在菲律宾的民都洛岛上也出土了腓尼基(古代叙利亚)玻璃风格的小长瓶和蓝色的罗马玻璃碗。今天南印度东海岸的椰子林中还有罗马皇帝奥古斯都(前27-后14年)时期建立的居留地遗址。那里遍地散落着罗马玻璃和装饰品材料,绿釉陶片,还有染制输出木棉的染坑,寂寞地残留在河岸的断壁残垣,彷佛是两千年前冒险的通商精神的纪念碑。



公元166年,东汉桓帝延熹九年,大秦王安敦(Antoninus),即罗马皇帝派国使由海路到中国,进贡了象牙、犀角、玳瑁等珍奇之物。不能肯定这到底能不能算当时世界上的两大帝国官方接触,这个“国使”有可能是希腊商人自称的,即便如此,也是两大帝国的民间直接交往。前面提到的中国陶器受到罗马影响就是这段时间发生的。



尽管海运的成本低,值得乘长风,破万里浪,辗转运输的毕竟是奢侈品,只能供贵族和富人国际接轨,无法拉动内需。结果贫富两极分化日益严重,金银等贵金属大量外流,硬通货日益短缺,给罗马帝国的衰亡种下了祸根。此是后话。



且说马其顿王亚历山大(前356-323)东征的时候,并吞了希腊、埃及、波斯(今伊朗),直达印度的“五河流域”,沿途建立了若干亚历山大城,留下人管理,却没有建成帝国。他一死,征服的地方立即土崩瓦解。欧洲和东亚之间陆续出现了安息王国(波斯)、阿拔斯王朝的萨拉森帝国、孔雀帝国、贵霜帝国、古尔王国、卧莫尔帝国,还有巴米扬大佛所在的巴米扬国等,各自的疆域在历史中伸缩,重叠交叉,每一个地方都留下一层又一层的文化“积淀”。罗马人、匈奴人、波斯人、阿拉伯人、突厥人、蒙古人……轮流作主人,也轮流成为异族的奴隶。



不过,一个民族在军事上的失败并不一定意味着经济的停滞;“国与国之间”政治关系紧张也不一定就是贸易的停顿。为奴隶的人们,实际从事着如今最体面的工商业,承担了最高尚的文化传播和交流任务。众所周知,毋庸置疑,八世纪中叶在中亚细亚的怛罗斯发生过高仙芝率领的唐军和阿拉伯军队的大战,史称“怛罗斯会战”。唐军大败,几万人被俘。这些俘虏中的一部分人被带到底格里斯河畔的库法,是当时萨拉森帝国的首都亚俱罗,成为画匠织工和其他工匠,中国的工艺技术也得以传播。



萨拉森帝国以贸易为本,成立于七世纪,到九至十世纪时逐渐增长的海上贸易需求迸发出来。从阿拉伯、印度方面,一只又一只巨大的商船跨越阿拉伯海、印度洋、中国海,开进了广州、泉州、明州(宁波)、杭州等地,购得货物后又西行归国。他们把龙泉窑青瓷、华南各窑的白瓷、黑褐釉陶等源源不断地运送到遥远的埃及、东非海岸、美索不达米亚、伊朗和巴基斯坦。



蒙古人在十二三世纪建立了空前(到目前为止也是绝后)的大帝国,东至高丽(朝鲜)和日本海,西至中亚、波斯、大食(阿拉伯)、东欧,南达印度洋各岛,北至北冰洋。西征的过程,使以前闭塞的道路完全洞开,欧亚大陆上所有的民族往返迁徙。不仅王公大臣们穿梭般往来,商贾、教士、随军人员也空前活跃。到达帝国中国部分(即蒙元,1271-1368)的,就有小亚美尼亚国王、俄国大公爵等。蒙古贵人也去了罗马、威尼斯、拿波利、巴塞罗那、伦敦、北安普敦、巴黎、里昂等地。圣方济会教士担任过北京总主教,死后由巴黎大学神学教授继任。在中亚和北亚各地都有英国、法国、波兰、俄国、匈牙利人的行踪,马可波罗(Marco Polo)不过是这熙熙攘攘人群中的一个。西罗马帝国灭亡后几乎绝迹的中国印度丝绸和瓷器再次成为西欧的常见用品。回回历法、印度数字、基督教新旧约圣经也在这段时间传入中国。



西“商”东渐,给中国陶瓷带来了许多影响。蒙元时期,除青瓷、青白瓷、白瓷、黑瓷之外,又生产了新式样的瓷器,即青花、五彩、釉里红等。景德镇烧制的青花瓷实际上是蓝白相间的瓷器,白底色上用钴釉绘出故事画、花草、卷草花纹。这些作品的花纹笔触有力,表现出创始期强大的生命力。五彩则是用钴釉和红、绿、黄等颜料一起描绘的更加鲜艳的图案。还有所谓“法花”,就是用珐琅釉彩装饰的陶瓷制品。这些都是受波斯影响,在移植和吸收伊斯兰陶器艺术基础上发展成的新样式。



上面说的都是外国人走进来。那么中国人是不是望洋兴叹,只好作作《镜花缘》之类的“白日梦”呢?张骞通西域的故事中有一个细节。他在西域被扣留了十三年后放回,向汉武帝汇报时提到:在外国看到四川出产的竹器和布匹,可见西南另有出国通道。



h水上明月镜外花之一



水上明月镜外花之三

作者:Anonymous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3.802138 seconds ] :: [ 25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